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自殺防治全民參與 珍愛生命攜手關懷 及時發現、用心傾聽、適時轉介

自殺防治全民參與 珍愛生命攜手關懷 及時發現、用心傾聽、適時轉介.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前言.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每年皆針對年滿 15 歲以上之民眾進行「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之電話民意調查 瞭解全國民眾對於自殺問題與防治的態度和看法. 前言. 消除民眾對自殺現象的迷思、為自殺去污名化,並落實民眾自殺防治的觀念 透過「心情溫度計」 BSRS-5 檢測調查瞭解國人情緒困擾問題. 調查結果摘要. 台灣地區 15 歲以上民眾中 4.4% 近一年曾經認真想自殺 19.7% 民眾表示一生中曾有認真想自殺的經驗 其中有 16.1% 會採取實際的自殺行動.

sam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殺防治全民參與 珍愛生命攜手關懷 及時發現、用心傾聽、適時轉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殺防治全民參與珍愛生命攜手關懷及時發現、用心傾聽、適時轉介自殺防治全民參與珍愛生命攜手關懷及時發現、用心傾聽、適時轉介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2. 前言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每年皆針對年滿15歲以上之民眾進行「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之電話民意調查 瞭解全國民眾對於自殺問題與防治的態度和看法

  3. 前言 • 消除民眾對自殺現象的迷思、為自殺去污名化,並落實民眾自殺防治的觀念 • 透過「心情溫度計」BSRS-5 檢測調查瞭解國人情緒困擾問題

  4. 調查結果摘要 • 台灣地區15歲以上民眾中 • 4.4%近一年曾經認真想自殺 • 19.7%民眾表示一生中曾有認真想自殺的經驗 • 其中有16.1%會採取實際的自殺行動

  5. 調查結果摘要 • 且歷年的民調結果中,皆有近兩成民眾表示一生中曾經認真的想過自殺 • 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民眾曾遭遇自殺問題的困擾 • 情緒困擾是自殺的危險因子 • 如果能適當的紓解並及早介入情緒困擾的處理,可以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

  6. 情緒困擾與自殺意念 以心情溫度計(簡稱BSRS-5)檢測受訪民眾的情緒困擾程度,結果發現有情緒困擾(檢測結果總分≧6)的民眾中,有17.22%的人有自殺意念 而在有自殺想法的人中,有情緒困擾(檢測結果總分≧6)的傾向,是沒有自殺想法者的51.98倍

  7. BSRS-5簡易量表總評分結果 • 經BSRS-5簡易量表檢測有8.7%民眾評分達6分以上(有情緒困擾)。推估臺灣約167萬人最近一星期有情緒困擾。 • 專業人員、曾有自殺想法及曾有親友自殺者有情緒困擾的比率達一成五以上,這些族群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 • 除92年調查外,歷年BSRS-5 簡式量表檢測皆有8%以上民眾達6分以上(有情緒困擾問題)。至95年起,有情緒困擾問題的民眾似乎有逐年減少趨勢。

  8. 心情溫度計的應用 • 想自殺的人容易產生憂鬱傾向(是無自殺意念者的24.38倍),並且也比較容易感覺苦惱或動怒(是無自殺意念者的27.77倍) • 建議民眾可利用心情溫度計定期檢測情緒困擾程度,一旦發現自己的情緒困擾程度在中度以上,可求助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資源,避免自殺的危險。

  9. 最近一星期中是否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 27.6%民眾表示最近一星期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7.7%達中等程度以上,2.7%達嚴重程度以上,1.1%達非常嚴重程度以上。推估臺灣約523萬人最近一星期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 專業人員、家庭主婦、有情緒困擾、曾有自殺想法及曾有親友自殺者皆有三成五以上表示最近一星期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 除92年調查外,歷年調查皆有二成七以上民眾表示最近一星期中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註: 1.累計百分比計算則排除回答「不知道/拒答」者 2.92年2月SARS開始蔓延,92年7月疫情解除。 Q.最近一星期中是否有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調查對象:全體受訪者(n=2127)

  10. 最近一星期中是否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 26.9%民眾表示最近一星期感覺憂鬱、心情低落,6.9%達中等程度以上,2.2%達嚴重程度以上,0.7%達非常嚴重程度以上。推估臺灣約515萬人最近一星期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 15-24歲、白領、有情緒困擾、曾有自殺想法及曾有親友自殺者皆有三成以上表示最近一星期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 除92年調查外,歷年調查皆有二成六以上民眾表示最近一星期中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註: 1.累計百分比計算則排除回答「不知道/拒答」者 2.92年2月SARS開始蔓延,92年7月疫情解除。 Q.最近一星期中是否有感覺憂鬱、心情低落?調查對象:全體受訪者(n=2127)

