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921 Views
《 科学 》 修订版 五年级上册 解 读. 教科版小学 《 科学 》 教材编写组 常瑞祥.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一、 生物与环境 二、 光 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新单元) 四、 运动和力. 本册科学探究的特点. 1 、探究的时间延长: 如观察生态瓶 ; 2 、探究的过程更完整更深入: 如安排 《 种子发芽实验 ( 一 )》《 种子发芽实验 ( 二 )》《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 三课来完成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研究。 3 、强调探究的科学过程: 加强记录图表的运用,突出证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各单元说明.
E N D
《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册解 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 常瑞祥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一、生物与环境 二、光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新单元) 四、运动和力
本册科学探究的特点 1、探究的时间延长:如观察生态瓶; 2、探究的过程更完整更深入:如安排《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三课来完成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研究。 3、强调探究的科学过程:加强记录图表的运用,突出证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动 物 植 物 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 生命周期 从研究生物体本身发展到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 新的生命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多样性 本单元在生命世界部分中的地位
水 阳光 土壤 空气 一种生物 温度 …… 依赖与影响 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非生物
放出 氧气 多种植物 食物 养料 吸 收 吸收 粪便 二氧化碳 多种动物 放出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生物与环境——2、生物与生物
生物需要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生物—— 人类保护环境——
本单元作了哪些修订 • 对较重复的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如删去了“建立栖息地” ,保留了“做一个生态瓶”等,有的内容放到生物多样性单元。既承接前面的生物内容,也为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奠基。 • 改进或删去了难于操作的探究活动,如选用了“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活动。使活动便于操作,有利观察。
注重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利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注重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利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从“绿豆实验获取感知--做生态瓶模拟收集事实--扩展研究认识自然界”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认识思路来构建单元结构,有利学习,便于教学 。
种子发芽实验一 植物与温度、 水分…… 种子发芽实验二 观察绿豆芽生长 蚯蚓的选择 动物与明暗、 干湿…… 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物与生物 生物环境 单元内部结构(1)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相互依存 做一个生态瓶 瓶中生物 相互关系 一个条件影响 整个生态系统 改变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平衡的结果 维护生态平 衡的意义 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界生态 平衡破坏分析 单元内部结构(2)
1--3课 植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种子发芽实验(一) •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课后) …… 2、种子发芽实验(二) • 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得出结论并与先前猜测比较 交流实验信息,得出绿豆发芽需要的条件种绿豆苗
1、2课教学建议: • 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 水分?温度?光线?空气?土壤?肥料? • 知道为什么选择对比实验。 • 要让学生具体弄清“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 • 怎样改变那个“要改变”的条件。 • 很好利用课本P3范例
P4做种子发芽实验“往一个纸巾上滴水”——达到纸巾浸湿,但不积水的程度。P4做种子发芽实验“往一个纸巾上滴水”——达到纸巾浸湿,但不积水的程度。 • 对比温度的实验用“常温”( 25ºC 左右)与“低温”(10ºC以下)对比。 • 注意调配各小组实验的内容,可设置“教室里的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发芽的条件:空气、水、温度。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需要阳光吗对水分的需求植物适应环境 实验————实验————观察 引导认识植物生长与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的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是:光 温度 水 肥料 空气土壤 发展认识——通过“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 (根的向水性)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P8做豆芽生长实验,注意水分的区分度——
第4课 蚯蚓的选择 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能让他们对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前有所了解。 1、蚯蚓与环境 两个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选择黑暗还是光明?蚯蚓选择湿润还是干燥? 认识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强调对比实验的方法。 2、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再提供一些典型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动物需要和适应环境。
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1、谁吃谁 • 通过实例建立起食物链的概念。 • 分析认识生产者、消费者,认识一般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 再认识一些食物链的例子。 注意食物链的写法和读法—P12“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 2、水田的食物网 • 一条一条找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逐渐显现出一个网状的食物关系。 注意食物网的画法,箭头不重复。
6—7课 制作和研究生态瓶 6课: • 认识池塘群落(生态群落)——生态瓶模拟 • 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 7课: • 改变正常的生态瓶: 1)减少生态瓶中的水量; 2)增加生态瓶中生物的多少(动物、植物) 现象?原因?
