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69 Views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金 涌. 第一节、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药物 吸收 疗效 生物膜 血液循环 胃、 小肠 、大肠、直肠、皮肤、眼、鼻、、、.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膜转运 ( membrane transport ) ------ 吸收、分布、排泄 (一)生物膜结构 细胞膜的 组成 : 磷脂质、蛋白质、糖 细胞膜的 结构 : (见 P11 图 2-1 ).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E N D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金 涌
第一节、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 药物 吸收 疗效 生物膜 血液循环 • 胃、小肠、大肠、直肠、皮肤、眼、鼻、、、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 ------吸收、分布、排泄 (一)生物膜结构 • 细胞膜的组成: • 磷脂质、蛋白质、糖 • 细胞膜的结构: • (见P11图2-1)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二)生物膜性质 • 膜的流动性 •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 膜结构的半透明性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三)膜转运途径 • 细胞通道转运 •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二、药物转运机制 • 转运机制: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 膜孔转运 2、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 3、膜动转运: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一)被动扩散 • passive transport: • 单纯扩散: • 高浓度 生物膜 低浓度 • 服从Fick方程
(一)被动扩散 • 单纯扩散: • 适用于大部分药物, • 脂溶性高,解离度小(弱酸弱碱、细胞通道), • 小分子、电荷*(膜孔转运)的药物易吸收。
(一)被动扩散 • 1、顺浓度梯度 • 2、不耗能 • 3、无饱和现象 • 4、无竞争现象 5、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二)主动扩散 • active transport: • 低浓度 生物膜 高浓度 (载体、酶系统) •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K、Na、葡萄糖、氨基酸…) • 结构类似的药物 (载体认错,头孢类药物—二肽转运系统,),
1、逆浓度梯度 2、耗能 3、饱和现象 4、竞争现象 5、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二硝基苯酚...) 6、结构特异性 7、部位特异性 (二)主动扩散
(三)促进扩散 • facilitated diffusion • 高浓度 生物膜 低浓度 (载体) • 膜转运速度 单纯扩散 • 氨基酸、单糖和某些高极性的药物
1、顺浓度梯度 2、不耗能 3、饱和现象 4、竞争现象 5、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6、结构特异性 7、部位特异性 (三)促进扩散
(四)、胞饮作用 • pinocytosis • 蛋白质、脂肪颗粒等高分子物质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 口服给药的使用最多, • 口服药物的吸收通过胃肠道, • 胃肠道:胃、小肠、大肠。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 (一)胃: •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 pH 低(1), • 面积小, •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 (二)小肠 • 面积非常大:200平方米 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 • pH:5 - 7 •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 (三)大肠 • 面积小,吸收差, • pH = 8.3~8.4 • (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 胃: pH = 1.0, 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 小肠:pH = 5~7,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 大肠:pH = 8.3~8.4 • pH影响药物稳定性(PG,红霉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 胃肠道为类脂膜: 脂溶性高、分子型的药物易吸收, • 胃肠道的pH 受食物、疾病、药物影响, • 胃肠道中的胆碱、酶、粘蛋白 影响吸收,增加、降低、破坏药物。
二、胃排空 • 胃排空: 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 • 胃排空 小肠 吸收速度 主要吸收部位
胃排空速率:快 药物进入小肠快 药物吸收快, 疗效快(止痛药) 胃排空速率:慢 弱酸性药物吸收 主动转运药物吸收 酸性不稳定药物降解 二、胃排空
