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三章 昆虫的头部

第三章 昆虫的头部. 昆虫的 头部 位于体躯的最前端,着生触角、眼、口器等器官,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第一节、头部的分节 第二节、头壳的构造 第三节、头部的变化 第四节、头部的感觉器官 第五节、口器. 触角. 复眼. 口器. 第一节 头部的分节. 昆虫体躯分节的依据是在胚胎期发生过 1 对体腔囊、 1 对神经节和 1 对附肢。头部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但在外观上已看不出分节的痕迹。头部的分节学说,主要是六节说和四节说。. 〖 六节说 〗 头部由原头和颚头部组成。颚头部由上颚、下颚和下唇3个体节组成;原头由前触角节、触角节和闰节 3 个体节组成。. 六节说图解.

sax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昆虫的头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昆虫的头部 昆虫的头部位于体躯的最前端,着生触角、眼、口器等器官,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第一节、头部的分节 第二节、头壳的构造 第三节、头部的变化 第四节、头部的感觉器官 第五节、口器

  2. 触角 复眼 口器

  3. 第一节 头部的分节 昆虫体躯分节的依据是在胚胎期发生过1对体腔囊、1对神经节和1对附肢。头部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但在外观上已看不出分节的痕迹。头部的分节学说,主要是六节说和四节说。 〖六节说〗头部由原头和颚头部组成。颚头部由上颚、下颚和下唇3个体节组成;原头由前触角节、触角节和闰节3个体节组成。 六节说图解

  4. 第一节 头部的分节 〖四节说〗头部由头前叶和4个体节组成。头前叶位于口前方,由此发生眼、上唇和触角。头前叶不属于体节,与第1体节(第 2 触角节)合并成原头。其余体节为原躯,其中前3个体节合称颚节,由前向后依次分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是头部的后 3个体节。 四节说图解

  5. 第二节 头壳的构造 2.1 头壳的分区 头壳通常高度骨化,并由内陷的沟划分为若干区域。这些沟、缝、区都有专门名称(如蝗虫)。

  6. 第二节 头壳的构造 2.2 头部的内骨骼 头壳上深陷的沟形成头部的内骨骼——幕骨,以支撑和加强头壳并供口器附肢及部分前肠肌肉着生。幕骨由两对内突愈合而成:一对是由额唇基沟两端内陷形成的幕骨前臂;另一对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形成的幕骨后臂,两幕骨后臂通常连成横形的幕骨桥。

  7. 第三节 头部的变化 3.1 额唇基区的变化 ①向前延长成喙状(如象甲、蝎蛉)。 ②额区向后倾斜,与头顶形成锐角(如尖头蚱蜢)。 ③唇基上移,三角形,额区变成窄片(如鳞翅目幼虫)。 蝎蛉 象甲 蝶幼虫 象蜡蝉

  8. 第三节 头部的变化 3.2 后头区的变化 后头区的变化主要是口后区和后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口后片、口后桥、后颊桥、外咽片和外咽缝等。这种情况在前口式昆虫中尤为普遍。

  9. 第三节 头部的变化 3.3 口器位置的变化 〖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下,头与虫体纵轴成直角。如蝗虫。 〖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前,头与虫体纵轴成钝角或平行。如步甲。 〖后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后,头与虫体纵轴成锐角。如蝉、蝽。

  10. 你知道它们的头式吗?

  11.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4.1 触角 〖触角构造〗头部的第1对附肢,着生在额区的触角窝内,可自由活动。分3部分:柄节、梗节和鞭节。鞭节可分若干亚节,变异大。 〖触角功能〗主要是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有听觉或其他功能。 悄悄话

  12.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 丝状(蟋蟀、天牛) • 刚毛状(蜻蜓、蝉) • 念珠状(白蚁) • 锯齿状(芫菁) • 栉齿状(雄绿豆象) • 羽状(大蚕蛾) • 膝状(蜜蜂、象甲) • 具芒状(蝇类) • 环毛状(雄蚊) • 球杆状(蝶类) • 锤状(郭公甲) • 鳃叶状(金龟甲) 触角类型:

  13.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常见触角类型 大蚕蛾 胡蜂 家蝇 白蚁 蝉 金龟子 天牛 郭公虫

  14.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了解触角的意义〗 • 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 • 鉴别某些种类的雌雄 • 根据嗅觉诱集或驱避

  15.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4.2 复眼和单眼 〖复眼〗主要视觉器官,为成虫和若虫(稚虫)具有。1对,位于头部侧上方。低等、穴居、寄生性者常退化;豉甲分上、下两个;突眼蝇着生在头侧的柄突上。由若干个小眼组成,小眼面六角形,数目变化很大。

