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蔬菜報告

蔬菜報告. 蔥&薤 園二乙 5 號 何珮均. 薤. 英名: rakkyo , scallion 學名: Allium chinense 科名:百合科 別名: 蕎頭 或 薙頭 、 小蒜 、 薤白頭 、 野蒜 、 野韭 等。薤在中國內蒙與山西等地稱為 薤薤 。在台灣,閩南話稱為 蕗蕎 、 蕎頭 ;阿美族稱之為 火蔥 。. 概說:.

sar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蔬菜報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蔬菜報告 蔥&薤 園二乙 5號 何珮均

  2. • 英名:rakkyo,scallion • 學名: Allium chinense • 科名:百合科 • 別名:蕎頭或薙頭、小蒜、薤白頭、野蒜、野韭等。薤在中國內蒙與山西等地稱為薤薤。在台灣,閩南話稱為蕗蕎、蕎頭;阿美族稱之為火蔥。

  3. 概說: • 原產地:中國 • 栽培歷史: 《漢書·龔逐傳》就有記載。目前中國南方諸省都有種植,北方人較少食薤。江西省新建縣生米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命名「中國藠頭之鄉」。 • 台灣的薤由原住民移民時由南洋傳來,現為零星種植,其中栽植較大規模者包括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阿里山鄉、臺南縣白河鎮,以及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村與光復鄉等阿美族部落,多在原住民部落才見得到。 • 《黃帝內經·素問》有「五菜為充」語,王冰註:「謂葵、藿、薤、蔥、韭也。」《靈樞經·五味》又說:「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輓歌《薤露》,起源於漢代,至少沿唱至唐代。 • 僅四句:「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4. 食用方式:華人地區以鹽漬、醋漬鱗莖作為清脆口感的醃菜為多;亦可炒食。源於日式的料理方法則包括:生蕗藠切片涼拌、日式炸物(沾粉去炸)、蕗藠炒麵、清炒、蕗藠炒蛋、蕗藠炒豬肉、什錦蕗藠煎餅、雞肉芙蓉蕗藠蛋、海帶拌蕗藠、蕗藠海鮮義大利麵、蕗藠滑菇等等。食用方式:華人地區以鹽漬、醋漬鱗莖作為清脆口感的醃菜為多;亦可炒食。源於日式的料理方法則包括:生蕗藠切片涼拌、日式炸物(沾粉去炸)、蕗藠炒麵、清炒、蕗藠炒蛋、蕗藠炒豬肉、什錦蕗藠煎餅、雞肉芙蓉蕗藠蛋、海帶拌蕗藠、蕗藠海鮮義大利麵、蕗藠滑菇等等。 • 醫療效用:功能行氣止痛、理氣寬胸、通陽散結;以上能溫通胸陽而散陰寒之結,治療胸痹而痛、喘促等證;以下能通滯行氣,治療下痢腹痛等證。 • 治胸痹代表方為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與枳實薤白桂枝湯,出典於《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卷十五「辨胸痹病脈證並治」篇,以及後世本《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篇。

  5. 植物特性: • 薤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作二年生栽培,基生葉數枚,半圓柱狀線形,有不明顯3-5棱,中空,葉鞘抱合成假莖,基部形成粗的鱗莖。鱗莖狹卵形,外觀初看似小型蒜頭(大蒜),故名小蒜,剖開來環形結構似洋蔥,呈白色,是主要的食用部分。秋季九至十月抽花莖,傘狀花序頂生,花小呈紫紅色。 • 「葉似蔥、韭,鱗莖似蒜」,具有諸多蔥屬植物特徵是薤的特色。

