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猪瘟的控制措施

猪瘟的控制措施. 刘声. 猪瘟的定义.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死亡率达90%以上)和毁灭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 巴黎国际兽医局( OIE) 的国际卫生法规,将猪瘟列为 XA 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 有20余国宣布消灭猪瘟,我国尚未消灭。. 猪瘟临床症状 — 人工感染. 人工感染强毒力猪瘟病毒 , 数日后出现症状。 瞌睡、弓背、寒颤、发烧、食欲锐减、喜饮水。 总白细胞计数下降,为9000—3000/ mm 3 血液 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眼睑完全粘连。

sam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猪瘟的控制措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猪瘟的控制措施 刘声

  2. 猪瘟的定义 •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死亡率达90%以上)和毁灭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 • 巴黎国际兽医局(OIE)的国际卫生法规,将猪瘟列为X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 • 有20余国宣布消灭猪瘟,我国尚未消灭。

  3. 猪瘟临床症状—人工感染 • 人工感染强毒力猪瘟病毒,数日后出现症状。 • 瞌睡、弓背、寒颤、发烧、食欲锐减、喜饮水。 • 总白细胞计数下降,为9000—3000/mm3血液 • 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眼睑完全粘连。 • 高烧初期便秘,接着严重的黄褐色水样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几日内消瘦、虚弱,后躯不全性麻痹。 • 皮肤(腹部、后腿内侧、耳部)充、出血呈紫色。 • 大多数猪在感染后10-20天,个别在30-50天内死亡。

  4. 猪瘟临床症状—急性猪瘟 • 病猪首先表现体温升高40-42℃,精神沉郁,怕冷,嗜眠,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草堆。 • 病初多见便秘,5-6天后发生腹泻(呈糊状和水样并混有血液)。 • 其后病猪发生结膜炎,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面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 • 发病后期,皮肤上有出血点和斑,以鼻端、唇、耳、四肢、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多见 • 发病后期,常继发细菌感染,特别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为多见。

  5. 猪瘟临床症状—慢性猪瘟 • 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 • 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 • 体温升高不明显,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 病猪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甚至于脱落

  6. 猪瘟临床症状—温和型猪瘟 • 一般临床表现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 有时出现怀孕母猪流产、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及畸形。新生仔猪感染后死亡较多,大猪一般能耐过。

  7. 猪瘟临床症状—慢性经过 慢性猪瘟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急性期,表现为厌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39.8-40.8℃),白细胞减少; • 第二阶段:数周后,病猪的食欲和全身状况明显改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 第三阶段:病猪又出现厌食,精神不振,死前短期内体温又升高。皮肤充血,呈粉红色到紫色。整个病程达3-4个月之久。患慢性猪瘟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8. 猪瘟临床症状—迟发型猪瘟 猪瘟病毒先天感染猪的后遗症: • 感染猪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皮肤病、腹泻、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左右而死亡; • 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感染的仔猪; • 低毒力猪瘟病毒株一般引起持续性感染,表现为两种形式---慢性猪瘟和迟发型猪瘟。

  9. 猪瘟病毒母猪带毒综合症(1) • 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经过; • 在猪瘟病毒血症期间,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及带毒仔猪的生长发育滞后和死亡。

  10. 猪瘟病毒母猪带毒综合症(2) • 在妊娠10天内感染——常导致胚胎死亡和吸收,母猪出现再发情或少仔; • 妊娠15~65天感染——多见畸形胎儿,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不对称小头、小脑不全、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身体末梢坏死等; • 妊娠90天感染——死胎率最高; • 产前1周感染——不影响胎儿存活,但可致新生仔猪活力弱及发病死亡

  11. 猪瘟病毒母猪带毒综合症(3) • 胎内感染的新生仔猪多于产后10~24小时发病; • 体温40~41℃ 、稽留不退、萎顿、被毛竖立、畏寒、喜堆在一起、不吮奶; • 全身或局部肌肉震颤、行走困难、共济失调、腿外翻、关节肿大、四肢麻痹、后肢无力; • 耳、尾、腿和腹部皮肤发绀,有兰紫色斑点 • 间歇性腹泻与便秘、呕吐、病毒血症、1—20天死亡。

