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 178990915 电话 : 18981539788 E-mail: jksyf@163.com. 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sco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E-mail:jksyf@163.com

  2. 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 二、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 三、如何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 四、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3. 一、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 • 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

  4.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

  5. 总之,三维目标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这三个关系:总之,三维目标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这三个关系:

  6. 上图是一个立体三角形 • A 点表示知识和技能目标; • B 点表示过程和方法目标; • C 点表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D 点表示目标整合; • O 点表示课程目标——人的发展 • (直线OD垂直于底面ABC) • 从图上可以读出如下信息:

  7. 1.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 每门课程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8. 2.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 • 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金字塔。 • 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

  9. 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 • “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10. 3.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 • 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 三维目标怎么统一呢?

  11. 案例:朱自清的《春》 • 比如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阅读: • 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这个词。“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地、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了。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 • 学生齐声:钻出来了。

  12. 师: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地生长出来。师: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地生长出来。 • 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啊!

  13.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显然在对字词“钻”“偷偷地”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小草生长的劲头,领悟小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领悟小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在这段教学中,教师显然在对字词“钻”“偷偷地”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小草生长的劲头,领悟小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领悟小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 • 由此可见,在字词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14. 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 • 在任何一个显性领域中,都有隐性的目标维度存在。 • 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 三维目标 • 三维目标是三维一体的。 • 三维目标是综合考量的。 • 三维目标是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 • 三维目标不是面面俱到。

  16. 二、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 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显然并没有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排斥于目标之外,也没有轻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问题在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17. 新课程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我们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知识与技能不实的现象也进行反思: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相对而言,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

  18. 一些课听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一些课听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 • “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因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 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19. 但双基教学显然落后时代的要求。 • 传统的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是本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20. 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 对基础知识讲解得细致,对基本技能训练得入微,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

  21. 总之,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把关注焦点置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学生的强项。时至今日,不少教师因此还对传统的双基教学有很深的情结。总之,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把关注焦点置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学生的强项。时至今日,不少教师因此还对传统的双基教学有很深的情结。 • 通过我国与西方教育的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学生的优势在于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不足之处则在于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等方面。

  22. 我国学生一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而著称,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优势。我国学生一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而著称,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优势。 • 但由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分关注和重视,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方向。突出表现在: • 第一,太重基础扎实,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 • 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过度了就会产生副作用,表现在:

  23. (1)对基础不分析其形成过程,不以实践检验其正误、新旧、高低,不汲取其正确的、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加以应用、发展、创新;(1)对基础不分析其形成过程,不以实践检验其正误、新旧、高低,不汲取其正确的、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加以应用、发展、创新; • (2)过分强调基础的系统、严谨面,给人以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的错觉; • (3)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结论,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不会跳出框框想问题,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24. 太重基础扎实,使学生长期淹没在本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忘记了一切真知都是出自实践的相对真理,忘记了一切真知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检验、批判、提高,随实践发展而逐步接近事物本质这一唯物认识论的最重要原理与指导思想。太重基础,恰恰不利于创新,甚至是阻碍、扼杀了创新。太重基础扎实,使学生长期淹没在本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忘记了一切真知都是出自实践的相对真理,忘记了一切真知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检验、批判、提高,随实践发展而逐步接近事物本质这一唯物认识论的最重要原理与指导思想。太重基础,恰恰不利于创新,甚至是阻碍、扼杀了创新。

  25. 第二,太重基础扎实,导致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第二,太重基础扎实,导致负担过重、兴趣丧失。 • 真正抓好基础应是将该学科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融会贯通、简明扼要地讲深、讲透、讲活,引起学生以好奇心,令其在广泛选择的基础上,挑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而能够少而精地学到手。 • 现在有些人将基础扎实简单化为知识数量的堆积,学生长时期超负荷强化训练,致使学生疲于奔命、趣味索然,对学习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6. 可以说,正是由于太重基础扎实,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进而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说,正是由于太重基础扎实,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进而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 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再也不能为传统的“双基”沾沾自喜,那是陈旧落后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的表现。

  27. 当然,批评双基教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双基,否定双基,我们强调的是:当然,批评双基教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双基,否定双基,我们强调的是: • 第一,双基的内涵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 • 学科本位论的双基是一种封闭的双基,缺乏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 是一种过于深厚、宽厚的双基,超越了学生学习的接受可能。以人为本的双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时代发展的变化。

  28. 第二,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最终只能走向其反面,丧失双基自身的价值。第二,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最终只能走向其反面,丧失双基自身的价值。 • 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29. 三、如何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30. 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 • 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31. 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32.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 • 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 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33.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 • 重过程也即重会学。

  34. 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 • 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 • 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5.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36.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37.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过程的泛化: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防止过程的泛化: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 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而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 下面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38. 案例: “菜”字 • 师:小朋友,怎样记“菜”字? • 生:菜,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采字,合起来是“菜”字。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菜,上面草字头,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39.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 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40. ● 案例:“蝴蝶”的启示 •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41. 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42.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 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虽然经费充足,但由于它“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 • 毛泽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都是这种情况。

  43. ● 案例:孩子们的精彩 • 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 •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 五月的雨滴 • 像熟透了的葡萄 • 一颗、一颗 • 落进大地的怀里 • 到处是蜜的气息 • 到处是酒的气息

  44. 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 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 • 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 • 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 • 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

  45. 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 • 丙孩子说:“你们说得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雨滴。” • 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 • 多么执著的讨论啊!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得对呢?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

  46. 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道“落进……”,还没等我念完后半句,他们又接腔了。直言不讳:“落进我的嘴巴里!”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道“落进……”,还没等我念完后半句,他们又接腔了。直言不讳:“落进我的嘴巴里!” • 反唇相讥:“你的嘴巴盛得下吗?” • 争先恐后:“应该落进池塘里!” • “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 • “落进沙漠里!” • “落进果园里!” • “落进庄稼地里!”

  47. 最后是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最后是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 • 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落进大地的怀里!” • “哦!”孩子们欢呼了!他们欢呼什么?是欢呼猜对了吗?不是吧!他们是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 • 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 • “到处是( )的气息,到处是( )的气息。”

  48. 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 • 真惊讶孩子的能力!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作诗。

  49. 四、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 • 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50. 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 • 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 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