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53 Views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 玉米粗缩病 — 寄主范围. 除玉米外,玉米粗缩病毒还可以侵染 57 种禾本种植物,如高粱 ﹑ 谷子 ﹑ 水稻 ﹑ 大麦 ﹑ 燕麦 ﹑ 黑麦及小麦属的 20 个种,和马唐 ﹑ 稗草 ﹑ 金狗尾草 ﹑ 画眉等 28 种禾本科杂草。. 玉米粗缩病 -- 症状.
E N D
玉米粗缩病 •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万年青”,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
玉米粗缩病—寄主范围 • 除玉米外,玉米粗缩病毒还可以侵染57种禾本种植物,如高粱﹑谷子﹑水稻﹑大麦﹑燕麦﹑黑麦及小麦属的20个种,和马唐﹑稗草﹑金狗尾草﹑画眉等28种禾本科杂草。
玉米粗缩病--症状 •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花丝少,子粒减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子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除此以外,还发现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嗽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渐全叶变红。
玉米粗缩病--病原 • 电镜观察,发现球形的病毒粒子,且有两层外壳,与意大得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形态上很类似。对提纯的病毒做核酸电泳并对核酸做免疫化学鉴定,发现病毒粒子含有十条双链核酸,与意大利报道的一致。
玉米粗缩病--病原 • 我国玉米粗缩病毒的传播介体﹑寄主症状与国外的报道一致,但寄主范围有差异,我国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可侵染高粱,但意大利的不能。据此,在国际病毒数据库(VIDE)中我国玉米粗缩病病原被认为很可能是水稻条矮缩病毒(RBSDV)。RBSDV与MRDV的传播方式﹑寄主症状一致,粒子形态也很类似,且有血清学关系,同属呼肠孤科斐济属,但RBSDV可侵染高粱。 • 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究竟是RBSDV还是MRDV,或是两者都有,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玉米粗缩病--传播途径 • 病毒只能由昆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明飞虱,不经蚜虫﹑叶蝉传播,也不经土壤﹑汁液﹑嫁接和咱子传播。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仍在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 • (获毒时间最短路h,获毒率8.2%;随时间延长,获毒率提高,饲毒72h,获毒率为36.7%;饲毒9d,获毒率达61.9%.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循回期随环境温度升高而缩短,平均气温23.8°c时,最短14d,最长34d,平均20.3d;平均气温27.5°c时,最短10d,最长33d,平均17.8d.经循回期后,最短传毒时间为20min,传毒效率7.7%;传毒3h,传毒效率18%.)
玉米粗缩病--传播途径 • 病毒在昆虫体内繁殖,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使介体产卵期缩短﹑产卵量减少.病毒可进入虫卵,但带毒虫卵多不能孵化,因此一般认识不经卵传毒.
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 • 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上越冬,也可能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及传毒介体中越冬.第一代灰飞虱春天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5月下旬羽化,并开始陆续从小麦向玉米田迁移,至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迁移高峰后25d内就出现玉米粗缩病的发病高峰.第二代灰飞虱的活动盛期在7月上旬,正值晚揪玉米苗期,进行传毒危害,以后世代重叠.玉米不是灰飞虱的适宜寄主,因此若虫量始终不高,若虫主要在杂草上生活,秋季第四代灰飞虱转迁至麦田及杂草上,并将病毒带至小麦及杂草上越冬.
玉米粗缩病--发病条件 • 毒源﹑介体﹑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 • 粗缩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所以毒源可能是广泛的,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有足量的介体和适宜的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介体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基因型)有关,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玉米5叶期以后免疫力增强,不易发病.
玉米粗缩病--发病条件 • 影响这3个必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冬暖有利于传毒介体越冬.夏季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利于传毒介体发育﹑繁殖,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所以冬暖夏凉时粗缩病常发生较重. • 2.目前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大都不抗病,小麦感病造成越冬毒源增多.大范围感病玉米品种的种植,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情况下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 3.种植制度多样,保护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为毒源﹑传毒介体越冬提供更多的场所,有利于介体的生存繁殖及传毒. • 4.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禾本科杂草不仅是传毒介体生存的适宜场所,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造成毒源积累. • 5.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容易发病.
玉米粗缩病--病害控制 植物病毒病害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 1.选用较抗耐病品种,一般硬粒型品种比马齿型品种抗病.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从农家硬粒型自交系中选配杂交种,可提高抗耐病能力. • 2.小麦﹑玉米播种时要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灰飞虱传毒到玉米上的效率不是很高,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如呋喃丹)拌种会有效的杀死带毒介体,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机率. • 3.及时去除麦田﹑玉米田中的病株,减少毒源 • 4.搞好田园卫生,及时中耕除草. • 5.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