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河 中

河 中. 石 兽. 纪 昀.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生于清雍正二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二月,享年 82 岁,河北 (直隶) 省献县人。

sarah-owen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河 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河 中 石 兽 纪 昀

  2.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生于清雍正二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二月,享年82岁,河北(直隶)省献县人。纪晓岚,名昀,字晓岚。生于清雍正二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二月,享年82岁,河北(直隶)省献县人。 纪晓岚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纪客舒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纪晓岚4岁开始读书,12岁随父入京。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因服母丧,闭门在家,专攻考据之学,颇有造诣,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但皇帝认为纪昀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4月,提升为侍学士。6月,因亲家做官亏空库银,要被抄家,他秘密通风报信。事发后,被发配新疆,佐助军务。3年后召还,授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历经13年才告竣。在此期间,纪晓岚一度被授为兵部尚书。《四库全书》告竣当年,迁礼部尚书。60岁后,曾5次掌都察院,三任礼部尚书。嘉庆八年,纪晓岚80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给予厚赠。 纪晓岚之所以成为历史名人,并非因为像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铁齿铜牙”,善于斗狠,而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总纂了《四库全书》和著作了《阅微草堂笔记》。

  3.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凡3503种,79337卷,是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千古巨制,对于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凡3503种,79337卷,是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千古巨制,对于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追寻旧闻之作,共二十四卷,近40万字,含故事1200余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除记见闻琐事外,多为短篇神怪狐鬼故事。文笔质朴淡雅,亦庄亦谐,杂以议论,间有卓识,为清代模仿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这是纪晓岚最重要的文学著作,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但较之《聊斋》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并有反封建礼教的内容,暴露了他的许多真实想法,流传广,百姓认可。

  4. 借助注释,认真阅读课文。 自读提示: 1、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 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5. 沧州南一寺临河 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 铁,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于此,在这(那)儿 靠近 边,岸 坍塌 过,经历 寻找 摇船的用具,文中指摇船 牵引 同“耙”,整地的农具 踪迹 认为 开馆执教,指教书 代词,指人们顺流去找石兽的事 你,你们 事物的道理 推究 削下的木片 代词,石兽 离开 原来(是) 这 难道 被

  6.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代词,石兽 颠倒错乱,这里指荒唐 罢了 淹没 代词, 水手 表示原因,原来 代词,指水 咬,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冲刷 这,这样

  7.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停止 逆流而上 当然 代词,指水手 然而,但是 的 只 主观判断 吗

  8. 理解中心 1、找出老河兵和讲学家的两段话,分析两个“笑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体会最后一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9. 质疑 根据训练题二对文章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