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74 Views
人工气道的管理. 3201 重症医学科 殷汉荣. 建立人工气道的意义. 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 而进行机械通气时做好人工气道管理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同时注意,紧急情况下,应首先保证患者有足够的通气及氧供,而不是一味地强求气管插管。.
E N D
人工气道的管理 3201重症医学科 殷汉荣
建立人工气道的意义 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 而进行机械通气时做好人工气道管理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同时注意,紧急情况下,应首先保证患者有足够的通气及氧供,而不是一味地强求气管插管。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 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因此使一些上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丧失,如呼吸道对吸入气的加温、加湿作用和部分内防御功能;另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均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有些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人工气道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细致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气道的安全性评价 气管插管(ETT)深度 经口: 门齿22土2cm 经鼻: 鼻孔27土2cm 儿童: 口唇12土(年龄/2) 气管导管距隆突2-3cm
管路固定 气管插管的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胶布固定法、绳带固定法、支架固定法、弹力固定带法 固定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因是否一致。每12小时做口护一次,每24小时更换牙垫,并将气管导管位置从口腔的一侧移至另一侧,以免长期压迫引起口角溃疡、糜烂。若口腔内分泌物浸潮固定胶布,随时更换重新固定。
气管切开置管的固定 将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段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或打手术结,以防脱出;松紧要适度,以一指的空隙为宜。翻身时最好有两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且注意对气管导管的压力减小到最低,尤其是螺纹管长度应适宜,辅以有效支架扶托,可防止脱管发生。
气囊的管理 • 作用:固定插管、封闭气道、防止反流 • 类型:高压低容、高容低压、等压气囊(Bivona充泡沫套囊) • 气囊压力CP:〈20mmHg
气囊的管理 为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 在对气囊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 最小漏气技术(MLT) 不论使用MLT或MOV,气囊的 压力(CP)要保持在20mmHg 以下,CP在20-30mmHg是可接 受的最大CP范围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 定义: 气囊充气后,在吸气时无气体漏出。 步骤: 1.听诊器置于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2.然后抽出0.5Mml气体,可闻及少量漏气声。 3.再注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最小漏气技术(MLT) 定义: 气囊充气后,在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 步骤: 1.同MOV。 2.然后抽出气体,从0.1开始,直到在吸气时听到少量漏气为止。
是否需要常规气囊放气 常规要求:每6—8小时放气囊一次,每次5—10分钟 目的:重建被气囊压迫部位气道的血流 争议? • 气道血流重建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仅放气10分钟或更短时间不能防止因气囊内压力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性损伤 • 进行正压通气的病人是难于忍受气囊放气的 • PEEP不能维持正常造成心肺功能不稳定
建议:现代呼吸治疗提倡应用MLT技术 充气,正压通气者,气囊不行常规性 的气囊放气。
放气囊指征 • 重新调整气囊压力时 • 评价气囊的漏气情况 • 清除气囊上分泌物 • 允许病人发声(气管切开) • 特殊病人的气囊管理(抵抗力降低者)
放气囊的方法 充分吸引气道和口腔分泌物 两人配合: 〈1〉降低床头 简易呼吸器 吸气相放气 〈2〉一人放气 一人同时进行气管内吸引
人工气道的温湿化 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建立人工气道以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进行呼吸道温、湿化非常重要
蒸汽加温湿化 气道温度:32 ℃ -37℃ 气道湿度:100% 湿化器类型:带加热导线/无加热导线/HME(3d) 湿化量:>250ml/天
气管内滴入 是一种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许多研 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气管内滴注生 理盐水对病人不但没有明显的有利用 而且有着不可忽略的有害作用和潜 在的危害 . 在吸痰前抽吸2-5ml注入 气道,可迅速降低痰液泡沫的表面张力,从而稀释痰液,使其易于吸出
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HME)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装置,使用时一端与人工气道连接,另一端与呼吸机管路连接。其作用原理是,当气体呼出时,呼出气体内的热量和水分保留下来,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热量和水分被带入气道内。人工鼻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人工鼻(温-湿交换过滤器)的应用
