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環境倫理與經濟發展的兩難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 101 年 3 月 16 日. 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 ( Environment Ethics ) 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雖然它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但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當發生環境危機時 ,學者常應用 傳統的 倫理學說來思考環境問題 ,希望能將道德關懷範圍從人類延伸擴大到自然環境中 。. 學者常遭遇的 兩個議題 : -存在於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適當的關係是什麼? -這個關係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 環境倫理與經濟發展的兩難.

sask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環境倫理與經濟發展的兩難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101年3月16日

  2. 環境倫理 • 環境倫理(Environment Ethics)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雖然它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但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 當發生環境危機時,學者常應用傳統的倫理學說來思考環境問題,希望能將道德關懷範圍從人類延伸擴大到自然環境中。 • 學者常遭遇的兩個議題: -存在於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適當的關係是什麼? -這個關係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3. 環境倫理與經濟發展的兩難 • 經濟發展與環境維護,孰重?政府決策兩難(dilemma)?(馬斯洛需求理論)(價值觀的改變) • 派克鐵律?國內情況如何? ˙涓滴理論(trickle-down effect, 或稱下滲理論)的反思? -下滲理論把經濟成長形容成,是能把所有 船隻抬高的上漲潮水,但經驗卻顯示,除非政府採行積極措施,否則上漲的潮水也很有可能把許多船隻淹沒。

  4. 環境倫理〜環境問題準則(1/2) • 常態準則(the normalcy criterion):若存在於某一環境中的污染物,跟它存在於大自然中一樣程度的話,環境就算夠乾淨。 • 最適污染減少準則(the criterion of optimal pollution reduction):若要使環境更為乾淨所必須使用的資源,可以在別的地方產生較高的人類整體福祉時,該環境即夠乾淨。 • 成本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不在追求一完全乾淨,而是在追求資源分配最佳化。

  5. 環境倫理〜環境問題的準則(2/2) • 最大保護準則(the criterion of maximum protection):僅在消除對人類健康有潛在威脅的污染危險後,才會認為環境是乾淨的。 • 可證明傷害準則(the criterion of demonstrable harm):若都已除去每種被證明對人類健康有危害的污染物,這樣的環境就算乾淨。 • 傷害程度準則(the degree-of-harm criterion):若對人類明顯有害的污染物,不計任何成本都已消除,或減少到合理傷害水準下,環境就是乾淨的。

  6. 環境倫理〜環境問題的形成與認知(1/4) ․全球的環境問題 -探討全球環境問題中,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被認為是造成環境破壞主因。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使用,以及對工業廢棄物的排放超過環境容納量,引發環境問題。 ․二十世紀以後的環境問題 -內燃機發明,普遍使用石油、煤碳,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二十世紀末引發全球性溫室效應。 -據科學家估計,近一百年來二氧化碳增加25%,地球表面年平均溫度上升1.5度,如果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繼續增加,到2030年地球年平均溫度將增加3.5度,南北極冰山溶解,海平面將上升20〜110厘米,低窪地區將會淹沒。

  7. 環境倫理〜環境問題的形成與認知(2/4) ․環境問題的論點 -技術面論點 1.認為環境是一種技術問題,只要技術專家、物理學專家,或是環境工程專家去解決與克服。 2.支持者認為,如果人類改變環境傷到人類,只要發明高超技術,將人為的環境破壞修復即可。基本上,環境屬於技術問題,環境客觀上可左右的。 -社會面論點 1.認為環境不只是技術問題,而且涉及相當複雜現象。例如,焚化爐廢氣排放標準,牽涉的不只是低於某一標準值,就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而是包括了空氣的溫度、氣流、氣體組成元素等,最後可能釀成大災禍,是一些通常想不到,無法預測的,環境社會學家稱為「蝴蝶效應」。 2.環境問題屬於社會問題,因所有環境問題是人為的。

  8. 環境倫理〜環境問題的形成與認知(3/4) • 資本主義與環境問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邏輯,就是生產的運轉機制,當個人 或公司投入資本,尋求最大利益與經濟成長,衍生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緊張關係。 -環境問題根本原因,出現在生產過程的最初與最後環節,生產者因獲利壓力,無限制從自然界取得原料,又因成本考量,不願負擔處理工業廢棄物成本,將有毒廢棄物排放自然界中。 -消費者因方便性與便宜考量,不願意負責廢棄物處理成本,將大量使用後垃圾丟到自然界。大家都不願意承擔處理廢棄物之成本與責任,只有任由生態體系瓦解,最後人類也將受害。