二、胃排空 •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 见P19表 2-3
三、循环系统转运 • 循环途径(血、淋巴)、血流量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 血流 ,吸收, • 血药浓度 浓度梯度 • 酶的供给(主动转运)
三、循环系统转运 • 首过效应(首过代谢,first pass effect) • 胃肠道 肝门静脉 体循环 (酶,细菌) (肝代谢)脱乙酰化、硫酸化物、、 药物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 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 药物被降解或失活的现象。
三、循环系统转运 • 首过效应 药物代谢 血药浓度 药物疗效
三、循环系统转运 • 淋巴吸收: • 流速慢: = 1/500 ~ 1/200 血液, 吸收差, • 大分子药物易进入,被吸收, • 无首过效应, • 靶向、癌。
四、消化道运动 • 胃、肠:收缩、蠕动: 分散、混合、与粘膜接触, (时间,吸收) • 有利于药物的 崩解、分散、溶出、吸收,
五、食物的影响 • 药物的崩解、溶出、吸收 • 胃排空时间 药物降解,吸收速度,吸收量, 主动转运的药物吸收(饱和), • 脂肪促进胆汁分泌, 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 、吸收 。 • (见图、表)
第三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 一、脂溶性、解离度: • 脂溶性大、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易被吸收细胞膜。
一、脂溶性、解离度: • pH分配假说: • 吸收------解离度--- pKa,pH ------油水分配系数 •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 胃: pH = 1.0, 弱酸性药物 • 小肠:pH = 5~7, 弱碱
一、脂溶性、解离度: • 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适当 • (见P25表2-5) • 改变药物结构------可增大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
二、溶出速度 • 固体药物 崩解 溶解 吸收 • 难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 溶出速度 吸收 疗效。 (小) (少) (差) • 做溶出度实验,不做崩解实验, • 更客观地反映制剂的质量。
二、溶出速度 • Noyes-Whitney:dC/dt = KSCs • (一)粒子的大小 • 粒子表面积溶出速度吸收 • 难溶药 微粉化 疗效 剂量 • 螺内酯,1995版药典规定检查粒度,10um90%
二、溶出速度 • (二)多晶型(1/3化合物) • 稳定型 亚稳定型 不稳定型 X X • 溶解度 • 溶出速度 • 疗效
二、溶出速度 • (三)无定型 • 无晶格能,较结晶型: • 溶解度, • 溶出速度, • 疗效 。
二、溶出速度 • (四)溶媒化物 • 水合物 无水物 有机溶媒化物: • 溶解度,溶出速度, • 血药浓度,疗效。
二、溶出速度 • (五)制成盐 • 弱酸、碱性药物。 • 溶解度 溶出速度 疗效
二、溶出速度 • (六)固体分散体 • 将难溶性药物以分子或极细微粒分散到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 • 溶解度溶出速度 • 吸收疗效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 胃肠道中的酶、pH使药物降解, • 不能口服, • 注射、其它给药方式, • 包衣、前体药物。
第四节、剂型及制剂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 崩解是药物释放、吸收的前提, • 但不能客观地反映药物吸收的情况。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 泼尼松片: • 崩解6’,溶出一半3-6 ’,有效, 6 ’ 50-150 ’,无效。 溶出度实验: 与体内相关,可预测吸收、疗效。 45’,75%(药典)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 固体药物崩解溶解吸收疗效。 • 溶出度实验: • 难溶性药物、 • 药理作用强、 • 安全指数窄的药物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 1、溶出度测定方法: • 能体现药物在体内条件下的溶出与吸收情况, • 1)转篮法(药典法) • 2)桨法(药典法) • 3)循环法 • 4)崩解仪法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 2、溶出参数 • 目的:体外溶出规律, • 比较处方、工艺, • 质量控制。
2、溶出参数 • (1)单指数模型 • (2)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 (3)威布尔(Weibull)分布模型 • 位置参数 :时间延滞 • 形状参数 m:大,溶出缓慢 • t 0.63
2、溶出参数 • (4)由释放曲线直接摄取参数 • (5)Higuchi方程 • (6)Ritger-Peppas模型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溶液剂 混悬剂 • 胶囊剂 片剂 包衣片 溶出速度不同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一)增粘剂 • 吸收 • (二)络合物、络合作用 • 吸收,被络合的药物不能被吸收 • (三)吸附剂与吸附作用 • 吸收
(四)药物与辅料的理化性质 • 1、颗粒大小 • 2、辅料对药物的吸附 稀释剂,吸收;粘合剂,吸收 ; 崩解剂, 吸收 ;润滑剂,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