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 玉米粗缩病 — 寄主范围. 除玉米外,玉米粗缩病毒还可以侵染 57 种禾本种植物,如高粱 ﹑ 谷子 ﹑ 水稻 ﹑ 大麦 ﹑ 燕麦 ﹑ 黑麦及小麦属的 20 个种,和马唐 ﹑ 稗草 ﹑ 金狗尾草 ﹑ 画眉等 28 种禾本科杂草。. 玉米粗缩病 -- 症状.

sawy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玉米粗缩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玉米粗缩病 •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

  2. 玉米粗缩病—寄主范围 • 除玉米外,玉米粗缩病毒还可以侵染57种禾本种植物,如高粱﹑谷子﹑水稻﹑大麦﹑燕麦﹑黑麦及小麦属的20个种,和马唐﹑稗草﹑金狗尾草﹑画眉等28种禾本科杂草。

  3. 玉米粗缩病--症状 •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花丝少,子粒减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子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除此以外,还发现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嗽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渐全叶变红。

  4. 玉米组缩病

  5. 玉米粗缩病--病原 • 电镜观察,发现球形的病毒粒子,且有两层外壳,与意大得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形态上很类似。对提纯的病毒做核酸电泳并对核酸做免疫化学鉴定,发现病毒粒子含有十条双链核酸,与意大利报道的一致。

  6. 玉米粗缩病--病原 • 我国玉米粗缩病毒的传播介体﹑寄主症状与国外的报道一致,但寄主范围有差异,我国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可侵染高粱,但意大利的不能。据此,在国际病毒数据库(VIDE)中我国玉米粗缩病病原被认为很可能是水稻条矮缩病毒(RBSDV)。RBSDV与MRDV的传播方式﹑寄主症状一致,粒子形态也很类似,且有血清学关系,同属呼肠孤科斐济属,但RBSDV可侵染高粱。 • 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究竟是RBSDV还是MRDV,或是两者都有,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7. 玉米粗缩病--传播途径 • 病毒只能由昆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明飞虱,不经蚜虫﹑叶蝉传播,也不经土壤﹑汁液﹑嫁接和咱子传播。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仍在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 • (获毒时间最短路h,获毒率8.2%;随时间延长,获毒率提高,饲毒72h,获毒率为36.7%;饲毒9d,获毒率达61.9%.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循回期随环境温度升高而缩短,平均气温23.8°c时,最短14d,最长34d,平均20.3d;平均气温27.5°c时,最短10d,最长33d,平均17.8d.经循回期后,最短传毒时间为20min,传毒效率7.7%;传毒3h,传毒效率18%.)

  8. 玉米粗缩病--传播途径 • 病毒在昆虫体内繁殖,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使介体产卵期缩短﹑产卵量减少.病毒可进入虫卵,但带毒虫卵多不能孵化,因此一般认识不经卵传毒.

  9. 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 • 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上越冬,也可能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及传毒介体中越冬.第一代灰飞虱春天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5月下旬羽化,并开始陆续从小麦向玉米田迁移,至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迁移高峰后25d内就出现玉米粗缩病的发病高峰.第二代灰飞虱的活动盛期在7月上旬,正值晚揪玉米苗期,进行传毒危害,以后世代重叠.玉米不是灰飞虱的适宜寄主,因此若虫量始终不高,若虫主要在杂草上生活,秋季第四代灰飞虱转迁至麦田及杂草上,并将病毒带至小麦及杂草上越冬.

  10. 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图

  11. 玉米粗缩病--发病条件 • 毒源﹑介体﹑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 • 粗缩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所以毒源可能是广泛的,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有足量的介体和适宜的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介体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基因型)有关,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玉米5叶期以后免疫力增强,不易发病.

  12. 玉米粗缩病--发病条件 • 影响这3个必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冬暖有利于传毒介体越冬.夏季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利于传毒介体发育﹑繁殖,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所以冬暖夏凉时粗缩病常发生较重. • 2.目前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大都不抗病,小麦感病造成越冬毒源增多.大范围感病玉米品种的种植,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情况下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 3.种植制度多样,保护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为毒源﹑传毒介体越冬提供更多的场所,有利于介体的生存繁殖及传毒. • 4.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禾本科杂草不仅是传毒介体生存的适宜场所,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造成毒源积累. • 5.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容易发病.

  13. 玉米粗缩病--病害控制 植物病毒病害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 1.选用较抗耐病品种,一般硬粒型品种比马齿型品种抗病.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从农家硬粒型自交系中选配杂交种,可提高抗耐病能力. • 2.小麦﹑玉米播种时要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灰飞虱传毒到玉米上的效率不是很高,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如呋喃丹)拌种会有效的杀死带毒介体,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机率. • 3.及时去除麦田﹑玉米田中的病株,减少毒源 • 4.搞好田园卫生,及时中耕除草. • 5.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