  6. 氣候環境:薤係溫帶地區植物,生育與鱗莖形成適溫為15~25℃。需長日照,耐旱,以排水良好疏鬆之砂質土壤最適,地力不必太肥沃。氣候環境:薤係溫帶地區植物,生育與鱗莖形成適溫為15~25℃。需長日照,耐旱,以排水良好疏鬆之砂質土壤最適,地力不必太肥沃。 • 品種類型:1.小葉種(白葉種):鱗莖呈圓形,葉細軟易 倒伏,一年分球達30個,食用其鱗莖。 2.大葉種(紅色種):鱗莖呈紡錘形,一年分球達15個,食用其葉。 • 栽培管理:平地在秋季10月、11月種植;高冷地於8~9月種植。圃地先施基肥,翻入土內,整地做畦。 • 病蟲害管理:並無病蟲害。 • 採收管理:進入高溫期,山地栽培者於次年5月底,平地則次年3~5月底,地上部老化枯萎,即可採收。將地上部連根拔起,立即收集於籃筐,移入室內處理,以免鱗莖脫離分散。

  7. • 英名:green onion • 學名: Allium fistulosum • 科名:蔥科 • 別名:大蔥、青蔥、葉蔥、胡蔥、蔥仔、菜伯、水蔥、和事草

  8. 概說: • 華人習慣於在炒菜前將蔥和薑切碎一起下油鍋中炒至金黃(俗稱之為「爆香」或「熗鍋」),爾後再將其他蔬菜下入鍋中炒。在做湯麵如清湯麵或牛肉麵時,在麵條熟後可將切碎的蔥末(也稱蔥花)撒在麵上。日本料理中,比如味噌湯,碎蔥也是不可或缺的。 • 神農本草經》民國復古輯本:蔥實,味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平。作湯,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 • 內科 《傷寒雜病論》少陰病篇:經方用全蔥或蔥白,以達所謂通陽的效果,如白通湯,或者是通脈四逆湯加減法中——面色赤、戴陽者,加蔥九莖。 • 時方漢醫學:蔥白搭配豆豉可以拿來發汗,解除外感病症。 • 據化學分析,蔥含有揮發油,油中為大蒜辣素。 • 據藥理研究,蔥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特別是對痢疾桿菌和皮膚真菌抑制作用比較明顯。本品亦能刺激汗腺,有發汗作用,並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健胃作用。 • 據臨床報導,蔥對蛔蟲性腺痛有效。取生薑白30克,搗爛取汁,用植物油30克調服,作為一次量(小兒酌減),每日2次。 • 蔥是五葷(蔥、蒜、韭、薤、興蕖)之一。不宜過量,傷腎。

  9. 蔥原產於中國西北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蔥是華人重要的香辛蔬菜,中國的栽培歷史已有3千年以上。日本則約在720年後,才有蔥的記載。歐洲則是中世紀之後,由俄國傳入和透中國絲路傳入。美國則至19世紀初,才有蔥的栽培。蔥原產於中國西北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蔥是華人重要的香辛蔬菜,中國的栽培歷史已有3千年以上。日本則約在720年後,才有蔥的記載。歐洲則是中世紀之後,由俄國傳入和透中國絲路傳入。美國則至19世紀初,才有蔥的栽培。 • 台灣亦由先民傳入,因蔥的適應性廣,又經多年栽培改良,才有今以雲林縣為主要產地,其次是彰化縣、宜蘭縣與高雄市。

  10. 植物特性: • 蔥為單子葉植物,其莖為短縮莖,為無節間與不會伸長的莖,並深藏在植株基部,而綠色葉片與綠色葉柄部稱「蔥青」,至於葉鞘一層層包裹成管狀的假莖,因埋於土層中故為白色,稱「蔥白」。

  11. 氣候特性: • 生長適溫13~25℃,葉鞘累積養分適溫13~20℃,但依品種而異。若採種用,必須一定株齡,在13℃以下的溫度以及短日,才能完成春化。 • 能耐旱、不耐積水。 • 需肥量高,對氮素反應最敏感,鉀肥提高假莖品質。

