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

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 1 法国是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2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3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 1 法国是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2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3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2.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 巴洛克风格指16——17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等。

  3. 巴洛克文学 在文学上,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和顶礼膜拜。 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然后传到英、法等国。 代表人物:马里诺(意大利) 贡戈拉(西班牙) 卡尔德隆(西班牙)

  4. 巴洛克文学艺术的特点: • 华丽怪异,激情颓废,充满享乐主义和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 代表作: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

  5. 清教徒文学 • 英国17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徒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 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后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文。

  6.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其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其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 《复乐园》取材于《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通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信仰高于一切的革命气节。 •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表现了参孙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

  7. 古典:模仿古代 (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名称缘来: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模仿古代,师法古人,重视格律。 代表人物: A.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熙德》 B.拉辛:《安德洛玛克》 C.拉封丹:《寓言集》 D.布瓦洛:《诗的艺术》(文学理论)

  8.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 第一,政治化,宣扬统一王权。 •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 第三,批判贵族,资产阶级与教会的腐化庸俗,移风易俗。 •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9.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规定剧本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24小时)。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规定剧本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24小时)。

  10.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为代表,英国和德国均受其影响。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为代表,英国和德国均受其影响。 •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马克》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 • 《熙德》通过公民义务与个人爱情的冲突,表现理性战胜情欲的主题。 • 《安德洛马克》塑造了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遗孀安德洛马克机智勇敢的性格,肯定了理性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

  11. 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代表是高乃依(1606-1684),他在悲剧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有炽烈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道德原则。在艺术方面,戏剧场面宏伟壮观,冲突集中,结构简炼、严谨,他善于从尖锐、细致的心理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代表是高乃依(1606-1684),他在悲剧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有炽烈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道德原则。在艺术方面,戏剧场面宏伟壮观,冲突集中,结构简炼、严谨,他善于从尖锐、细致的心理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高乃依

  12. 高乃依最重作品是1636年公演的《熙德》。悲剧的男女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彼此相爱,但因为父辈的仇恨而陷于难以解脱的困境:施曼娜的父亲曾打了罗狄克的父亲一耳光,他要儿子为他所受的奇耻大辱复仇。这时,罗狄克陷入了激烈的内心冲突。高乃依最重作品是1636年公演的《熙德》。悲剧的男女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彼此相爱,但因为父辈的仇恨而陷于难以解脱的困境:施曼娜的父亲曾打了罗狄克的父亲一耳光,他要儿子为他所受的奇耻大辱复仇。这时,罗狄克陷入了激烈的内心冲突。

  13.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 要替父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这一方鼓动我报仇,那一方牵住我的手臂。 ……或是背叛爱情, 或是忍辱偷生; 这两者都使我痛苦无穷。 …… 父亲,情人,荣誉,爱情 一方面是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柜的爱情! 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他理智占了上风,他自问说: 竟任凭西班牙在我身上, 加上个不能善保家声的不肖之子的名气吗? …… 既然今天是我父亲受了侮辱, 侮辱者尽管是施曼娜的父亲, 我们也不应该犹豫不决。

  14. 《熙德》中中罗狄克

  15. 他终于杀死了施曼娜的父亲。在这之后他毅然到施曼娜跟前去求她杀死他。这时候的施曼娜因罗狄克勇于保卫家族的荣誉反而更爱他了。施曼娜也是极看重家族荣誉的人,她强忍着对罗狄克的爱情要求国王处死他。恰好这时候摩尔人攻入西班牙,在有关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罗狄克奉国王的命令带兵击退了敌人,他成了民族英雄,人民呼他为“熙德”(cid,即“大将军”)。但他回来后施曼娜仍然要求国王处死他:他终于杀死了施曼娜的父亲。在这之后他毅然到施曼娜跟前去求她杀死他。这时候的施曼娜因罗狄克勇于保卫家族的荣誉反而更爱他了。施曼娜也是极看重家族荣誉的人,她强忍着对罗狄克的爱情要求国王处死他。恰好这时候摩尔人攻入西班牙,在有关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罗狄克奉国王的命令带兵击退了敌人,他成了民族英雄,人民呼他为“熙德”(cid,即“大将军”)。但他回来后施曼娜仍然要求国王处死他: • 呀!对一个情人的心灵,这是多么惨酷啊! • 我越知道他功劳大,我对他的爱情越是增加, • 但是我的责任感永远高于一切, • 无论我的爱情多么深,我也要请求判他死刑。

