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76 Views
鴻海帝國轉型撞牆,亮麗財報背後隱憂浮現 …. 郭台銘困局. 財訊雙週刊 422 期 2013 年 4 月 10 日出刊. 營收衝上 3.9 兆新高,本益比卻在低檔,市場為何不埋單? 蘋果餵不飽,三星訂單拿不到,成長是否遇天險? 長子郭守正歸隊,高階人才卻求去,誰是郭董接班人? 長抱6年陪3成,鴻海還可以投資嗎?. 新聞焦點 │ News Hightight. 于美人生財有道 超完美解套有妙招. 賺錢一把罩 婚姻掀風暴. 知名電視主持人于美人最近鬧家變,外界傳出她為了護產,曾要求先生簽分別管理財產協議,
E N D
鴻海帝國轉型撞牆,亮麗財報背後隱憂浮現… 郭台銘困局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營收衝上3.9兆新高,本益比卻在低檔,市場為何不埋單? 蘋果餵不飽,三星訂單拿不到,成長是否遇天險? 長子郭守正歸隊,高階人才卻求去,誰是郭董接班人? 長抱6年陪3成,鴻海還可以投資嗎?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新聞焦點│ News Hightight 于美人生財有道 超完美解套有妙招 賺錢一把罩 婚姻掀風暴 知名電視主持人于美人最近鬧家變,外界傳出她為了護產,曾要求先生簽分別管理財產協議, 于美人對此否認。但這件事也凸顯出,夫妻雙方必須及早規劃雙方財務,才能避免雙方分手時為錢反目。 生財有道的于美人原本賺來的錢都交給老公管,五年前設立公司後,開始把所有財務交給專業人士管理,當時也正是他財富開始飛速累積的時期。于美人曾強調,不管在工作或財富上「風險控管」都非常重要。 于美人十餘年來累積數億元身價,雖然她的理財一把罩,但如今面臨這場婚姻風暴,護產大作戰勢不可免,她該如何處理夫妻財產,進而尋求超完美解套的妙招呢? 于美人 本名:于耘捷 出生:1965年 學歷:東吳大學中文系 經歷:補習班名師、廣播電視主持、暢銷書作家 身價:主持JET《新聞挖挖挖》、三立《超級紅人榜》月收入約200萬;廣告代言約1200萬元;投資3千萬元的「聯華娛樂飛線傳播公司」、圓環保庇館餐廳、宜蘭礁溪土地、內湖元大之星豪宅 ※完整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501&id=3105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郭台銘5大困局 鴻海帝國轉型撞牆 亮麗財報背後藏隱憂 文/李文中 台灣第一大的民營企業鴻海集團,去年全年的合併營收為三.九兆元,直逼四兆元大關,稅後獲利九四七.六二億元,每股稅後盈餘八.○三元,營收、獲利同步改寫近三年新高。 不過亮麗的財報背後,卻有不少隱憂浮現;包括鴻海投資日本夏普陷入僵局、代工帝國轉型商貿通路的旗艦計畫陸續受挫、台股持續低量加重籌資成本及蘋果訂單下滑……等等煩心的消息,都令郭台銘近期眉頭深鎖。 然而,這些轉型難題對郭台銘而言,都還有機會力拚克服;但面對時間的流逝,如何布局百年永續的鴻海帝國?卻是壓在他心頭難解的最大課題! 他該如何克服?是以成吉思汗為師?還是效法台塑的王永慶?或是蘋果的賈伯斯?在在考驗全球代工皇帝的人生智慧。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困局1 轉型瓶頸 牽扯中國政爭,大陸事業屢遭牽制 在深圳富士康工廠頻頻被報跳樓事件以後,郭台銘可說是經歷了人生事業的最低潮。這時有一位重要人物向他伸出援手,就是與郭台銘同為山西人、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重慶市委書記的薄熙來,當時薄熙來特地於一○年七月間,向缺工嚴重的富士康供應上千名經過訓練的四川民工,協助郭台銘解決深圳缺工難題 ,之後還邀請富士康到重慶設廠。郭台銘自此積極部署遠離廣東,並將工廠西進,重慶也成了他另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 但也因此讓郭台銘「不自覺地」捲入汪洋和薄熙來之間的政爭中。尤其讓人驚訝的是,即使在一二年二月六日發生時任重慶市副市長的王立軍潛逃至美國駐成都市領事館,薄熙來權位搖搖欲墜之際,郭台銘還是在二月二十四日拜會了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同時允諾在重慶興建光電技術研發中心。這不論是對已下定決心對薄熙來動手的中共中央胡溫兩人,還是與早已和薄熙來勢同水火的汪洋,都看在眼裡。現在薄下汪上,這對郭台銘未來在大陸事業的發展,是否造成影響?還有待後續觀察。 ※更多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201&id=3101 郭台銘與薄熙來同為山西人,私交不錯。但在薄熙來出事被罷黜之後,郭台銘大陸事業與人脈關係,是否因此受到影響就有待觀察了。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困局2 成長極限 切不進三星,蘋果訂單難撐大業 除了大陸通路事業受阻,本業的成長極限也讓人不安。