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09k Views
九年级文言文备课. 宁波三江中学 马秀敏. 一 . 对今年宁波城区中考卷文言文题型的分析. 课内题(九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三段) 1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臣 诚 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 地方 千里( ) 19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 分)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0 、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 《 出师表 》 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2 分) 21 、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2 分). 课外题(苏洵 《 谏论 》 节选)
E N D
九年级文言文备课 宁波三江中学 马秀敏
一.对今年宁波城区中考卷文言文题型的分析 • 课内题(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三段)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 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0、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2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课外题(苏洵《谏论》节选) 2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告之曰(将要)B、跳而越之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D、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2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B、能跳而越此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乃记之而去 C、不然为怯 D、其怯者犹未能也 士卒多为用者 其真不知马也
24、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2分) 2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2分)
总的来说,今年的宁波城区中考卷文言文题型,淡化了古汉语语法知识,强调了对文意的理解与评析。这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为依据的:“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的来说,今年的宁波城区中考卷文言文题型,淡化了古汉语语法知识,强调了对文意的理解与评析。这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为依据的:“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 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应该关注“言”、“文”、“人”这几个层面。 • 其中“言”指“字音、字义、词法、句法”等,属于第一层面,是必须让学生踏踏实实掌握的。虽然词法句法等知识不会直接考查,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惟有掌握了这一层面的知识,才能谈得上其他层面的学习。 •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品味古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第二层面。 • 作者是隐含在文章背后与我们对话的人。通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及阅读相关资料来进一步认识作者或文中人物,以现代意识审视古人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学习古人的人生态度,拓宽学生的思想文化视野。这是第三层面。
三、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 诵读。 • 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 • 小组讨论,质疑答疑。全班互动式学习。 • 归纳整理,巩固练习。 • 写作练习。 • 比较阅读,补充阅读。 • 运用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四、九上九下文言文教学设计 • 《陈涉世家》 1、导入:(从电影《英雄》引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刺客的刺杀为什么被视为正义行为?因为秦王残暴。而二世更是无道,天下苦秦久矣。但是刺客们并没有达成目标, 而由陈胜吴广首先发起的农民起义却最终推翻了秦王朝。(出示“大泽乡起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你能说说这次起义的情况吗?你是怎样了解到的?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质疑答疑。全班互动式学习。归纳整理,巩固练习。
3、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师生讨论完成,欲降低难度,可用填空形式。)3、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师生讨论完成,欲降低难度,可用填空形式。) 少时佣耕,胸怀大志→谪戍渔阳,遇雨失期→陈吴谋议,欲举大计→诈称扶、项,行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激怒将尉,杀尉起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所向披靡,队伍壮大→陈县称王,应者如云 4、研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 • 你认为陈胜、吴广谁应为王? • 你最赞赏陈胜的哪句名言?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请学生诵读、体味,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比较阅读(由此自然引出对司马迁其人其作品其创作态度的介绍:学生介绍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 课文与课后练习三短文比较阅读(了解陈胜称王前后的变化,丰富其人物形象,了解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及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 课文与《后汉书·班超传》首段比较阅读(陈胜与班超的共同点、表现人物手法的异同)
课文和《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比较阅读(虽是“实录”,也能表现出史家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主观态度。为何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出身低微、称王仅六个月的陈胜列入“世家”,而后来班固写《汉书》,却将他归为“列传”?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何不同?)课文和《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比较阅读(虽是“实录”,也能表现出史家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主观态度。为何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出身低微、称王仅六个月的陈胜列入“世家”,而后来班固写《汉书》,却将他归为“列传”?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何不同?) • 课文和《资治通鉴·卷第七·始皇帝下元年》比较阅读(《史记》写三老豪杰拥立陈涉称王;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着重记写贤士劝阻他“称王”,但陈涉一意孤行,“自立为王”。史家对历史材料的取舍为什么不同?假如现在让你给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写历史传记,你会如何取舍材料?) • 课文和茅盾根据此文改写的短篇小说《大泽乡》比较阅读(体会历史著作与现代小说的写法区别) • 链接材料:《陈涉世家》的真正价值在哪里?(霍军)
《唐睢不辱使命》 1、导入:宋代苏轼有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真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战国时代,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今天我们就能从《战国策》中认识这样一位豪杰之士。 2、简介《战国策》。 3、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4、以改编课本剧的方式唤起学生兴趣来研讨课文。本文是否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呢?
