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95 Views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 第一节 概述.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 固定床 (绝热式、连续换热式); 流化床 固定床连续换热式 :反应、换热同时进行.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固定床绝热式 :.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5-2 基本设计原则 : 自学(要求)。二个条件,五个基本原则. 5-3 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5-3 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分类情况: 以最基础的一维、拟均相、平推流模型为基础,按 各类反应器实际情况,计入轴向返混、径向温差和浓
E N D
第一节 概述 5-1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固定床(绝热式、连续换热式); 流化床 固定床连续换热式:反应、换热同时进行
5-1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 固定床绝热式:
5-2基本设计原则:自学(要求)。二个条件,五个基本原则5-2基本设计原则:自学(要求)。二个条件,五个基本原则 • 5-3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5-3 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 数学模型分类情况: • 以最基础的一维、拟均相、平推流模型为基础,按 各类反应器实际情况,计入轴向返混、径向温差和浓 差、相间及颗粒内部的传质和传热,→List5-1。 • 处理具体问题时,应针对具体反应过程及反应器的 特点进行分析,选用合适的模型。
第二节 固定床流体力学 • 5-4 固定床的物理特性: • 一、非中空固体颗粒的相当直径与形状系数: • * 颗粒的相当直径: • ①等体积圆球的直径: • ②等外表面积圆球的直径: • (固定床传热、传质中)
5-4 固定床的物理特性: ③等比表面积圆球的直径: 形状系数:
5-4 固定床的物理特性: • 二、混合颗粒的平均直径及形状系数: • * 算术平均直径: • * 调和平均直径:
5-4 固定床的物理特性: • 三、固定床的当量直径:
5-4 固定床的物理特性: • 四、固定床的空隙率及径向流速分布: • 定义: • 对床层压降、床层有效导热系数,比表面积影响大 • 的影响因素:
5-4 固定床的物理特性: • 空隙率与径向流速分布:
5-5 单相流体在固定床中的流动及压降 • 一、流动特性: • 孔道几何形状相差甚大,相互交联、弯曲。孔道总 体积并非自由体积,死角处流体静止。旋涡数目多, 由滞流→湍流明显,有的滞流,有的湍流。 • 二、单相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 • 将流体在空圆管中流动时的压降公式,加以合理修正而成。 • * 公式:
5-5 单相流体在固定床中的流动及压降 • 修正摩擦系数:
5-5 单相流体在固定床中的流动及压降 • ①当Rem<10(滞流): >>1.75 • ②当Rem>1000(完全湍流): <<1.75 • ③若颗粒大小不均匀; • ④若 不够大时,应考虑壁效应的影响。 • (5-19)(5-20)
5-5 单相流体在固定床中的流动及压降 • 三、影响固定床压降的因素: • 1、两方面因素 • 2、G与L、A有密切关系:对一定的VR(床层体积) 在可能范围内,dt(床层直径)↑、相应L(床层高度) ↓→有利于△p↓;但不利于高压容器制造。此时,轴 向流动改为径向流动,有利于△p↓。
5-5 单相流体在固定床中的流动及压降 • 3、 对压降影响十分显著: • 4、粒径、形状:重要影响因素。 • 当Rem<10, • 当Rem>1000, • (筛析范围相同)。
5-7 固定床中流体的径向和轴向混合 • 一、固定床中径向及轴向混合有效弥散系数: • * 流体流径固定床时,因不断分散与汇合形成一定程度的径向及轴向混合;径向比轴向更显著;当发生化学反应、与外界换热时,更甚。 • * 用peclet准数Pe表示径向、轴向混合有效弥散系数Dr、De:
5-7 固定床中流体的径向和轴向混合 • 二、固定床反应器中的轴向返混: • 当L>100ds时,可略去轴向返混的影响; • L<100ds的床层——管床层(必须考虑轴向返混的影响)(实验室装置如此)
第四节 绝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 • 5-13 绝热温升 • XA~T图:单一可逆放热反应,在单段绝热催化床 中的操作过程。平衡曲线;最佳温度线;绝热操作线 AB(A点:进口状态--初态—1状态;B点:出口状态— 终态—2状态) • XA~T关系式:由整个催化床热量衡算导得:
5-13 绝热温升 • 简化方法: • ① • ②将初态(Tb1,XA1)变温反应 终态(Tb2,XA2) 的过程视为初态(Tb1,XA1)等温反应 中间态 (Tb1,XA2)升温 终态(Tb2,XA2)的过程。 • 简化后积分得: • 式中, , (5-61)绝热温升系数
5-13 绝热温升 • 有关讨论: • ①绝热温升的物理意义:由(5-60)知,当XA2-XA1=1时,∧=Tb2-Tb1=>绝热条件下,组分A完全反应时,混合气体温度升高的数值。 • ②绝热温升的影响因素:由(5-6)知: • 混合气体初始组成yAO↑,则∧↑可能,Tb2>T0,耐热(低CO交换、甲烷化,注意yAO要低) • (-△HR)↑,则∧↑可能, Tb2>T0,耐热(热效应大的反应尤要注意,如甲烷化保证yAO不超定值)
5-13 绝热温升 • ③当yAO较小(即低浓进气),或yAO虽较大,但 △XA不太大时,基本符合上述简化条件;绝热操作线 为直线,∧为常数,即Tb-Tb1=∧(XA-XA1)(4-75) • ④当反应混合物组成变化很大,不符合简化条件, ∧不为常数,绝热操作线为曲线;此时,段分段计 算,每段用简化方法。 • ⑤对多段间接换热式反应器和多段原料气冷激式反 应器,若忽略各段出口气体组成对∧值的影响,则各 段绝热操作线斜率都相同。
第九节 催化反应过程进展 • 5-27 强制振荡非定态周期催化反应过程: • 一、强制周期操作: • 周期性改变进料组成、进料流量、反应温度。即: 对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瞬变的动态操作,以改变反应组 分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态或吸附速率,从而促进反 应速率。 • 二、流向周期变换操作: • 进料流向强制周期换向操作。因流向周期变换操作 具有蓄热性能→对自然操作的进料浓度要求大约降低 了一个数量级,流程简化、能耗低、适应性强。
5-27 强制振荡非定态周期催化反应过程 • 三、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 催化剂颗粒由于循环流动而处于非定态,但床内温 度、浓度保持定态。→用于高温操作和部分氧化等领 域。
5-28 催化——吸收耦联 • 催化、吸收一体化。 • 催化与吸收分离过程同时进行;改变了传统的气一 固相催化合成反应中的平衡限制。如溶剂甲醇过程(smp)。
5-29 催化——吸附耦联 • 催化、吸附一体化。 • 催化与吸附分离过程同时进行;如逆流气——固— —固涓流床甲醇合成反应器。
5-30 催化——催化耦联 • 在一个反应器内,使用一种双功能催化剂,或两 种不同功能的催化剂,将原料气经催化合成中间产 品,再进一步催化合成最终产品,如一步法生产二甲 醚。(固定床复合催化剂;气——液——固三相淤浆 床双功能催化剂)。
5-31 催化一蒸馏: • 5-32 膜催化: 催化转化和产品分离组合起来的过程。 • 5-33 超临界化学反应: 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反应介质的优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