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 科学 》 修订版 五年级上册 解 读

《 科学 》 修订版 五年级上册 解 读. 教科版小学 《 科学 》 教材编写组 常瑞祥.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一、 生物与环境 二、 光 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新单元) 四、 运动和力. 本册科学探究的特点. 1 、探究的时间延长: 如观察生态瓶 ; 2 、探究的过程更完整更深入: 如安排 《 种子发芽实验 ( 一 )》《 种子发芽实验 ( 二 )》《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 三课来完成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研究。 3 、强调探究的科学过程: 加强记录图表的运用,突出证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各单元说明.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科学 》 修订版 五年级上册 解 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册解 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 常瑞祥

  2.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一、生物与环境 二、光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新单元) 四、运动和力

  3. 本册科学探究的特点 1、探究的时间延长:如观察生态瓶; 2、探究的过程更完整更深入:如安排《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三课来完成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研究。 3、强调探究的科学过程:加强记录图表的运用,突出证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 各单元说明

  5.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6. 动 物 植 物 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 生命周期 从研究生物体本身发展到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 新的生命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多样性 本单元在生命世界部分中的地位

  7. 阳光 土壤 空气 一种生物 温度 …… 依赖与影响 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非生物

  8. 放出 氧气 多种植物 食物 养料 吸 收 吸收 粪便 二氧化碳 多种动物 放出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生物与环境——2、生物与生物

  9. 生物需要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生物—— 人类保护环境——

  10. 本单元作了哪些修订 • 对较重复的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如删去了“建立栖息地” ,保留了“做一个生态瓶”等,有的内容放到生物多样性单元。既承接前面的生物内容,也为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奠基。 • 改进或删去了难于操作的探究活动,如选用了“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活动。使活动便于操作,有利观察。

  11. 注重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利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注重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利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从“绿豆实验获取感知--做生态瓶模拟收集事实--扩展研究认识自然界”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认识思路来构建单元结构,有利学习,便于教学 。

  12. 种子发芽实验一 植物与温度、 水分…… 种子发芽实验二 观察绿豆芽生长 蚯蚓的选择 动物与明暗、 干湿…… 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物与生物 生物环境 单元内部结构(1) 非生物环境

  13. 生物群落 相互依存 做一个生态瓶 瓶中生物 相互关系 一个条件影响 整个生态系统 改变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平衡的结果 维护生态平 衡的意义 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界生态 平衡破坏分析 单元内部结构(2)

  14. 1--3课 植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种子发芽实验(一) •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课后) …… 2、种子发芽实验(二) • 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得出结论并与先前猜测比较 交流实验信息,得出绿豆发芽需要的条件种绿豆苗

  15. 1、2课教学建议: • 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 水分?温度?光线?空气?土壤?肥料? • 知道为什么选择对比实验。 • 要让学生具体弄清“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 • 怎样改变那个“要改变”的条件。 • 很好利用课本P3范例

  16. P4做种子发芽实验“往一个纸巾上滴水”——达到纸巾浸湿,但不积水的程度。P4做种子发芽实验“往一个纸巾上滴水”——达到纸巾浸湿,但不积水的程度。 • 对比温度的实验用“常温”( 25ºC 左右)与“低温”(10ºC以下)对比。 • 注意调配各小组实验的内容,可设置“教室里的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发芽的条件:空气、水、温度。

  17.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需要阳光吗对水分的需求植物适应环境 实验————实验————观察 引导认识植物生长与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的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是:光 温度 水 肥料 空气土壤 发展认识——通过“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 (根的向水性)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P8做豆芽生长实验,注意水分的区分度——

  18. 第4课 蚯蚓的选择 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能让他们对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前有所了解。 1、蚯蚓与环境 两个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选择黑暗还是光明?蚯蚓选择湿润还是干燥? 认识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强调对比实验的方法。 2、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再提供一些典型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动物需要和适应环境。

  19. 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1、谁吃谁 • 通过实例建立起食物链的概念。 • 分析认识生产者、消费者,认识一般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 再认识一些食物链的例子。 注意食物链的写法和读法—P12“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 2、水田的食物网 • 一条一条找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逐渐显现出一个网状的食物关系。 注意食物网的画法,箭头不重复。

  20. 6—7课 制作和研究生态瓶 6课: • 认识池塘群落(生态群落)——生态瓶模拟 • 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 7课: • 改变正常的生态瓶: 1)减少生态瓶中的水量; 2)增加生态瓶中生物的多少(动物、植物) 现象?原因?

