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 12 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 12 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一节 需氧量与耗氧量 第二节 氧亏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内容提要 : 本章主要介绍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础概念、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耐力的评价与运用。 学习目标 : 1. 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 2. 熟悉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3. 掌握有氧工作能力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 安静时需氧量:为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250m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2 章 有氧运动能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2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一节 需氧量与耗氧量 第二节 氧亏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2.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础概念、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耐力的评价与运用。 学习目标: 1.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 2.熟悉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3.掌握有氧工作能力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3.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 安静时需氧量:为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250ml) 需氧量       每分需氧量:反映运动强度 运动时需氧量               总 需 氧 量:反映运动量 吸氧量:人体每分钟摄取并利用的氧量。

  4. 氧亏:人体在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5.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概念:运动后恢复期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使运动中高水平代谢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所消耗的氧量。因此,运动后的过量氧耗大于氧亏。

  6. 儿茶酚胺 的影响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影响 运动后过量氧耗 的因素 体温升高 的影响 Ca+ 的作用

  7.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VO2max)及影响因素: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 1.概念:人体在进行长时间的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本人极限水平时,每分钟所摄取的的氧量。 绝对值:L·min-1,一般人3.0-3.5;运动员4-6。 2.正常值: 相对值:ml·(kg·min) -1,一般人50-55;运动员可 达,女85;男90。 最大摄氧量有性别差异,男子女子高10%。最大摄氧量也存在项目关系。

  8. (二)影响最大摄氧的因素 1. 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功能--影响VO2max的中央机制 吸氧量=心率×每搏量×动静脉氧差 2.骨骼肌的功能--影响VO2max的外周机制 肌纤维的类型:毛细血管数量、线粒体数量体积、有氧代谢酶的活性。

  9. 3.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4%。 4.年龄、性别因素:女子13-17Y,男子18-20Y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5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女子VO2max较男子小是因为女子的红细胞、心、肺功能等均小于男子。 5.训练因素:训练可提高VO2max,是因为训练可提高心容积和心每搏量,以及训练可使肌纤维类型向慢肌方面转化。

  10. 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影响因素 研究报道,最大摄氧量是决定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还是唯一因素,因为即使是最大摄氧相同,而运动成绩并非相同,这是因为人体维持最大摄氧能力不同。所以,有氧工作能力不仅与最大摄氧量相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11.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心肺功能 呼吸系统的机能 肺通气量,特别是肺泡通气量对Vo2max的影响很大,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耐力性运动可使心脏产生形态与机能的适应性变化。 心室容积增加(前负荷或容积性负荷),耐力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心输出量和静脉血回流量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久之,造成心腔扩大。 心动缓慢 安静时耐力运动员的心率可低于50次/分,运动时心力贮备能适应长时间的持续运动。 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中RBC与HB含量会影响人体的带氧能力。下降10%会引起运动能力下降。

  12. 2.骨骼肌的特征 为肌肉的摄氧能力与 肌纤维类型 有氧代谢酶的活性 毛血管的数量 MB 线粒体等有关 3.神经调节能力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趋于稳定,均衡性好,能使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好。 4.能量供应特点 主要是糖和脂肪的有氧供能为主

  13. 三、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增 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 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这一 点即为乳酸阈。

  14. 乳酸阈是反映人体代谢从有氧转变为无氧的临界点。通常用血乳酸浓度4mmol•L-1表示。乳酸阈是反映人体代谢从有氧转变为无氧的临界点。通常用血乳酸浓度4mmol•L-1表示。 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激剧上升的起点不都是4mmol•L-1,其变化范围可从1.4-7.5mmol•L-1之间,因此称其为“个体乳酸阈”。

  15. 个体乳酸阈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因为个体乳酸阈是人体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乳酸还没有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其值越高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越强。个体乳酸阈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因为个体乳酸阈是人体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乳酸还没有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其值越高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越强。

  16. 二、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有氧向无氧过渡的时,强度与通气量不呈线性关系的一点为通气阈,由于通气阈是反映乳酸阈的一种非损伤性方法,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此法比较客观故常采用。

  17. 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一)评定耐力水平 (二)制定训练计划 (三)运动处方的制定

  18.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一、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肺功能测定仪直接测量结果 2.间接测定法: (1)Astrand-Ryhmin列线法 (2) 台阶实验法(已做实验)

  19. 二、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试 心率和运动强度与吸氧量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呈正相关。因素,测定亚级量负荷可以反映人体吸氧水平,进而评价人体有氧能力。 (一)PWC170测试 PWC170表示心率达到170次·min-1时受试者身体作功的能力。运动时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功率和心率呈直线相关,所以只要根据两次不同负荷及相应的心率就可推算出PWC170。 评价:心率在170次·min-1时或接近该值时,呼吸循环系统与肌肉的工作能力相互适应,正常情况下心脏功能赿好,心率为170次·min-1时完成的功就赿大,超过180次·min-1以上时,即失去线性关系。

  20. (二)哈佛台阶测试 以30次/分的频率上下台阶5分钟,测试恢复期心率值计算指数,评价人体有氧能力。 (A:运动后1~1.5分钟的心率;B:运动后2~2.5分钟的心率;C:运动后3~3.5分钟的心率) 评价标准:50分以下:差 50~80分普通 80分以上优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