  16. 果蝇的复眼

  17.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复眼 家蝇 蝶 突眼蝇

  18. 第四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单眼〗分背单眼、侧单眼两类。 ——背单眼为成虫、若虫所有。多为3或2个,极少1个,有的缺。背单眼着生额区上方,3个者排成三角形,(如蝗虫、蝉等)。背单眼一般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成像。 ——侧单眼为全变态类的幼虫具有,位于头部两侧颊区下方,通常1~7对。如叶蜂幼虫1对;鳞翅目幼虫6对,成弧形排列。

  19. 单眼只有一个角膜镜,不能造成清晰的形象,只能辨别光的强弱和物体距离的远近。单眼只有一个角膜镜,不能造成清晰的形象,只能辨别光的强弱和物体距离的远近。 • 昆虫的视力较差,识别范围仅数米。但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感光力,辨别颜色能力与产卵地点、食物有密切联系。对光的适应的表现是昼夜活动规律,即日出性、夜出性及中间型。 成虫的头顶常1—3个单眼、即背单眼dorsal ocelli。 完全变态幼虫的单眼生于头侧、1—7对,为侧单眼lateral ocelli。

  20. 第五节 口 器 典型构造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上唇和舌属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是3对附肢。 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构造和类型发生很多变异: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 • 刺吸式 • 锉吸式 • 虹吸式 • 咀嚼式 嚼吸式 吸收式 舐吸式 • 捕吸式 • 刮吸式

  21. (三) 口 器Mouthparts(=feeding apparatus) 1. 类型 泌丝形蠋虫咀嚼式口 ↗ 咀嚼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吸收式口器 ↘ ↘ 取食固态食物 取食固态及液态食物 特化:舔吸式、捕吸式、刮吸式、锉吸式 ↗ 吸收式口器---→典型:刺吸式、虹吸式 ↘ 取食液态食物

  22. 第五节 口 器 5.1 咀嚼式口器 为最基本和原始类型。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围成口腔;舌位于口腔中央,把口腔分成食窦和唾窦,唾腺开口于舌基部。 一对上颚尤为发达,为主要取食器官,用以咀咬固体食物。其中以直翅目最为典型。 上唇 下颚 上颚 舌 下唇

  23. 上唇Labrum上颚Mandibles下颚Maxillae下唇Labium舌Hypopharynx上唇Labrum上颚Mandibles下颚Maxillae下唇Labium舌Hypopharynx

  24. 蝗虫口器解剖

  25. 第五节 口 器 ——鳞翅目幼虫的口器属咀嚼式口器的变异类型,上唇和上颚正常,下颚、下唇和舌愈合为复合体。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舌演变为吐丝器。 锹甲、白蚁兵蚁等的上颚尤为发达,但已失去取食作用,是专用来角斗或防御的武器。

  26. 第五节 口 器 5.2 嚼吸式口器 兼有咀嚼和吮吸两种功能,为蜜蜂类特有。上唇和上颚保持咀嚼式形式,上颚发达,以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和下唇特化为临时组成吮吸液体的喙。 蜜蜂口器

  27. 第五节 口 器 5.3 刺吸式口器 ——构造具吮吸和穿刺构造,刺吸寄主体液。多见于半翅目、同翅目、蚊类等。上唇三角片状,贴于下唇槽上;上颚和下颚特化成4条口针,两下颚针嵌合成食物道和唾液道;下唇将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咽部形成唧筒。如蝉、蝽等。 蝉口器

  28. 3.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 mouthparts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构造都极度延伸,呈针状,适于穿刺,吸取动植物的组织液(血液或汁液)。 ①上唇小、成倒三角形,贴于口器基部; ② 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包藏上、下颚口针(上颚在外,下颚在内)。

  29. 第五节 口 器 ——取食喙自头下足间伸出,与头形成一定角度,两上颚针先交替刺入寄主体内,然后两下颚针随之一同刺入,如此重复多次,口针即可到达取食部位。上颚针端部生有倒刺,以防止口针在取食过程中退出(如蝽类)。喙(下唇)不刺入组织,随口针的深入折向后方。口针刺入后,唾液即通过唾道注入组织内,进行肠外消化,然后借唧筒的抽吸作用将汁液吸入肠内。 一些身体微小的蚜虫等,主要靠寄主体内的压力或食物道毛细管的作用,将汁液吸入消化道。

  30. 第五节 口 器 5.4 锉吸式口器 蓟马类特有。头短喙状,左上颚和1对下颚形成口针。两下颚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组成唾道。取食时,先以上颚针锉破寄主表皮,然后以喙端密接伤口吸食。 蓟 马 口 器

