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992 Views
第七章 过渡金属对小分子的活化. 本章要点: 掌握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或参与的分子氢、 烯烃、炔烃、 CO 等的典型的有机反应; 2. 掌握部分反应的机理(催化循环)。.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催化剂( Catalyst ) : 催化剂是这样一种物质 , 它能够加速 热力学允许 的化学反应,在反应结束时该物质并不消耗。催化剂只能在热力学许可的情况下加快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反应平衡常数,加速反应的根本原因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E N D
第七章 过渡金属对小分子的活化 • 本章要点: • 掌握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或参与的分子氢、 • 烯烃、炔烃、CO等的典型的有机反应; • 2. 掌握部分反应的机理(催化循环)。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催化剂(Catalyst): 催化剂是这样一种物质, 它能够加速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在反应结束时该物质并不消耗。催化剂只能在热力学许可的情况下加快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反应平衡常数,加速反应的根本原因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催化作用(catalysis):催化剂对反应施加的作用。具体地说,催化作用是催化剂活性中心对反应物分子(底物)的激发与活化,使后者以很高的反应性能进行反应。
催化剂的功能与分类 催化剂的功能是指它可以催化哪一类反应,如氧化催化剂,双功能催化剂等。 催化剂的分类
催化作用的分类(以物相分类) (1)多相催化反应(复相,非均相,Heterogeneous catalysis): 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物相时发生的催化。多用于化学工业。 (2)均相催化反应(Homogeneous catalysis):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相同的物相。多指溶液中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3)生物催化(或酶催化,Enzyme catalysis):是由组成十分复杂的酶(蛋白质)为催化剂的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活性和选择性非常高。
高比表面载体 多相催化(Heterogeneous or multiphasic ) catalysi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7 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 格哈德•埃特尔 Fritz-Haber Institute, Berlin Gerhard Ertel (1936-) “for his studies of chemical processes onsolidsurfaces".
均相催化vs.多相催化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 The “catalytic site" is located at a phase boundary. Only some of the surface atoms are active catalysts. • Advantages • The catalyst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readily • Amenable to continuous processes (bed of catalyst in a tube). • Disadvantages • Low specificity (e.g. production of several isomers) • High reaction temperatures • Mechanisms hard to determine Homogeneous catalysis • The catalyst and substrate are in the same fluid phase • Advantages • High specificity (tailoring) •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s • Mechanisms can be studied more easily • Disadvantages • Separation of catalyst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often problematic. • Less amenable to continuous processes. • Large plants required
均相催化vs.多相催化 均相催化剂的多相化(固载)
催化循环过程中注意催化剂的变化 • 配位数和构型的变化(加成或消除) • 2. 配体的变化 • 3. 价电子计数的变化(16e, 18e) • 氧化态的变化(氧化或还原)
烯烃的活化 催化氢化、氧化、羰基化、烷基化、聚合、复分解等反应 配位活化
还原反应是一类普遍应用的单元反应,在有机分子中增加氢原子或减少氧原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一类普遍应用的单元反应,在有机分子中增加氢原子或减少氧原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根据采用不同操作方法、使用不同还原剂分两大类: 化学还原反应: 化学物质作为还原剂所进行的反应; 催化氢化反应: 金属催化剂等存在下,通入氢气进行加氢反应。 催化氢化的优点: 经济、简便,所得的产物比较纯净。既可以用于实验室小量的制备,又可以用于工业上的大量生产。
多相催化氢化共同历程( Pt,Pd,Ni等): 活性氢原子与活性的不饱和化合物相互作用,生成加氢产物。
均相催化剂 常用是过渡金属Ru(钌)、Rh(铑)和Ir(铱) 的有机膦络合物 :(Ph3P)3RhCl,(Ph3P)3IrH等。
应用配合物的催化氢化: RhCl(PPh3)3
氧化反应:Wacker 流程 蔡斯盐热分解时得到乙醛
羰基合成(oxo synthesis) • 1938年德国的O. Roelen将乙烯与合成气通过钴催化剂,得到了丙醛。这一发现很快实现了工业化,开创了配位催化的新纪元,形成了巨大的羰基合成工业。 • 羰基合成反应(oxo):在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下,不饱和烃与合成气反应生成醛的反应称为羰基合成反应,又称为氢甲酰化反应。 • 羰基化反应:是指在羰基金属等催化下CO插入到有机分子在生成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其中,在含活泼氢化合物如水、醇、氨存在下,CO与不饱和烃反应,生成酸、酯、酰胺(其中,乙炔、CO、水或醇生成丙烯酸酯的反应称为Reppe反应)。由CO插入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酯、酸酐、卤代烃等生成羧酸、酯、酸酐等的反应。
