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75 Views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課程詮釋 ( 修訂 ) 學與教策略及構思教學設計的注意事項. 2012 年 7 月 6 日 2012 年 7 月 9 日 課程編號: CDI020110848. 一切從學生開始. 興趣. 學習動機. 信心. 能力. 提升學習動力. 選擇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議題 以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入學生較不熟悉的議題 課業或活動,宜給予學生適當的挑戰,讓動力持續 適時提供多元學習活動 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概念、角度、能力分析 其他議題 / 事件. 議題探究 過程. 與培養多角度思維的關係. ( I ) 掌握事實、 理解現象、 澄清概念.
E N D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詮釋(修訂)學與教策略及構思教學設計的注意事項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詮釋(修訂)學與教策略及構思教學設計的注意事項 2012年7月6日 2012年7月9日 課程編號:CDI020110848
一切從學生開始 興趣 學習動機 信心 能力
提升學習動力 選擇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議題 以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入學生較不熟悉的議題 課業或活動,宜給予學生適當的挑戰,讓動力持續 適時提供多元學習活動 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概念、角度、能力分析其他議題/事件
議題探究過程 與培養多角度思維的關係 ( I ) 掌握事實、 理解現象、 澄清概念 • 資料的不同來源 • 採集資料的不同方法 • 不同的詮釋及解釋 • 不同的關連等 ( II ) 明白分歧和衝突 • 不同的價值觀 • 不同的利益 • 不同的信念等 ( III ) 反思、評鑑、判斷、 探求出路、付諸實踐 • 考慮多方面的論據 • 權衡正反觀點 • 提出理據和解釋 • 作出行動、評鑑和接納結果 • 修訂立場等 透過議題探究建構知識
基礎概念(課程) 個人、社會/社區、國家、 合作、衝突、身份、生活/ 文化、科技、可持續發展、 轉變、法治、溝通、權利、 參與 緊扣各學習範 圍及單元主題
議題探究過程: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透過探究不同的議題,讓學生: • 從不同角度(經濟、文化、科學等)思考 • 考慮不同人士或界別(政府、民間團體、父母、青少年等)的觀點,以及所面對的難處和優勢 • 學習如何清楚和有系統地表達意見 • 學習保持開放和客觀、尊重理據及以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立場的態度跟不同人士溝通等
通識教育科 A B C 中國 語文 X1 英國 語文 X2 聯繫 通識教育科的議題 貫通 其他學 習經歷 X3 數學 • 時事/身邊事物的觸覺(Awareness) • 知識基礎 與看事物的角度(Broadening) • 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預期效果? 《課程指引》p.2
如何得知學生已掌握知識建構及探究的技能? 例如:學生有以下方面的進步: 議題分析:由明白事實及報道內容,到找出具討論價值的議題,作為探究的重心。 概念掌握:由死記硬背教師教授的概念內容,到適切地運用概念於分析議題及評論不同觀點。 小組討論:由不願發言/重複別人或報章觀點,到敢於發表意見及分析,尊重合理的相反觀點,反思本身立場。 課業:由寥寥數字/詞不達意,到準確流暢文字,有條理及理據的達表本身觀點。
學與教的策略和取向 E:延伸的學習社群 C:學生撰寫報章評論 D:策略性小組協作 A:教師直接傳授 B:學生的探究 《課程文件》p.73
學與教活動舉隅 直接講授 / 提問 文章選讀 / 比較 小組討論 腦力激盪 概念圖 角色扮演 個案分析 歌曲分享 視像分析 師生經驗分享 • 模型創作 • 資料搜集 • 實地考察 / 訪談 / 參觀(本地、內地、外國) • 聽証會 / 座談會 / 辯論 • 專題講座 • 遊戲 / 比賽 • 短講 • 草擬建議書 • 參與學習社群 • 其他………….
