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台灣意象 : 孔廟

台灣意象 : 孔廟. 第三組 4970P065 張廷嘉 4970P068 簡秀樺 4981P007 劉怡萱 4970Y040 張品潔. 帶你進入台南孔廟. 為了這份報告 我 ( 劉怡萱 ) 特地和另一位組員 ( 張廷嘉 ) 深入孔廟調查另外蒐集文物照片好讓大家可以看清楚 !!!!GO~~~~~~ 帶你們往下看.

sahky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意象 : 孔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意象:孔廟 第三組 4970P065 張廷嘉 4970P068 簡秀樺 4981P007 劉怡萱 4970Y040 張品潔

  2. 帶你進入台南孔廟 為了這份報告 我(劉怡萱)特地和另一位組員(張廷嘉)深入孔廟調查另外蒐集文物照片好讓大家可以看清楚!!!!GO~~~~~~ 帶你們往下看

  3. 被列為一級古蹟的台南孔廟,有著多方面的重要特質。在文化上,它是台灣第一座孔子廟,早在明鄭時期便已創立﹔清末之前,它還是台灣官辦的最高學府──台灣府「儒學」所在,是培育知識份子的搖籃。而在建築藝術上,它那龐大的配置、優美的尺度和樸實的地方性風格,不僅在台灣孔廟建築中獨樹一格,放到現存傳統建築中衡量,也鮮有能出其右者。被列為一級古蹟的台南孔廟,有著多方面的重要特質。在文化上,它是台灣第一座孔子廟,早在明鄭時期便已創立﹔清末之前,它還是台灣官辦的最高學府──台灣府「儒學」所在,是培育知識份子的搖籃。而在建築藝術上,它那龐大的配置、優美的尺度和樸實的地方性風格,不僅在台灣孔廟建築中獨樹一格,放到現存傳統建築中衡量,也鮮有能出其右者。 明永曆37年,清入台,此時先師聖廟已大部分傾毀,明倫堂更是蕩然無存。當時的巡道周昌與知府蔣毓英便在隔年初步整修,易名「先師廟」,再次年,並將「台灣府儒學」(簡稱台灣府學)設於此。此後,到台灣割日的200餘年間,台南孔廟共歷經30多次修建,規模由簡陋而臻堂皇、完備﹔更重要的是,直到清末台灣建省前,台灣府學一直是台地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文教地位無與倫比,因而博得「全台首學」的美稱。 進入孔廟前,先了解一下孔廟的歷史吧~~

  4. 孔廟建築特色 泮宮石坊台南孔廟是全台最早的文廟,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有三進兩廂。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分別設立了名宦祠和鄉賢祠,第二進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第三進是崇聖祠。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堂前有兩廊,分列六藝齋、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東邊建朱子祠,朱子祠在日治時期毀壞。 台南孔廟包含了4條南北軸線,基本上是依循傳統文廟「左學右廟」的原則建設。廟左的明倫堂、朱子祠兩落主要建築群外,廟右另增建有官廨、學廨(即學官、學生宿舍)等,陣容龐大而完整。

  5. 然而歷經歲月侵蝕,台南孔廟的部分建築,或毀於戰火,或頹於天災,今已無跡可尋。今日所見規模為日治時重修後的風貌,僅餘不甚完整之3軸線,勉強維持了清代左學右廟的規制。然而歷經歲月侵蝕,台南孔廟的部分建築,或毀於戰火,或頹於天災,今已無跡可尋。今日所見規模為日治時重修後的風貌,僅餘不甚完整之3軸線,勉強維持了清代左學右廟的規制。 台南孔廟文物保存之完整,可說全台首屈一指,包括歷次重修碑記、歷任國家元首賜匾,以及清初至今的禮器、樂器等,都是相當珍貴的歷史文物。孔廟珍藏的清碑達24方,分散豎立於建築物內外與庭園中。其中,絕大多數是整修重建過程與規模的紀錄,是學者研究孔廟歷史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而有些碑體上的浮雕圖案十分精美古意,也值得細賞 大成殿內懸掛了12方清初至今的元首賜匾,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8位清帝,以及民國後的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與李登輝4位總統,是台灣地區「御匾」最完整的孔廟。此外,還有清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遠自家鄉購置的各項禮器和樂器,精美少見。

