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內分泌控制機轉

內分泌控制機轉. 荷爾蒙機制 下視丘:促進因子 腦下垂體前葉:刺激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刺激激素、腎上腺皮質刺激素) 腦下垂體後葉:抗利尿激素、 負性回饋機制. 腦下垂體機能不足( 生長激素缺乏症). 原因:生長激素不足。 表徵: 智力 正常 身體矮小 性特徵發育 遲緩 生長期 延長 齒部發育 遲緩 (恆齒、牙床發育不全) 顎部發育 遲緩 診斷:生長發育曲線、骨化狀況、荷爾蒙濃度 護理措施:評估 發育 狀況、協助 兒童調適 、參與團體活動、建立自我概念。.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功能:調節生理代謝功能、產生能量、控制生長。

sele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內分泌控制機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內分泌控制機轉 • 荷爾蒙機制 • 下視丘:促進因子 • 腦下垂體前葉:刺激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刺激激素、腎上腺皮質刺激素) • 腦下垂體後葉:抗利尿激素、 • 負性回饋機制

  2. 腦下垂體機能不足(生長激素缺乏症) • 原因:生長激素不足。 • 表徵: • 智力正常 • 身體矮小 • 性特徵發育遲緩 • 生長期延長 • 齒部發育遲緩(恆齒、牙床發育不全) • 顎部發育遲緩 • 診斷:生長發育曲線、骨化狀況、荷爾蒙濃度 • 護理措施:評估發育狀況、協助兒童調適、參與團體活動、建立自我概念。

  3.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 功能:調節生理代謝功能、產生能量、控制生長。 • 原因:甲狀腺形成不全、甲狀腺合成障礙。 • 臨床表徵: • 早期症狀:胎便延遲、生理時黃疸延長、餵食困難、活力差、體溫低、心跳慢。 • 晚期症狀:智能不足、身體矮小、肥胖、呆滯臉部外觀、動作遲緩。 • 診斷:新生兒代謝篩檢

  4.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 治療:終身服用甲狀腺素,越早治療,智力可能轉化正常。 • 護理: • 早期發現合適轉介 • 提供父母與兒童訊息 • 低熱量飲食 • 便秘:攝取足夠水分 • 藥物服用指導:不能過量、規則服藥、過量症狀 • 定期評估兒童生長發育

  5. 庫欣氏症候群 • 醣皮質固醇:增加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代謝。。 • 原因:身體製造過多、補充過量 • 表徵:四肢瘦弱、軀幹肥胖、腹部下垂、紫色腹紋、肩胛骨脂肪墊、月亮臉、多處瘀斑、傷口癒合不佳、生長遲至、毛髮增生、易感染。 • 治療:針對原因(手術、調整藥物) • 護理措施:服藥相關指導、溫和飲食。

  6. 糖尿病 • 胰臟 • 蘭氏小島 α-cell:升糖素 β-cell:胰島素(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代謝利用以提供身體活動所需能量。 原因:胰島素分泌不足 臨床表徵: 三多:多吃、多喝、多尿 注意力不集中、視力模糊 挫折忍受力低 高血糖、酮酸中毒

  7. 分類

  8. 糖尿病 • 診斷: • 尿液:出現葡萄糖與酮體。 • 血糖:飯前空腹血糖:大於140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服用葡萄糖液,在飯後30分鐘、1小時、2小時抽血,血糖正常不超過200 • 檢驗血中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c生太

  9. 糖尿病治療 • 目標: • 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符合該年齡層生活形態、沒有急性合併症出現。 • 飲食控制 • 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 • 餐次分成四等份(三餐各一等份,下午點心及睡前點心)、五餐 • 運動: • 符合年齡層需求運動,定時定量中度運動、暖身運動。 • 藥物:胰島素注射 • 採一天早晚兩次、短效中效混合、輪流注射部位

  10. 糖尿病治療與護理措施 • 長期血糖監控: • 糖化血色素檢測,超過10%控制不良。 • 自我監測血糖: • 早餐前、睡前監測 • 護理措施 • 糖尿病訊息提供(原因、治療方法、最新治療) • 特殊狀況處理 • 認識合併症徵象與處理方法:高血糖、低血糖 • 調適壓力,提供支持 • 參與社交活動 • 預防感染與合併症

