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麻疹及 AFP 监测

麻疹及 AFP 监测. 甘肃省疾控中心 免疫规划科 张晓曙. AFP 基础知识. AFP 监测要求. 主要内容. 1. 麻疹的基础知识. 2.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内容. 3. 4. 麻疹基础知识.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 90% 以上发病 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易感人群: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传染期:发病前 1-2 天,至出疹后 5 天 -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 5 天,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

sani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麻疹及 AFP 监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麻疹及AFP监测 甘肃省疾控中心 免疫规划科 张晓曙

  2. AFP基础知识 AFP监测要求 主要内容 1 麻疹的基础知识 2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内容 3 4

  3. 麻疹基础知识

  4.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传染期: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 -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 延长至出疹后14天 麻 疹

  5. 潜伏期:7-18天(平均14天) • 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 • 前驱期 • 2-4天 •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 出疹期 •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 斑丘疹,发生融合 •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 持续5-6天 • 恢复期 •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麻疹的临床过程

  6. 1965年 液体麻疹减毒活疫苗 • 1978年 纳入免疫规划 • 1986年 冻干减毒活疫苗 两剂次免疫(8M,7Y) • 2005年 免疫程序更改(8M,18M) • 2008年 麻风、麻腮风代替麻疹疫苗 免疫策略

  7. 减毒活疫苗 • 效力: 月龄 血清阳转率% 6 m 50% 8 m (EPI) 85% 12 m 90% 15 m 95% • 免疫持久性:长期 麻疹疫苗

  8.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9.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10. 近年全国麻疹疫情逐年降低 2011年全国麻疹病例总数为9943例,发病率0.74/10万, 较2008年(9.95/10万)下降了92.55% Source: NNDRS

  11. 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 • 发病率 • 2008: 16.12/10万 • 2009: 3.03/10万 • 2010: 2.53/10万 • 2011:3.11/10万 发病数 2008:4219 2009:796 2010:668 2011:795

  12. 全省麻疹发病地图 临夏 甘南 2011年 2010年

  13. 甘肃省2004-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构成 0 岁: 9.64% ( 2004) 38.49%(2011) 1-14 岁: 78.44%( 2004) 36.48%(2011) ≥15 岁: 11.92%(2004 ) 25.03%(2010)

  14.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15. 消除麻疹,降低疾病负担 麻疹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 全世界每年因麻疹死亡 - 使用疫苗前 260万 - 90年代初 150万 - 2000年 78万 - 2008年 16万 - 2013年最坏情况:50万 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超过3.6亿剂次,避免了230万因麻疹的死亡 我国近年来年平均报告发病10万例,死亡几十例。 通过消除麻疹促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 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16. 消除麻疹的可行性 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 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技术上 芬兰于1994年实现消除目标 韩国于2001年宣布实现消除目标 WHO美洲区2003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海南? ……. 操作上 海南2007年3.2/100万、2008年5.9/100万、2009年0.5/100万、2010年截止目前0.2/100万

  17. 风疹控制 宣传动员 风险沟通 • 补充免疫: • 强化免疫 • 查漏补种 • 应急接种 高质量2剂次 MCV常规免疫 疫情处置 病例管理/院感控制 高质量麻疹监测 消除麻疹之综合策略措施

  18. 全国从 1959 年开始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 NNDRS)报告各省麻疹监测 汇总数据 。 • 1998 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 ,开始逐步建立麻疹监测系统 。 • 2004 年通过“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麻疹病例个案信息。 • 2009 年修订了麻疹监测方案,并将麻疹个案监测信息报告功能 与 NNDRS 合并 ,建立了麻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麻疹监测系统的建立

  19. 2009~ :个案监测+实验室监测模式 • 全新建立“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统一了原两个报告系统 • 传染病报告卡为基础 • 扩展个案调查信息 • 自动统计监测指标功能 • 风疹个案报告功能

  20.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 符合WHO推荐标准 •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监测病例定义

  21.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22.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 排除病例 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23. 出疹后3天内采集 • 无其他明确原因临床诊断病例 • 有其他明确原因 排除病例 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 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 • 出疹后4-28天采集 •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例 • 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 • 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 • 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 • 无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 排除病例 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

  24. IgG IgM virus excretion 排泄病毒 消除阶段:麻疹病例和接触者的隔离 麻疹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动态和病毒的排泄 10 8 Relative levels of antibody 相对抗体水平 6 4 2 0 -21 -14 -7 0 7 14 21 28 35 42 Days after rash onset 出疹天数 Rash Infection 感染 Onse 出疹t 标本的采集: IgM:单份血清,出疹0-28天 分离: 尿液, N/S,出疹0-5天