如果改编成课本剧,应设置几个场景?课文是如何剪裁的?为什么?如果改编成课本剧,应设置几个场景?课文是如何剪裁的?为什么? • 本文有什么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双方分别是谁?(插入对故事背景的介绍)情节是如何变化的? 起因——易地骗局; 开端——出使秦国; 发展——针锋相对; 高潮——拔剑而起; 结局——秦王折服。 • 情节为何会起变化?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恐吓,使不可一世的秦王折服的呢?
话剧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课文中安陵君、唐雎、秦王的语言是否有各自的特点,是否能表现人物性格呢?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同一人物的语气变化。尝试在对话前补上不同的语气、口吻。话剧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课文中安陵君、唐雎、秦王的语言是否有各自的特点,是否能表现人物性格呢?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同一人物的语气变化。尝试在对话前补上不同的语气、口吻。 如:秦王(盛气凌人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委婉而又坚定):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否,非若是也。 秦王(讨好服软):先生坐!何至于此!
光有台词就够了吗?表现人物还需要描摹动作、情态。光有台词就够了吗?表现人物还需要描摹动作、情态。 秦王在文中的情态分别表现为:“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而唐雎则是“不动声色”“怀怒未发”,到最后才“拔剑而起”。 • 从刚才的分析来看,唐雎、秦王分别是怎样的人?文中对这两个人物用了什么手法? 秦王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 忠于使命、大义凛然 对比
5、比较阅读: 课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比较阅读: 课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从文段中何处可见秦王的以城易璧是一个骗局? • 蔺相如为什么能完成使命?他与唐雎有哪些共同点? 6、补充阅读:找出文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出示文中历史故事的原文)。 如:①秦灭韩亡魏;②专诸刺王僚;③聂政刺韩傀;④要离刺庆忌…… 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名的“士”?你对战国时代的“士”有何认识和评价?
《隆中对》 1、导入:在我国,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东南亚国家,诸葛亮也备受推崇。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 ( 诗词: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 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对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了解文章大意。诵读。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对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了解文章大意。诵读。 3、比较阅读课文与《三国演义》,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史籍把人物的语言记载得十分详尽,把事件简略带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里写成五千余字。小说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课文中有没有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 (开头写诸葛亮隐居,每以管、乐自比,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时人莫之许,而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才能。)
4、小说《三国演义》对《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应对” 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这正是《隆中对》的精华所在。这段比较长,是否可把它改为对话,使层次更清晰呢 ?研读第四段。教师可模仿刘备发问,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问题。示例: 刘: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什么?) 诸葛:当今之计,宜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从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刘:何以见得?请先生指教。(提出此策略有什么依据?)刘:何以见得?请先生指教。(提出此策略有什么依据?) 诸葛:自董卓以来……而不可图也。 刘:是以天下当三分也。然为何取荆、益? 诸葛:荆州北据汉、沔……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思贤如渴,若能施行此策,素志必能得偿。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刘:先生之言,顿开茅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实施此策略的政治目标)
5、罗贯中评价诸葛亮的“隆中对”:“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可是也有不同评价。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做客《百家讲坛》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对“隆中对”也有自己的独到看法:把诸葛亮的“隆中对”与鲁肃版的“隆中对”进行比较,来分析隆中对策。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607/102873.shtml 链接材料:浅析《隆中对》战略思想与荆州的得失(袁力) 学有余力者(需要一定的历史、地理、军事知识)阅读相关资料,说说自己对“隆中对”的看法。
《公输》 1、导入A:有个成语“墨守成规”,知道怎么写吗?“墨守成规”的“墨”指的就是墨子。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墨翟善于守城,可是他却反对战争,倡导“兼爱”、“非攻”,为此而奔走游说。因此才有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 导入B:大家还记得初一时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吗?人们都希望和平,但战争的硝烟并未消散。战争带给人们什么?(出示战争图片)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战国时代有这样一位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家,他同时又是一位实干家,为阻止战争而不辞辛劳。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3、研读课文,以问题引出相关段落,边疏通文意,边研读内涵,分析人物形象。 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宋的? 1)墨子是如何劝阻公输盘与楚王,使他们理屈词穷的? 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楚王)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理屈词穷。 2) 我们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这样的说理技巧?(可在辩论中迫使对方赞同己方观点)