  16. 她要求国王答应让所有的武士同罗狄克决斗,谁胜了罗狄克她就嫁给谁。国王同意了她的请求。这时,一个在追求施曼娜的贵族青年堂·桑士表示愿意和罗狄克决斗。在两人决斗的时候,施曼娜坐立不安。一会儿,堂·桑士把剑捧到她的脚下,施曼娜以为是堂·桑士向她报捷,对罗狄克的满腔爱情便迸发而出,她就怒斥他杀死了罗狄克。这时刚好国王驾到,听到了施曼娜的真情流露。堂·桑士也讲述罗狄克如何击落了他手中的剑却饶过了他的命,是罗狄克要他来向施曼娜报告决斗经过的。施曼娜终于当众承认她是多么爱罗狄克,但她还是怕别人议论。国王这时作出最后的判决,两人应当结婚,只是婚期得延后一年,在这期间,罗克要统率军队推进到摩尔人的国土里去。罗狄克欣然接受了。她要求国王答应让所有的武士同罗狄克决斗,谁胜了罗狄克她就嫁给谁。国王同意了她的请求。这时,一个在追求施曼娜的贵族青年堂·桑士表示愿意和罗狄克决斗。在两人决斗的时候,施曼娜坐立不安。一会儿,堂·桑士把剑捧到她的脚下,施曼娜以为是堂·桑士向她报捷,对罗狄克的满腔爱情便迸发而出,她就怒斥他杀死了罗狄克。这时刚好国王驾到,听到了施曼娜的真情流露。堂·桑士也讲述罗狄克如何击落了他手中的剑却饶过了他的命,是罗狄克要他来向施曼娜报告决斗经过的。施曼娜终于当众承认她是多么爱罗狄克,但她还是怕别人议论。国王这时作出最后的判决,两人应当结婚,只是婚期得延后一年,在这期间,罗克要统率军队推进到摩尔人的国土里去。罗狄克欣然接受了。

  17. 《熙德》中的一个场景

  18.   在我们看来,《熙德》是非常符合古典主义精神的:它的题材是关于宫廷贵族生活(“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它的人物又都能以家族的荣誉为重,以理智克制自己的感情,主人公们都是合乎理想的,集各种美德于一身。语言也典雅,明畅,准确。特别是最后由国王出面行使绝对王权,合理地解决了看似不可解决的矛盾。但是黎舍留等却吹毛求疵,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熙德》,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称这出悲剧违反了古典主义法规,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他随后发表的3部悲剧都严守三一律的原则。但他在心里对把三一律绝对化却始终不以为然。  在我们看来,《熙德》是非常符合古典主义精神的:它的题材是关于宫廷贵族生活(“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它的人物又都能以家族的荣誉为重,以理智克制自己的感情,主人公们都是合乎理想的,集各种美德于一身。语言也典雅,明畅,准确。特别是最后由国王出面行使绝对王权,合理地解决了看似不可解决的矛盾。但是黎舍留等却吹毛求疵,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熙德》,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称这出悲剧违反了古典主义法规,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他随后发表的3部悲剧都严守三一律的原则。但他在心里对把三一律绝对化却始终不以为然。

  19.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二阶段的代表。他的悲剧写的多是宫廷情杀丑闻,剧中人物往往受到情欲支配,丧失理性,命定走上自我毁灭之路,遭到天神惩罚,题材虽源于希腊罗马,但往往作了大的改动。它们披着古代希腊罗马的外衣,演出的却是自己时代的故事,五幕韵文悲剧《安德洛玛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拉辛的《安德洛玛刻》直接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伊妇女》,但拉辛对原有的题材作了新的处理。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二阶段的代表。他的悲剧写的多是宫廷情杀丑闻,剧中人物往往受到情欲支配,丧失理性,命定走上自我毁灭之路,遭到天神惩罚,题材虽源于希腊罗马,但往往作了大的改动。它们披着古代希腊罗马的外衣,演出的却是自己时代的故事,五幕韵文悲剧《安德洛玛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拉辛的《安德洛玛刻》直接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伊妇女》,但拉辛对原有的题材作了新的处理。