  11. 泌尿系統 • 器官: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 腎臟:左右各一,腰部正上方。 • 血流供應:腎動脈 • 皮質、髓質 • 腎元:血管系統、腎小管系統 • 功能:將身體所需物質送回血液,而剩餘部分排除,而排除物質為尿。 • 尿液形成步驟:腎絲球過濾、腎小管在吸收、腎小管分泌

  12. 輸尿管:利用肌肉壁蠕動、收縮,將尿液由腎盂送至膀胱。輸尿管:利用肌肉壁蠕動、收縮,將尿液由腎盂送至膀胱。 • 膀胱:儲存尿液,提供控制與促使排尿。 • 尿道:提供尿液由身體排泄管道。

  13. 泌尿系統評估 • 尿液檢查: • 淡黃色、無葡萄糖、酮體、蛋白質、沈澱物 • 中段尿液 • 血液檢查 • BUN CREATININE URIC ACID • 膀胱鏡檢查 • 膀胱截石臥位、做完尿液成粉紅色 • 靜脈腎盂攝影 • 靜脈注射顯影劑,照x光獲得腎、輸尿管、膀胱資料。

  14. 尿道下裂 • 尿道開口不在正常的位置(陰莖腹面或龜頭下方) • 無法站立姿勢解尿,影響身體心像。 • 治療:手術矯正,建議在2-3歲完成。 • 護理: • 觀察新生兒排尿狀況 • 手術部位乾燥:使用護架、會陰採暴露法 • 手術後即刻護理:生命徵象、尿液排出(通暢、顏色)、手術疼痛、傷口滲血、預防便秘、熱水坐浴。

  15. 尿道上裂 • 在入學前修補(3歲) • 上裂預後比下裂差。 • 協助適應坐著小便 • 觀察手術後合併症(感染、狹窄、角度未完全矯正)

  16. 泌尿道感染 • 大腸桿菌居多 • 女性較男性多 • 表徵: • 頻尿、用力解尿、排尿疼痛 • 急性發作發燒、寒顫、發冷、腰窩疼痛 • 診斷:尿液混濁 • 治療及護理 • 抗生素治療、與藥物副作用或過敏反應觀察、鼓勵喝水、會陰部清潔、溫水坐浴、合適內褲、出院衛教(病童治療、休息、水分及服藥注意事項)、解尿後清潔習慣。

  17. 急性腎絲球腎炎 • 病因:A群β溶血性鏈球菌 • 臨床表徵:臉部浮腫(眼眶周圍)、倦怠、嗜睡、頭痛、發燒、厭食、水腫、血尿、輕度蛋白尿、尿液混濁、高血壓。 • 實驗室檢查:血尿、蛋白尿、紅血球圓柱體 • 血液學檢查:ASOg上升 C3下降。

  18. 治療與護理 • 臥床休息2-3星期 • 治療高血壓,並注意血壓。 • 少尿使用利尿劑 • 少尿必須要限制水分攝取

  19. 腎病症後群 • 腎絲球通透性增加,血漿白蛋白大量由尿中流失。 • 病因:免疫系統異常 • 症狀: • 低蛋白血症 • 水腫 • 蛋白尿 • 高脂血症 • 尿液:尿少、暗乳白色、多泡沫。

  20. 腎病症後群治療與護理 • 藥物: • 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原理與照護 • 不接受疫苗接種 • 預防感染:洗手 • 水腫的護理 • 臥床休息、翻身、皮膚、體重與腹圍 • 飲食:高蛋白、限鹽限水 • 遊戲活動安排 • 病童、父母共同參與計畫

  21. 急性腎衰竭 • 腎組織受損,無法正常調節尿液。 • 病因: • 腎前因素(循環液體到達腎臟前之因素)腹瀉 • 腎臟因素:75% • 腎後因素:泌尿系統阻塞 • 症狀: • 尿少、水腫、高血壓 • 氮血症、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酸中毒、貧血 • 易受感染

  22. 診斷: • Creatinine:10-15 • BUN>150 • 代謝性酸中毒 • 尿比重下降 • 高鉀血症、低鈉血症、低鈣血症

  23. 治療 調節血量 藥物 降血鉀藥物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改善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降低合併症 飲食:高醣、低蛋白、低鉀、低鈉 對腎臟有損傷藥物給予要避免 必要時輸血 護理 輸出入量、生命徵象 體重、尿比重 禁止高血鉀食物 預防感染措施 輸血的監測 集中護理 病童家屬參與 定期追蹤治療 治療與護理