  12. 猪瘟病毒母猪带毒综合症(4) • 有人发现,在怀孕最初45天内感染的胎儿比在65天之后感染的胎儿更易在胎儿期死亡或更易于引起持续感染和免疫耐受性; • 在妊娠期后45天内感染低毒株时,很可能在分娩时或生后短时期内出现猪瘟病症。

  13. 猪瘟病毒母猪带毒综合症(5) • 有些胎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外表健康,发育也正常,但在4~6周甚至数月内发生持久病毒血症,8~9周龄甚至5~11个月龄才开始表现临床症状,血毒滴度达到105- 106.9PFU/m1 • 初乳中的猪瘟抗体不能阻抑感染,吸吮初乳后,病毒血症短时好转后又恢复原状; • 感染猪胸腺萎缩,免疫功能下降,产生免疫耐受性。

  14. 猪瘟病毒母猪带毒综合症(6) • 注射疫苗不能产生中和抗体; • 逐渐出现厌食、抑郁、结膜炎、皮炎、间歇性下痢、共济失调、兴奋、体温正常或略高,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生长停滞,死亡或幸存,但往往无猪瘟所特有的出血斑点。

  15. 病死猪解剖上有何特点? • 喉头粘膜、心外膜、肋膜、膀胱粘膜、肾表面点状出血; • 肺有出血斑点; • 淋巴结切面周边出血,脾边缘出血性梗死灶、锯齿状; • 齿龈和唇粘膜有溃疡;胃粘膜、大肠粘膜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

  16. 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 • 流行范围广 • 散发流行 • 发病年龄小 • 发病温和 • 持续性感染——也称隐性或潜伏感染 • 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 • 免疫力低下 • 混合感染和并发症

  17. 1.流行范围广 • 从全国各地都能收集到猪瘟病料本身就证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流行; • 生猪及猪肉产品频繁的运输和市场交易; • 缺乏有效的运输与市场检疫; • 调查中50%(24/48)发病猪场的猪瘟是由新购入仔猪发病引起的

  18. 2.散发流行 • 没有大规模爆发,而呈散发流行; • 规模较小,强度较轻,发病无季节性; • 见于全国各地,损失仍然严重; • 由于大规模的免疫接种; • 与猪的免疫状态和饲养管理水平有关。

  19. 3.发病年龄小 • 大多数(79%)猪场发病见于3月龄以下; • 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仔猪; • 肥育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20. 4.发病温和 • 在临床与病理解剖上不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常见; • 死亡率高,急性猪瘟比较少见; • 种猪的持续性感染(隐性)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感染比较普遍: • 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的最危险的传染源。

  21. 5.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 • 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主要方式。 • 感染母猪通常不表现明显症状(由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可以不断地向外排放病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 所产仔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母源抗体水平降低、管理不善、长途运输等)均可激发该病。 • 猪场内其它仔猪因母源抗体水平降低也可感染这些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发病。 • 还可造成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症,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弱仔等繁殖障碍疾病。仔猪的发病年龄在10日龄内,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成年猪发病少见。

  22. 6.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 • 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 • 有的先天感染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 • 有的先天感染胎儿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日后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发生猪瘟。 • 这种不发病的感染仔猪也可向外界排毒而成为传染源

  23. 经胎盘感染的三种类型 • 第一种类型:产死胎或具有典型病变,或证实有猪瘟病毒感染的流产死胎 • 第二种类型:是从生到死长期保持先天性感染患病毒血症的仔猪 • 在生后头几周与同窝非病毒血症仔猪相比,外表上无差异。主要发生于怀孕70-90天时接种猪瘟病毒低毒株的母猪所产的仔猪。

  24. 经胎盘感染的三种类型 • 第三种类型: 同窝的健康仔猪在分娩前未感染,它们在吃初乳之前既无病毒血症,又未测出和中抗体,只是在母源抗体下降后,这些仔猪与同窝患病毒血症的仔猪接触受到感染,但无症状,大约在6周龄后出现中和抗体。