  20.   拉辛将故事改为阿基里斯的儿子庇吕斯与赫米约丽订了婚而又爱上了安德洛玛刻,想娶她为妻,答应保护她的儿子。希腊其它城邦对庇吕斯保护赫克托耳的儿子感到恐惧,派阿尔戈斯王子奥瑞斯提斯作为使节去见庇吕斯,要求庇吕斯杀掉赫克托耳的儿子。谁知奥瑞斯提斯早就爱上赫米约丽,他故意成全庇吕斯和安德洛马刻结婚,这样他就可以得到赫米约丽。赫米约丽嫉妒安德洛玛刻,要奥瑞斯提斯先杀了庇吕斯才和他结婚,但奥瑞斯提斯杀死庇吕斯后,赫米约丽却自杀了,奥瑞斯提斯困此发了疯,安德洛玛刻得以保全。这样的改动完全改变了题材的原来的性质,使悲剧成了一出反映宫廷中复杂的爱情纠葛的戏剧。这实际上是当时法国宫廷生活的一种反映。悲剧谴责了贵族的情欲横流、荒淫无恥、丧失理性,歌颂了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  拉辛将故事改为阿基里斯的儿子庇吕斯与赫米约丽订了婚而又爱上了安德洛玛刻,想娶她为妻,答应保护她的儿子。希腊其它城邦对庇吕斯保护赫克托耳的儿子感到恐惧,派阿尔戈斯王子奥瑞斯提斯作为使节去见庇吕斯,要求庇吕斯杀掉赫克托耳的儿子。谁知奥瑞斯提斯早就爱上赫米约丽,他故意成全庇吕斯和安德洛马刻结婚,这样他就可以得到赫米约丽。赫米约丽嫉妒安德洛玛刻,要奥瑞斯提斯先杀了庇吕斯才和他结婚,但奥瑞斯提斯杀死庇吕斯后,赫米约丽却自杀了,奥瑞斯提斯困此发了疯,安德洛玛刻得以保全。这样的改动完全改变了题材的原来的性质,使悲剧成了一出反映宫廷中复杂的爱情纠葛的戏剧。这实际上是当时法国宫廷生活的一种反映。悲剧谴责了贵族的情欲横流、荒淫无恥、丧失理性,歌颂了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

  21. 安德洛玛刻的感情强烈的而无可非议,但她没有在感情的支配下不能自抜。她的理智和感情是统一的。悲剧的成功,使拉辛于1673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拉辛把三一律运用自如,不感到丝毫约束。他善于把矛盾集中概括地展现出来,把很多情节放在幕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处理了矛盾冲突。安德洛玛刻的感情强烈的而无可非议,但她没有在感情的支配下不能自抜。她的理智和感情是统一的。悲剧的成功,使拉辛于1673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拉辛把三一律运用自如,不感到丝毫约束。他善于把矛盾集中概括地展现出来,把很多情节放在幕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处理了矛盾冲突。   古典主义文学却一直被视为法国文学的瑰宝,从1680年到1978年法国共演出莫里哀的戏剧29664场,高乃依7019场,拉辛8669场。这些数字很能说明古典主义戏剧在法国文学、文化中的地位。

  22. 第二节 莫里哀和他的《伪君子》   莫里哀(1622—1673)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从小就喜爱戏剧,为了戏剧,他曾离家出走。他初期的创作是滑稽戏,大部分只是个提纲,没有写成剧本,但它们却成为莫里哀往编后一些作品的基础。从1659年起,由于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他主持的光辉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出,进入了他创作的高潮期,他本人还坚持创作演出。

  23.   莫里哀喜剧中译本  

  24. 路易十四接见莫里哀

  25. 莫里哀墓

  26.   莫里哀一生写了喜剧37部。重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 (1659)、《伪君子》、《唐璜》,(1665)、《太太学堂》 (1662)、《愤世嫉俗》(1666) 、《吝啬鬼》(1668)、《贵人迷》(1670)、《无病呻吟》(1673)等。其中,《伪君子》是最重要的作品。 《伪君子》的主人公答尔丢夫是是个阴险狡诈的宗教骗子,他披着虔诚圣洁的外衣,取得了商人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的信任,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奥尔恭和他的母亲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是圣人。其实答尔丢夫的真实面早就被家中其他人看穿了。在答尔丢夫的挑拨下,奥尔恭狠心地驱逐了自己的儿子,剥夺了他的继承权。答尔丢夫还得寸进尺,竟然想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他的罪行被揭穿以后,凶相毕露,不但要霸占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还要用他掌握的奥尔恭的政治秘密致他于死地。

