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01 Views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敦化市第三小学校 李 丽. “我是幸福的 , 你是快乐的”,我愿意成为各位真诚的朋友,在教育技术的探索之路上,在大学人生的求索之路上,我们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我是幸福的 , 你是快乐的”, 我愿意成为各位真诚的朋友, 在教育技术的探索之路上, 在人生的求索之路上, 我们携手共进!.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回顾与反思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漫谈 AECT94 定义与 2004 定义比较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所面临的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回顾与反思.
E N D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敦化市第三小学校 李 丽
“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我愿意成为各位真诚的朋友,在教育技术的探索之路上,在大学人生的求索之路上,我们携手共进,共创辉煌。“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我愿意成为各位真诚的朋友,在教育技术的探索之路上,在大学人生的求索之路上,我们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 我愿意成为各位真诚的朋友, 在教育技术的探索之路上, 在人生的求索之路上, 我们携手共进!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回顾与反思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漫谈 AECT94定义与2004定义比较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所面临的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回顾与反思 在模块1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教育技术能做什么,以及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 定义 教育技术 内涵 教育技术 概念框架
教育技术的含义 1、本人的理解: 教育技术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教育技术它是一种手段,二是在教育中如何有效的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资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1994年,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出了如下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AECT’94定义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标准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信息化教育 研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意义 AECT’94定义
学习过程 与 学习资源 开 发 • 文印技术 • 音像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综合技术 理 论 实 践 利 用 设 计 管 理 评 价 • 媒体的利用 • 革新技术的推广 • 实施并制度化 • 政策与法规 • 教学系统设计 • 内容讯息设计 • 教学策略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项目管理 • 资源管理 • 教学系统管理 • 信息管理 • 问题分析 • 参照标准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 AECT’94定义下的教育技术概念框架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1、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2、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3、视听传播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4、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使用20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使用 电影、幻灯等来支持教学的尝试。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 在30年代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 20世纪30年代 电化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国范围 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学科的发展与国际 沟通的需要,“教育技术”的概念开始取代 “电化教育”而在我国普遍使用,其概念的 界定大多吸纳了AECT ’94定义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
现代教育技术漫谈 体现 “现代” 指导 思想 教育 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 突出“现代”是体现在: (1)更多地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 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2)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 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 (3)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 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 学化,系统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 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使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关注的中心是学习者的 需求,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活动 和创造的过程。 3、教师以间接形式主导教学,通过设计、 主持、示范和评价来履行职责。课堂活 动应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 愉快。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1、它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 过程”。 2、它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 它认为学生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就能以合 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3、它是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方式所需要的学习资 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 理,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4、它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不同层次,当 前的应用方式主要有: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 式,广播、电视远距离教学方式,基于多媒体计 算机的个别化交互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远程通信 教学方式。
AECT94定义与2004定义比较 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3、该定义表明: 界定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onology).而不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使用”“管理”.与AECT94定义比较,相当于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整合为2004定义中的三大范畴.其对应关系是:将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两个范畴合为一个范畴“创造”;将94定义中的“利用”范畴改成了一个较简单的词“使用”;将94定义中的“管理”与“评价”两个范畴化为“管理”一个范畴。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 ”过程“和”资源“,与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有一定区别,2004定义中的”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 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
4、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的主要贡献: (1) 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由教学领域 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 (2) 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3) 首次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强调教育技术创新。 (4) 从对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限定为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了专业特色和工作重点。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素材, 可视化的平台,通过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以声、形、图、文刺激学生的感官,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再现情境,有利于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理性知识架构。
我们所面临的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电化教育虽然开始得很早,但真正取得全面发展还是上世纪70年代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以后的事情,到现在也有三、四十年了。总的来说,从幻灯到VCD, DVD等,发展的势头是很迅猛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特别是媒体设备与技术的大量引进,更为明显。近几年计算机这一媒体的购置与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并且有了多媒体,很多地方建立了各种计算机网络。但是对于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来讲,尤其在偏远的农村,教育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就是非常缓慢的,我国贫富差别实在太大了。
关于教育技术的思考 值得思考的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很多都是从国外转介过来的,往往缺乏富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特别缺乏我们国内的实践论证。从国外介绍来的许多教学模式很少在国内试行,得不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就失却指导的普遍意义,只是说说而已。由于我们没有配套的资源设备根本 无法实施。就拿我所参加的“INTEL未来教育”来讲吧,虽然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可是由于我们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时间经常有冲突,而且做个课件要花很多时间,也没达到资源共享。
谢谢 ! 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