  24. 輸尿管逆流 • 輸尿管與膀胱連接膀胱壁之瓣膜閉鎖不全所致。 • 生理變化 • 無法排空尿液、逆流尿液滋生細菌,細菌進入腎盂,產生腎盂腎炎。 • 腎水腫 • 診斷: • 膀胱鏡、靜脈腎盂攝影、排尿膀胱攝影 • 治療: • 輸尿管再插入手術 • 照護: • 尿顏色、會陰護理、禁止俯臥、疼痛、多喝水、導尿管7-10天拔除。

  25. 身心障礙 • 個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其參與社會及從事生產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或無法發揮,經鑑定符合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等級之下列障礙,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 • 評估參考原則 • 評估應以一段時間的觀察,來辨別適應不良行為的模式。 • 功能障礙行為的評估,要與兒童年齡、性別、發展任務以及執行功能的程度之基準作比較 • 某些功能障礙行為評估,可能是暫時。

  26. 身心障礙照顧重點 • 法源:兒童福利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特殊教育法。 • 重視兒童發展年齡甚於生長年齡,以發展的觀念教養兒童。 • 強調回歸主流 • 早期發現早期療育 • 綜合多方面專業人員團隊照顧。

  27. 身心障礙護理措施 • 提供家庭有關發展障礙的照顧知識。 • 促進兒童正常發展 • 與其他健康專業人員共同擬定照顧計畫 • 協助父母親接納和適應家中有身心障礙兒童的事實 • 協助兒童或父母尋求社會資源。

  28. 智能障礙 • 成長過程中,心智的發展停滯或不完全發展,導致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有關之智能技巧的障礙。 • 分類(p364) • 原因 • 出生前:遺傳、感染、染色體、RH因子不合、中毒、外傷 • 出生時:懷孕異常、大量出血、輔助性生產 • 出生後:外傷、腦部疾病、心理創傷、社會文化因素、環境污染。

  29. 臨床表徵 • 生理與動作:障礙越嚴重,其兒童、體重、骨骼成熟與發展較慢、動作發展協調慢、表情呆滯。 • 認知學習:學習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辨認能力差、歸納思考差 • 語言溝通:說話語音有問題、語言發展遲緩、發音不清、不準 • 自我照顧社會適應能力:不會自我照顧、不容易理解團體規範、語言理解差。

  30. 多方面專業人員專業照顧 • 專業人員照顧措施 • 護理 • 衛教家屬確實執行相關治療或學習計畫: • 發展兒童自我進食技能、協助兒童如廁訓練、穿衣技巧訓練、個人口腔衛生的維持 • 居家生活環境的安全預防須知 • 促進兒童溝通能力: • 安排有利學習環境、聽能訓練、發音器官訓練、發音訓練、增進兒童實際經驗、增進互動溝通的技能 • 促進健康的性發展: • 認識青春期生理變化、提防成為被性侵犯的對象 • 智能障礙兒童及其家庭應有的權利與需要 • 別人的瞭解和接納、協助而非同情、及早的鑑定、教育、醫療復健、完整而個別化服務、無障礙學習和生活環境。

  31. 唐氏症 • 21對染色體異常疾病。 • 分類:三染色體、轉位型、鑲嵌型 • 臨床表徵: • 外觀:身高體重較正常小孩慢且小。頭部與頸部發育特殊、四肢短小、腹部突出。 • 智力與神經發育:智力屬中度障礙 • 先天性異常和疾病:心臟病、消化道畸型、眼睛、抽搐、聽力、白血病 • 生育能力:男孩不能生育、女孩具生育能力 • 生長發育:神經不穩定、骨骼發育慢 • 睡眠時呼吸暫時停止現象:呼吸道狹窄、淋巴組織和黏膜下脂肪增加所致

  32. 護理照顧 • 預防病童呼吸道感染 • 協助進食 • 避免便秘 • 遺傳諮詢:唐氏症妊娠前期篩檢、羊膜穿刺術

  33. 自閉症 • 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導致普遍性發展障礙。 • 缺乏社會交互作用能力、語言表達困難、偏異行為。 • 原因: • 遺傳 • 染色體異常 • 懷孕期間病毒感染 • 新陳代謝疾病 • 腦傷

  34. 特徵 • 人際關係障礙 • 缺乏社交應對能力、獨來獨往 • 語言和溝通障礙 • 開始不會說話、鸚鵡式語言、不瞭解語言意義 • 行為同一性 • 不會有想像、日常生活習慣要求以固定方式進行 • 智能方面 • 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較差 • 知覺障礙 • 外界刺激反應不當、對某些聲音敏感、偏食習慣 • 不恰當情緒表現 • 特殊技能