  9. 環境倫理〜環境問題的形成與認知(4/4) • 資本主義與環境問題 -環保問題導向:即與地球資源的運用相關。假設地球自然資源有限,無法支撐現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無限需求,將引發「成長極限」與「永續發展」問題。 -系統生態學「回饋循環路徑」:任何複雜系統都存在許多環節、連鎖或時間滯後(time lag)關係,而回饋循環路徑是一種封閉的線路,它連結一個事件(event)與這個事件對周圍狀況所產生的效果,這效果反過來又影響下一個事件。(PSR架構) -地球資源有限,生態危機的原因是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過快,如果維持這兩種成長不變的話,地球的生態可能會崩潰。

  10. 環境倫理〜保護與策略(1/3) ˙環境的哲學觀點 1.西方哲學觀點 -西方「人類中心論」主義,是西方環境問題主要根源,也是現代世界觀的形成過程,稱為「機械論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思想之所以能擴張與實踐,主要是因為以科學技術充當強而有力的手段與工具,人類也透過技術實施對自然的征服與統治,所以西方的人類中心論主義與科學技術是相伴而行的。 -人的存在及自然界都被量化,人對自然不存在感情,對自然沒有敬畏之心,所表現的是支配自然,而造成環境災害。

  11. 環境倫理〜保護與策略(2/3) 2.東方環境哲學觀點 -古老中國自然哲學中,開始確立自然觀是老子與莊子。 -老子表現的自然觀,稱為「無為自然觀」。老子認為所謂的自然就是「無為」,將人為與意識性之作為消除,就稱之為自然。 -莊子的自然觀,稱為「無差別自然觀」。莊子的論述,主要是從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作為起點。 -莊子的自然觀,稱為「無差別自然觀」。莊子的論述,主要是從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作為起點。 3.東西方觀點不同 -東方:人與自然關係是順從自然;西方:人與自然關係是人對自然的征服。

  12. 環境倫理〜保護與策略(3/3) ․環境管理 -近年來先進國家積極推動「環境保護策略」,以配合過去推行的「排放管制」策略。 -環境管理目的,鼓勵產業界從組織內部開始規劃環保改善及污染預防措施,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國際經貿與環保密切,廠商處於國際市場,環保工作推動將面對類似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國際品質要求。 -ISO 14000環境管理系列: 1.自1996年9月起,陸續公告有關環境管理系統等八個標準,作為國際貿易及環境保護重要里程。 2. ISO 14001為ISO 14000管理系列標準中,針對組織環境管理系統之驗證歸規範,與公司環境績效提升與對外貿易有關,為企業界引用。

  13. 環境的倫理觀點(1/3) ․台灣環境倫理觀自1970年開始,主要是面對國際壓力,及發展觀光需求所帶動,當時台灣的環境倫理,稱為「環境的工具性倫理觀」,亦即環境的價值,在於對人類有其利用價值,所以才需要加以保護。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日漸增高,台灣設立了「國家公園」,此時「環境的存在價值倫理觀」就出現。 -這個倫理觀認為,環境存在本身就有其價值,不為人們的 需求或是思想所左右。 -1980年後台灣民眾環保意識日漸增高,不過政府的環境政策,因為篤信「經濟發展」,經常左右搖擺。

  14. 環境的倫理觀點(2/3) • 環境的工具性倫理 -是由「人類中心主義」衍生的倫理觀。中心主義認為人類具有思想與語言,因此累積出文化。 -人類自許萬物之靈,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做是「人與自然的鬥爭」,並且認為「人定勝天」。 -人類要生存,必須向自然界找尋維生資源,人類原本依賴自然界,無力危及自然生態平衡。但工業革命後已改觀,人類有能力改造地球地表面貌,兩者的關係,自然界變成人類「奴隸」。 -人類欲望無窮,相信科技萬能,篤信「物質消費的成長」就是好,就是「進步」的經濟成長觀念,無限制從自然界取得原料物資,廢棄物又排放自然界,造成環境破壞。

  15. 環境的倫理觀點(3/3) • 環境的存在價值倫理觀 -主張環境本身有其存在價值;環境不是為人類存在,人 類未出現地球前,地球環境已存在,人類只是現今地球上的物種之一。人類有義務維護生態環境,「生態中心論」。 -三種環境倫理觀: 1.大地倫理觀:生態為一個共同體,人類只是共同體一 份子,人類對共同體成員,負有道義責任。 2.深層生態學:人的存在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人類只是組成份子之一,維持環境穩定是人類價值之一。 3.自然價值觀: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t)1988年提出,認為自然生態體系擁有內在價值,這種價值是客觀的,不能因人的主觀偏好而左右,維護其內在價值生態系統完整性,是人類客觀義務。