  6. 禮門、義路 依孔廟規制「左學右廟」的原則,在「學」與「廟」間原有圍牆,而東、西牆則開禮門、義路為出入口。民初,圍牆傾圮,一直未再重建,禮門、義路便成為林蔭下不著邊際的兩座門洞。

  7. 泮宮石坊 「泮宮」代表郡縣之學,而牌坊本身則有表彰(孔子)之意,立於東大成坊外,原是舊時孔廟最外的出入口。可惜日治時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那是孔廟的附屬建築。 全台孔廟中,僅台南孔廟有這項設施。 泮宮石坊,寬四柱三間,重簷雙脊形式。坊頂中央置一葫蘆石雕,有辟邪的作用。而八隻夾柱石獅造形樸拙,坊面上之人物、動物雕刻精巧,都值得細細欣賞。

  8. 入德之門 入德之門是清代府學所在「明倫堂」的三川門。當時由各縣選送的學子,即從此門進入府學進修。「入德之門」的涵意,則如門上橫匾所書者,要步入「聖域」、「賢關」,得從品德的陶冶開始。掩映在蓊翠濃蔭下入德之門,有著朱紅的屋瓦﹔中央3間為雪白粉牆,開3門,配上赭紅的磚花窗﹔左右兩廂則是朱牆配上白石條窗。簡潔莊重的造形,有「校門」的威儀,又不失親切之感。

  9. 明倫堂 明倫堂即清代府學中的教室,之所以稱「明倫」堂,表示所授者皆為倫常之故。 明倫堂建築為3開間,前有軒亭,廊下兩側有月門,明淨的格扇門區隔出內外空間,也營造出一份特殊沉靜深幽的氣息。廊前壁堵繪有4幅寫意水墨花鳥,散發濃厚的文人畫風,可惜已嚴重剝落,難窺全貌。

  10. 文昌閣 文昌閣是清康熙年間,巡道陳璸依福州府學奎光閣體式所修建,奉祀文昌帝君,並做為台灣府學的藏書之所。這是孔廟建築組群中,唯一塔狀的建築物。 文昌閣高3層,形制相當特殊,從圓形的基座往上,第1層為方形,第2層為圓形,第3層為八角形,不同的造形趣味,可能蘊涵著「天圓地方,文昌與孔聖之德光被八宇」之意。

  11. 大成門 大成門是大成殿前的三川門。大成門有3門,平時只開側門,有重大儀典才開啟中門,以示隆重。而每組門扇共有108個門釘則是因9為陽數之極,9的倍數108更是禮制中最大者,以此表示對聖廟的尊崇與禮敬。大成門的門檻甚高,一說是禮制上大成門須與大成殿齊高,因此將門檻加高以示其意。一說門檻提高,進大成門謁聖廟者自然便得小心舉措,端正舉止,符合聖廟謹嚴的氣氛。 大成門是孔廟建築組群中最華麗者,不管是窗櫺、斗栱、獅座、吊筒、雀替、員光等木作,都十分細緻精巧﹔但其門柱卻不像一般廟宇般刻寫對聯,則是因恐被譏為「夫子面前賣文章」之故。而觀其抱鼓石造形簡潔樸實,中間那組的鼓面光滑無飾,稱為「淨面鼓」。

  12. 泮池 泮池意即「泮宮之池」,是位於大成門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依古禮,天子太學,中央有一座學宮,稱為辟雍,四周環水﹔而諸侯之學,只能南面泮水,故稱泮宮。因孔子曾受封為文宣王,所以泮池為其規制。詩經泮水篇有﹕「思樂泮水,薄採其芹……」等句,意指古時士子若中了秀才,到孔廟祭拜時,可在泮池中摘採水芹,插在帽緣上,以示文才。今池畔磚壁中央嵌著「思樂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這個典故.

