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MILD 燃烧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应用

MILD 燃烧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应用. MILD 燃烧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应用. MILD 燃烧的概念特点. MILD 燃烧的研究进展. MILD 燃烧的技术应用. MILD 燃烧的技术瓶颈. MILD 燃烧的最新动态. 1 MILD 燃烧的概念特点. 图 1-1 传统火焰燃烧(左)与 MILD 燃烧(右). MILD ( Moderate & Intense Low Oxygen Dilution )燃烧是低氧稀释条件下的一种温和燃烧模式. 炉膛透亮. 无焰燃烧 / 无焰氧化 (Flameless Oxidation, FLOX). 无局部高温火焰.

sak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MILD 燃烧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应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应用

  2. 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应用 • MILD燃烧的概念特点 • 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 MILD燃烧的技术应用 • MILD燃烧的技术瓶颈 • MILD燃烧的最新动态

  3. 1 MILD燃烧的概念特点 图1-1 传统火焰燃烧(左)与MILD燃烧(右) • MILD(Moderate & Intense Low Oxygen Dilution)燃烧是低氧稀释条件下的一种温和燃烧模式 炉膛透亮 无焰燃烧/ 无焰氧化(Flameless Oxidation, FLOX) 无局部高温火焰 燃烧空气需高温预热到1000℃ 高温火焰燃烧 (High Temperature Air Combustion, HiTAC) MILD燃烧

  4. 1 MILD燃烧的概念特点 NOx减排70% 热利用率提高30% • MILD燃烧是一种容积燃烧或弥散燃烧,其特征: 反应速率低 局部释热少 热流分布均匀 燃烧峰值温度低 噪音极低 炉内温度场更均匀,降低了炉内燃烧与传热的不可逆损失; 炉膛体积更小,炉内平均温度更高,提高了辐射传热效率 无局部高温区,峰值温度低 热力型NOx只有在超过1500℃时才会大量生成 NOx(80ppm)和CO等污染物生成量极低 炉膛整体温度提高,辐射换热增强

  5. 2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德国、日本最先展开研究 空气预热到1600K,射流速度提高到90m/s 随后,瑞典、意、荷、法、澳、美、中相继跟进 2.1 共识 主要方式:高温预热空气并配合高速射流 技术关键:卷吸高温烟气并稀释空气射流 重要条件:射流混合区以后炉内任何位置氧浓度低于5-10%且温度高于燃料自然点 ,这需要炉内高温烟气强烈内部循环稀释反应物来实现 实现指标:提高热效率30%以上,降低NOx排放70%以上

  6. 2 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图2-1 燃料与空气射流演化及其被烟气稀释过程的示意图 2.2 影响因素 • 烟气内部循环率(Kv)和炉温 Kv = ME /(MF + MA) ME:被燃烧射流卷吸的内部循环烟气 (CO2, N2和H2O)的质量流量 MF:入射燃料质量流量 MA:空气质量流量

  7. 2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图2-2 甲烷扩散燃烧方式下Kv 与温度的关系 Wünning 父子通过实验得到了甲烷在扩散燃烧方式下Kv 与温度的关系 实现MILD燃烧的基本要求是Kv> 2.5,温度>1100k

  8. 2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Cavigiolo 等人发现 以甲烷为燃料时实现MILD 燃烧需Kv大于4 且炉温高于800~850℃; 以乙烷为燃料时实现MILD 燃烧需Kv大于3.5,炉温高于600~650℃ Effuggi 等人和Derudi 等人发现 以生物质气体为燃料时实现MILD燃烧需满足高烟气卷吸率(大于5)和高炉温(高于800℃)

  9. 2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 反应物稀释 Dally 等人发现 增加对氧化剂的稀释能增大火焰体积,降低反应强度 Medwell等人发现 MILD燃烧发生的区域,OH 组分的质量分数比传统燃烧的低且分布更广

