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第四章 资源、能源、人口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 第四章 资源、能源、人口.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三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资源、能源、人口.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 第二节 水 资 源 第三节 人 口. 资源与环境问题 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往往与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然资源:. 能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环境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太阳能、风、空气、降水、气候. 可再生资源. 非再生资源.

sav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资源、能源、人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第四章资源、能源、人口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三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2. 第四章 资源、能源、人口 •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 • 第二节 水 资 源 • 第三节 人 口

  3.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往往与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往往与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然资源: 能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环境资源。

  4. 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太阳能、风、空气、降水、气候 可再生资源 非再生资源 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矿物资源、化石燃料

  5.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 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能源——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原子能、蒸汽能、电能、天然气、煤、石油。

  6. 一、能源的分类及我国的能源特点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水力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 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 核聚变能

  7. 二次能源 火电、焦炭、煤气、沼气、蒸汽、热水、汽油、柴油、重油、水电。 世界总的能源结构

  8. 中国总的能源结构

  9. 中国的能源储备: 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2640亿桶,日产930万桶,年出口30亿桶。

  10. 中国的石油消耗: 2008年我国实际煤炭年消耗量已经达到30亿吨

  11. 能源的新发现(2007年):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8日电(记者 刘军)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了解到,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境内发现一处煤田,预测资源量超过50亿吨。 2007年5月7日,中国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承造在新闻通气会上称:南堡油田(冀东唐山境内曹妃甸港区)现已探明储量达10亿吨,可供开采100年,对保证我国长期的石油需求安全将起到重大作用。 中新社乌鲁木齐十月九日电 (闫文陆宋晓清)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近日在对新疆拜城县境内大北三井的勘探开发过程中获重大发现,经测算获日产天然气二十八点六万立方米,初步探明大北三井构造区天然气资源总储量达一千三百亿立方米。

  12. 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耗量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水平很低,1996年人均一次商品能源消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是工业发达国家的1/5左右。

  13. 2、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中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耗地则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将长期存在,造成能源输送损失和过大的输送建设投资。

  14. 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占有主要地位。煤炭在我国目前一次能源中占70%以上。全国直接燃烧煤炭占总煤耗量的84%,与世界能源构成相比,我国煤炭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

  15. 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重 与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工业部门耗能比重很高,而交通运输和商业民用的消耗较低。工业部门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能耗量的55%,商业和民用消费能源的比重为27%,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消费的能源比重较小,分别为10%和8%。 2006年万元能耗为1.21吨标准煤。

  16. 5、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 中国农村生活用能的2/3依靠薪材和秸杆,煤炭供应不足,优质油、气能源的供应严重短缺。 二、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 化石燃料 开采过程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运输过程的影响——煤炭扬尘、海洋石油污染 加工过程的影响——煤的精洗、石油的精炼

  17. 使用过程的影响----温室效用、酸雨、火电厂热污染使用过程的影响----温室效用、酸雨、火电厂热污染 2. 核电站 慢性辐射 放射性废物处置 核反应堆安全 3. 水电站 对自然的影响——地面沉降、诱发地震 对生态的影响——大坝上、下游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移民安置、文物破坏

  18. 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 空气质量下降 1998年全国322城市中72%以上空气质量处于3类或超3类国家标准 全国81.6的城市有酸雨污染,雨水平均PH值为3.84-7.54,酸雨覆盖国土面积30%,遍及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大部分地区。1995年酸雨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100亿元,占当年GDP的2% 严重的酸雨污染 1998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复<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方案>(俗称二控区)。二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1.4%,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0%。

  19. 酸雨频率 占国土面积比例 <5% 67.4% 5%-10% 6.8% 10-25% 10.4% 25-50% 8.2% 50-75% 5.4% >75% 1.8% 2006 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区域分布图