  27. 《伪君子》法文本

  28. 《伪君子》最初是三幕,1664年在凡尔赛宫首演,莫里哀没有料到它会引起一场风波。直到1669年,那时法国的宗教政策已趋向缓和,才允许莫里哀的第三次修改本上演。在第三次修改本中,《伪君子》的结局是英明的国王早就洞察一切,他识破了答尔丢夫的诡计。《伪君子》最初是三幕,1664年在凡尔赛宫首演,莫里哀没有料到它会引起一场风波。直到1669年,那时法国的宗教政策已趋向缓和,才允许莫里哀的第三次修改本上演。在第三次修改本中,《伪君子》的结局是英明的国王早就洞察一切,他识破了答尔丢夫的诡计。 答尔丢夫的形象极其鲜明,他主要特点是虚伪,自始至终,莫里哀最大限度地突出答尔丢夫的虚伪这一特点,用喜剧手法极力夸张,对这一性格的揭露层层深入,没有一点闲笔,没有别的线索平等交叉或插入。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特别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使之很容易为读者和观众所把握,但也极可能流于单一甚至单调,莫里哀的手法是利用剧情的跌宕起伏,一层一层地、痛快淋漓地剥去答尔丢夫的伪善的外衣。这就完全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单调乏味。

  29.   莫里哀在答尔丢夫在舞台上出现以前,就对他作了充分地间接描写。第一幕和第二幕各有五场和四场,而喜剧最重要的人物答尔丢夫却迟迟没有出场,妙的是,他虽然没有出场却又无一场不在。  莫里哀在答尔丢夫在舞台上出现以前,就对他作了充分地间接描写。第一幕和第二幕各有五场和四场,而喜剧最重要的人物答尔丢夫却迟迟没有出场,妙的是,他虽然没有出场却又无一场不在。 • 歌德曾称赞《伪君子》的开场说: • 只要想想第一场做了什么样的介绍工作,也就成了;从一开头,就句句话富有意义……“答尔丢夫”那样开场,世界上只有一次,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了。 •   第一幕第一场一开场就是奥尔恭家关于答尔丢夫的争吵,通过他们的争吵,观众自然很关心答尔丢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以后,直到第三幕第一场,都是为答尔丢夫的出场作铺垫。他虽然没有出场,但事实上他却是中心。

  30. 《伪君子》演出场景

  31. 《伪君子》演出场景

  32. 《伪君子》演出场景

  33. 直到第三幕第二场,观众期待已久的答尔丢夫才终于上场了。他出场后的第一句话就表现了他的虚伪。直到第三幕第二场,观众期待已久的答尔丢夫才终于上场了。他出场后的第一句话就表现了他的虚伪。 • 答尔丢夫 (看见桃丽娜)劳朗,把我的鬃毛紧身跟鞭子 都好好藏起来,求上帝永远赐你光明。倘使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 • 接下去的第三幕第三、四、五、六场出现了非常紧张的场面,那是矛盾的纽结。达米斯把自己刚才偷听到的(答尔丢夫向欧米尔调情)一一告诉了奥尔恭。如果答尔丢夫只是个一般的伪善者,伪善的程度还没有登峰造极,必然原形毕露,身败名裂,那样,这个场面就必然是答尔丢夫的命运的大逆转,成为喜剧的高潮。但莫里哀认为,如果那样就解决了矛盾,还不够味,还不足以充分表现答尔丢夫这条恶棍。答尔丢夫使奥尔恭认为是达米斯在有意陷害他 ,居然转危为安,还得到奥尔恭的进一步的信任。这个出人意料的转折当然是因为奥尔恭中毒太深,也是因为

  34. 答尔丢夫太狡猾,他的伪善已经登峰造极。这样一来,情理中的高潮没有出现,它被推迟了。但因为这个场景使原有的戏剧冲突更加紧张,即将到来的高潮也必然不同寻常。答尔丢夫太狡猾,他的伪善已经登峰造极。这样一来,情理中的高潮没有出现,它被推迟了。但因为这个场景使原有的戏剧冲突更加紧张,即将到来的高潮也必然不同寻常。 • 第四幕最富戏剧,是全剧的高潮。欧米尔为了让丈夫识破答尔丢夫,设计引诱他,答尔丢夫丑相毕露,欧米尔说她怕得罪上帝,这时,这位“敬奉上帝的人”却说出下面的话: • 如果你怕抬出上帝来反对我的愿望,那么索性拔去这样一个障碍吧,这在我是算不得一回事的。 • 但他立刻觉得自己不小心露了马脚,马上又改口,把上帝抬了出来: • 不错,对于某些欲望的满足,上帝是加以禁止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和上帝商量出一些妥协的办法。

