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878 Views
第四章 金融制度. 学习目的. 1.了解金融制度的含义 2.了解金融制度的功能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4.理解货币制度的定义及其演变过程 5.掌握国际货币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6.掌握汇率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4.1金融制度及其特征. 金融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金融制度而言,正式规则及其衍生的实施机制是本质。 金融制度: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或者被社会采纳的由法律强制力所保证的规则集合,简而言之,金融制度是调节金融领域各利益主体相互关系的法律约束条件的综合。. 金融体制与金融制度.
E N D
学习目的 • 1.了解金融制度的含义 • 2.了解金融制度的功能 •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4.理解货币制度的定义及其演变过程 • 5.掌握国际货币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6.掌握汇率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金融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金融制度而言,正式规则及其衍生的实施机制是本质。 • 金融制度: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或者被社会采纳的由法律强制力所保证的规则集合,简而言之,金融制度是调节金融领域各利益主体相互关系的法律约束条件的综合。
金融体制与金融制度 • 在我国金融体制是指社会主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管理和融通货币资金制度的总称。它是金融制度的外延。 • 金融制度更具有基本的意义,它从根本上决定了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性质特征和效率状况。
金融制度的功能 • 1.节约金融交易成本 • 2.激励金融活动主体的参与和创新 • 3.抑制金融交易活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 • 4.合理的配置金融资源 • 5.分散金融风险
货币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是指一国政府在货币方面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 (1)确定货币材料 • (2)确定货币单位 • (3)确定金属货币的铸造权 • (4)确定本位币与辅币 • (5)规定货币的法定偿付能力 • (6)准备制度
银本位制 • 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银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并且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由于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是以银作为本位币,所以也称作银单本位制。它是单本位制的一种形式。 • 各种银本位并不十分流行,主要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其明显的缺点在于银的价格很不稳定,而造成价格不稳定性的原因则在于银的矿藏分布较金多而广,而且开采成本较低,因此技术一旦变革,产量变动很大,就形成了对于货币流通的巨大冲击。
法币改革之前 • 法币改革之前,中国货币制度庞杂紊乱,弊端丛生。主要表现在:(1)货币发行权分散、货币种类繁多。(2)货币准备金不集中。(3)中国以白银为货币,受世界银价的影响,币值极不稳定。中国币制的这些缺陷,不仅影响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障碍。因此,清末民初以来,或外人建议,或朝臣奏呈,对于币制改革人们议论纵横,方案迭出。
世界货币战争与中国法币改革 •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蔓延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深、拖延时间之长,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空前的。到了1931年,因危机的深刻化,引发世界金融大危机,老牌金融帝国英国也宣告停止金本位。以此为起点,各国展开货币战争,建立于一战后繁荣基础上的国际货币体系,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日本趁一战之机大力扩张,可是,各国高筑关税壁垒,逼得日本不得不以贬低汇价的方式来打进别国市场。加之英国放弃金本位后,日货在中印市场受到严重威胁。日本便在1931年12月13日宣布禁金出口,使日元在国际上成为不兑换纸币。日本趁一战之机大力扩张,可是,各国高筑关税壁垒,逼得日本不得不以贬低汇价的方式来打进别国市场。加之英国放弃金本位后,日货在中印市场受到严重威胁。日本便在1931年12月13日宣布禁金出口,使日元在国际上成为不兑换纸币。 • 一战后的美国,既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也是世界存金数量最多的金元国。战后的经济复苏使一般资本家误以为世界经济将会永久繁荣,他们疯狂投资、扩充生产,因此金融骤形放松,形成信用过度膨胀。美国政府为缓和金融恐慌和避免黄金外逃,宣布禁金出口。英日放弃金本位后,其商品大肆侵入各国市场,美国受到很大打击,为保持国内外商品市场起见,也不得不于1933年4月放弃金本位。
美国的举措引起世界币制更加混乱,各国间的货币战争趋于尖锐化。英美日各自运用自己的货币政策,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火拼。英美两国都希望能争取和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它们虽然企图以货币贬值来挽救国际贸易上的失败,但又不能专为维护贸易利益而牺牲金融上更大的利益。日本的金融势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它毫无顾忌地抑低币价,以求输出贸易的扩大。因此,在当时的世界货币战争中,日本在贸易上是唯一的胜利者。美国的举措引起世界币制更加混乱,各国间的货币战争趋于尖锐化。英美日各自运用自己的货币政策,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火拼。英美两国都希望能争取和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它们虽然企图以货币贬值来挽救国际贸易上的失败,但又不能专为维护贸易利益而牺牲金融上更大的利益。日本的金融势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它毫无顾忌地抑低币价,以求输出贸易的扩大。因此,在当时的世界货币战争中,日本在贸易上是唯一的胜利者。
