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50 Views
第三节:中国土地覆盖与自然地带. 一、 中国土地覆盖状况. 二、 中国流域与径流带. 三、 专题 —— 中国流域、 政区.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 中国植被 - 土壤地带. 一、 中国土地覆盖状况. 1. LUCC 概念. 关键词: LUCC.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土地利用 / 覆盖变化. • 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 人地关系及其变化 • 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 人类驱动力(活动). 解读概念. 2. 中国土地覆盖分类与现状. 01 中国地理 · 第二章.
E N D
第三节:中国土地覆盖与自然地带 一、 中国土地覆盖状况 二、 中国流域与径流带 三、 专题—— 中国流域、政区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 中国植被-土壤地带
一、中国土地覆盖状况 1. LUCC概念 关键词:LUCC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 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地关系及其变化 • 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人类驱动力(活动)
01中国地理·第二章 3. 中国土地覆盖季节变化
4.城市LUCC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75年 97年 灌草地 林地 水域 城镇 农田 草地
大于 200 米的 100 米到 200 米 五环到山前(海拔 四环 三环 二环 二环内 低于 100 米) 低山地 丘陵区 到五环 到四环 到三环 1975 1991 1997 高密度城镇用地 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耕 园 地 地 林 地 灌草地 水体 图2 北京西部样带分区及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 Fig.2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the fringe area of Beijing city
5.沙地LUCC 流沙与沙化草地 固定沙质草地 农田 水域 榆林 90年代 毛乌素沙地沙化动态 60年代
6.农牧交错区LUCC 河北坝上 流沙与沙化草地 1987 固定沙质草地 灌草地与林地 水域 农田
河北坝上 1996 1996 固定沙质草地 灌草地与林地 水域 流沙与沙化草地 农田
二、中国流域与径流带 1.水系流域 关键词:两大流域(水系结构、水量、水质等) 三个斜面(外流区) 三条隆起带(河流发源地) 七大江河(重点治理流域) 十大流域片(流域区划)
中国水系流域 两大流域 七大江河 十大流域片 三个斜面 三条隆起带
世界最长的九大河流 河流名称 长度 KM 所在洲 亚马逊河 尼罗河 长江 密西西比河 黄河 拉普拉塔河 湄公河 (上游澜沧江) 刚果河 黑龙江 南美 非洲 亚洲 北美 亚洲 南美 亚洲 非洲 亚洲 1 2 3 4 5 6 7 8 9 6840 6450 6300 6262 5460 4700 4500 4370 4370
2. 径流带 从人地关系角度 考虑,最缺水的 区域在那里?
3. 水资源地域差异 地表水资源东西差异 土地(%) 地表水资源(%) 产水模数 西 35.6 4.64 3.86 东 64.4 95.36 43.47 (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地表水资源南北差异 土地(%) 地表水资源(%) 产水模数 北 28.0 14.4 15.06 南 36.0 80.96 68.75 (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人均水资源平均 2400 M³/人.年
01中国地理·第二章 三、专题.中国流域、政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 究 选 题 的 出 发 点
1 区域叠加 流域界线 行政界线 河流 A B C 字母为行政区代号
2 流域内的省区多样性(A1)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当流域一定,流域水资源总量就可确定 A1是决定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的关键因素 省区在流域中所处的区位是 源区、上游、中游、下游或河口区 直接决定其对流域水文要素特征和水资源量 分配数量的大小 (如处在河源区的省区,主要决定流域的来水量,而处在河口区的省区, 则主要决定流域的汇水量和水质。)
若省区在流域中所处的区位相似 影响流域水文要素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省区的社会和经济水平 (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等) 若流域内省区数、位置、社会经济水平都相似 影响流域水文要素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 取决于流域内 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例
中国东部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是水质性缺水( 水资源量总体不能满足区域的需求;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 协调省区之间用水比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立流域 “水环境—水工程—水资本”的系统管理体系 (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体制) 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域水银行”运行体系, (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供给的保障能力)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轴心地带,各省市区对流域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轴心地带,各省市区对流域可持续发展 的影响因区位和经济水平等差异,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 (防治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处在长江流域上游的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生态服 务价值在全国分别居于第四、第六、第五和第七位。 河源(水源地保护) 上 (宜昌) 中 (湖口) 下 河口 豫16 … 东 海 青 30 藏 31 川 14 滇 24 渝 17 鄂 11 湘 15 皖 19 赣 22 苏 6 沪 1 黔28 桂25 粤4 闽7 浙5 中国长江流域的省区多样性