報章 個案 新聞片段 圖片 / 相片 廣告 / 電影 漫畫 / 卡通 數據 / 圖表 歌曲 / 歌詞 小冊子 教學素材舉隅 • 政府政策文件 • 研究報告 • 專題文章 / 學術論著 • 遊戲 • 實物 • 網頁 • 工作紙 • …………
學與教活動的選擇 • 以建立學生的主動學習性為大原則 • 應有清晰的學習重點內容 • 應考慮探究的階段,以及學生的已有知識、學習風格和能力 • 直接傳授有助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和活動指引,但應只佔本科教學的部份。 • 不要為打發時間或為活動而活動
如何處理「知識」 和「概念」? • 展示對重要意念、概念和辭彙有良好的理解,使能對問題提出具識見的回應; • 從議題中辨識概念 • 運用概念概括或歸納具體事例/現象 • 應用概念分析議題,並引例/提出證據支持 • 運用分析框架演譯及解釋現象/問題,並作合理推論 • X 強記事件和知識 • X 背誦或純粹解釋概念 • 展示理解、運用、分析 + 應用於處境中
如何處理「知識」 和「概念」? 建構知識的過程 學生可以: 透過聆聽授課、閱讀及模仿等活動汲取知識 從反思與實踐中建構知識(需要思維工具輔助) 從與他人的互動、協作及對話中建構知識(需要集思廣益)
解說概念的方法 (舉例) • 教師介紹概念的定義。 • 確定定義中概念所屬的重要屬性或特徵。 • 教師提出正面與反面例子。 • 教師提供其他例子,由學生歸類為正反例。 • 由學生自行發展出另外的正例與反例。 不宜過份使用!
解說概念的方法 (以解說「文化全球化為例) 教師介紹文化全球化的簡義 (處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社會之間有廣泛的接觸和交流) ↓ 確定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屬性或特徵 (不同地區文化產物的混合、文化單一化/多樣化…) ↓ 教師提出關於文化全球化正面與反面例子 (迪士尼文化、麥當奴文化…) (茶餐廳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 教師提供其他例子,由學生歸類為正反例 ↓ 由學生自行發展出另外的正例與反例
善用概念關係表解說概念 環境污染 (上位概念) 空氣污染 (概念) 噪音污染 (平行概念) 水質污染 (平行概念) 懸浮粒子、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下位概念)
如何提升分組討論的效能? 進行分組討論時,教師須協助學生掌握所需的分組討論技巧,並注意以下事項: 將分組安排列為學習常規,並定期轉換角色,好讓學生發展不同的協作關係和小組互動; 設定清晰的討論焦點,要求學生在課堂前預先準備小組活動資料。 採用「異質編組」(Heterogeneous Groups)策略,將不同能力、動習動機、行為表現之同學編為同一組,以收彼此激勵之效。
如何進行具質素的綜合解說(debrief)及回饋(feedback)?如何進行具質素的綜合解說(debrief)及回饋(feedback)? 目的 幫助學生認清意義、新觀點及概念之間的聯繫和鞏固所學 讓學生的討論結果或課業表現轉化爲有建設性的回饋 內容 適當的角度和主要觀點 議題與課程內容 (如概念)的連繫 思考框架 引述學生在活動中的貢獻 注意 適時 留足夠課時 教師價值中立?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例子) • 以小型、容易的課業建立學生的能力和信心,然後由淺入深 • 採用不同類型的學習材料照顧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 • 讓擁有不同長處的學生合作共同完成課業 • 由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彼此分享觀點和經驗 • 由選修不同科目的學生分享學習所得、分工搜集資料 • 利用較抽離的媒介 (例如戲劇、電影),處理容易引起學生強烈情緒反應的議題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照顧能力較高的學生 識別在不同方面表現卓越的學生,鼓勵他們在小組學習活動中擔當特別的角色 每組包括不同能力的成員,鼓勵同學互助 溝通能力較好的組員會發揮主動的角色。批判性思考能力較強的組員負責處理組員審視材料的真確性、制訂合理的論據、評論組內意見的合理性 透過同儕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肩負富挑戰性的責任;不但有助提升其個人及社交能力,他們的參與也使其他能力稍遜的組員得益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照顧欠缺學習動機、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照顧學生的多樣性:照顧欠缺學習動機、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識別學生強弱項、學習問題成因,採取適當策略 調適課程規畫 採用多元化的活動和教學方法,讓學生邊做邊學,保持興致 調適或重寫材料,以適合學生的閱讀能力 使用多媒體和互動式學習材料,提供知覺刺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安排小型和簡單的課業,允許學生以非文字形式呈交 設計包括不同難度試題的測驗卷和考試卷 肯定學生的努力,鼓勵學生重視不同方面的成就