  11. 心情溫度計

  12. 3轉介 1問 2應 自殺防治守門人123步驟-就像 CPR • 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 To Ask • 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 To Persuade (Respond) • 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 To Refer

  13. 篩檢轉介與求助行為 • 由「自殺意念」到「自殺行動」是一連串行為的漸近 • 身邊親友及時的傾聽與陪伴,是自殺防治網絡重要的一環,也是自殺防治行動的第一道防線 • 98年民調也顯示 • 66.0%的民眾認為對想自殺的人,親友是最有幫助的求助管道 • 25.5%的民眾認為心理諮商輔導專線或機構對有幫助 • 6.4%的民眾認為精神專業醫療可以幫助有自殺想法的的人 • 民眾若有自殺的想法 • 除了透過向親友訴苦紓解壓力外 • 也應向精神醫療及心理諮商專業求助,讓專業人員協助您回復正常生活。

  14. 自殺想法要討論 開口求助有管道 面對自殺有撇步 • 曾有自殺想法的民眾中 • 27.9%有實際的求助行為 • 18.7%的民眾曾向親朋好友求助 • 3.8%求助於心理諮商輔導專線或機構則有 • 2.3%的民眾曾求助精神科專業醫療 • 民眾的認知與實際行為有落差 • 自殺議題污名化,民眾對開口表達因情緒困擾而產生自殺想法有疑慮 • 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對自殺防治求助資源不熟悉 • 建議有情緒困擾的民眾可上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網站查詢(http://www.tspc.doh.gov.tw/)

  15. 自殺想法要討論 開口求助有管道 面對自殺有撇步 • 曾有親友自殺的民眾中 • 有15.6%表示,親友自殺前曾對其透露過自殺念頭 • 有49.2%的民眾表示會先和對方談談對自殺的想法 • 12.7%的民眾則會先向其他親友透露此事 • 面對親友的求助時 • 用心的傾聽和陪伴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 如果發現自己無法處理親友的自殺想法 • 可以陪伴親友尋求專業的協助,譬如各地的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網 • 或直接撥打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

  16. 終生學習 專業晉階 • 助人者千萬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 尋求專業支援以維護親友及個人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 也可透過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珍愛生命數位學習網線上課程,進一步了解自殺防治相關知識(http://www.tsos.org.tw/home/)

  17. 自殺行為的發生過程與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 教育及認知 基層醫師 一般民眾 社區或組織的守門人 Ⓑ 高危險族群的篩檢治療 Ⓒ 藥物治療 抗憂鬱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 心理治療 酒癮患者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 對於企圖自殺者的後續 關懷照護 Ⓕ 限制使用致命工具 Ⓖ 給予媒體自殺報導的指 導方針 Ⓐ to Ⓔ 生活壓力 事件 情感性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 Ⓑ 自殺意念 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因素 ⒸⒹ 衝動 ⒸⒹ 絕望且/或悲觀 Ⓕ 接近致命的工具 Ⓖ 模仿 自殺行動 Mann JJ et al: JAMA. 2005; 294: 2064- 2075.

  18. 自殺防治 人人有責 • 自殺行為絕非單一因素可造成 • 自殺的成因複雜而多樣,往往包含了精神疾病、心理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問題、以及生物性體質因素等。 • Hawton K., BMJ 1998;317:156-157.

  19.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媒體自殺報導之「六不」及「六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媒體自殺報導之「六不」及「六要」 六不 六要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用「自殺身亡」而非「自殺成功」的描述 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 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 不要過度責備

  20. 危險因子 (何時浮現?) • 曾經自殺 • 精神疾病 • 生活失落事件 • 喪親 • 創傷 • 媒體報導與模仿 • 物質濫用 • 人格特質 • 家庭結構&親子關係 • 社會疏離 • 生物因子 • 遺傳(家族史)

  21. 對於自殺防治,認為自己可不可以幫得上忙 - Ⅱ • 2009調查結果顯示 • 49.6%民眾認為自己對自殺防治幫得上忙 • 除65 歲以上、退休無業及專業人員外,其餘屬性民眾皆偏向認為自己對自殺防治幫得上忙 • 軍公教、投資經營者及曾有親友自殺者有較高比率認為自己對自殺防治幫得上忙,皆達六成以上 • 今年調查結果較前兩年調查結果低。 21

  22. 結語 • 自殺防治工作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大眾的共同參與 • 民眾的共襄盛舉才能真正達到自殺防治之效果。 • 自殺行為原因多重,絕非單一因素可造成 • 建議發現有情緒困擾或自殺意念時 • 一問、二應、三轉介的步驟主動關心 • 利用「心情溫度計」評估親友情緒困擾程度 • 積極傾聽與陪伴 • 如困擾狀態仍無法獲得緩解,可協助親友至各地心衛中心或專業系統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23. 自殺防治 人人有責 網網相連 面面俱到 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