  25. 经胎盘感染的危害 • 患有持续病毒血症的仔猪: • 按常规免疫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 断奶后出售或进入育肥猪群时成为传染源 • 只要猪群中存在持续感染猪,就难以预防和消灭猪瘟。 • 有报道,持续感染达150余天的猪,生长发育不良。此时接种猪瘟疫苗l一3头份,非但不产生免疫力,反而激发猪瘟。 • 隐性感染处于免疫滴度不高的半免疫状态,可不出现症状而生存。

  26. 经胎盘感染的危害 • 研究发现:妊娠的头一个月内给母猪接种活疫苗,引发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PRRS)危险性的机率最高。 • 猪群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死亡、体温升高、稽留热型和败血出血病变等应考虑猪瘟。

  27. 7.免疫力低下 • 调查发现, 80%以上流行的猪瘟猪场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 • 免疫力低下却是普遍存在的。免疫猪发生猪瘟时有发生——免疫失败 • 何启盖等对44个规模化猪场进行的免疫检测结果表明: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达55.72%。母猪、育肥猪和仔猪的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38%和22%

  28. 免疫力低下的2个主要原因 • 免疫剂量不足——由于疫苗的标准不一,我国1头份疫苗中病毒的含量只及国外疫苗的1/4。免疫剂量不足产生的低水平抗体将不能有效清除感染的病毒,从而有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阶段。 • 隐性感染和先天性感染——均可导致免疫耐受,即对疫苗注射的免疫应答反应低下。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带毒母猪综合症)。

  29. 免 疫 剂 量 • 疫苗免疫效果应以预防亚临床感染为标准。 • 亚临床感染猪可终生带毒、散毒,为猪瘟病 毒的主要保毒宿主,剖检可见胸腺萎缩,淋 巴结肿大,有这些猪存在,即可形成猪瘟常 发地区。

  30. 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 • 剂量不足时,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约320-400RID),攻毒后能制止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 • 为消灭猪瘟亚临床感染,目前欧洲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100PD50(400RID) • 我国猪瘟细胞苗出厂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ml原液含5万RID。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折算为37PD50

  31. 8.混合感染和并发症 •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 • 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 • 猪瘟并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 • 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防治效果不佳,增大了病死率,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32.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采用RT-PCR和核酸序列测定技术,对27个省市自治区110个流行毒株的基因变异(覆盖了98%的国土面积)遗传衍化分析表明: • 我国猪瘟病毒起源于不同病毒祖先,近十年来流行的猪瘟毒株多半是由欧洲传播过来的。

  33.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遗传变异 • 我国目前流行着2个基因群共4个基因亚群,即基因2群中的2.1、2.2,2.3亚群和基因l群中的1.1亚群 • 国际上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共10个基因亚群

  34.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我国猪瘟病毒的优势流行毒株 • 基因2群占绝对优势,110个野毒中103个(93.6%)属这一群,其中2.1和2.2是我国主要流行的基因群 • 基因1群的作用较弱,只发现了7个(6.4%)毒株,7个全部属于1.1亚群。 • 我国的标准强毒石门株与疫苗毒兔化弱毒株属1.1亚群成员,说明全国范围内流行的毒株与石门毒的遗传关系较远。

  35.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多态性分布 • 分布与养猪业的发展水平有关 • 2.1和2.2亚群毒株呈全国性分布 • 2.3亚群不是优势流行毒,仅限于南方部分省份 • 基因1群(1.1亚群)的分布显示出原始特征,与中国的经典石门毒株和HCLV的遗传关系十分接近 • 大多数分布于青海、西藏、贵州和广西等地区 • 可能是真正在中国流行几十年的本土病毒

  36.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中国猪瘟传播源 •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猪瘟的传播来源,即近十多年中国猪瘟流行的传染源主要来自欧洲 • 欧洲特别是欧共体国家猪瘟流行没有真正停止过,其活猪及其猪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疫病随贸易而扩散