  16. 環境倫理〜企業與環境共生法則(1/2) • 內部面向 -企業內部的環境衝擊與自然資源管理,在生產過程中,追求自然資源減少消耗量,及減少污染排放與廢棄物產生,均可壓低對資源與環境衝擊。 -政府角色與公部門資源適當介入,協助企業開發市場機會及推動雙贏投資的角色任務,有助於企業及早體認推動企業環境責任。如建立國家獎勵計畫評選、建構企業遵循重要出口國環境法規機制。 -歐盟:推動整合性產品政策(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IPP),考量產品生命週期各個環節,對社會衝擊。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歐盟環境夥伴等組織,結合歐盟合作成立「歐洲生態(經濟)效益倡議」(EEEI),全面性整合企業生態(經濟)效率與歐盟之工業與經濟政策。

  17. 環境倫理〜企業與環境共生法則(2/2) • 外部面向 -強調企業自覺身為全球環境一員,對生產銷售活動過程中,資源耗用與污染的越境轉移(如有害廢棄物、核廢料),以及其導致之環境衝擊,承擔責任與積極回應之行動。 -歐盟建議解決方式,即履行國際性的企業環境責任,如將IPP「整合性產品政策」落實於供應鏈中,鼓勵環境績效持續改善。 -歐盟2001年發表「里約後的十年」(Ten Years After Rio)報告,對企業落實永續發展具體建議,強調永續的全球化,期望藉財貨與勞務的國際貿易活動,及資本財、勞動力與技術資訊的國際流通,促使資源與環境配置型態更符合生態(經濟)效益。

  18. 案例:國光石化開發案(1/6) • 開發案原由國光石化公司在2005年提出的大型石化投資開發案,原預計在雲林離島工業區興建,後因環評沒通過於 2008 年轉往彰化,2011 年因環評考量被終止。 • 開發案原預定投資新台幣9,336 億元,後修正為新台幣6,325億元。工業區中含煉油(Refinery)廠、烯烴(Olefins)廠、芳香烴(Aromatics)廠及中下游工廠。其目的之一是搬遷目前位於高雄市楠梓區的高雄煉油廠及所屬「五輕」。 資料來源:nbweekly, com( 2012年3月10日引用)

  19. 案例:國光石化開發案(2/6) • 國光石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經濟部所屬台灣中油公司與民間業者共同組成;其中,中油為最大股東,持股之比例達43%,兩大民股股東分別為遠東集團與長春集團,分別持有20%股份。中國人造纖維公司持有10%股份,非石化業的富幫金控持股4%,和桐化學公司則持股3%。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2012年3月12日引用)

  20. 案例:國光石化開發案(3/6) • 2006年,民進黨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後,宣布啟動「大投資、大溫暖」計劃並將國光石化開發案列為該計劃重大開發案之一。 • 政權輪替後,2008年6月24日,國光石化董事會決議將努力多年的雲林離島工業區建廠計劃,轉向彰化縣大城鄉,但要求政府保證2015年能如期投產,否則股東將會撤資。 2011年4月22日抗議國光案活動現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2012年3月12日引用)

  21. 案例:國光石化開發案(4/6) • 據2008年12月1日報載,為了發展經濟,行政院以專案將國光石化開發案核定列為國家重大投資計劃。2011年4月3日馬英九、蘇貞昌及蔡英文參加在彰化的反國光石化餐會,馬英九因為不願簽署承諾書,發言被主持人及台下群眾打斷;蘇貞昌及蔡英文則是當場簽署反國光石化的承諾書。 資料來源:nbweekly.com(2012年3月10日引用)

  22. 2011年4月22日馬英九總統親自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案在彰化縣繼續進行。雲林縣、高雄市憂心國光石化移往轄內,也在隨後立即表態不歡迎。2011年4月22日馬英九總統親自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案在彰化縣繼續進行。雲林縣、高雄市憂心國光石化移往轄內,也在隨後立即表態不歡迎。 「白海豚碰到國光石化會轉彎」? 環保與經濟的抵換? 案例:國光石化開發案(5/6)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2年3月16日引用)

