630 likes | 812 Views
职业性噪声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职业病科 万 伟 国. 一、概述. 1. 噪声定义:是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无规 律地杂乱组合,使人厌烦或有 害于身心健康的声音. 2. 噪声的分类: ( 1 )生产性噪声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 如:机械性噪声(撞击、摩擦、转动 … ) 流体动力性噪声(通风机、空压机 … ) 电磁性噪声(发电机、变压器 … ) ( 2 )生活性噪声. 3. 按时间分布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 ( 1 )持续噪声 : 稳态噪声: 声级波动 <5dB ( A )
E N D
职业性噪声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职业病科万 伟 国
一、概述 1.噪声定义:是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无规 律地杂乱组合,使人厌烦或有 害于身心健康的声音
2.噪声的分类: (1)生产性噪声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 如:机械性噪声(撞击、摩擦、转动…) 流体动力性噪声(通风机、空压机…) 电磁性噪声(发电机、变压器…) (2)生活性噪声
3.按时间分布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 (1)持续噪声: • 稳态噪声: 声级波动<5dB(A) • 非稳态噪声:声级波动≥5dB(A)的噪声,危害大 (2)脉冲噪声: 持续时间≤0.5s 间隔时间>1s, 声压有效值变化(强度波动幅度)≥40dB(A) * 高频噪声较低频噪声损害大,尤4kdB
4.噪声聋的定义: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 所引起的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 爆震聋:由一次或多次高强度脉冲噪 声瞬时暴露所致
二、噪声对听觉系统的作用 1.声波空气传导: 耳廓收集声音 耳道 鼓膜 中耳(锤 砧 镫) 声音放大 内耳内耳毛细胞(高度灵敏、专一性)将声音变为电流 通过听觉神经传导路线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经过分析加工 产生听觉
2.听力障碍的几个原因 • 遗传性耳聋: 父母基因或染色体异常,遗传性缺陷 • 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 妊娠后母体病毒感染或分娩过程中引起产伤、核黄疸证等 • 非遗传获得性 药物聋:耳毒性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感染性聋:腮腺炎、麻疹等 创伤聋
3.生理性听力损失 • 听觉适应: 短时间接触噪声,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短时恢复
听觉疲劳: 强噪声环境停留时间较长,听力显著下降,听阈提高15-3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才恢复
暂时性阈移 • 永久性阈移
4.听觉损伤 • 声波 经外耳 耳道 鼓膜 中耳(三块听骨如中耳疾病,外伤、异物等) 听力障碍 传导性聋
声波 传导径路 内耳毛细胞损伤(肿胀、变性、萎缩或消失) 听神经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病变 感音性聋 中枢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按部位分 神经性聋、 感音性聋 统称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的内耳毛细胞 受损的毛细胞
耳蜗以外(中耳疾病传导聋、听神经通路、听中枢神经疾病)引起感音性聋与噪声无关耳蜗以外(中耳疾病传导聋、听神经通路、听中枢神经疾病)引起感音性聋与噪声无关
药物、传染病、美尼尔、迷路炎等可损害耳蜗,应做好鉴别诊断,以免误诊药物、传染病、美尼尔、迷路炎等可损害耳蜗,应做好鉴别诊断,以免误诊 • 声波 中耳与内耳病变并存 影响声波传导 听力下降 混合性聋
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三、影响听力损失的原因 1 噪声强度与听力损失的程度呈正相关。 噪声聋发病呈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 工作地点噪声监测结果评估8h等效接触≤85dB(A),接触噪声≥ 85dB(A),其危险率随暴露年数增加,听力损伤逐年增加
3、噪声的频率、频谱: 强度相等,人耳对低频的耐受力要比高频强,3、4kHz最易耳蜗损害 噪声对听力的损害早期改变表现高频下降,继而累及语频,早期自己不觉
4、特点 • 断续噪声比持续噪声损伤小; • 突发噪声比逐渐开始者的危害大; • 噪声伴震动对内耳的损害比单纯噪声明显
5.复合因素 苯系+噪声联合对耳毒损害具有相加作用。 • 噪声对毛细胞代谢产生严重障碍 • 苯系可引起听神经听觉诱发电位Ⅰ、Ⅲ波延长,听神经和脑干上段均受累