  37. 欧盟是我国进口猪种的主要来源 • 检疫遗漏 • 引种的同时,也无意地引进了一些猪病——猪瘟、兰耳病、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 我国从未向欧盟出口活猪及猪肉制品 • 遗传分型发现我国广为流行的基因2群毒株中的每—个亚群都能在系统进化树上找到遗传关系十分接近而早就流行于欧洲的毒株,甚至是流行于欧洲野猪群中的毒株

  38.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流行态势 • 从许多省份收集的当年流行株中鉴定出2个或3个基因亚群——说明我国许多地方猪瘟流行有不同的传染来源 • 我国猪瘟流行态势十分复杂,很难追踪某起猪瘟爆发的来源及去向,为防制工作带来困难

  39.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传播途径 • 遗传分型还表明,运输和贸易带来的猪群流动是传播与扩散猪瘟的重要途径 • 广东省毗连香港,连接内地,是我国生猪及猪肉制品运输与交易最繁忙的地区,同时也是内地猪仔出口海外的主要集散地。遗传分型表明该省有最多的猪瘟病毒基因群毒株;基因2群中的3个基因亚群均在广东流行。

  40. 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 遗传变异与致病和免疫的关系 • 猪瘟病毒存在不同的基因群,但并未发现不同的血清型,说明血清学上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 我国流行的猪瘟毒株有高、中、低毒力之分,但是毒株的毒力差异与基因分型并不一致; • 交又免疫保护实验结果也证明:常规兔化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可以完全抵抗不同基因型野毒的攻毒。

  41. 对防制工作的建议 • 重视免疫监测: • 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 • 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苗猪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 • 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仔应及时补免; • 补免后抗体水平仍不好的猪可以疑视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42. 对防制工作的建议 • 净化种猪群 • 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 • 坚决淘汰,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43. 对防制工作的建议 • 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 • 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 母源抗体的干扰 • 监测抗体,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

  44. 对防制工作的建议 • 不应怀疑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 猪瘟兔化弱毒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直接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 • 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 •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仍然安全有效,不仅对不同基因型猪瘟病毒株可产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

  45. 免 疫 剂 量 • 剔除和杜绝免疫力低下或隐性感染的种猪 • 检出和扑杀猪群中的亚临床感染带毒猪 • 适当增加免疫剂量 • 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可肌注400RID(兔感染量),即100PD50(猪半数保护量),而我国规定C株细胞苗免疫剂量为150RID或37 PD50.适当提高2--3倍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可中和部分母源抗体 • 选用有保护剂的疫苗和应用免疫增强剂

  46. 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历史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明的。 • 1957~1977年匈牙利、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法国、荷兰、比利时、东德、秘鲁等国一致认为它比美国Rovac及英国SFA安全,没有残余毒力,免疫原性好。遗传特性稳定。 • 在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召开的FAO/EEC专家会议上,一致认为它对控制和消灭猪瘟作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 我国应用的疫苗,初是兔化毒淋脾苗,发展到成兔苗、乳兔苗、细胞苗,直至最近问世的犊牛睾丸细胞苗及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在控制猪瘟流行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47. 对防制工作的建议 • 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 • 建立的猪瘟病毒遗传多态性数据库 • 准确跟踪疫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预报新毒株,特别国外毒株的传入

  48. 对防制工作的建议 • 重视生态环境 • 实施生物安全技术——许多规模化养猪场处于广大农村散养畜禽的包围之中,加之养猪场对猪群的排泄物,分泌物与污水的处理能力差,使生猪饲养的生态环境日恶化,污染日趋严重。

  49. 为什么猪群进行猪瘟免疫后还会发生猪瘟? • 流行毒株发生较大的变异; • 慢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 • 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免疫空挡; • 妊娠期母猪感染野毒; • 疫苗免疫剂量不够; • 免疫抑制剂,降低了免疫反应。

  50. 爆发猪瘟时怎样控制? • 准确诊断; • 用高效消毒剂“农福”彻底消毒; • 紧急接种“猪瘟-I”弱毒疫苗; • 淘汰强毒感染母猪;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