  23. 案例:國光石化開發案(6/6) •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經說過:「威士忌酒是用來喝的,水是用來給人爭奪的。」在台灣,農業、工業和民生爭奪水資源,從來不曾停止,而不斷集中的高耗水工業,已經讓中部地區成為「壓力鍋」。 • 國光石化開發案,五大謬誤傷害國土 -土地利用不清楚 -停留在「經濟和發展」思維 -各部門各行其是,缺乏整合和協調 -未能傳遞正確的訊息,做出正確判斷 -政治凌駕專業 (資料來源:林倖妃,天下雜誌)

  24. 結 語 • 企業收益取之社會,及大自然和環境,如果企業認為取得的自然資源是免費的,這企業一定不會成功。 • 如果我們透過與社會對立或環境對立的方式經營企業,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 企業從環境倫理角度來看,是危機也是轉機;轉機是因為企業透過思考模式改變,經營者可以思考用什麼新的方式與社會和大自然和平共處,賺取利潤。 • 企業朝向永續發展似是長遠的路,但對企業來說是長遠的思考,企業也必須要用長期態度經營公司。

  25. 參考資料 •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頁33-56。 • 陳宜中(2004)。社會正義vs.市場正義:論自由主義思想裡的兩種正義觀點,張世雄編,《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頁67-99,台北:桂冠。 • 廖勇凱(2008)。企業倫理學理論與應用(Enterprise Eth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孫 震(2009)。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林倖妃(2010)。國光石化爭議五大繆誤殘害國土。天下雜誌,第450期,2010年6月出版。 • 國光石化開發案(八輕)。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11)。【環境十年變遷】國光撤案,公民運動再接再厲! • 莫 聞(2012)整理報導。2011台灣回顧:多年抗議爭國光石化終不蓋在大城溼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26.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係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 安全需求(security needs):係在生理需求滿足之後,另外一項人身安全需求。 歸屬 (社會) 需求(social needs):係追求被他人接受和歸屬感。 尊重 (自尊) 需求(self-esteem needs):係獨立、達成目標、專業能力、肯定、地位以及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係當其他層次需求都滿足之後,就會追求自我實現,針對自己認定之理想或目標來努力。 附錄一: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Maslow Needs Hierarchy Theory) 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wiselylin/2180630 (2012年3月10日引用)

  27. 附錄二:派克鐵律 • 由任教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科學家羅傑‧派克提出,指當經濟成長政策與減碳政策衝突時,每一次,都是經濟成長獲勝。 • 派克強調「人類對氣候的傷害,不只是排碳」。他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評估一項產業的利弊,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為所欲為。 • 為所欲為的結果,就是等著下一場災難的降臨,政府部門又怎能繼續說一套做一套,把全球暖化拋諸腦後呢?

  28. 附錄三:涓滴理論(trickle-down theory) • 涓滴理論(又稱下滲理論、利益擴散理論) • 涓滴理論是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家研究區域間不平衡條件下的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所使用的一個概念,由Albert Hirschman提出。 •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先在某個區域發生,那麼它就會對其他區域產生作用。換言之,是中心地區向邊緣地區輸出資本、技術和人才,帶動周圍地區發展。易言之,核心區為了自身的發展,不斷增加向邊緣區採購原料、材料、能源和食品,輸出技術、資金和設備,以幫助它們發展。 • 將這概念套用在收入差距方面,就是在經濟成長過程中,成長的成果即能為高收入者所得到,也會以一定方式流入低收入者手中,以縮小高低收入者之間差距。 • 但是政府政策往往著重成長,強調經濟發展,篤信甘迺迪總統「潮漲了,所有的船自然會向上浮」的哲學。但九0年代經濟飛快成長的美國,貧富差距不但未見改善,反倒持續擴大。美國就是「經濟愈成長、貧富愈懸殊、窮人愈窮困」的最佳案例。

  29. PSR架構即壓力(pressure)、現況(state)、回應(response),在追求環境的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結構中,經濟與社會形成壓力,形成環境系統,也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狀況,然後必須由制度做出回應。 制度的回應作用在經濟活動上,再次造成環境系統的變化,如此循環變化下去。我們可透過經濟社會活動、環境狀況及制度回應的評估指標,進行衡量而確知此循環變化是邁向永續發展之目標。 若建構正確又可行的評估指標,就可掌握變化趨勢,進一步透過永續發展的決策進行適度修正。 經濟、社會系統 評估指標 環境系統評估指標 經濟、社會活動 pressure 環境系統 state 永續決策 制度 reponse feedback 制度系統評估指標 PSR架構下永續指標與決策關係圖(葉俊榮,1999) 附錄四:PSR架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