中国当时的情况 •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银元也逐渐趋向统一,但银两制度并没有废除,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没有改变,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很大不便。 • 1933年1月,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3月8日,又发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克,重量之公差不得逾万分之三,成色的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银本位币的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中央造币厂从3月起开始铸新银币。新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4月5日,财政部又发布《废两改元布告》,规定在全国实行废两改元。
美国白银政策和中国白银外流 • 1933年12月,美国政府颁布了《银购入法》,1934年5月又颁布了《白银法案》。其要点为:(1)提高白银价格,国内每盎司价为0.645美元;(2)美国货币的准备金为金75%、银25%;(3)财政部长有权在国外购银;(4)白银收归国有,总统有权命令国内存银全部交造币局。此外,美国政府还宣布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和白银出口,减少美元含金量60%,等等。上述法案和一系列政策,统称为“白银政策”。 • 按照上述规定的美国货币准备金的比例,需购进白银1亿盎司,美国政府在国外高价收购白银,计划每月购进5000万盎司,直到银价上涨至每盎司1.29美元为止。于是,世界银价被人为地哄抬起来。
中国方面,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银本位大国,世界银价的变动对中国的货币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当国际市场银价低落,白银就会涌入中国;当国际市场银价提高,白银就会大量外流。白银在国际市场是一般商品,在中国则是通货。所以白银一旦大量外流,就会导致经济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美国“白银政策”的实施就在中国造成了银根奇紧、物价猛跌、利息上涨、销路呆滞、钱庄倒闭、银行关闭等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只有加紧实施币制改革,才能切断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中国方面,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银本位大国,世界银价的变动对中国的货币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当国际市场银价低落,白银就会涌入中国;当国际市场银价提高,白银就会大量外流。白银在国际市场是一般商品,在中国则是通货。所以白银一旦大量外流,就会导致经济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美国“白银政策”的实施就在中国造成了银根奇紧、物价猛跌、利息上涨、销路呆滞、钱庄倒闭、银行关闭等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只有加紧实施币制改革,才能切断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
1932年的下半年,银价为每盎司25美分,但是到了1934年,罗斯福总统支持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规定把国家货币储备中白银的比例由六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于是,白银的价格飞涨到了每盎司75美分,中国不但商品出口受到了影响,而且白银外流严重,白银几乎成了中国唯一的出口商品。1932年的下半年,银价为每盎司25美分,但是到了1934年,罗斯福总统支持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规定把国家货币储备中白银的比例由六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于是,白银的价格飞涨到了每盎司75美分,中国不但商品出口受到了影响,而且白银外流严重,白银几乎成了中国唯一的出口商品。 • 美国的白银政策造成中国大量白银潮水般外流,1934年净流出白银25673万元,1935年达29000万元。致使中国存银严重下降,银根奇紧,金融梗塞,物价下跌,工商各业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钱庄、工商银业纷纷倒闭、停业。币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
法币的产生 •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3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 据估计,到1937年,收归国有的白银大约5亿盎司。南京政府将大量白银运到纽约、伦敦,换取外汇。有了外汇储备,法币也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1948年8月19日被金圆券替代。
金圆券 •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造成通货膨胀、财政崩溃的局面,迫切希望美国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无论是美国舆论,还是国内舆论,认为国民党政府要打内战,首先应该征用的是中国人个人在国外的外汇资产,这批资产估计有5亿美元,舆论认为这笔资产大体为国民党豪门转移到海外的不义之财。直至1948年7月美国方面才同意向国民党政府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但这时国民党崩溃在即,美元已经无法挽救国民党政府的失败。