3)只凭“三寸之舌”,就能使楚王彻底打消侵宋念头么? 别忘了墨子善于守城。他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攻宋计划。可见对于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仅要从道义上予以揭露,还要在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 4)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墨子为反对不正义的战争不畏艰辛,又具有雄辩的口才,有勇有谋,有实战能力,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4、诵读对话,揣摩人物的语气表情,进一步体味人物形象,感受其语言特点。4、诵读对话,揣摩人物的语气表情,进一步体味人物形象,感受其语言特点。 1)学生抓住人物最具有特点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其说话时的潜台词,老师点拨。 2)读排比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补充阅读:《墨子·鲁问》《墨子·非攻》鲁迅《故事新编·非攻》四幕话剧《论战》 “墨子世界——真爱家园”网站(http://mozi.blogbus.com/)
《<孟子>两章》 1、导入A:猜猜他是谁? 材料一: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成才,千方百计寻觅适宜学习的好环境,三次搬迁。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时代,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提倡“仁政”。 材料三: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材料四:他的许多精辟言论为人们所传诵,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缘术求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导入B:用蔡志忠的漫画(“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引出对孟子的介绍,要求学生补充并做记录。
2、生自读课文(本文语句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读时要注意节奏),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2、生自读课文(本文语句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读时要注意节奏),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3、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小组内交流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l相同点 1)文体:都是议论性质的散文,都是谈论如何治国的; 2)论证方法:都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3)语言特点:都是采用了大量的对句及排比句,句式工整流畅,富于气势。
l不同点 1)观点不同:前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明了作者的“仁政”主张;后者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一种忧患意识。 2)结构不同:前者为一种总分总结构,后者是分总结构。 3)论证思路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两个概括战例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治国)论述“地利天时等客观条件不足恃”,从理论上论证——得出正反对比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连举六个事例构成排比——归纳得出“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结论(客观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从正面论述“贤者在困境中的正确态度”(个人的主观态度的作用)——从反面论述应有忧患意识(治国)——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前者是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述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后者是先论述,最后得出观点。 4、口语表达:你赞同孟子的观点吗?请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及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孟子观点的现实意义。
5、写作练习: 1)主题拓展:《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写下你对颜回的故事的体会。 2)为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补充一个事例及一句名言作为论据。 3)仿照两则短文的论述结构,列出议论提纲,写作简单的议论文。
《鱼我所欲也》 1、导入:你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吗?据说在古代的北方,鱼也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食物,只有贵族才能“食有鱼”。两种珍贵的食物不能兼得的时候,就面临着选择。孟子会怎样选择呢?他写这句话是何用意呢?是否真的要谈论口腹之欲呢? 2、自读课文,合作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3、找出文中对句、排比句,诵读体味。
1)尝试把这些排偶句改为散句(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改为“生与义皆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之”改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诵读体味效果有何不同。1)尝试把这些排偶句改为散句(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改为“生与义皆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之”改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诵读体味效果有何不同。 2)熟读成诵;然后连句成段,就能带动全文背诵。
4、理思路,明论点。 舍生取义是人之本心。(比喻说理——正反阐述) 人应保有“义”之本心: 义存于心、不失本心的表现(举例论证)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表现 (正反对比论证) 论点是:人应保有“义”之本心,“舍生取义”是其最 高境界。 如果请你给本文拟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5、探究思想内涵。 1)孟子所说的“本心“在本文中指“义”,在他的整个思想学说体系中还有没有更广阔的内涵?这些思想在今天还有没有积极意义? 2)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舍生取义”中的“义”指什么?古往今来有哪些志士仁人“舍生取义”?写出表示其气节的诗句。 6、探讨比喻说理等方法的好处,总结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积累理论、事例论据,学习使用论证方法。 补充阅读:《礼记·檀弓》《孟子•告子上》
《<庄子>故事两则》 1、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庄子是个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的人物。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追求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后世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都从庄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力量,如李白、苏轼。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它培养了中国人的达观。《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所以有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感受庄子的睿智与幽默。