  12. 品種類型: • 台灣目前栽培的蔥品種有「北蔥」、「四季蔥」和「大蔥」三種,而「三星蔥」即是四季蔥品種的蘭陽1 號。四季蔥又稱日蔥、日本蔥、大廣蔥、九條蔥和粉蔥,因耐熱性差,較適合冷涼氣候,所以主要以北部栽培最多,且耐旱性好,葉身較北蔥大,葉肉也較厚且柔 軟,品質極佳,又因各個月均有生長,故有此四季蔥的稱號,但除夏季(7~9月)生長較差外,其他季節皆能生長得很好,特別是在秋冬季時,其生育力強,分蘗 也多,所以多以分株來繁殖,因此也有九條蔥之稱。

  13. 三星蔥,除了品種佳,最重要的是生長環境。三星鄉位於蘭陽平原的最高點,而蘭陽平原 為畚箕型的沖積扇平原,即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因此在夏季時,宜蘭地區吹西南風,風從山上往平原吹,冬季則吹東北風,風從海上吹,海風所夾帶的海水鹹味也 會一併被帶到平原上來,以致於宜蘭其他地區,如頭城、礁溪、壯圍、五結、冬山,因靠海,所產的蔥略帶有鹹味,但僅有位在置高的三星鄉,不會受到東北季風的 影響;此外,還具有肥沃與排水良好的沖積平原土壤,再加上因居於雪山山腳下,多雨、日夜溫差大的氣候,反讓蔥生長速度較緩,使得葉肉厚、纖維細緻;另,坐 落溪流源頭的三星鄉,更擁有甫自雪山流出的蘭陽溪水與安農溪水可灌溉,可清洗,又有氤氳的山嵐霧氣,可讓三星蔥浸浴在高氧環境中,一切地理條件再再地讓種 植在三星鄉的青蔥,擁有了獨特的風味與口感,就算生吃滋味一樣美味。

  14. 栽培管理: • (一)整地 : 整地前先施用基肥,用耕耘機拌入土中混合均勻,然後用培土機 (曳引機)做畦。地勢較低窪、排水不良,畦高宜較高;地勢較高、排水良好者,畦高可較低。做畦後畦上舖蓋稻草(兩層),可以1.防止雜草滋生2.冬季可保 溫3.夏季兼可降低土溫,減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被雨水沖刷。 (二)定植: 選擇無病蟲害且生長強健 之種苗 1、2根,勿切除蔥葉,剪掉根毛,每穴種植2至3支,種植株距15公分。種植時用植蔥器插入穴中(引洞),深度與蔥白長度相同即可。夏天溫度高時植穴宜 淺,約15公分即可,秋冬溫度低時植穴可深達20公分。種植時應選擇陰天或陽光較弱之天氣,以減少陽光直接曝曬,提高成活率。蔥苗植入穴中後不必填土壓 實,一方面可省工,另方面可避免根部或蔥苗遭擠壓而受傷。

  15. (三)土壤及施肥管理 定植後每隔約 20日施追肥一次共約四次。青蔥根部非常怕浸水,如遇豪雨,應注意排水,否則發育不良,甚至腐爛死亡。青蔥忌連作,同一塊土地連續栽種三次後即需另覓地區種植,否則病蟲害將會日趨嚴重,產量下降。

  16. 病蟲害管理: • 青蔥主要病害為菌核病、紫斑病及季節性發生之赤銹病,主要害蟲則為甜菜夜蛾、潛蠅、薊馬等。惟正確且適時施用農藥,可收防治效果,使植株健壯,產量品質均不受影響。

  17. 採收及處理: • 分株扦插的 收成日數約需 90 天 ,而種子收成約需 270 天, 青蔥自田間採收時應避免太陽直射。採收時,握住蔥白,鬆動土後,才施力拔起。集貨後須以清潔的水清洗,去除老葉、受傷葉及土塊,否則以污染之水源清洗,不 但無法清洗乾淨,反而增加雜菌感染率。清洗後宜儘速以冰水預冷,快速除去田間熱,以減緩呼吸、蒸散作用,保持青蔥之翠綠與鮮嫩。集運時利用紙箱包裝,可以 減少青蔥之擦壓傷,同時藉由紙箱印刷,可標示產地,建立品牌。長途運送或貯藏應採取低溫處理,以抑制青蔥代謝作用,維持新鮮,調整市場供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