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财政破产,于1948年8月实施币制改革,发行20亿金圆券,与美元为4:1,以2亿美元为发行准备,收兑民间金银、外汇。由于国民党政府无法控制庞大的战争经费,也就无法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金圆券政策,仅仅成为掠夺民间黄金、外汇的手段,共计达1.6亿多美元。在国民党的掠夺政策下,国内资本大量逃港,估计有1亿美元,成为后来香港繁荣的经济基础。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财政破产,于1948年8月实施币制改革,发行20亿金圆券,与美元为4:1,以2亿美元为发行准备,收兑民间金银、外汇。由于国民党政府无法控制庞大的战争经费,也就无法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金圆券政策,仅仅成为掠夺民间黄金、外汇的手段,共计达1.6亿多美元。在国民党的掠夺政策下,国内资本大量逃港,估计有1亿美元,成为后来香港繁荣的经济基础。 • 国民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规定发行额以20亿元为上限,按1元折合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11月12日修正发行办法,金圆券贬值五分之四,并取消最高发行限额,到1949年5月25日,发行总额达60万亿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l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将其收回作废。
从实行法币改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十几年里,国民党政府1949年比1937年的发行增加1400多亿倍。以上海物价为例,12年里上涨了368000亿倍,超过同期通货增发量的250多倍。按人们生活必需的粮食价格进行计算,其上涨倍数为476000亿倍,为增发通货倍数的330倍。纸币的增发达到天文数字,而物价的上涨又远远超过纸币的发行倍数,同样数量的货币所能买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从实行法币改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十几年里,国民党政府1949年比1937年的发行增加1400多亿倍。以上海物价为例,12年里上涨了368000亿倍,超过同期通货增发量的250多倍。按人们生活必需的粮食价格进行计算,其上涨倍数为476000亿倍,为增发通货倍数的330倍。纸币的增发达到天文数字,而物价的上涨又远远超过纸币的发行倍数,同样数量的货币所能买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少。
价格上涨的可怕速度 • 1937年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当时的100元可以买到两头牛,1938年变为一头牛,1939年可买一头猪,1941年能买到面粉一袋,1943年可买到一只鸡,1945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到1948年8月,只能买到0.000000000185两大米。 • 据统计,上海的白粳米,1937年6月每石为11.05元,到1949年5月,每石价格上涨到“金圆券”44000万元,相当于法币1320万亿元,比抗战以前上涨了1190000亿倍。
世界上面值最大的一张纸币:60亿元。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极其严重,这是1949年在新疆发行的面额为60亿元的纸币,在当时的上海市场上只能买到70余粒米。世界上面值最大的一张纸币:60亿元。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极其严重,这是1949年在新疆发行的面额为60亿元的纸币,在当时的上海市场上只能买到70余粒米。
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时,卷去了大陆的金银和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冬天开始,蒋介石从原中央银行运往台湾的黄金有227.5万两,银元有1520万元,还有外汇1537万美元(存在美国联邦银行的)。当时的黄金价格是每盎司(两)35美元。以上三笔共值10.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105.5亿美元。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时,卷去了大陆的金银和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冬天开始,蒋介石从原中央银行运往台湾的黄金有227.5万两,银元有1520万元,还有外汇1537万美元(存在美国联邦银行的)。当时的黄金价格是每盎司(两)35美元。以上三笔共值10.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105.5亿美元。 • 国民党政府1948年底到上海解放前夕从国民党位于上海的中央银行运往台湾的黄金数量是中国大陆15年的开采总量。中国大陆一直到1976年才第一次储备到了5.81亿美元;而早在1949年,国民党运往台湾的黄金、白银和外汇的数字为约5亿美元。
金银复本位制 • 如果一个国家同时规定两种金属:金和银为本位币金属的话,这种货币制度就成为复本位制。在复本位制下,金和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者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输入,实际上就是同时实行金本位与银本位。只不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 • 金本位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内在特征保证了货币价值对内和对外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 • 金本位制又可以分为金铸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不同的形态。
金铸币本位制 •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金铸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同时人们相信金本位制下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能够起到这样一种作用,即使得一国国际收支自动平衡,这种作用机制被称为“现金物价流动机制”。但是在现实中,一国往往不愿意牺牲国内利益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而是用各种手段来限制黄金的输出输入。如果各国都采取这种对策,就会使黄金在各国之间分布不均。一些国家无法实行金本位制,最后必然导致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的消失。金铸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同时人们相信金本位制下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能够起到这样一种作用,即使得一国国际收支自动平衡,这种作用机制被称为“现金物价流动机制”。但是在现实中,一国往往不愿意牺牲国内利益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而是用各种手段来限制黄金的输出输入。如果各国都采取这种对策,就会使黄金在各国之间分布不均。一些国家无法实行金本位制,最后必然导致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的消失。