  10. 2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 燃料 Derudi、Parente、Galletti等人分别对含氢燃料的MILD燃烧作了研究,发现随着氢含量的升高,需要大初始速度(>70m/s)和高烟气循环率(Kv>9)才能实现MILD燃烧 荷兰国际火焰研究基金(IFRF)和清华大学的张海等通过实验确认了煤粉能实现MILD燃烧,且张等发现燃烧无烟煤时,NOx的排放浓度比一般的低NOx燃烧器低50% Bassam等人发现适当降低停留时间,生物质锯末在较高的射流动量(>80m/s)条件下也能实现MILD燃烧,且NOx排放浓度低于80 ppmv,CO排放浓度低于100ppmv

  11. 2MILD燃烧的研究进展 2.3 我国情况 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清华、北大、华科、北科、中科大、同济、中南 • 率先进行了煤粉MILD 燃烧的尝试 • (清华大学张海) • 率先进行了无需预热实现MILD 燃烧的系统研究(北京大学米建春) • 率先实现了反应物预混的MILD 燃烧 • (北京大学米建春) • 已开始MILD 燃烧在煤气化中应用的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林其钊) • 已着手氧燃料MILD 燃烧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12. 3MILD燃烧的技术应用 图3-1 通过高温预热空气实现MILD 燃烧的工业加热炉系统 • 换热式MILD燃烧系统——MILD燃烧辐射管 利用燃烧产生的辐射热间接加热炉内管件 • 蓄热式MILD燃烧系统(HiTAC) 用于工业加热炉,钢铁和冶金行业

  13. 4 MILD燃烧的技术瓶颈 • 该系统针对气体和液体燃料开发,而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推广受到限制 • 预热空气的要求限制其更广泛的应用 • 由于采用预热,为避免回火危险,该系统很难采用燃料与空气部分预混和全预混的燃烧方式 • 该系统蓄热器为蜂窝体或蓄热球,为防止蓄热介质堵塞,对烟气粉尘含量有一定限制

  14. 5MILD燃烧的最新动态 • 不预热空气实现MILD燃烧 传统认识的误区一:系统需预热空气 法国、中科大学者已通过实验证实不预热空气也能实现气体(天然气) MILD 燃烧 北大学者更是验证了不预热空气能实现固体(锯末)MILD燃烧 条件:氧气代替空气 射流动量大于临界动量 大烟气内循环率 大喷嘴速度(甚至接近音速)

  15. 5 MILD燃烧的最新动态 • 扩散方式下实现MILD燃烧 传统认识误区二:过分强调烟气稀释的作用 北大学者发现只有空气与燃料射流交汇处的Kv和速度才对建立MILD燃烧有重要影响,其他断面无影响 因此,即使燃料与空气喷嘴间距很近,致使两股射流来不及被烟气稀释,只要射流足够高,交汇处的Kv和速度就能满足实现MILD燃烧的要求

  16. 5MILD燃烧的最新动态 • 氧燃料MILD 燃烧系统 单纯氧燃料燃烧技术弊端: 存在燃烧稳定性差、机械和化学未完全燃烧损失大、运行效率低、存在安全与经济等问题; 需配备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系统复杂,设备及运行成本高 氧燃料燃烧与MILD燃烧结合: 燃烧稳定性好,燃尽度高; 无需脱硫、脱硝设备

  17. 5MILD燃烧的最新动态 图5-1 实现 “近零排放”的氧燃料MILD 燃烧系统示意图(虚线表示改造现有锅炉需增加的设备与管路, 点线表示可以去除的设备) 与传统锅炉燃烧系统相比,只增加了空气分离设备,而免去了脱硫、脱硝设备,系统成本低 可用于旧锅炉改造亦可用于新建锅炉 瑞典、 意大利、德国 华中科技大学

  18. 5MILD燃烧的最新动态 • 基于MILD 燃烧的煤气化技术 MILD燃烧稳定性好, 炉内温度场与组分浓度场分布均匀,燃料适应性好,NOx生成量低 在气化炉内实现MILD燃烧,可提高碳转化率,改善煤气品质,使气化特性对运行操作参数的变化不敏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实现了针对我国储量丰富但难以气化的双高(高熔点、高灰分)煤的气化 应用于固体燃料气化燃料电池一体化系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 中; 也可以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中

  19. 报告结束 欢迎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