  21. 6、7课教学建议: • 重视做生态瓶的准备工作: 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 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 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 水少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多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动物多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 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记录。教师要经常过问及时鼓励。

  22. 第8课 维护生态平衡 1、分析鹰、兔、草三者关系,其中一个的增减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2、分析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3、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本课最好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3.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4. 本单元作了哪些修订 删去:《我们知道的太阳》、《利用太阳能》 、《美丽的彩虹》。 改进了探究活动的操作性。 完善了单元的结构,明确了科学概念的要求。

  25. 影子产生的条件1、2 光和影 传播特点 影子的特点1、2 光沿直线传播 3 光的传播 光的反射 4 光的强弱与温度 5 光 太阳光与热(能) 物体的特性与吸热 6 物体受光的角度与温度 6 光和热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6、7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热水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7 设计制作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7、8 单元结构图

  26. 1、光和影 了解光源,认识影子。 1、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形状与光源的方向和位置有关系。 注意: • 只改变光源的方向和位置(照射的角度),不改变光源离物体的远近; • 直射时如果看不见影子,把物体稍微提起来一点,这时影子最短。

  27. 1 2 2、影子的大小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物体被照射面的形状有关系。 然后换用其它物体,影子会更加生动有趣。

  28. 2、阳光下的影子 观察并分析阳光下物影变化规律。 • 本课安排两课时教学,第1课时指导观察和进行观察;第2课时整理观测数据、交流讨论、发现规律。 • 制作“日影观测仪”,记录影子的方向和长短。记录时间要考虑方便记录。 • 把影长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再做成时间和影长的柱状图。(时间按实际记录时间,不必是整点。)

  29. 3、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课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回忆经验和观察—作出假设—实验检验—解释影子。 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并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去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30. 纸屏 纸屏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结果与推测的逻辑联系。

  31. 3 科学 4、光的反射 2 1 三个实验的程序: • 按要求把目标照亮; • 画出光的路线图(可用一根线表示光路); • 解释光是怎样把目标照亮的; • 归纳、理解: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32. 观测孔 插镜孔 牙膏盒 制作潜望镜 45度角,上下两块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 纸样及孔、缝可以事先加工好,学生要思考镜子怎么插,为什么这样插。

  33. 5、光和热 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实验比较: • 用一面平面镜反光和用多面平面镜把反射光集中一处,测量光的温度。 重视数据记录和整理

  34. 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 利用凹面镜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凸透镜 凹面镜

  35.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两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要控制相同的条件和不相同的条件。实验中其它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时间等应尽量保证一致。 ◆几根温度计对相同温度的显示要相同。

  36. 绝热保温储水箱 真空集热管 真空集热器 支架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主要构造:集热器(利用太阳能把冷水加热)、保持水温的保温箱、控制冷热水进出的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把热水送到保温箱储存。通过控制系统放出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 水箱是采用双层不锈钢板构成,中间是聚胺脂整体发泡的保温体,保温作用十分明显,一般合格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天温度下降在5℃以内。可隔天使用。

  37. 真空集热管由双层玻璃构成,内表镀上热吸收层充分吸收太阳光。 两层之间为真空,相当于一个拉长的保温瓶。 真空管里的水利用热水轻,冷水重的原理形成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温逐步升高。并且使水箱中的温度保持在较高的温度。

  38. 制作前,指导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设计图。 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 用透明塑料瓶装水,阳光容易射进去,可以减少热传导,起升温、保温双重作用。 • 盒子里面涂黑色,能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 • 瓶子背面贴锡纸是为了让透过瓶子的阳光反射回瓶子,减少热量损失。 • 盒盖用塑料薄膜,减少对流传热。 • 瓶子周围用塑料泡沫是为了保温。 • 把盒子支起来,可以改变角度,以保持让阳光直射。

  39.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 教师在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器材的准备等方面作充分的考虑。 • 要重视活动后的交流、反思、改进。不要搞成竞赛。 • 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评价学生的团结合作、动手动脑、克服困难情况。起到评价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40. 本单元建议 本单元有些内容因要求在阳光下进行,可以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内容交叉进行教学。 教材对实验操作、观察的方法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要培养学生阅读及按说明正确进行操作的能力,同时要明白实验目的。

  41.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42. 为什么设置本单元? • “地表的变化”是《科学标准》中一个重要方面,有较多的具体内容。 • 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衍生出来的生物。地表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 本单元教学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变化更多的关注,对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43. 地形 海洋和陆地、高山、河谷、平原、峡谷、沙漠、冰川……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地球的表面 内力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 隆起和沉降 岩石 土壤 地形不 断 变 化 风化 太阳,水,风,生物,冰川和重力等作用 溶洞、石林、海蚀柱;切沟、冲沟、河谷、峡谷等 凸起的地方被削掉 外力 侵蚀 沉积 低洼的地方被填平 平原、沙滩、沙漠等 人类活动 有时会发生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单元结构图 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44. 本单元教学方法的使用 本单元教学因认识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可有以下三种类型:  不能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资料、交流和教师讲解为主进行教学的,如《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 以模拟实验为主进行教学的,如《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 以观察为主的,如《土壤中有什么》。

  45. 1、《地球表面的地形》—起始课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学生回顾自己知道的地形特点,可带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共同总结出平原、高原、山地等地形的特点; 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地形; 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 最后归纳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46. 教学建议: 1、课前要收集能反映比较典型的常见地形地貌的照片;在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各种不同地形的照片介绍。 2、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帮助学生较好地描述。在学生描述时强调其地形特点。 3、不要求用地理学上的名词。用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的话语就行。

  47. 4、因势利导归纳总结: • 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多种多样的地形。 • 地表是崎岖不平的。 • 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 • 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 5、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间接观察范围。

  48. 如何看地形图 颜色、图例、符号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六千米以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

  49.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 阅读和交流资料。重点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 地球内容的运动 讲解—模拟实验—多媒体结合教学。了解地球内部的力量怎样引起地壳运动,并影响着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