學習工具 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教師可…利用思維工具(例如:腦圖、各種思維模式),促進學生的思考 (p.67) 能協助學習的工具 把資料/意念整理、分類、記錄、分析的工具
網上搜尋器或搜尋工具 理論架構 程序指引/檢查清單 圖像管理工具 學習工具可以是…
圖像管理工具:使用原因 • 讓學生主動處理資訊 • 能讓學生發現/了解 學習/觀察/分析重點 • 有助發展批判性思考 • 促進學生互動 (討論和分享) • 讓教師更有效(方便)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成果
選用/調適/設計圖像管理工具的要點 • 考慮教學目的 (知識、能力、態度) • 考慮所處理的議題 • 考慮學生的學習模式 • 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 • 考慮使用的方便程度 • 可修改原圖像管理工具的用途/設計
指導學生運用圖像管理工具 • 初次學習使用時,宜簡化步驟及要求 • 提供清晰的步驟指示 • 巡視學生工作情況 • 小組使用要點: • 宜於20分鐘內完成 • 提供分工指引 (考慮學生多樣性) • 可考慮要求每組安排主席及紀錄
教學設計可包括… Task Tool Theory Text Talk Tension Transform Team Work
教學設計宜包括以下步驟 5E Model • Engagement • Exploration • Explanation • Elaboration • Evaluation Orgill, M. & Thomas, M. (2007) http://www.unc.edu/destiny/5Es.htm
與課程相關的議題 • 最低工資的討論反映香港不同群體對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之重視? • 在最低工資的立法過程中,香港居民如何提出他們的訴求和關注?他們的參與又有甚麼意義? • 政府如何回應市民訴求? 事件:最低工資
生活素質的不同面向 • 優次 • 社會政治參與對個人/組織/政策制定的影響 • 平衡利益 • 「廿蚊張」 • 張建宗 • 失業率 • 假自僱 分析不同事件 探究過程所學到的能力 (如搜集資料的方法等)
學生要掌握的「知識」 • 探討某特定議題/ 事件所需知識 • - 在課堂上提供,但不需强調 VS • 能「轉移」以探討其他議題的知識 • - 在課堂、課業及評估中反覆強調
學習概念的方法 (以探討電動車為例) 提供發展電動車的報導 請學生指出背後的現象: 污染問題、環保趨勢 辨識 協助學生提出概念: 能源使用 可持續發展 (環境向度,正面)
學習概念的方法 (以探討電動車為例) 提供不同持分者對香港發展電動車的意見/看法 協助學生發現「可持續發展」的其他向度(社會、經濟) 和屬性(正面、負面),以及在三方面取得平衡的需要 深化
學習概念的方法 (以探討電動車為例) 請學生提出在香港推動電動車的可行措施 讓學生考慮「可持續發展」三個向度(環境、社會、經濟)和屬性(正面、負面)後,提出建議。 應用
學習概念的方法 (以探討電動車為例) 請學生評論某項在香港推動電動車的措施的可行性 讓學生以「可持續發展」三個向度(環境、社會、經濟)和屬性(正面、負面)為框架作評論。 應用
選題的考慮:事前規畫vs緊貼時事新聞? 事前規畫:選用恆常議題或周期性出現的事件作探討 轉移學習:運用議題探究過程所運用的能力和概念,往往可用於處理其他議題 注 意:類似議題探討點未必一樣! 預留空間:選用時事新聞,緊扣課程的探討問題作探究 注 意:留意事態發展
選題的考慮:探討所有可能角度?必須跨單元?選題的考慮:探討所有可能角度?必須跨單元? 宜先了解議題/事件的特色和涉及課程的探討點 由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出發,選擇議題較突顯的爭議點作探討 螺旋式學習:透過探究不同的議題,給學生機會循環運用及深化所學的議題探究能力,從實踐中學習 不強求探討事件涉及的所有角度 跨單元重要,惟不宜為跨單元而跨單元
總結:學與教策略 由學生興趣開始 課業或活動,宜給予學生適當的挑戰,讓動力持續 提供多元學習活動,給予學生互動、討論、申述觀點的機會 按學生需要提供分析框架、工作紙、圖像組織工具等,並重覆演練和運用 按學生進度,逐步減少支援/提示 讓學生思考不同概念間的聯繫(例:建構概念圖) 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概念、角度和能力分析其他議題/事件 提供綜合/活動後解說 善用評估促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