蘋果、三星以及聯想是目前全球三大科技成長公司,但觀察鴻海的主要客戶,蘋果占營收三九%,惠普占二○%,新力占六%,IBM、戴爾、宏碁等各占三%,鴻海大客戶本身也面臨成長力道趨緩的困頓,只剩下蘋果還有繼續成長的機會,未來鴻海營收成長將與蘋果業績掛鉤,脣亡齒寒。尤其是無法取得三星與聯想的代工大訂單下,鴻海營收高速成長的列車,未來兩年勢必減速。 鴻海近十年營收雖然年年成長,去年營收也突破新高,達到三.九兆元,年成長達一三%。但以郭台銘要求每年一五%成長的標準,估算鴻海今年要增加五千八百億元的營收,才算達標。但這數字是要在一年內增長出一家台積電的營業額,其難度真是高不可攀。尤其,到了明年還要再成長一五%,營業額又得增加六千七百億元,等於一年要變出一家和碩,營收成長的極限已經到了關鍵轉折時刻。 ※更多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201&id=3101 鴻海大陸通路布局受挫,代工轉商貿重要戰略恐擱淺。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困局3 併購失利 奇美電、夏普案,繳高額學費 買工廠、賺訂單是過去鴻海大成長的成功之道,同時也是資本市場肯定鴻海的重要因子,例如○三年以台幣二四.五億元併購芬蘭的藝模(Eimo)後,取得諾基亞的手機訂單;再來是以六.三億元買下摩托羅拉的墨西哥廠,讓摩托羅拉訂單隨後到手。再如,當年郭台銘以三六七億元併購台灣的網通大廠國碁……;而郭台銘也就是在如此橫跨歐、美、亞洲(台灣)的國際併購後,年營收從當年四千億元,隔年立即成長至五千四百億元。 鴻海利用併購模式來創造營收的成功方程式,後來陸續複製在投資建漢、併購數位相機大廠普立爾上……等,都稱得上得心應手。直到○九年十一月,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斥資了一六五○億元併購奇美電,雖然是台灣電子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案,但原本歡喜併購的郭董,經過不到半年就苦吞惡果,主要是一○年歐盟祭出反托拉斯法,奇美電子被重罰一二○億元,損失慘重,當初未評估此一罰款損失,導致日後與奇美電大股東失和。 ※更多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201&id=3101 鴻海的併購方程式在併購奇美電時失算,少算歐盟百億罰款,造成日後股東失和。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困局4 新事業牛步 投資案一拖拉庫,未見具體落實 郭台銘除了在夏普與奇美電等面板事業布局受挫外,其他鴻海新事業的發展,目前也都沒有繳出明顯進展的成績單。包括○七年七月宣布,未來三年內富士康將新增一百萬台機器人,以取代低階的人工勞動力;於○七年十月宣布投資一百億元,未來總投資額上看千億元,在台中打造「智動化創新園區」的計畫,也因傳出土地取得不易,陷入至今原地踏步的窘境。 此外,郭台銘積極進軍的太陽能,在一一年入股電池廠益通破局之後,同年和全球太陽能多晶矽與矽晶圓龍頭保利協鑫(GCL)在大陸山西大同合資興建的太陽能電廠,投資金額上看人民幣三十億元,直到今日也未具體落實。 還有郭台銘宣示將從3C跨入汽車電子,有意併購提供福特、裕隆等汽車廠線束的「安泰電業」,之後動向也不明。 高科技策略大師摩爾(Geoffrey Moore)在《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一書中指出,「成功企業的最大陷阱,就是被過去的成功綁架,未能移轉資源、勇敢開發新領域,而錯失了進入新市場、開創成長新動能的機會。」 鴻海為了長遠的成長與發展,選擇多頭馬車並行的方式尋求突破,但這似乎走進了成熟企業遭遇成長極限時,多方嘗試卻不夠專注的轉型迷失之中。 ※更多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201&id=3101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困局5 籌資困難 台股量能退潮,資金成本大增 「拿自己的錢做事情,每一塊錢都看得很大。拿別人或銀行借來的錢,做成功了,是英雄;做失敗了,怪景氣。」這是郭台銘過去的名言。但鴻海早就開始向市場借錢,擴大帝國事業,而且,從現在起,郭台銘還得面對籌資愈來愈困難的挑戰。 其實需錢孔急的鴻海,幾乎每兩年就會有大型的籌資計畫;一○年,鴻海就以十億股的海外存託憑證,募資新台幣逾一千億;○七年發行三億股GDR,募資規模超過七百億元,幾乎與當年鴻海的資本額相當。 今年三月,鴻海集團入股夏普與奇美電等有龐大資金需求外,還同步通過七項大陸投資案,合計最高募資金額達新台幣一二六○億元,創下台灣科技產業史上最高募資計畫。 ※更多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201&id=3101 郭台銘求助關公宗教信仰力量,可否帶領鴻海再創新局,備受關注。