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 恒星与恒星系统 ” 研究团组 简介

“ 恒星与恒星系统 ” 研究团组 简介. 目录. 1. 人员构成 2. 研究方向 3. 在研基金 4. 国际国内合作 5. 研究生课程 6. 课余活动. 1. 人员构成. 98 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科学创新工程,成立至今,现在是连续第三次进入创新工程 包括: 1. 固定人员四名 首席科学家:邓李才 副研究员三名:张孝斌,陆烨,梁艳春 2. 毕业博士生: 2 名 3. 在读博士生: 5 名 4. 在读硕士生: 2 名. 人员构成. 人员简介.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恒星与恒星系统 ” 研究团组 简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恒星与恒星系统”研究团组简介

  2. 目录 1. 人员构成 2. 研究方向 3. 在研基金 4. 国际国内合作 5. 研究生课程 6. 课余活动

  3. 1. 人员构成 98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科学创新工程,成立至今,现在是连续第三次进入创新工程 包括: 1.固定人员四名 首席科学家:邓李才 副研究员三名:张孝斌,陆烨,梁艳春 2.毕业博士生:2 名 3.在读博士生:5 名 4.在读硕士生:2 名

  4. 人员构成

  5. 人员简介 • 首席科学家邓李才,1964年生人,三十四岁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博士生导师,98年任创新团组首席,同时兼职北大天文系教授。为人热情随和,也很活跃。 93年获意大利SISSA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恒星与恒星系统的理论与观测研究”,近年来也从事星族合成方面的研究。 • 张孝斌,多年来一直从事变星的研究,主要方面有 星团内变星、密近双星搜寻和统计研究,与兰离散星的形成机制相结合,以及变星的测光观测研究。

  6. 人员简介(续) • 陆烨,一直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Gamma射线暴、X射线脉冲星和吸积盘理论的研究,与香港大学及清华大学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在主讲研究生的《高能天体物理》课程。 • 梁艳春,2001年从国台博士毕业后到法国和德国做博士后,2004年回国,主要研究方向是星系形成与演化,利用光谱观测资料来研究星系的金属丰度,恒星形成率,星族成分等特征,进而研究星系的恒星及金属成分的累积历史。随着大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的投入使用,以及大巡天项目的实施及资料释放,这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还研究银河系化学演化及恒星的金属丰度。

  7. 2. 研究方向 恒星方面: 1. 星团内变星、密近双星的搜寻和统计研究 2. 变星的测光观测研究 3. 兰离散星的形成机制 4. 兰离散星与SSP的积分光谱性质研究 5. 计算了兰离散星对星团积分光谱的影响 6. 利用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望远镜观测获得星团中的兰离散星的 高分辨率及中等分辨率光谱,研究其细致特征 7.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研究 8. 钡星的光谱观测及重元素丰度研究 9. 由恒星计数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利用SDSS资料) 10. LAMOST与银河系结构

  8. Fig15. The CMD of NGC 6397

  9. 星系方面: 1. 中等红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金属丰度、星族成分 2. 中等红移星系的光度-金属丰度关系、质量-金属丰度关系 3. 大样本近邻星系的丰度特征及定标关系(SDSS,LAMOST) 4. 极端贫金属星系 5. 银河系的化学演化模型 6. 修正的SSP与椭球星系的光谱

  10. 高能方面: 1. γ射线暴 2. 反常X射线脉冲星 3. 极亮X射线源 4. 吸积盘模型 5. 中等质量黑洞

  11. 3. 基金项目 • 主持的项目: • “LAMOST与银河系研究”(2006-2008, 邓李才主持) • 2. “致密天体的动力学与辐射过程”(2006-2008,陆烨主持) • 3. “星系的金属丰度、恒星形成率、星族成分及动力学特征” (2005-2007, 梁艳春主持) • 4. “γ射线暴”、反常X射线脉冲星和吸积盘模型” • (2003-2005,陆烨主持) • 5. “星团测光和变星搜寻” (2002-2004, 邓李才主持)

  12. 参加的项目: 1.“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基金委重点项目成员, 2005-2008) 2. “近邻星系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基金委重点项目成员, 2004-2007) 3. 973“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的子项目-“星系相互作用、并合和环境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参加成员)

  13. 4. 国际、国内合作 国际及港澳合作: 英国Sheffield大学, 意大利Padova天文台, 西班牙IAC(加纳利天文研究所), 法国Paris-Meudon天文台、Toulous天文台, 墨西哥INAOE(国立天文、光学和电子研究所) 香港大学郑广生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陈炯林教授 与香港科技大学,及英国Sheffield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4. 国内合作: 紫金山天文台的熊大润院士 清华大学张双南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张波教授 云南天文台的韩占文研究员

  15. 5. 主讲研究生课程 “恒星内部结构与演化” 邓李才 每年60学时(2002-) “高能天体物理” 陆 烨 每年60学时(2004-)

  16. 6.其他方面 学术气氛较浓,每周都有学术讨论,报告近期科研进展,或读到的最新相关学术论文。 组内气氛活跃,关系融洽…… 羽毛球,五名成员是天文台羽毛球队成员 篮球,学生代表天文台参加院级比赛

  17. 小结 1. 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我们组的基本情况 2. 科研方向涉及恒星、星系、高能三个方面,科研成果显著 3. 科研经费有保障,得到了基金委的大力支持 4.积极担任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5.有广泛而稳定的国际、国内合作,效果明显 6.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18. 联系方式 licai@bao.ac.cn xzhang@bao.ac.cn ly@bao.ac.cn ycliang@bao.ac.cn

  19.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