吸痰 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因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降低,使咳痰能力丧失。因此,人工吸引成为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唯一重要方法,是气道管理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吸痰是一行极为重要的护理,对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气管内吸痰 • 无菌原则: 吸痰包/无菌镊子 • 负压大小: 成人-100到-120mmHg • 儿童-80到-100mmH • 幼儿-60到-80mmHg • 吸痰前给高浓度氧气 • 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长度应选择比气管套管长4-5cm,粗细为气管插管内径的1/2或略小于人工气道内径的1/2。 • 手法轻柔 • 时间<10-15秒 • 不可带着负压进入ETT
适时吸痰:过去常规2h观情况、吸痰一次,经验证明更易误伤血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所以按需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根据病人咳嗽有痰、吸引不畅、听诊有啰音、气道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适时吸痰:过去常规2h观情况、吸痰一次,经验证明更易误伤血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所以按需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根据病人咳嗽有痰、吸引不畅、听诊有啰音、气道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有文章提示吸痰指征分为:客观情况、病人、护士三方面。 客观情况包括:“气道压力报警”、“SpO2下降”等; 病人方面包括:“病人主动要求”“病人咳痰无力”; 护士方面包括: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听诊、血气指标、胸部X-ray等)
吸痰的操作步骤: 充分评估病人 ↓ 吸痰前给予吸纯氧2-3分钟,观察SpO2 ↓ 根据病人痰液情况判断是否气管内滴入药液 ↓ 检查吸引负压,检查吸痰管有效期及包装 ↓ 右手带无菌手套持吸痰管保持无菌 ↓ 开放气道,迅速并轻轻地插入直到遇到阻力,边旋转边吸引,时间 < 10-15秒,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及痰液性质、量、颜色。 ↓ 吸痰后再给予2-3分钟纯氧或根据病人情况逐渐将吸入氧浓度调回至原条件 ↓ 用水冲洗负压吸引管,将吸痰管缠绕手中,翻折右手手套,扔入医用垃圾 ↓ 听呼吸音,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 洗手并记录
吸痰注意事项 • 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均需更换无菌吸痰管。选择使用合适型号的吸痰管。 • 严格掌握吸痰时间,以免加重病人缺氧。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秒。动作轻柔,鼓励患者自主咳痰。 • 吸痰同时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有明显的脉搏、SpO2下降或颜面紫绀要立即停止操作
为防止或减轻吸痰时出现憋气,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如果吸痰前后不给予高浓度氧会造成缺氧和低氧血症,因此,吸痰前后各给2-3分钟纯氧应列为吸痰标准操作步骤。为防止或减轻吸痰时出现憋气,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如果吸痰前后不给予高浓度氧会造成缺氧和低氧血症,因此,吸痰前后各给2-3分钟纯氧应列为吸痰标准操作步骤。
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再吸引口、鼻腔内分泌物。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决不可再吸气道内分泌物。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15秒,通过观察发现,如果吸痰超过3次或持续时间过长,SaO2会降低甚至出现窒息、气道损伤。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再吸引口、鼻腔内分泌物。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决不可再吸气道内分泌物。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15秒,通过观察发现,如果吸痰超过3次或持续时间过长,SaO2会降低甚至出现窒息、气道损伤。
气道内吸引不当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①气道粘膜损伤;②加重缺氧;③肺不张;④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负压吸引的机械刺激,可诱发支气管痉挛。气道内吸引不当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①气道粘膜损伤;②加重缺氧;③肺不张;④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负压吸引的机械刺激,可诱发支气管痉挛。
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概念:通气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指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发生的肺炎,是由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防御功能受损,并暴露于大量潜在的病原菌之后所发生的一种肺炎。
常见危险因素 • 老年高龄 • 应用抗菌药物和制酸剂 • 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 雾化器储水罐污染
预防措施 • 患者体位:床头抬高30~45度 • 及时吸引上呼吸道分泌物 • 采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 • 正确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 无菌吸痰技术,“视气管如血管” • 及时倒弃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防止返流入患者气道 • 有效的气道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