  20. pH 值 <4.5 4.5~5.0 5.0~5.6 >5.6 2006 年全国酸雨区域分布图

  21. 燃油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 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我国汽车保有量: 1997年 2010年 1200万辆 5000万辆 按每辆车每天燃油5升计,2010年每天需消耗汽油25万吨,每年需消耗汽油9125万吨。 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亿吨,成品油3000万吨。2004年原油产量1.75亿吨,2005年原油产量1.80亿吨。

  22. 2004年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碳氢化合物(HC):836万吨 一氧化碳(CO):3640万吨 氮氧化物(NOX):549万吨 自1999年以来,汽车年产量以超过12%的年速度增长,国产汽车单车污染物排放水平是美国的4~6倍。2006年汽车产量728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4985万辆,私人轿车1149万辆。 大量的燃油尾气积聚在城市上空,使得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引起很多的疾病。 返回

  23. 三、 新能源的开发 1. 太阳能 房屋采暖、温水供应、太阳能电池、光电电池、太阳能汽车。 2. 地热资源 3. 生物质能 是树木、谷物秸杆、柴草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备,再经化学反应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种能。 4. 核聚变能 5.风 能 6.潮 汐 能

  24. 四、 节 能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建筑保温技术 低能耗设备(供热、制冷、空调、照明) 交通运输 工 业 调峰电站 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

  25. 第二节 水 资 源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一种生态资源(恒定资源),人的力量不能干预自然界水的循环和分布,水资源有着明显的地区性。 一、水资源概况 1. 全球淡水资源形势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亿立方公里,其中97%为海水,淡水仅占3%。在3%的淡水中,70%分布在两极及冰川、冰帽,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的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01%,大气水占0.04%,能被人类使用的淡水仅有300万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0.2%。

  26. 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的产量,还直接损害者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值得提出的是,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常会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匮乏就是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下游国家常可能因为水量或水质而发生争执。

  27. 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缺,从河流湖泊的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以色列等国基本上没有大流量的江河湖泊。从地下水资源看,上述国家的地下水均属不可再生型。从降雨分布看,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年降雨量不足160mm,其中2/3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mm以下。不仅如此,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水源有66%来自邻国,很多国家的水资源受制于人。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缺,从河流湖泊的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以色列等国基本上没有大流量的江河湖泊。从地下水资源看,上述国家的地下水均属不可再生型。从降雨分布看,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年降雨量不足160mm,其中2/3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mm以下。不仅如此,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水源有66%来自邻国,很多国家的水资源受制于人。

  28. 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居住者8800万人口,两河一直为各国共享。但自1983年以来,土耳其开始实施庞大的“安拉托里亚水利综合工程”,截取两河源头地带的水源,拟修建22座水坝和17座电站。1990年初,该工程的主要项目——阿塔图克水库开始截流储水,结果使下游水量因此减少90%。为此,叙利亚、伊拉克曾多次向土耳其提出强烈抗议。

  29. 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曾引发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曾引发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 围绕约旦河水的分配问题,约旦贝多因人对以色列人的仇恨与日俱增; 在如何分配尼罗河水的问题上,埃及与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之间也是争执不断; 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与水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0. 以色列水资源奇缺,境内无大河流,南部全是沙漠,大量移民和经济发展,其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该国除了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回用以外,也把希望寄托在从黎巴嫩南部的哈斯巴尼河截取水源,以及利用分布于约旦河西岸西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以色列拒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决议的真正原因,就在于该处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色列水资源奇缺,境内无大河流,南部全是沙漠,大量移民和经济发展,其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该国除了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回用以外,也把希望寄托在从黎巴嫩南部的哈斯巴尼河截取水源,以及利用分布于约旦河西岸西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以色列拒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决议的真正原因,就在于该处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31. 非洲是地球上另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在世界上缺水的26个国家中,有11个都位于非洲。近30年来,非洲的人口增长率为3%,而粮食增长率却只有2%,水资源的匮乏是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中国的水资源形势及其特点 我国地表水的七大水系: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珠江。总径流量2600立方公里,湖泊2800多个,储水总量750立方公里,28.7%为淡水湖。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立方公里。