6、7课教学建议: • 重视做生态瓶的准备工作: 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 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 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 水少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多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动物多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 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记录。教师要经常过问及时鼓励。
第8课 维护生态平衡 1、分析鹰、兔、草三者关系,其中一个的增减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2、分析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3、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本课最好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本单元作了哪些修订 删去:《我们知道的太阳》、《利用太阳能》 、《美丽的彩虹》。 改进了探究活动的操作性。 完善了单元的结构,明确了科学概念的要求。
影子产生的条件1、2 光和影 传播特点 影子的特点1、2 光沿直线传播 3 光的传播 光的反射 4 光的强弱与温度 5 光 太阳光与热(能) 物体的特性与吸热 6 物体受光的角度与温度 6 光和热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6、7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热水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7 设计制作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7、8 单元结构图
1、光和影 了解光源,认识影子。 1、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形状与光源的方向和位置有关系。 注意: • 只改变光源的方向和位置(照射的角度),不改变光源离物体的远近; • 直射时如果看不见影子,把物体稍微提起来一点,这时影子最短。
1 2 2、影子的大小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物体被照射面的形状有关系。 然后换用其它物体,影子会更加生动有趣。
2、阳光下的影子 观察并分析阳光下物影变化规律。 • 本课安排两课时教学,第1课时指导观察和进行观察;第2课时整理观测数据、交流讨论、发现规律。 • 制作“日影观测仪”,记录影子的方向和长短。记录时间要考虑方便记录。 • 把影长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再做成时间和影长的柱状图。(时间按实际记录时间,不必是整点。)
3、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课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回忆经验和观察—作出假设—实验检验—解释影子。 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并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去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纸屏 纸屏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结果与推测的逻辑联系。
3 科学 4、光的反射 2 1 三个实验的程序: • 按要求把目标照亮; • 画出光的路线图(可用一根线表示光路); • 解释光是怎样把目标照亮的; • 归纳、理解: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观测孔 插镜孔 牙膏盒 制作潜望镜 45度角,上下两块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 纸样及孔、缝可以事先加工好,学生要思考镜子怎么插,为什么这样插。
5、光和热 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实验比较: • 用一面平面镜反光和用多面平面镜把反射光集中一处,测量光的温度。 重视数据记录和整理
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 利用凹面镜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凸透镜 凹面镜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两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要控制相同的条件和不相同的条件。实验中其它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时间等应尽量保证一致。 ◆几根温度计对相同温度的显示要相同。
绝热保温储水箱 真空集热管 真空集热器 支架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主要构造:集热器(利用太阳能把冷水加热)、保持水温的保温箱、控制冷热水进出的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把热水送到保温箱储存。通过控制系统放出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 水箱是采用双层不锈钢板构成,中间是聚胺脂整体发泡的保温体,保温作用十分明显,一般合格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天温度下降在5℃以内。可隔天使用。
真空集热管由双层玻璃构成,内表镀上热吸收层充分吸收太阳光。 两层之间为真空,相当于一个拉长的保温瓶。 真空管里的水利用热水轻,冷水重的原理形成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温逐步升高。并且使水箱中的温度保持在较高的温度。
制作前,指导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设计图。 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 用透明塑料瓶装水,阳光容易射进去,可以减少热传导,起升温、保温双重作用。 • 盒子里面涂黑色,能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 • 瓶子背面贴锡纸是为了让透过瓶子的阳光反射回瓶子,减少热量损失。 • 盒盖用塑料薄膜,减少对流传热。 • 瓶子周围用塑料泡沫是为了保温。 • 把盒子支起来,可以改变角度,以保持让阳光直射。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 教师在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器材的准备等方面作充分的考虑。 • 要重视活动后的交流、反思、改进。不要搞成竞赛。 • 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评价学生的团结合作、动手动脑、克服困难情况。起到评价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本单元建议 本单元有些内容因要求在阳光下进行,可以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内容交叉进行教学。 教材对实验操作、观察的方法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要培养学生阅读及按说明正确进行操作的能力,同时要明白实验目的。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为什么设置本单元? • “地表的变化”是《科学标准》中一个重要方面,有较多的具体内容。 • 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衍生出来的生物。地表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 本单元教学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变化更多的关注,对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地形 海洋和陆地、高山、河谷、平原、峡谷、沙漠、冰川……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地球的表面 内力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 隆起和沉降 岩石 土壤 地形不 断 变 化 风化 太阳,水,风,生物,冰川和重力等作用 溶洞、石林、海蚀柱;切沟、冲沟、河谷、峡谷等 凸起的地方被削掉 外力 侵蚀 沉积 低洼的地方被填平 平原、沙滩、沙漠等 人类活动 有时会发生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单元结构图 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本单元教学方法的使用 本单元教学因认识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可有以下三种类型: 不能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资料、交流和教师讲解为主进行教学的,如《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以模拟实验为主进行教学的,如《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以观察为主的,如《土壤中有什么》。
1、《地球表面的地形》—起始课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学生回顾自己知道的地形特点,可带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共同总结出平原、高原、山地等地形的特点; 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地形; 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 最后归纳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教学建议: 1、课前要收集能反映比较典型的常见地形地貌的照片;在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各种不同地形的照片介绍。 2、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帮助学生较好地描述。在学生描述时强调其地形特点。 3、不要求用地理学上的名词。用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的话语就行。
4、因势利导归纳总结: • 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多种多样的地形。 • 地表是崎岖不平的。 • 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 • 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 5、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间接观察范围。
如何看地形图 颜色、图例、符号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六千米以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 阅读和交流资料。重点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 地球内容的运动 讲解—模拟实验—多媒体结合教学。了解地球内部的力量怎样引起地壳运动,并影响着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