  25. 2011年1月11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截止4月17日,共报告麻疹病例65例2011年1月11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截止4月17日,共报告麻疹病例65例 • 0-1岁组共58例,15岁以上年龄组7例,5月龄-8月龄居多37例 • 有58例为张掖市人民医院报告,32/58病例有发病前在张掖市人民医院门诊输液大厅输液史 • 其中8例现患住院患儿中有5例在出疹前一周,曾在张掖市人民医院门诊输液大厅进行过治疗,其中1例曾在出疹后还仍在该院输液大厅内输液3天 • 该院儿科未对发热病例进行分诊,门诊输液大厅拥挤不堪,且通风状况较差,其中输液人群中儿童占多数,发热病人较多,多为上呼吸道症状。 张掖疫情

  26. 张掖疫情

  27. AFP基础知识

  28. 脊髓灰质炎疾病简介 • 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 脊灰病毒共Ⅰ型、Ⅱ型、Ⅲ 型3个血清型 • 病毒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 • 宿主 • 人是唯一宿主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35天,一般7~14天 • 90%以上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 • 只有约1%的病例可出现类似感冒症状 • 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 • 仅有少数感染者出现麻痹症状 • 病毒侵犯脊灰前角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肉 • 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29. 脊髓灰质炎疾病简介 • 传染源 • 麻痹型患者 • 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 • 不易被发现,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 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 易感人群 •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 <4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 •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 传染期 • 感染者大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 • 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

  30. 全球消灭脊灰历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常规免疫消灭脊灰 1962年古巴每年对<5岁儿童口服脊灰疫苗(OPV)群体接种实现无脊灰 1980年巴西在常规免疫失败20多年以后,采用了群体接种 1983年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紧跟其后 1985年PAHO基于成功的群体OPV策略,决定在美洲区消灭脊灰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全球消灭脊灰 消灭脊灰的目标在2000年

  31. 我国脊灰疫情回顾 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20000~42000余例 1988年全国报告脊髓灰质炎667例 1989、1990年连续两年全国出现较大范围流行,两年发病人数近万例 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野病毒病例 1995年和1996年云南省发现4例缅甸入境就诊的输入性脊灰病例 1999年青海循化发生1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 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证实 2011年7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共21例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非洲区部分国家 2011年全球WPV病例分布(截至2-21) 中国周边国家病例占全球病例43%(279/650)

  33. 脊灰野病毒病例地图分布

  34. AFP监测

  35. — 1988年我国确定消灭脊灰目标; — 1991年我国就实现消灭脊灰目标做出承诺: — 1991年开始建立脊灰疫情专报系统; — 1992年制定脊灰疫情专门报告系统工作规范 ; — 1994年改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 ; — 1995年全国非脊灰AFP报告率首次达到1/10万; — 2000年完成无脊灰证实; — 2000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AFP监测 — 2012年实现大疫情网络直报 AFP监测系统发展史

  36.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 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 急性起病 • 肌张力减弱 • 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例定义与分类

  37. 常见AFP病例 AFP报告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常见的AFP病例包 括的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8. 5' NTR VP$ VP2 VP3 VP1 2A 2B 2C 3A 3C 3D VPg A IRES A CLOVER VPg -LEAF Structural Region Non-structural Region 3' NTR P1 P2 P3 A n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 Virus, VDPV) • 在VP1段(900-906个碱基)的核苷酸与疫苗株差异1-15%; • 能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致病性较强; • 在生物学性状上很难与脊灰野病毒区分; • VDPV可在低OPV覆盖率地区长时间循环,引起脊灰暴发。

  39. 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40. AFP病例报告时限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填写AFP病例报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 《关于启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通知》 (卫发明电﹝2011﹞40号)

  41. AFP病例报告方式和内容 • 报告方式-《关于启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通知》 • 各级具备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对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24小时内以电话或者传真形式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 报告内容 • 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 县级疾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

  42. AFP病例网络直报方式 1.具备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43. 2.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初报的AFP病例,均以【1.临床诊断病例】录入 “其他传染病”中选择“9825,AFP”;

  44. 所有县级以上 • 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 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 乡级医院 • 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 • 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应定期开展主动搜索 • 各省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主动监测医院范围。 主动监测-监测医院

  45. 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主动监测-监测内容

  46. 报告时限:监测单位每旬逢2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时限:监测单位每旬逢2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上一旬监测报表

  47. 监测是基础传染病的防控需要临床、疾控的密切配合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