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贏過龍頭的祕密 敢於破壞市場秩序,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市場龍頭寶座只有一個,但挑戰者的機會卻無所不在!在充滿變數的年代裡,市場為挑戰者提供了絕佳的舞台。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一個有創造力的模仿者,並不需要發明一項產品或服務,只是需要使這項產品或服務完美,並把它推向市場!」 林敏雄抓住「市場最低價」的利基,全聯業績拚過量販龍頭家樂福;美利達老闆曾崧柱鎖定了中國高價自行車的成長大餅,去年每股獲利首度超越了巨大;紡織業的老廠儒鴻,董事長洪鎮海則以緊密的客製化服務,讓龍頭大廠聚陽讓出股王寶座。 「當一個追隨者,你頂多做得和他一樣好,但如果敢打破既有規則,你有機會做得比他更好。」連續3年搶下營建股營收王,成為建商青壯派新興勢力的興富發董事長鄭欽天,與林敏雄一樣,堪稱是「冰斗」(翻桌)成功最典型代表,他們都從「別人最不想去的市場」發跡,就像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薩姆·沃爾頓當年決定避開一級戰區,從美國一個小鄉鎮開始,打造出全球零售霸業,「他們做了龍頭不敢、或不想做的事,結果反而讓自己成了市場龍頭。」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林敏雄 笑談間低價克敵 通路新天王》全聯不怕賠錢 惦惦扳倒家樂福 林敏雄不是零售正規軍,卻能將挾著豐沛資源的外商量販超市打得暈頭轉向,關鍵就在他勇於打破零售業既存的遊戲規則,將一個原本附屬在公家單位下的福利中心,打造為全台最大的民生用品通路商。 誰能想像得到,十三年前被業界視為最沒有競爭力的軍公教福利中心,在林敏雄接手後,竟會成為全台灣規模最大的民生用品通路商,以及國內據點數最多的生鮮超市;甚至,全聯正積極投入興建熟食與物流工廠,要進一步和便利商店爭搶生意。從發展規模來看,全聯十多年來一路過關斬將,接連超越最大超市頂好、第二大量販店大潤發,去年總營收更打敗量販業龍頭家樂福,今年營收預計超過七五○億元,在外商品牌環伺的零售業中,規模僅次於統一超商,直接挑戰龍頭寶座。 ※更多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301&id=3103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透視大中華│ Special Report 曹仁超看中國股市 上半年要小心! 「寧願買房給自己,也不願買股給人騙」 中國的製造業活動回溫,大中華地區的景氣漸有好轉,當市場開始樂觀期待小龍年第二季蛇來運轉的行情時,人稱「香港平民股神」的曹仁超卻保守以對,他說:「今年的操作準則只有一條,就是不要賠錢!」他認為上半年的市況會很保守,下半年或有機會自谷底翻揚,但一定要小心停看聽。 他謹慎看待景氣復甦,也謹慎看待像他這類港仔「外地人」的中國投資機會。他眼清心明,深知過去三十年外地人能在中國做發財大夢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中國投資將進入新的模式。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雙週話題│ Hot Topic ROE論高下 22檔好股浮現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連續三年成長,加上產業進入障礙高,十一家強棒企業出列, 若從轉機性下手,則可挑出近期ROE好轉、營益率高者,也有十一家企業值得追蹤。 連三年成長地位穩固 近兩季成長透露轉機 ※完整文章內容 http://wealth.com.tw/index2.aspx?f=601&id=3106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雙週話題│ Hot Topic 企業減資 股東、股價都樂透 瘦身調體質 拉高殖利率 最近市場突然冒出許多陌生的飆股,支撐飆漲的理由,並非公司有了重大轉機,或是業績暴增,而是靠著賣地、減資等,把多餘的錢還給股東們,進而帶動股價飆升。 按照過去投資經驗,聽起來有些荒謬。公司體質不佳,只是靠著一次性的入帳,讓每股盈餘當年度暴增,同時提升淨值,並發放現金還給股東,讓殖利率看起來很高,通常這種評價都不高。但當市場選股評價不同了,原本看似利空的因素,現在卻是一種利多。
■特別報導-報稅大作戰 搞懂新措施 免繳冤枉稅 省稅6大利多搶先看 ■新聞焦點 顏慶章堅辭 馬維辰回鍋元大金 ■國際瞭望 美國投資客瘋掃房 改行當包租公 ■精采人物 一家南部小銀行 京城銀創造高獲利的秘密 戴誠志輝魔棒 京城銀行要出嫁 財訊雙週刊422期2013年4月10日出刊 便利商店、書店熱賣中 ■財訊論壇 宋鴻兵:美國自陷失落十年 謝金河與吳嘉龍 FB的經濟對談 財訊雙週刊行銷部製作 歡迎轉寄 更多相關內容請上財訊官網 www.wealt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