  35. 他又说: • 你可以放心,这儿的事是绝对秘密的。一件坏事只是被别人嚷嚷得满城风雨的时候才成其为坏事;之所以叫人不痛快,只是因为在挨大众指摘,如果一声不响地犯个把过失是不算过失的。 • 当欧米尔假装说怕丈夫看到时,他终于原形毕露: • 你又何必对他操这份心呢?咱们俩说句私话,他是一个可以牵了鼻子拉来拉去的人,咱们这儿谈的这些话,他还认为是给他增光露脸呢,再说,我已经把他收拾得能够见什么都不信了。

  36. 《伪君子》演出场景

  37. 《伪君子》演出场景

  38. 奥尔恭虽然其蠢如牛,也不至于到这时候还执迷不悟。他恍然大悟,忍无可忍,这才气急败坏地从桌子下面钻出来斥责他,叫他滚蛋。看到这里,观众们一定以为答尔丢夫必然黔驴计穷,只能落荒而逃,谁知答尔丢夫不但面不改色心不跳,还穷凶极恶地要奥尔说他们一家人滾出去,因为奥尔恭已经把财产赠给了他,他才是全部家产的主人!奥尔恭虽然其蠢如牛,也不至于到这时候还执迷不悟。他恍然大悟,忍无可忍,这才气急败坏地从桌子下面钻出来斥责他,叫他滚蛋。看到这里,观众们一定以为答尔丢夫必然黔驴计穷,只能落荒而逃,谁知答尔丢夫不但面不改色心不跳,还穷凶极恶地要奥尔说他们一家人滾出去,因为奥尔恭已经把财产赠给了他,他才是全部家产的主人!   高潮之后的第五幕是收场。一般说来,在收场中,原有的戏剧冲突不会有新的发展而只是矛盾的解决,但《伪君子》的收场却不完全是这样。在收场中,原来的冲突还在发展,幸好国王明察秋毫,对答尔丢夫的恶行早就一清二楚,结果不是奥尔恭而是答尔丢夫被捕。喜剧以这样的方式让矛盾得到圆满的解决,大快人心。按前面的逻辑,这出剧的结局很可能是悲剧性的,但在最紧要的关头,一个大逆转,可能的悲剧突然成了喜剧,而这种逆转,在前面并没有伏笔。这样的结局自然相当勉强,但在当时的观众眼里,在当时的政治文化气氛中,这个结局却是合理的。

  39. 《伪君子》插图

  40.   可见,答尔丢夫的性格虽是单一的,但戏剧矛盾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甚至到了紧要关头还生出新的波澜,喜剧的戏剧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一波三折中,答尔丢夫的真实面目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可见,答尔丢夫的性格虽是单一的,但戏剧矛盾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甚至到了紧要关头还生出新的波澜,喜剧的戏剧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一波三折中,答尔丢夫的真实面目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答尔丢夫的形象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集中了莫里哀时代横行无忌的宗教骗子的特点,不仅如此,这个形象还有着超时代的巨大的历史概括性,他是一切时代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恶棍们的艺术形象。 《伪君子》基本上遵守了三一律,它的结局更表现了称颂王权的精神,就此而论,它确实是古典主义的典范作品。但《伪君子》对古典主义也有明显的突破:剧中的桃丽娜是个婢女,莫里哀却把她写得聪明伶俐,敢于冒犯主人,和答尔丢夫斗,这是不容于古典主义的贵族气的。再者,桌下藏人偷听和一些吵吵嚷嚷的闹剧式的场面,因为“不雅”,也是古典主义要排斥的。   三百多年来,《伪君子》在世界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它是西方戏剧中演出效果最好的剧作之一。

  41. 《达尔杜弗》 1.情节 符合三一律 地点:奥尔贡家里 时间:一天中 事件:达尔杜弗的骗术 2.社会意义 A.讽刺教会和贵族,揭露宗教伪善 B.对人性虚伪的认识 3.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A.达尔杜弗 B.桃丽娜

  42. 古典主义文学为“绝对王权”服务。 • 绝对王权: • 1 生存的最高准则,它是调和情感和理性的准则,也是理性所因循的标准。(《熙德》) • 2 代表惩恶扬善的主宰力量,是光明正义的象征。(《伪君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