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社会心理学尚未有统一的理论,仅有许多适用范围较窄的“中层理论”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小型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尚未有统一的理论,仅有许多适用范围较窄的“中层理论”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小型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 一、强化导向的 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三、 精神分析理论 四、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强化导向的 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是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sen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会心理学尚未有统一的理论,仅有许多适用范围较窄的“中层理论”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小型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心理学尚未有统一的理论,仅有许多适用范围较窄的“中层理论”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小型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尚未有统一的理论,仅有许多适用范围较窄的“中层理论”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小型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

  2.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三、 精神分析理论 四、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3.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20世纪40年代,奥尔波特把刺激-反应原理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认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刺激引起的,社会刺激即指言语、手势、表情以及个体某些反应。 • 60年代,班杜拉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从认知与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看待社会学习,在大量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学习理论。

  4. 社会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人的当前行为是由其过去的经历决定的,他已有的经验、训练、强化对行为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人的当前行为是由其过去的经历决定的,他已有的经验、训练、强化对行为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有如下要点: 1、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2、强调认知因素。 3、强调观察学习。 4、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5.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有三个机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有三个机制: 1、联结 2、强化 3、观察学习

  6. (一)强化理论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Hull) 、斯金纳 (Skinner) 、米勒 (Miller) 、多拉德 (Dollard) ,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Bandura)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7.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 联结(association)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 强化(reinforcement)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imitation)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8.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9. (二)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Bandura,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个人 行为 环境 图2-1 交互决定论

  10. 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的评价: 它是目前社会学习理论中最有活力、最具影响的理论。在班杜拉的理论体系中可以看到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两方面的深刻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11. (三)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Homans,1958, 1974) 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12.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13. 二、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三)图式理论 (四)对社会认知理论的评价

  14.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 社会认知理论的最初产生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和勒温(K L ewin)场论的直接影响,并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有力推动。 社会认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心理学家首先提出了“社会认知”这一概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研究者对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等整个社会认知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认知理论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心理学中人之取向的研究。

  15.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从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依赖于其知觉社会情境的方式。 • 社会认知取向首先关心当前的知觉而不是过去的学习;其次,它们强调个体对某个特定情境的知觉或解释的重要性,而不是作为一个中立的观察者所能看到的情境的客观真实性。 • 社会认知理论其实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理论,它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至代表了社会心理学家的一种研究取向。泛指所有从社会认知入手,对人类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诸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16. 格式塔心理学 • 场论

  17. 二、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又称平衡理论,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一个重要的亚理论取向,其基本假设为:个体的行动永远朝着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恢复其认知系统协调一致的方向进行,并且这种假设可以扩展到群体中去。

  18. 费斯廷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冲突时,认知主体就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带来不适,从而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减少或避免心理上的不适。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19. (三)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心理学家不再满足于社会认知过程的笼统研究,也不再试图建立一种能阐明社会认知整体过程的理论模型,这致使认知一致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始走下坡路,并逐渐被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所代替。

  20.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1958) 每个人都在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一个是个体的自身因素,一个是情境因素。 2、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1965) 关注认知主体的归因过程,建立一种能够系统地解释个体根据具体社会行为,推断行为者意图推理过程的理论。 所谓“一致性标准”,意指通过归因,对行为的定性必须与所依据的知觉到的外显行为相符。这一观点的核心是解释认知主体应该如何从行动者的实际行为或试图做出的行为,来推断与该行为相对应的主体的内部品质或意向。

  21.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1967) •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1972)

  22. (四)对社会认知理论的评价 • 从社会认知观点入手研究社会心理现象,首先就是对行为主义的反抗,动摇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的长期统治地位。 • 其次,社会认知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直盛行的非理性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张扬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 缺点: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脱离个体的实践;研究只局限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忽略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等。

  23. 三、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开山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对社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集体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他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在潜意识中,又将冲动归结为性的驱动力。

  24.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和个体社会化有关,即人怎样成为社会人;二是和群体心理有关,主要涉及原始道德和宗教。 弗洛伊德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认同或自居(identification),即由于某种动机而选择性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 “俄狄浦斯情结” “本能”、“本我、自我、超我”都与个体社会化有关。

  25. (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 阿德勒的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学说 • 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 • 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

  26. (三)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探寻人类潜意识的理论体系,超越了行为主义困于可直接观察行为的藩篱,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衍生至个体行为的内部动机。

  27. 四、符号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渊源 符号互动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理论,米德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詹姆斯(W James)、查尔斯·库利、威廉·托马斯等人的著作直接构成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28.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思想 • (一)符号与互动 • (二)自我与社会

  29. (三)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简要评价 如前所述,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即有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渊源传统,而在20世纪初,这两个渊源本身有着共同的研究倾向,即机械还原论倾向。

  30.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产生的原因 首先,它的产生与后现代社会环境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密不可分,可以说它是后现代社会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直接催生的时代精神产物; 其次,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产生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学科背景。

  31.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学中,本来是指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的母胎之中,后大体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便成为兴盛于西方的一种泛文化思潮。

  32. 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观点 • (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研究思想 • (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

  33. (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研究思想 • 1、反对机械论和实证论,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 把客观性、可验证性等实证原理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荒谬的。 • 2、蔑视低级心理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强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和社会学接轨,使之能够与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能够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 3、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兽论,提倡从整体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 为了使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

  34. (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 • 1、探讨人的社会性。现代主义聚焦于个体的心灵、个体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取向则把主义的重心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个人理性转向文化关系和社会互动。 • 2、注重语言的研究。 • 3、注重心理投射现象的研究 • 4、提倡超个体主义。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盛行。但是,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后现代社会中,发挥自身潜能是极为不易的。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家主张让个人回归到大众和平凡之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来消除自我奋斗的焦虑和恐惧,即所谓的超个体主义。

  35. 三、对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简要评价 迄今为止,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还尚未形成一种严谨、相对统一的思想体系,只是某些社会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相似观点的汇集,所以还不能视为一个学派,而只能被看做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思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