3 省区内的流域多样性(A2)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流域存在类型 省区内流域的个数包括两种含义:整流域的个数,流域某些功能 区域的个数,影响着: 对相邻地区的作用程度 自身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水平
省区内,其河流不同功能区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该省区水资源省区内,其河流不同功能区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该省区水资源 对相邻省区的影响程度 河源区越多,说明其生态服务的功能越强; 河口区越多,说明其承受水污染的压力就越大 省区内,各流域水情要素的变化,不仅直接 影响着省区内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还影响着相 邻省区内的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 (如:山东处在黄河流域的区域,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资源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 导致水资源季节性或年际性的短缺,使水资源的保障率经常处在变动的状态,个别年份导致断流, 这就影响到黄河流域下游省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北方大省(新、内蒙古、黑、吉)处在生态系统效益高价值区第一,北方大省(新、内蒙古、黑、吉)处在生态系统效益高价值区 (大于7000亿元/年),其中新疆生态系统效益价值最多,约11000亿元/年 考虑A2和生态系统效益价值的高低,新疆和内蒙古在全国可持续发展中 有重要的地位。 甘 黄河流域 总价值(3000—7000亿元/年)也较高, 渤 新 陕 豫 内陆诸河流域 甘 青海 藏 东 藏 川 滇 渝 鄂 湘 赣 皖 苏 沪 海 藏 长江流域(干流) 滇 澜沧江流域 参考文献:陈仲新,张新时. 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 [J] .科学通报,2000,(1). 中国青海省的流域多样性
4 基本认识 将省级政区与一、二级流域进行叠加,可以揭示自然一人文 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体的生态区评价的 重要基础。两种区域单元的匹配关系决定了流域内各省区生态安 全、环境安全和区域间的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相互协调。 流域的政区多样性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 流域内省区越多,水资源再分配及协调难度越大。北方流域的突 出问题是水土流失―缺水,南方流域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水 污染。建立以流域为主体的“水银行”,是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的保障基础。
政区的流域多样性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政区的流域多样性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省区内所涉及的流域越多,与流域关系的类型越复杂,其生 态服务价值就越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认为:中国生态环境 建设优先的流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优先的省区 是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 行政单元与流域单元的空间尺度和等级尺度选择,直接决定着生 态建设的可操作性,根据中国多山的自然特点,选择地区级行政区和 三级流域的匹配,可能更有实际价值。 王静爱,中国政区和流域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期
四、中国植被-土壤地带 1.中国植被-土壤地带模式 植被-土壤地带模式的理论依据: 地带性地域分异理论 植被-土壤地带模式的基础: 水热组合规律(气候分异) 植被-土壤地带模式的命名: 气候-土壤-植被(一致性) • • •
方精云,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植物学报,2001,43(5):522-533方精云,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植物学报,2001,43(5):522-533
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棕壤 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 温带森林 草原草甸 草原黑土 暖温带森 林草原褐土 森林草原 灰褐土 荒漠 漠土 高山 寒漠 荒漠 草原 棕钙 土 高山 草甸 典型 草原 栗钙 土 亚高山 草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棕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 亚高山 山地草原 亚高山 草原 亚高山 草甸 沟谷森林 暗棕壤 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区域地带模式的思维与认识 P T H,T,P 抽象思维 模式图—规律 逻辑思维 框图—因子关系 形象思维 地图—区域分布
2.中国土地水热地带分布 中国土地的热量带分(%) 干湿带分布(%) 赤道带 0.3 热 带 亚热带 暖温带 温 带 寒温带 高寒区 1.3 26.1 18.5 25.9 1.2 26.9 湿 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 旱 32 15 22 31
从年NPP总量来看: 中国灌丛植被的年NPP最高,占NPP总量的26.14% 森林占总量的24.13% 农业栽培植物,占总量的24.12%; 草原占NPP总量的9.12%; 荒漠占NPP总量的3.52%。 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克碳/平方米.年)
谢 谢 办公电话:58807454-1632(0);E-mail:sqq@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