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避 讳

避 讳. 【 忌諱 】 《 说文 》 :“讳,忌也。”段注:“忌,憎恶也。”. 1. 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 《 周礼 · 春官 · 小史 》 :“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先王死日爲忌,名爲諱。” 2. 避忌;顾忌。 《 老子 》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清 赵翼 《 廿二史札记 》 卷九:“ 沈約 在 蕭齊 修 《 宋書 》 , 永光 以後,皆其筆也。故於 宋 齊 革易之際,不得不多所忌諱。”

sama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避 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避 讳

  2. 【忌諱】 《说文》:“讳,忌也。”段注:“忌,憎恶也。” • 1.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先王死日爲忌,名爲諱。” • 2.避忌;顾忌。《老子》:“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 沈約 在 蕭齊 修《宋書》, 永光 以後,皆其筆也。故於 宋 齊 革易之際,不得不多所忌諱。” • 3.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 汉 王充 《论衡·四讳》:“夫忌諱非一,必託之神怪。” 《红楼梦》第二八回:“ 黛玉 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諱。’” • 4.醋的别称。《恨海》第四回:“ 五姐兒 又端了一個碗進來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點忌諱吧!’”

  3. 避讳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制度 陈垣《史讳举例·序》: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

  4. 避讳起源年代 源周说 陈垣《史讳举例·序》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源夏说 董作宾《论商人以十日为名》:夏代后四王:孔甲一皋一发一履癸。孔甲也称胤甲,履癸就是桀,中间两世,称名不称神主,当是后人传述讹失。大概夏代的晚年,才订立以十日为神主的制度,有忌讳直称先王名号的意义。

  5. 对他人的保护和尊敬意识 原始巫术:趋利避害 避讳发生的原因 原始鬼魂信仰:恐惧死亡

  6. 避讳是人类原始时期普遍出现的现象 1 2 4 3 5 6 《礼记·檀弓下》:虞而立尸,有几筵,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郑玄注:白此而鬼神事之,尊而讳其名。 《说文》:讳,忌也。段注:忌,憎恶也。 对死亡的恐惧 鬼神迷信并非消极意义,是对原始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 所以,鬼魂观念是导致避讳习俗的直接原因。

  7. 既卒哭。宰夫执木鐸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 市 市 市 后六宫 燕寝五 路寝 燕朝 路门 宗 庙 应门 稷 社 库门 雉门 皋门

  8. 避讳是人类原始时期普遍出现的现象 1 2 3 名字对原始人来说是肢体的一部分 《史记·殷本纪》: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趋利避害 《三国志》载: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少清白,为人疾恶。建安中,入丞相府。出为寿春令,令行风靡。扬州治在其县,时蒋济为治中。苗以初至往谒济,济素嗜酒,适会其醉,不能见苗。苗恚恨还,刻木为人,署曰“酒徒蒋济”,置之墙下,旦夕射之。

  9. 避讳是人类原始时期普遍出现的现象 • 《礼记·郊特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 • 字,古代又叫做“表字”。起源尚无定论。 • 《尔雅》:“广平曰原。”屈原,名平,字原。 • 《说文》:“渊,回水也。”颜回,字子渊。 • 《尚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遣厉疟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保护和尊敬他人

  10.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先秦避讳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哀公十二年,昭公夫人吴孟子去世,《春秋》记“孟子卒”三字,不记其姓,也不称之为夫人。 《公羊传》: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 《谷梁传》: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讳取同姓也。

  11. 中国早期避讳的规范 《礼记·曲礼上》: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吕氏春秋·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高诱注:“荆,楚也,秦庄王讳楚,避之曰荆。” 《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赵歧注:讳君父之名,不讳其姓。姓与族同之,名所独也,故讳。

  12. 秦俗多忌讳 A B C 除谥法 正-政 朕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尔雅·释诂》:朕,身也。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史记·秦始皇本纪》:及生,名为政。 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 正月-端月;正直-端直;正言-端言 《广雅·释诂》:端,正也。 盖司马公引用《秦纪》,《秦纪》避秦讳,以政代正。

  13. 汉代的同训代换 玉篇:雉,野鸡也 景帝启(开) 尚书孔传:启,开也 吕后雉(野鸡) •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说文:邦,国也 高祖邦(国) 说文:盈,满器也 惠帝盈(满) 说文:恒,常也 文帝恒(常)