6. 年龄愈大,噪声听力损伤愈明显 GB 7582 0.5-6kHz相对年龄为18岁的听阈级偏差的中值。 因而诊断分级年龄修正必须参考
五、听功能检查 1 .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按GB7583-87声学纯音气导听阈测定听力保护用。 测试音的给声顺序: 1KHz 2KHz 3KHz 4KHz 6KHz (8KHz) 500Hz 1KHz 一耳测试完毕再以相同的顺序,测试另一耳。 听力图绘制:右耳:O,左耳:X, 最大输出级上无反应, 右耳:O ,左耳:X 骨导右耳 [ ,左耳 ]
2 声阻抗: 通过外耳压力变化产生鼓膜张力变化对 声能传导能力发生改变,记录鼓膜反射外耳道的声能大小。 反应鼓室功能变化。
声阻抗→中耳→耳蜗→脑干耳蜗核→双侧面N→双侧镫骨肌收缩 →引起鼓膜顺应性变化→记录镫骨肌反射(不通过大脑)
a. A型:中耳功能正常 b. As型(低峰型):耳硬化症,中耳传音系 统活动受限 c. Ad型(高峰型):鼓室活动增高,听骨链中 断,鼓膜萎缩 d. B型(平坦型):鼓室积液,中耳粘连 e. C型(鼓室负压型):咽鼓管功能障碍
3听觉诱发电位(ABR) 检测声波经耳蜗毛细胞换能,听神经和听觉通路到听觉皮层,传递过程中产生各种生物电位的客观测听法
ABR→听N→脑干各部位的NS被诱发的电位变化。(其结果不能代表病人听到声音。听力减退病变部位都在脑干水平及以下)。ABR→听N→脑干各部位的NS被诱发的电位变化。(其结果不能代表病人听到声音。听力减退病变部位都在脑干水平及以下)。 听力损失越严重ABR阈值越严重,呈正相关 ABR阈值相对应的是纯音中、高频1~4KHz
Ⅰ、Ⅲ、Ⅴ波潜伏时稳定 • Ⅴ波反应阈一定程度上反映1-4KHz行为听阈,但不能准确和代替行为听阈,且较行为听阈高15-20dB • 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期,以两耳Ⅴ波潜伏期和Ⅰ-Ⅴ波峰间期差,判断听觉和脑干功能
4 40Hz听觉相关电位(与ABR机理相同)→反映丘脑以下相对应的是纯音低频部分IKHz及以下。 40Hz与ABR阈值测定相结合客观评估较为理想 ABR阈值较纯音听阈高15-20dB± 40Hz阈值较纯音听阈高20dB±
5、耳声发射: 主要反映4KHz以上频率的外毛细胞功能。以不同频率的声反射连线组成。 声反射>背景噪声基线10dB为正常。
6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 客观检查方法与纯音测听比较时0.5KHz高15-20dB左右,1、2、4KHz高10dB左右
小结 • 听力客观检查是辅助纯音测听结果识别职业性噪声聋重要手段。 • 客观检查结果不能作为诊断鉴定计算依据。 • 纯音测听力损失程度与客观检查结果阈值呈正相关,可减少漏诊、误诊。
六 、诊断原则 • 确切的职业噪声接触史, • 有自觉听力损失或耳鸣症状, • 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 • 结合历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和现场卫生学调查 •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1、确切的噪声作业史: 指超出GBZ2所规定的工作场所噪声声级卫生限值的噪声作业。 8h等效接触噪声≥85db(A), 每天不足8h可根据实际接触时间,按每增加3dB,接触时间减半,确定噪声接触限值
2、纯音听阈重复性测试结果,各频率阈值偏差应≤10dB,听力损失应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点。2、纯音听阈重复性测试结果,各频率阈值偏差应≤10dB,听力损失应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点。 暂时性阈移,应脱离噪声环境12-48h后。 复查(观察对象或噪声聋)应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周。
3、纯音听力检查,受检者在听力计最大声输出值仍无反应,以最大输出值计算。3、纯音听力检查,受检者在听力计最大声输出值仍无反应,以最大输出值计算。 纯音听力检查结果应按GB/T 7582进行年龄、性别修正。
4、混合性聋(一侧或双侧)若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也应进行年龄修正4、混合性聋(一侧或双侧)若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也应进行年龄修正
5、 分别计算左、右耳语频平均听阈后, 以较好耳平均听阈进行噪声聋诊断分级。 语频听力损失大于高频听力损失不应 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6、 纯音听力测试听力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对其结果应怀疑其真实性。 语频听力损失超过中度(40dB)以上,应进行客观检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7、诊断噪声聋排除其他致聋原因 • 伪聋,夸大性听力损失, • 药物中毒性聋(链、庆大、卡那等), • 外伤性聋, 家族性聋, • 传染病性聋(流脑、腮腺炎、麻疹等), • 美尼尔氏病, • 突发性聋,各种中耳疾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