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868 Views
明清文艺思潮. 一、市民文艺. 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宋代城市的繁荣 元代的逆转与明代中叶商业经济的发达 清代的闭关锁国与文字狱. 元代壁画 《 卖鱼图 》. 明清哲学背景. 传统儒学的异端,近代民主思想 陈亮、叶适:讲究事功 黄梨洲:工商皆本 戴震:反对“以理杀人” 儒学的正宗学派,带有哲理思辨的进步性 张载、罗钦顺、王夫之、颜元,具有某种历史总结的意味. 从平话到话本小说. 宋代话本 题材生活化:烟粉、灵怪、传奇、公案、讲史等
E N D
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 宋代城市的繁荣 • 元代的逆转与明代中叶商业经济的发达 • 清代的闭关锁国与文字狱
明清哲学背景 • 传统儒学的异端,近代民主思想 • 陈亮、叶适:讲究事功 • 黄梨洲:工商皆本 • 戴震:反对“以理杀人” • 儒学的正宗学派,带有哲理思辨的进步性 • 张载、罗钦顺、王夫之、颜元,具有某种历史总结的意味
从平话到话本小说 • 宋代话本 • 题材生活化:烟粉、灵怪、传奇、公案、讲史等 • 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使雄夫壮志。(新编醉翁谈录) • 话本小说 • 三言,二拍,《古今奇观》 • 趣味低级浅薄,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生命活力
明代市民文艺的主题 • 由宋词发展而来的普通男女之间的性爱。 • 代表作:《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 • 以男女性爱为主线,展开的是世俗生活的多方面,个人的际遇、前途与命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得到空前关注。
明代市民文艺的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 • 近代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传统落后意识渗透、交错与混杂。 • 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
元明戏曲的发展 • 元代杂剧使戏曲定形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 • 戏曲是一种积演了内容的形式美。
明代中叶以来的木刻版画 • 代表:明代画家陈洪绶和徽刻 • 特点:重视选择有戏剧性的情节,不受时空限制,表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的整个过程。
总结 • 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
明代文艺的两大系统 • 市民文艺 • 小说 • 戏曲 • 版画 • 传统文艺 • 散文 • 诗歌 • ……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 李贽“童心说”,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 •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焚书·童心说》) • 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和权威 •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而后足,则千古之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答耿中丞》)
浪漫主义文艺流派一 • 公安派“三袁”描述日常,直抒胸臆,反对做作,平易近人。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 流出,不肯下笔……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诗》) • 唐寅、茅坤、唐顺之、归有光
满井游记——袁宏道 •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项脊轩志——归有光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浪漫主义文艺流派二 • 吴承恩的《西游记》 • 神魔小说的代表 • 浪漫的艺术形象 • 汤显祖的《牡丹亭》 • 为“情”而创作 • 以“情”为线索,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要求变易的心声。
清代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氛围 • 保守的统治与历史的倒退 • 复古主义、伪古典主义、禁欲主义。
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 《桃花扇》 • 《长生殿》 • 《聊斋志异》
《桃花扇》 • 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桃花扇》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作品通过一姓的兴亡,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幻感。《桃花扇》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作品通过一姓的兴亡,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幻感。
《长生殿》 • 描述李杨爱情故事。 • 关于主题的争议 • 杨李爱情说 • 家国兴亡说 • 反清意识说 • 人生空幻说
《聊斋志异》 • 幻想狐鬼故事 • 因人世空幻而寄情狐鬼,厌倦现实而多奇想。
纳兰词的人生空幻感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捣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雨余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从感伤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 • 感伤文学的感伤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大某些方面对社会生活面作了较为广泛的接触、揭露和讽刺。 • 乾隆时期死气沉沉的封建统治,复古主义,考据学,黑暗的现实导致了感伤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转变。
《红楼梦》 • 爱情主题说 • 政治小说说 • 色空观念说 • 批判现实说 • ……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
明代中叶的绘画 • 以仇英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吴派沈周和文征明、唐寅等人表现出一种接近世俗生活的倾向。 • 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相当于文学中的市民文艺和浪漫主义阶段。
明末清初画风的转变 • 国破家亡与社会苦难 • 以朱耷、石涛等为代表的绘画继承徐谓,构图简练、造型突兀、画面奇特、笔法刚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对应于感伤文学阶段。 • 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内在激情和激动,其中深藏着孤独、寂寞、伤感与悲哀。
感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扬州八怪 • 扬州八怪的花鸟绘画。 • 感伤与愤慨消褪,个性突出。 • 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感受。 • 不脱离现实形象但超越现实形象,笔墨有独立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