  31. 第五节 口 器 5.5 虹吸式口器 ——构造鳞翅目成虫特有。上唇退化为一狭片,上颚消失;1对发达的外颚叶组成卷曲于头下的喙。外颚叶内壁各有一纵沟,两外颚叶嵌合后形成食物道和唾道。下唇仅保留3节发达的下唇须。

  32. ① 蝶、蛾类成虫口器的上唇、上颚退化; ④下颚的外颚叶变成十分发达的螺旋状卷曲的喙,喙内部有1细长的吸食液体食物的管道; ③下唇为小形的薄片,唇须发达。 具有这类口器的成虫对农林作物无害,但幼虫常为害虫。吸果夜蛾类的成虫能吸食将成熟的果实,形成落果。

  33. 第五节 口 器 ——取食在外颚叶的外壁上有很多与薄膜交替排列的环形骨片,不取食时,虹吸管可借助管壁上富有弹性的表皮脊象钟表发条一样盘卷于头部下方。 取食时,通过外颚叶腔的肌肉和血压的作用伸直如虹吸管,可伸入花瓣的底部吸食花蜜或外露的果汁和露水等。 取食

  34. 第五节 口 器 5.6 舐吸式口器 ——构造蝇类特有。在头下形成喙:基喙+中喙+端喙。基喙粗大,前壁有马蹄状唇基。中喙筒状,由下唇前颏形成,前壁凹陷成槽,上唇盖合于唇槽形成食物道;舌内有唾道。端喙为两个唇瓣。 蝇类口器

  35. 第五节 口 器 ——取食唇瓣腹面膜质,具有多条环沟,环沟通至1条纵沟,纵沟与前口相通。不取食时,唇瓣腹向并合;取食时,两唇瓣平展,食物通过拟气管进入前口。唇瓣上翻时,前口露出,可直接取食。有的种类在近前口的环沟间,生有前口齿,唇瓣上翻时,前口齿外露,可刮锉固体颗粒。

  36. 5.7切舐式口器 其上唇较长,端部尖锐,内壁凹陷成槽状,与舌合成食物道;上颚刀片状,端部尖锐;下颚的外颚叶形成较坚硬细长的口针;下唇肥大柔软,端部有一对肉质的唇瓣;舌是一根较细弱的口针,中央有唾道通过,为双翅目虻类等吸血昆虫所特有。5.7切舐式口器 其上唇较长,端部尖锐,内壁凹陷成槽状,与舌合成食物道;上颚刀片状,端部尖锐;下颚的外颚叶形成较坚硬细长的口针;下唇肥大柔软,端部有一对肉质的唇瓣;舌是一根较细弱的口针,中央有唾道通过,为双翅目虻类等吸血昆虫所特有。

  37. 第五节 口 器 5.8 捕吸式口器 ——构造 又称为双刺吸式口器,为脉翅目幼虫所特有。其构造特点是:上颚长而宽,端部尖锐,镰刀状,内缘有一纵沟;下颚亦呈镰刀状,盖合于上颚的纵沟上,形成食物道和唾液道。左、右两条上下颚分别组合成刺吸构造。如捕食蚜虫的草蛉和捕食蚂蚁的蚁蛉幼虫。 蚁蛉口器

  38. 第五节 口 器 ——取食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褐蛉等天敌昆虫,成、幼虫均为捕食性。如草蛉幼虫主要捕食蚜虫,有“蚜狮”之称,蚁蛉幼虫主要捕食蚂蚁,又称为“蚁狮”。取食时,口器又可作为捕捉器官,用以钳住猎物,然后将镰刀状上、下颚刺入猎物体,并将其上举,直至将猎物的体液吸干后,再将其躯壳抛掉。 蚁蛉幼虫

  39. 第五节 口 器 5.9 刮吸式口器 蝇类所幼虫(蛆)所特有。蝇蛆属无头型幼虫,头部十分退化,缩入前胸内;口器也很退化,外观只见1对口钩。口钩往里是口咽骨和咽骨,属次生构造。取食时,以口钩刮吸半流体物质。

  40. 第五节 口 器 了解口器的意义 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对寄主造成的损害也不同。 • 咀嚼式口器害虫,以上颚咬食植物,造成寄主机械损伤,残缺不全,甚至将作物吃成光秆,造成颗粒无收。 • 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对寄主造成生理伤害和传播病害,植物受害后,出现斑点、变色、皱缩、卷曲、萎蔫、畸形或形成虫瘿等,严重时引起整株死亡。 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点,可选择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41. 本章重点和复习思考题 • 1.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 • 2.典型咀嚼式口器的构造。 • 3.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和危害特点。 • 4.理解不同类型口器的同源关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