2、欣赏“庄周梦蝶”、“许由不受天下”、“相忘于江湖”等《庄子》故事漫画,初步了解庄子思想。2、欣赏“庄周梦蝶”、“许由不受天下”、“相忘于江湖”等《庄子》故事漫画,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3、你喜欢这些故事吗?课文中的两个故事呢?有没有读懂?推荐字词,复述故事。 4、趣解人物。 1)《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淡泊名利,惠子却醉心利禄,还无端猜忌君子。真是以庙堂之心度江湖之腹。 故事富有趣味性,比喻巧妙贴切。庄子自比高洁的鹓鶵,将世俗的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到底两人的关系如何呢?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 引入“匠石运斤”的故事) 庄子认为在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人了。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这有可能是庄子弟子为扬庄而故意贬惠。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借偷换概念(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占了上风。所以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其实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争论过程中看到了两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好辩,对于事物持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具有哲学家和艺术家的风貌,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还推崇“自然”,鱼儿“出游从容”正符合他的理想,所以认为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其实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争论过程中看到了两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好辩,对于事物持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具有哲学家和艺术家的风貌,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还推崇“自然”,鱼儿“出游从容”正符合他的理想,所以认为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你更欣赏谁的认知方式与人生态度? 5、补充阅读:《逍遥游》(节选)《 秋水》(节选) 《庄子钓于濮水》http://www.eshunet.com/ “E书时空” 下载蔡志忠漫画《庄子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导入A:刘勰曾说过:“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论辩之才真有这样的威力吗?有。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许多能言善辩之士。今天我们就能从《战国策》中认识这样一位人物。 导入B: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孟子也强调“法家拂士”的重要性。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须有敢于并且善于进谏的大臣。战国时代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答疑,疏通文意。就本文语言及篇章结构特点,指导诵读。2、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答疑,疏通文意。就本文语言及篇章结构特点,指导诵读。 1)本文从头至尾采用了“三层排比”的手法,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把这些排比呼应的句子背熟,全文就很容易成诵。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大家评论朗读情况。 要注意:文字在整齐中有变化,使之不致单调,同时又能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与心理。揣摩人物语气的感情色彩。 3)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
3、研讨课文。 1)为何题为“讽齐王纳谏”?解题 。 2)邹忌是如何讽谏的? 邹忌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推知国事,很有说服力。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 (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推理过程: 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美我 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 内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4、邹忌和晏子、墨子、唐雎等人都善于辞令,你更欣赏谁的说话技巧?4、邹忌和晏子、墨子、唐雎等人都善于辞令,你更欣赏谁的说话技巧? 5、学习本文后,得到了什么启示?(可从人物着手,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齐威王:重贤明理,虚心纳谏,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邹忌: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言辞,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可以取其一点来谈: “有自知之明”; 邹忌这种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人易受蒙蔽等。 6、比较阅读:课文与《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补充阅读:《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讷 谏>有感 》(臧克家)
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1、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风流人物”的含义。搜集、筛选、整合资料。 2、采用发送调查问卷的方法,在同年级同学中进行“你心目中的千古风流人物”调查,列出“十大风流人物排行榜”。写出“十大风流人物颁奖词”。 3、激情演讲“我心中的英雄” 4、戏剧再现 5、吟诵华章 6、以“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1、收集、分类整理有关《论语》、《孟子》的重要篇目及相关资料,力求比较全面了解人物,提取孔子与孟子思想的核心。 2、走近名人。说说孔子与孟子的人物生平,讲述人物的故事、轶闻、趣事。 3、点击名言。欣赏名篇。 ①背诵孔子与孟子的名言。选取熟知的孔子孟子文章进行欣赏 ②辩论时,提醒学生结合史实、辨证地评价人物,教师相机点示。 4、比读名人。
①《论语》、《孟子》比读。 《论语》、《孟子》都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后者较前者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孔子、孟子比较。 可以从生活时代、政治主张、文章特点风格等方面比较。 例如:孔孟思想比较。 结合收集的资料,就下面选题进行专题发言: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孔子谈孝道、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孟子谈治理百姓、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态度、……●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孔子谈孝道、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孟子谈治理百姓、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仁”──孔子思想的核心、“礼”──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5、根据交流情况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 6、结合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我眼中的孔子(孟子)”为题写一篇人物介绍。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适当援引儒家言论或事例为论据,要写出此名言的现实意义)。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利用此活动让学生整理初中生活各方面素材,做好比喻类命题作文的指导)。“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利用此活动让学生整理初中生活各方面素材,做好比喻类命题作文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