  32. 我国人均水资源27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我国人均水资源27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① 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 水资源分布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南方长江、珠江、浙闽台诸河和西南诸河四个流域片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59%,但占有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2倍;而北方的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四个流域片耕地多,人口密度大,但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19%,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5%。

  33. ② 水量在时程上分布不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季际变化也很大,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冬春少雨,多春旱;夏季多雨,多洪涝。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汛期四个月左右的径流量占据了全年降雨量的60%-80。这就导致了年内的分布不均,甚至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形,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的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34. ③ 农村和城市缺水严重 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目前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其中位于北方的无灌溉耕地约占72%。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缺水最多;西北地区缺水量也不少,而且区内大部分地区为黄土高原,人烟稀少,改善灌溉系统的难度较大。 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工业、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城市缺水在中国表现得十分尖锐。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个。

  35. ④ 水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均衡 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长江、珠江只有15%;北方枯水地区利用率高,辽河68%,淮河73%。 3. 水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性 水是人体组成的基础物质,又是新陈代谢的主要介质,占人体体重的2/3。 巴黎人均日耗水450升,纽约、大阪为600升,芝加哥为824升,中国为250升。

  36. 经济生活对水的需求: 单位:吨 4. 水资源危机 ① 水体污染使水资源失去使用价值 水的资源性短缺和水质性短缺 ② 盲目开发利用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37. 水污染现状 2006年全国污水总排放量近537亿吨,地表水总体呈中度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污染、淡水污染和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污染。 全国七大水系: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淡水湖:太湖、巢湖、滇池。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河段已超过60%。 2006年中国海域发生赤潮93次,较上年增加13%,累计面积19840平方公里,主要发生在东海海域、渤海湾海域。

  38. 二、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2. 节约用水,开发第二水源 3. 调节水源流量 建造调节水库,实行跨区域调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4. 水源流域的科学规划管理 5. 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厂。

  39. 第三节 人 口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然而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加剧与人类自身有着紧密地关联,那就是不断加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对地球资源的消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人类本身首先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40. 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和关键问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探讨现有的地球资源究竟能承担多少地球人口。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宗教、政治、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41.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 ② 年龄两极分化 ③ 城市人口膨胀 2. 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容量 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所说的地球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并不是指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状况下所能提供的最高人口数,其随生活水准的不同而异。

  42.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世界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世界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 生态学家利用植物总产量的1%推断地球只能供养80亿人口,最多承受100亿—150亿人口。 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 1957年马寅初先生研究提出:7—8亿 从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田雪原、陈玉光(1980年)提出100年后,6.5—7亿 从食品和淡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宋健提出100年后,6.3—6.5亿

  43. 二、增长的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1.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 ②为保证粮食供应,加剧开发土地,致使土质恶 化愈加严重。 ③建筑及工业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断减少。 2. 对水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剧增,耗水量也随之剧增,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此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以及人类在用水过程中的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

  44. 3. 环境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增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生产过程排放的环境污染物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 4. 对能源的压力 为维持和提高现有的生活品质,势必加大对能源的消耗,因此缩短了矿物燃料的耗竭时间,造成能源供应紧张,加大了能源危机。 5. 对森林和物种资源的压力 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经济,毁林开荒、焚草种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向荒野和滩涂进军,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和开发区兴建等等,破坏了生物栖息地,许多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缩小。

  45.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诸如战争、贫困、资源、环境等)之核心,同时是影响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主体,应该也能够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寻求到合理的途径,这就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不断研究,抛弃差异,在地球资源和人口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诸如战争、贫困、资源、环境等)之核心,同时是影响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主体,应该也能够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寻求到合理的途径,这就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不断研究,抛弃差异,在地球资源和人口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