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443 Views
面 瘫. 第二章 内科病症 第二十二节 面瘫. 教学目标. 1 、掌握面瘫的临床表现表现 2 、掌握面瘫的针灸处方 3 、熟悉面瘫的常见分型 4 、熟悉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5 、了解面瘫的注意事项. 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喎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喎斜,亦称为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 概述.
E N D
面 瘫 第二章 内科病症 第二十二节 面瘫
教学目标 • 1、掌握面瘫的临床表现表现 • 2、掌握面瘫的针灸处方 • 3、熟悉面瘫的常见分型 • 4、熟悉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 5、了解面瘫的注意事项
概述 •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喎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喎斜,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概述 •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 至于脑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与本病病理虽然不同,但可参照本病治法进行治疗。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 耳后皮肤 (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 (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面神经解剖结构 3、副交感神经纤维 (1)支配泪腺 (2)支配唾液腺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 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二)体征: 1、额纹变浅/消失; 2、眼睛闭合不良, 眼裂变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歪向 5、蹙额 、皱眉、吹口哨、鼓颊困难。 健侧.
临床表现 •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 病程延久,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为什么歪向患侧? 患侧肌肉萎缩
鉴别 •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上半部(核上部) 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纤维支配。 下半部(核下部) 接受对侧交叉过来的皮质延髓束纤维支配。
核上性损伤-中枢性面瘫 核上性 口角歪斜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
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 核下性 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
病因病机 •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一线风
辨证分型 •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治疗 • 1、应如何选择经脉? • 2、应如何选择穴位? 1、以阳明经为主 2、局部选穴+远端选穴
阳白 四白 颧髎 地仓 颊车
治疗 • 1.刺灸法 •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 处方: 阳白 四白 颧髎 地仓 颊车 翳风 局部 远端 合谷
随证配穴 • 随证配穴: • 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 • 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 • 抬眉困难加攒竹; •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 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 • 操作: •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 恢复期可加灸法; • 在急性期(2周内),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 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2.电针法 • 选穴:参照刺灸法穴位 • 方法:选两穴为一组,得气后接通电极各1头,每次选1-2组。通电15-2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早期患者不宜用电针法。
3.穴位注射法 • 选穴:参照刺灸法穴位 • 方法: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或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用3-4穴,每日或隔日1次。
4.穴位贴敷法 • 选穴:参照刺灸法穴位 • 方法,将马钱子挫成粉末约1-2分,撤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一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一5日 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作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附注 • ①面瘫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应注意鉴别。 • ②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 ③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 • ④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 ⑤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差。
现代文献 • 1、吴义新等用浅刺、轻刺、电针治疗本病。取穴:下关、翳风、瞳子髎、迎香、颊车。用30号l寸针,采用浅刺、轻刺,不提插,不捻转,不透穴的手法,针刺方向与神经和肌肉走行方向一致,留针20-30min,每日1次。若病情延续超过半个月,可加用G-6805治疗仪间断波,15-20min,刺激量以病人耐受为度。共治疗1035例,痊愈926例,显效7l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100%。(吴义新,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035例疗效分析。中国针灸 1992; 12 (2) ;1)
2.蔡圣朝采用分期论治面瘫法。急性期(发病一周内),远距离取穴和健侧取穴针刺为主并温和灸患侧翳风穴。远距离以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风池为主,近部取健侧下关、地仓为主穴。温和灸多在针刺后进行,用固定式熏灸器灸翳风穴约0.5-1小时,每天治疗1次。恢复期(2周至2个月)多用透刺。患侧太阳透下关,颊车透地仓,口角偏斜重加人中、承浆,额纹消失重和眼脸闭合不全加用阳白透鱼腰、印堂。以上均用28号2.5-3寸毫针。远距离取健侧合谷、双侧风池,每天1次,每次约0.5h,间隔10min运针1次,平补平泻,针后熏灸同上。2.蔡圣朝采用分期论治面瘫法。急性期(发病一周内),远距离取穴和健侧取穴针刺为主并温和灸患侧翳风穴。远距离以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风池为主,近部取健侧下关、地仓为主穴。温和灸多在针刺后进行,用固定式熏灸器灸翳风穴约0.5-1小时,每天治疗1次。恢复期(2周至2个月)多用透刺。患侧太阳透下关,颊车透地仓,口角偏斜重加人中、承浆,额纹消失重和眼脸闭合不全加用阳白透鱼腰、印堂。以上均用28号2.5-3寸毫针。远距离取健侧合谷、双侧风池,每天1次,每次约0.5h,间隔10min运针1次,平补平泻,针后熏灸同上。
小结 • 1、面瘫的临床表现 • 2、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 3、针灸的取穴处方
练习 •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 A.是否口角歪斜 • B.是否鼻唇沟变浅 • C.能否皱额、闭目 • D.能否鼓腮 • E.能否吹口哨 √
练习 •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 • 侧,可能是 • A.左侧中枢性面瘫 • B.右侧中枢性面瘫 • C.左侧周围性面瘫 • D.右侧周围性面瘫 • E.双侧周围性面瘫 √
练习 •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 A.双侧周围性面瘫 • B.右侧周围性面瘫 • C.左侧周围性面瘫 • D.右侧中枢性面瘫 • E.左侧中枢性面瘫 √
练习 • 4、面瘫的选穴应以( )为主 • A 太阳经 • B 阳明经 • C 少阳经 • D 太阴经 • E 厥阴经 √
练习 • 5、以下哪项为面瘫的远端取穴 • A 阳白 • B 四白 • C 地仓 • D 合谷 • E 颊车 √
作业 • 1、记忆面瘫临床表现 • 2、练习面部常用穴的针刺
谢谢! 连家国针推专业部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