  13. 大成坊 大成坊名稱取自「大成至聖先師」之意。有東、西兩座,東大成坊是目前孔廟主要的出入口,上方懸著「全臺首學」橫匾一方。 門樓形式的大成坊,構造上採用十字形承重牆,穩重而大方;牆頂前後左右六個燕尾輕巧的昂揚躍起,線條流麗優雅﹔最上方則是以簡單的斗栱支起的懸山式屋頂。整體造形雄奇簡潔,又不失秀麗,色彩搭配得宜,可說是坊門中難得的佳構。坊門入口右側立有一方滿漢文對照的花崗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字樣,一般稱之為「下馬碑」。這是清康熙26年時,奉聖旨立於孔廟門外,以示對萬世師表尊崇之意。

  14. 大成殿 台南孔廟大成殿,是孔廟靈魂築

  15. 大成殿內 大成殿內除了主祀孔子外,還旁祀16位孔門主要弟子的神位,包括曾子、孟子、子思、顏回等,稱為「四配十二哲」。殿內的牌樓斗栱形制簡潔、優美,瓜筒造形短胖似木瓜,有泉州風格。而最引人注意的,自然是張懸於樑架間的12方清初至今的歷任元首賜匾了。

  16. 東‧西廡 東、西廡是大成殿左右的兩列廂房,內部沿著牆壁供奉著歷代先賢先儒的牌位。東廡有董仲舒、韓愈、范仲淹等80位,西廡則包括諸葛亮、司馬光、歐陽修等79位。兩廡北側分別連接禮、樂器庫。東西廡的內部空間類似長廊,窗櫺為方格,稱之為「正心窗櫺」。 禮器方面種類甚多,有龍杆、燈、爐、斧、鉞、扇、繖、籈、爵及福胙盤等,在祭孔大典時,每種禮器之使用與樂聲相配合,且持禮器的禮生走路要五步一頓,舉止恭敬。畢竟,祭孔為國之大典,儀節至為隆重。

  17. 孔廟建築裝飾 彩繪在孔廟中不似一般廟宇扮演重要裝飾角色,僅於大成門明間棟架上施以較華麗的彩繪。中國人的信仰及行為顯示,愈是重要且香火鼎盛的廟宇,通常愈顯華麗氣派。以台南孔廟來說,創建至今有三百餘年歲月且位居一級古蹟,重要性不在話下,香火雖稱不上鼎盛,卻仍是每年數以萬計的學子祈求考運及旅客遊覽參訪景點,就其建築來說,雖格局恢宏廣大,但在裝飾面的表現上確實較其他廟宇顯得樸素。或許這樣的表現不相稱於其重要性與地位,但究其道理,這樣的結果實是受其本身特有的價值與意義所影響。台南孔廟初建於明朝永曆20年,當時稱「先師聖廟」,旁設有明倫堂,除了做為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廟宇建築,同時還是一般民眾受教育讀聖賢書的地方官學所在,功能相當於現在的學校,既屬學校建築,當不會興築得過分華麗,以符合其場所精神。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來自於主要祭祀的對象,孔老夫子是中國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通五經、曉六藝,其中五經的「樂」是指藝術修養,這表示孔子就算不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也應具有相當程度的藝術涵養。

  18. 孔廟建築裝飾照片

  19. 孔廟建築裝飾照片 • 大成門正門門扇,以門釘及朱色底板做表現。每組門扇都採門釘裝飾,共108顆,是禮制之最大者。一般廟宇門扇多施作門神彩繪,門釘用於受封王後之神祇,孔廟於大門使用門釘,具彰顯孔子地位之意。