  14. 汉代的同训代换 宣帝询(谋) 成帝骜(骏) 尔雅:询,谋也 说文:骜,骏也 •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说文:彻,通也 武帝彻(通) 仪礼郑注:弗,不也 昭帝弗(不) 说文:奭,盛也 元帝奭(盛)

  15. 影响一隅 《史记》引《尚书:洪范》:常雨若、常寒若、常风若 《说文》:秀、庄、炟、肇、祜,只注“上讳” 秀(光武帝讳)、庄(明帝讳)、炟(章帝讳)、肇(和帝讳)、祜(安帝讳) 甲本《德经》:修之邦,其德乃丰。 帛书《老子》 乙本:修之国,其德乃丰。

  16. 被扭曲下的品格 为避帝王讳而改变别人姓名 ,哪怕死去千年 夏后启 夏后开 田恒 田常 若姓氏与汉帝之讳相同,则被改姓。 《汉书·叙传》:“(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老庄 老严 庄周 严周

  17. 避 嫌 名 及 避 皇 族 外 戚 讳 A B C D 避皇族外戚讳 音同、音近 隋唐大盛 避偏旁字 《十七史商榷》:隋文帝父名忠,而官名有“中”字者,皆改为“内”。 《三国志·吴志》:赤乌五年,立子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 始见于东汉,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寿张县,本汉寿良县也,属东郡。后汉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寿张,属东平郡。”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殷人殡于两楹之间……而丘也殷人也。”《史记·宋世家》引此文时为了避讳改“楹’为“柱’。

  18. 汉代避讳方法新创 text text text 《史记·儒林列传》记述《周易》的传授经过时说: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莊。 《汉书·儒林传》:“授齐田何子装。”这是因避东汉明帝(刘莊)之讳而减增“莊”字笔画为‘装”。 唐代至极: 玄-元、𤣥 丘-𠀉 民- 世-代 房玄龄-房元龄

  19. 汉晋名人人名 • 两汉的帝王都是单名(有三人系双名改为单名) • 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周勃、陈平、彭越、栾布、李广、刘向、刘歆、扬雄、枚乘··· • 马融、蔡邕、张衡、班固、蔡伦、华佗、王充、邓禹、窦融、马援、刘宽、桓谭、郑玄、郭太··· • 曹操、曹丕、曹植、袁绍、吕布、刘表、张鲁、张辽… •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马超、黄忠、赵云… • 孙坚、孙权、周瑜、张昭、鲁肃、吕蒙、程普、黄盖…… • 司马炎、阮籍、嵇康、张华、陆机、潘岳、左思、谢安… TEXT

  20. 汉晋单名之迷 text text text 《春秋·定公六年》:“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 《公羊传》解释:“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何休注:“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知而易讳。”

  21. 单名之必要性 《世说新语·任诞》: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洒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

  22. 三国两晋讳字 Title 《汉书·高帝纪》所载吕后、萧何等人当面称刘邦皆作“刘季”或“季”。 Title 《三国志·司马朗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23. 唐 讳 严 苛 • 唐·段成式《酉阳杂坦·鳞介篇》: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旧唐书·玄宗纪上》记载,开元三年(715)二月,“禁断天下採捕鲤鱼”,十九年(731)正月,再次“禁採捕鲤鱼”。

  24. 走向荒诞的宋朝避讳 1 2 4 3 5 赵匡胤与赵光义 真宗杜撰始祖玄朗:“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配偶“元天大圣后” “匡”字外,筐、框、眶等18字也须避讳,“胤”字外,引、廴、酳等17字也不能使用。故为避赵匡胤之讳,共有37字不得使用。 荒诞 避圣祖讳“玄”,兼避悬、县、泫、訇、眩等20字,“朗”字兼避狼、阆、浪等亦20字。 陆游《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率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25. 作为礼仪文化的避讳 作为政治文化的避讳 避讳的文化学考察 源于巫术文化及鬼魂信仰的避讳

  26. 2.擅改历史真实 1.无视人的人格个性 • 《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记用穆宗之讳谓: • 穆宗讳同于真宗,初名宥,元和七年立为皇太子。十五年即位,改尝岳为镇岳,尝州为镇州,定州尝阳县为曲阳县,尝王房子孙为汦王房。 3.文字狱中借避讳杀人

  27. 避 讳 的 反 文 化 无视人的人格个性 擅改历史真实 文字狱中借避讳杀人

  28. 参考及思考 《中国古代避讳史》、《忌讳及其他谈片》 思考1:何谓避讳?称先生、学长是避讳么? 思考2: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松?是避讳么?所指何事? Restroom、bathroom、lavatory;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