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第 5 章 财政管理

一、财政政策概述.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第 5 章 财政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概述. ( 一 ) 财政政策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是财政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中介,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财政政策的适当运用。 ( 二 ) 财政政策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财政政策,必须对财政政策进行科学的分类。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5 章 财政管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财政政策概述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第5章 财政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政策

  2.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是财政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中介,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财政政策的适当运用。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财政政策,必须对财政政策进行科学的分类。   ◆根据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划分,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的不同影响划分,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刺激性财政政策和限制性财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动的还是自觉的,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自动调节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收支总量还是收支结构,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3.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是指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政策实施所能实现的目的。财政政策目标应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中短期财政政策在导向上与长期财政政策保持一致,各种财政政策的目标取向在总体上一致。当然,政策目标的确定,受到国家的职能、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济形势等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 社会生活质量提高 收入分配合理 经济适度增长 经济稳定

  4.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主体   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财政政策主体是指各级政府。其行为的规范与否,对于财政政策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政政策分析中,重视对财政政策主体行为的研究,有利于分析产生政策偏差的原因,也有利于找出问题的症结。 (三)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政策手段。 国家预算 财 政 政 策 工 具 税收 财政收入 国债 政府购买 财政支出 转移性支出

  5. 第三节 财政政策 (四)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如何从政策工具变量到中介目标再到政策目标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特定的传导媒介的作用,使政策系统与经济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并通过传导媒介的作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由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来进行的。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各个政策工具通过某些媒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分析,有利于分析财政政策作用机理,找出政策效应偏差的原因。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媒介体主要包括: 收入分配为媒介体的财政政策传导过程 1 货币供应为媒介体的财政政策传导过程 2 价格为媒介体的财政政策传导过程 3

  6.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平衡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来,直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财政实践,大体上可以说实行的是财政平衡政策。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财政平衡政策主要原因:   一是来自实践的经验教训。财政平衡或赤字,是新中国建立伊始就面临的关键性财政实践问题之一。当时整个经济处于极度的困难之中,恶性通货膨胀成为新政权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而此时巨额的财政赤字,则是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直接的关键因素。这样,全力以赴尽早实现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就成为当时所要解决的首要财经问题之一。   二是经典著作的财政平衡观。不仅计划经济的实践证明了坚持财政平衡政策的正确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坚持的也是财政平衡观点,对财政赤字则始终采取的是批判态度。与此同时,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又呈现出一派赤字景象。

  7. 第三节 财政政策 • (二)体制转轨时期的财政赤字政策 •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经济进入转轨时期。改革开放立即对我国传统的财政平衡观念(政策)提出了挑战,而财政改革的实践,则更是将连年的财政赤字和赤字预算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财政赤字有三个主要特点: •   ①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 •   ②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是中央财政赤字 •   ③我国财政赤字的出现和扩大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联的,是体制转轨时期诸方面矛盾的综合反映 •   这样,对于经济转轨时期财政赤字原因的探寻,应当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分析: •   一是体制原因。经济转轨时期,计划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但改革举措并不配套。 •   二是税收“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由原来的税利并存、以利为主,转为税利并存、以税为主,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由改革前的不足一半,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但是,在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各种偷逃税、越权减免税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国家税收流失比较严重。 •   三是政府分配秩序混乱。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预算内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各种收费、基金等非税收入增长很快。 •   四是财政支出膨胀。

  8.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经济进入转轨时期。改革开放立即对我国传统的财政平衡观念(政策)提出了挑战,而财政改革的实践,则更是将连年的财政赤字和赤字预算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我国财政积极主动地运用财政赤字去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也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改革开放一开始,我国财政就连年出现赤字,但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财政赤字,是改革导致财政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被动接受的,而不是自觉地主动安排的结果。 1998年下半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比预料严重很多,加之国内供需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需不足的矛盾也逐步显现。 1999年初,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权衡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利弊得失后,我国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0年,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回升的良好势头,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宏观政策效应的显现,是近三年以来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灵活运用价格和税收等经济杠杆的综合效应,没有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会有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稳定增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