  20. 散水螭首 • 大成殿腰牆下的螭首,分別嵌在大成殿台基的四個角落,又稱為「鰲首」,有「獨占鰲頭」的寓意,平時大嘴微張,略顯憨厚模樣,下雨時則見滴滴水流自口內緩緩吐出,有排水功能。

  21. 鴟鶚 大成殿屋脊上的鴟鴞泥塑,是彰顯孔子有教無類精神的象徵。 垂脊上另一種雕飾則為成排之鴟鶚,其本為凶惡之鳥,但因受孔子感化而馴良,後將其立於屋脊以表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22. 御匾 • 大成殿中木構架清晰可見,掛有14方匾額,是清朝歷代8位皇帝御匾及中華民國6位總統的贈匾。 • 有康熙御書「萬世師表」、雍正御書「生民未有」、乾隆御書「與天地參」、嘉慶御書「聖集大成」、道光御書「聖協時中」、咸豐御書「德齊幬載」、同治御書「聖神天縱」與光緒御書「斯文在玆」。 • 總統頒賜的則有蔣中正的「有教無類」、蔣經國的「道貫古今」、嚴家淦的「萬世師表」、李登輝的「德配天地」、陳水扁的「中和位育」、馬英九的「聖德化育」。

  23. 孔廟禮器與樂器 孔廟內只供奉寫字的牌位,孔廟的氣氛予人肅敬莊嚴之美,這也是中國儒家文化行事剛正之精神。孔廟雖然沒有眾多的神像與祭具,但卻擁有不少遵照古制所作的禮氣與樂器。 置於儀門邊有鏞鐘與晉鼓,置於大成殿前丹墀上的有編鐘、編謦與特鐘、特磬,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在大成殿前又有柷、敔、琴、瑟、搏拊、兆鼓等及壎等古樂器。

  24. 孔廟文物 鉞(ㄩㄝˋ) 兵器的一種,迎神時用。 扇 遮避陽光的器具,迎神時用。 (ㄊㄠˊ) 樂器,持柄搖動,兩耳會 敲擊兩邊鼓心,又稱搏浪鼓。 麾(ㄏㄨㄟ) 以纁帛製成,用來指揮奏樂唱歌。 節 以絨磧製成,分層下垂,用來指揮佾生動作。

  25. 籩(ㄅ一ㄢ) 祭器,裝盛食物的器具, 多用以裝乾料,以竹子編製而成。 繖(ㄙㄢˇ) 避雨遮陽的器具,即傘,迎神時用。 柷 (ㄓㄨˋ) 為起樂的樂器,形狀如箱, 木製,外表成紅色。 編磬(ㄑ一ㄥˋ) 樂器,取靈壁石為之, 十六枚同懸,分二層。 拍板 樂器,用九片或六片木板串聯而成, 作用在打拍子。又稱舂牘。

  26. 鳳簫 比樂器,竹為之,十六管,陰陽各八。 搏拊(ㄅㄛˊㄈㄨˇ) 樂器,由皮革製成,形狀如鼓 ,以手拍之,用以節樂。 鉶(ㄒ一ㄥˊ) 祭器,裝盛食物的器具,以金屬製成, 三足兩耳,形狀如鼎有蓋。 壎(ㄒㄩㄣ) 為吹奏樂器,陶瓷製品,中虛體圓, 孔有六七八不一。

  27. 編鐘 樂器,由十六個鐘組合而成 ,安置在大架子上。 敔(ㄩˇ) 樂器,用木頭雕製而成,形似老虎, 當樂章演奏完畢時,取木片或竹 片刷擊背部,代表音樂結束。

  28. 祭器,古代酒器,如今之酒杯。 豆 祭器,裝盛食物的器具,以木頭製而成。

  29.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對孔廟又更進一步了解了呢?看了這麼多是不是對孔廟又更進一步了解了呢? 拼命拍了好多文物的照片雖然有沒有找到 但是今天也認識了不同以往我們所認識的孔廟哈哈是嗎 開心的回家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