金块本位制 •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或外汇自由交易。不过黄金兑换的条件是要求兑换的金量达到一定的最低数量,才能按照货币的含金量来兑换到金块。这可以使在流通中的金量得以缩减,节约黄金的使用。
金汇兑本位制 •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一国为货币单位规定含金量,但是其货币并不能兑换黄金或者金块,不过其货币可以自由地兑换成可以兑换黄金的外币,因此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其货币准备金可以不必是黄金,而是外币债权(与金块本位制的区别之处)。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各国至今曾经广泛地实行一种类似金汇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被称为布林顿森林体系。这种制度是在战后美国拥有世界大部分黄金储备,并且在经济上属于支配地位的背景下建立的。 • 它的安排是:美国实行一种条件更为苛刻的金块本位,即国内不流通金币,也不允许居民兑换与持有黄金,只是允许持有美元债券的外国政府按重新规定的美元含金量来兑换黄金。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 • 总体来看,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所以,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本位制。
信用本位制 • 目前各国实行的均是信用本位(Credit Standard),或称为管理纸币本位。这种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信用本位制的特点 • 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 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 • ③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 ④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和汇率稳定; • ⑤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 ⑥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跨国货币制度 • 当货币制度超越了国家主权的限制时,就形成跨国货币制度,欧元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 在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也可能会有多种货币制度并存,我国的人民币、港币、澳元所构造的一国两制三币就是其中的一例。
国际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即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 (2)汇率制度的确定 • (3)国际收支调解的方式
国际货币本位改革 • 恢复金本位理论 • 恢复美元本位制 • 多种货币本位论 • 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
汇率制度 •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的安排或者规定。 •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保持长期基本不变,或者波动很小的一种汇率制度。 •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再规定上下限波动幅度,而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 • 管理浮动汇率制(肮脏浮动):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有利于己的方向浮动的制度。 • 自由浮动汇率制(清洁浮动):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听任汇率随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自由涨落
汇率制度的演变 • 从19世纪至今,人类历史上大体发生了四次主要的汇率制度的演变 • 约1870年到一战,从无汇率制度到采用由国际金本位制所决定的由铸币平价作为均衡点的固定汇率制; • 1929年到1943年,由铸币平价作为均衡点的固定汇率制转向了浮动汇率制,此时汇率主要决定于外汇的供求; • 1944年到1971年,由浮动汇率制转向布雷顿森林平价体系,其汇率制度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 • 1973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再有世界范围内统一的汇率安排,各国均具有汇率制度选择的自由。
背景 • 二次大战后,德、意、日是战败国,英国遭到重创,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两个计划之争 • 当时英国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 “怀特计划”, 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
布雷顿森林协定 •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滑雪小镇-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确立了固定汇率美元本位制(Fixed-Rate Dollar Standard)。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 • ①黄金作为基础,而国际准备货币以黄金或美元为主,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 ②实行固定汇率机制,各IMF会员国货币兑美元汇率,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 •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透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提供辅助性的国际准备供应来源; • ④会员国履行一般义务,包括:不得限制经常帐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要对现有国际协议进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