Oxo 法:烯烃的氢甲酰化(hydroformylation) VE? H 反应温度:150 deg, 压力200 kg, 很多支链异构体 改用:RhH(CO)(PPh3)2-温度110 deg. 压力35 kg, 选择性 高达95 %以上。
Monsanto process:甲醇羰基化合成乙酸 CO, I-
合成气的反应 (费托合成) (2n+1) H2 + n CO → CnH2n+2 + n H2O
作业1 • 1、写出烯烃均相催化氢化的一般机理; • 2.写出钯/铜催化乙烯氧化反应生成乙醛(Wacker法)的催化循环过程。 • 3.写出催化丙烯氢甲酰化反应生成正丁醛(oxo法)的催化循环过程。 • 4、查阅资料,写出自己对费-托合成的认识。
烯烃的低聚(或齐聚,oligomerization) e.g. M=Ni dimerization
1948年Reppe从C2H2合成环辛四烯时提出了“空位”的概念。该反应是在Ni(Ⅱ)催化剂上均相进行的,反应条件为温度80~95℃,压力为2~3MPa,要求4个C2H2同时配位于Ni(Ⅱ)中心。1948年Reppe从C2H2合成环辛四烯时提出了“空位”的概念。该反应是在Ni(Ⅱ)催化剂上均相进行的,反应条件为温度80~95℃,压力为2~3MPa,要求4个C2H2同时配位于Ni(Ⅱ)中心。 • 若用二个含氮的配体占据二个配位点,则无反应。 • 当无反应物分子存在时,可以在概念上想象有四个“空位”,实际上或为介质分子占用,或几个金属中心彼此缔合形成金属簇(cluster)。
配位聚合 单体与引发剂经过配位方式进行的聚合反应。是一种新型的加聚反应。 配位聚合 • 1953年,Ziegler用Al (C2H5)3–TiCl4常压聚合得到高密度聚乙烯(HDPE) • 1954年,Natta用Al(C2H5)3-TiCl3将丙烯合成规整度很高的聚合物。 • 同年,Goodrich-Gulf公司采用Al(C2H5)3–TiCl4使异戊二烯聚合,制得顺式1,4含量很高的聚异戊二烯。
配位聚合与络合聚合 • 同义词,均指采用具有配位(或络合)能力的引发剂、链增长都是单体先在活性物种的空位上配位(络合)并活化,然后插入烷基—金属键中。可以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也可以是无规聚合物。 • Ziegler-Natta聚合 • 采用Ziegler-Natta引发剂的任何单体的聚合或共聚合。所得的可以是立构规整的,也可以是无规的。 • 定向聚合 • 有规立构聚合 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的聚合过程。 聚合物,单体,重复单元,聚合度,均聚物,共聚物, 分子量(分布)等等,
手性中心碳原子:非对称取代的烯类单体或α—烯烃聚合物分子链中的不对称的碳原子手性中心碳原子:非对称取代的烯类单体或α—烯烃聚合物分子链中的不对称的碳原子 全 同 左旋 光学异构 间 同 右旋 立 体 异 构 无规 顺 式 几何异构 反 式 构 象 C-C单键内旋转异构体 伸展型 无规线团 螺旋型和折叠链
聚丙烯 等规 Isotactic 间规 Syndiotactic 无规 Atactic
Ziegler (1898-1973)小传 Ziegler发现(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 使用四氯化钛和三乙基铝,可在常压下得到PE(低压PE) 未满22岁获得博士学位 曾在Frankfort, Heidelberg大学任教 1936年任Halle大学化学系主任,后任校长 1943年任Max Planck研究所所长 1946年兼任联邦德国化学会会长 主要贡献是发明了Ziegler催化剂 1963年荣获Nobel化学奖 治学严谨,实验技巧娴熟,一生发表论文200余篇 K. Ziegler
Natta (1903-1979)小传 将TiCl4 改为 TiCl3,用于丙烯的聚合,得到高分子量、高结晶度、高熔点的聚丙烯 • 意大利人,21岁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 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 50年代以前,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 1952年, 在德国 Frankfort 参加Ziegler的报告会,被其研究工作深深打动 • 1954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 •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G. Natta
Zigler-Natta引发剂 • 主引发剂:Ⅳ~Ⅷ族过渡金属化合物。如TiCl4、VCl4. • 共引发剂:Ⅰ~Ⅲ族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如AlR3。 • 典型的Zigler引发剂:AlEt3(或AliBu3)-TiCl4。 • 典型的Natta引发剂:TiCl3-AlEt3。
1.Natta的双金属机理 于1959年由Natta首先提出,以后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引发剂的两组分首先起反应,形成含有两种金属的桥形络合物聚合活性中心 -烯烃的配位阴离子聚合 • 配位聚合机理,特别是形成立构规整化的机理,一直是该领域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课题 • 至今没有能解释所有实验的统一理论 • 有两种理论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
-烯烃的富电子双键在亲电子的过渡金属Ti上配位,生成-配合物-烯烃的富电子双键在亲电子的过渡金属Ti上配位,生成-配合物 活性中心 缺电子的桥形配合物部分极化后,由配位的单体和桥形配合物形成六元环过渡态 -配合物
极化的单体插入Al-C键后,六元环瓦解,重新生成四元环的桥形配合物极化的单体插入Al-C键后,六元环瓦解,重新生成四元环的桥形配合物 六元环过渡态 链增长
由于单体首先在Ti上配位(引发),然后Al-CH2CH3键断裂,-CH2CH3碳负离子连接到单体的-碳原子上(Al上增长),据此称为配位阴离子机理。由于单体首先在Ti上配位(引发),然后Al-CH2CH3键断裂,-CH2CH3碳负离子连接到单体的-碳原子上(Al上增长),据此称为配位阴离子机理。 2. Cossee-Arlman单金属机理 配位阴离子机理 存在问题:对聚合物链在Al上增长提出异议; 该机理没有涉及规整结构的成因 Cossee(荷兰物理化学家)于1960年首先提出,活性中心是带有一个空位的以过渡金属为中心的正八面体.理论经Arlman补充完善,得到较多认可。
活性物种的形成和结构(TiCl3-AlR3体系) AlR3 在晶粒的边、棱上存在带有一个空位的五氯配位体 活性物种是一个Ti上带有一个R基、一个空位和四个氯的五配位正八面体;AlR3仅起到使Ti烷基化的作用
配位 插入 移位 链增长 • 链引发、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