  35. 治療目標 • 近程: • 改善基本障礙 • 促進正常發展 • 消除不適當行為 • 遠程 • 生活自立、適應社會生活、融入團體、設計合適職能及休閒技能訓練計畫

  36. 治療教育方法 • 遊戲治療 • 行為治療:改善自閉症狀與不適應行為,最常使用有效方法 • 感覺統合治療:提供五種感覺刺激輸入,並適當控制,讓兒童依內在驅策力引導自己活動。 • 藥物治療:改善問題為目標、依病因說法的藥物治療 • 藝術治療:繪畫 • 音樂治療:大鼓、銅拔 • 個別化教學模式(TEACCH) • 物質環境結構、作息時間結構、個別工作結構、視覺結構

  37. 自閉兒家庭照護 • 自閉兒 • 教育矯正 • 語言治療 • 行為治療 • 父母支持 • 父母親 • 依能力所及,讓兒童自己做,不要過度做 • 不要過度關注孩子 • 讓孩子參與社交生活機會 • 用智慧實踐對孩子的愛、用愛化解障礙 • 家人彼此支持 • 適當處理控制情緒 • 以坦然心情帶入孩子進入公共場合

  38. 常見護理技術 • 體溫:口溫、肛溫、腋溫、背溫、耳溫 • 脈搏: • 部位:心尖脈(左鎖骨中線與第三、四肋間)、橈動脈 • 數值:越小,脈搏速率越快 • 呼吸:腹式、胸式,月小呼吸較快不規則

  39. 血壓測量部位:動脈部位(肱動脈、橈動脈、膝膕動脈、足背動脈)血壓測量部位:動脈部位(肱動脈、橈動脈、膝膕動脈、足背動脈) 正常數值:年齡越小,血壓越低。 尿液收集 常規尿液檢查:中段尿收集、尿液收集袋方法。 24小時尿液 尿液培養: 尿液收集袋,必須要消毒 恥骨上膀胱穿刺法

  40. 血液抽血部位: 手背上血管、股靜脈穿刺、足底採血 口服給藥:避免與食物混合、滴管餵藥藥物要滴在舌上、吞食藥片,鼓勵將藥片放置舌後。 肌肉注射法:2歲以下:股外側肌,不建議用背側臀肌(肌肉萎縮、坐骨神經) 靜脈注射法:頭靜脈、貴要靜脈, 注意事項 適當固定 Op site固定 觀察注射部位 直腸給藥法 較難掌握藥物吸收時間,口服有困難採用此方法。 塞劑

  41. 給藥 • 耳藥滴藥法: • 耳翼向下向後拉(3歲以下) • 耳翼向上向後拉(3歲以上) • 吸入型藥物 • 直接作用於肺、副作用少、藥效快。 • 氣喘治療首選藥物 • 定量噴霧劑(面罩式吸藥輔助器) • 乾粉式吸入劑

  42. 小量灌腸 • 甘油灌腸:1/2純甘油,1/2生理食鹽水 • 洗腸:一般為4000-10000cc,前三天鼓勵多喝水、低渣飲食、甘油球灌腸共3次,手術前一晚與當天再給一次。 • 小兒保留灌腸 • 護理重點: • 採用生理食鹽水(等張) • 腸道便秘:可用甘油灌腸 • 肛管:10-14號,插入2-4吋,插入前以凡士林或潤滑液 • 灌腸姿勢:平躺或臥姿姿勢,灌入後要保留液體,灌入後捏緊兩臀

  43. 鼻胃管 • 鼻胃管選擇:嬰兒5-8號,較大用10-14號 • 插入深度:耳垂到鼻尖,然後到胸骨劍突 • 步驟 • 方法:灌流速度不可超過1毫升/分鐘(早產兒),灌流速度不可超過10毫升/分鐘(較大兒童) • 灌食後,必須以蒸餾水沖淨管中溶液。 • 餵食完畢,頭部抬高,右側臥30-60分鐘。

  44. 小兒發燒 • 發燒定義:肛溫高於38度,口溫高於37.8,腋溫高於37.2 • 處置: • 非藥物處置 • 溫水拭浴 • 冰枕 • 藥物處置 • 解熱劑 • 阿斯匹靈

  45. 小兒心肺甦醒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