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k likes | 4.24k Views
体育保健学.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刘 勇. 绪 言. 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 与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 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 交叉 学科。 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 的积极性适应。. 体 育 保 健 学. 二、学习目的:. 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 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 发育;增迸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 防治运动性伤病并 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在于掌握体育保健学
E N D
体育保健学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刘 勇
绪 言 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 与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 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 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 的积极性适应。
二、学习目的: 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 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 发育;增迸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 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在于掌握体育保健学 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在体育专业学习期间 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教 学和运动训练水平
三、体育保健学的任务 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卫生学、 养生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1、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 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 科学依据,并给予监督和指导;
2、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2、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 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 3、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 治措施; 4、研究伤病后的训练以及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的 手段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1、体育卫生: 阐明人体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建筑 设备卫生、营养卫生以及儿童、女子以及中老年人体 育卫生等。 2、医务监督: 阐明人体形态和机能检查、测定的方法、指标与评 定;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比赛期的特殊 医学问题;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3、运动损伤: 阐明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 病理与处理;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 治疗及预防。 4、运动按摩: 阐明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 用;常用穴位和穴位按摩法。 5、医疗体育: 阐明医疗体育的原理、一般伤病后的体疗方 法、体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五、学习要求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理 解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有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统 一的,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影响结构。体育锻 炼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的。
2、正确树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统一的观点,运用2、正确树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统一的观点,运用 相关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改善运动环境,适应 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促 进身体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4、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总结经 验,为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科学水平,为增强学生 体质和增迸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第一章 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卫生 第一节 体育锻炼卫生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生物体对刺激的适应规 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规律而确立的一 种卫生原则。 1、适当的准备活动。 2、运动量必须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学习动作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二、系统性 是保证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条 件之一。学习技术必须循序渐进保持经常性和系统性, 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失,同时也容易出现伤害。 三、全面性 全面地锻练人体,使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各种素 质全面、均衡发展,并与年龄相适应。 四、个别对待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具有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 因此,锻练的项目和运动量的大小,必须符合年龄及 性别等特征。
第二节 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冷环境 1、概念:冷环境一般指0℃ 以下或者更低的环境。 2、冷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血管收缩,人懒惰,基础 代谢变缓,工作质量降低,暴露的肢体易发生冻伤等。 3、冷环境中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可以改善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寒 力,有利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进一步提高。
二、热环境 1、概念: 热环境一般指32℃ 以上或者温度更高的环境。 2、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人的基础体温不变,出汗,基础代谢加快,情 绪烦躁。 3、热环境运动中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可以提高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4℃ 或者高于32℃ 时,人的工作 能力就下降;温度在 11 ℃ ~25 ℃之间时,进行体 力劳动效率最高;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5 ℃ 、 20 ℃ 、25 ℃ 。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 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四、高原环境 高原环境具有低压、低氧、寒冷、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等特点。空气中氧气的密度或氧分压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一般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人体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症状,海拔3000~4000m以上缺氧症状就表现的更加明显;海拔4000~5000m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障安全;海拔7000~8000m如果不供氧,大部分人将出现异常生理症状。
第三节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一、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一)基地的选择及坐落方向 室内体育建筑,要有充分日照,一般应坐北朝南,或偏向东南、西南,使建筑物的长轴尽量东西向。 (二)采光与照明 采光照明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类。 1、自然采光 一般以采光系数作为自然采光的评定指标。采光系数指建筑物的门窗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的面积之比。对运动建筑物来说,系数的标准应为1:3~1:5。
2、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首先是注意照度充足。 (三)采暖与降温 室内运动建筑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室内的适宜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1℃左右。 (四)通风 通风是指更新室内的空气。室内运动建筑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通风可分为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
二、室内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 (-)体育馆 体育馆的大小,应根据其用途和卫生要求来设计。体育馆的地面应平坦、坚固、不滑和不眩目,以木质地板为好。体育馆的墙壁应无明显的棱角和突出部分,空调、暖气设备应尽可能地安装在墙内。 (二)游泳池(场) 池水卫生是游泳池(场)卫生的关键,池水卫生要求与饮用水基本相同,为使池水达到以下要求,就应经常换水、消毒和清洗泳池。
三、室外运动场地设备的卫生要求 田径场 田径场的长轴方向最好是正南北方向,以避免阳光的直射。跑道坚固,不怕雨水冲淋,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跑道还应保持一定的湿度,而又便于雨水向底层渗透。跑道的表面应平坦,无凹坑、碎石、浮土和其他杂物,也不能太滑,以防运动者滑倒摔伤。在炎热的季节里应经常在跑道上洒水。 其他运动场地 也要符合相应的要求。
第二章 运动与营养 概 述 一、营养的概念: 生命的存在,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 及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行,都依赖体 内的物资代谢过程,因此必须步断地从外界摄 取一定数量的新物质,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 获得和利用食物的综合过程称为营养。
二、营养的意义 营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 人体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身体机能、增进健康; 3、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延长寿命; 4、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
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食品 供应不足,儿童少年的发育受到很大的影 响。到了1970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 于战后供给量。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 水平的提高,日本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也相 应得到了改善。
第一节 营 养 素 食物中能被在体内消化、具有供给热能、 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 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几十种,按其化学 组成和生理作用可分为糖、脂肪、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类。
一、蛋白质与运动 (一)组成 1、元素:C. H. O. N. S. P等。 2、基本结构:氨基酸。 在核心碳原子上既有羧 基(—COOH),又有氨基 (-NH2),还有一个不同的侧基。氨基酸的这种结 构可以用分子式表示,式中的R代表不同的侧链。
3、种类:有20多种,可分为两大类。 (1)非必需氨基酸:指在体内自身可以合成, 而不需要由体外的食物蛋白质供给。 (2)必需氨基酸:指不能在体内自身合成,必 需由体外的食物蛋白质直接供给。 必需氨基酸有八种:亮、异亮、苯、色、光、 缬、苏、赖。
(二)营养功用 1、构成机体组织: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组织的新陈 代谢和损伤的修复也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2、调节生理功能: 蛋白质与体内生理功能有关。 3、供给热能: 人体每天所需要的热量有10%~14%左右来自 蛋白质。
(三)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在衡量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可按 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消化率、必需氨基 酸的含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和蛋白质的生物 价四个方面来评定。
1、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把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 白质,其营养价值较高。含必需氨基酸不全的蛋 白质称不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 2、蛋白质的消化率 指一种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消化率 越高,被机体吸收也越多,营养价值就越高。
3.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相互间的比例 从食物中摄取的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相互比例越接近人体需要模式,愈容易被人体所利用。
4、蛋白质的生物价 蛋白质的生物价指表示食物蛋白质在机 体内真正被利用的程度。它是评定蛋白质营 养价值的主要指标。
当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食物混合 食用时,由于各种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相互 配合、补充,改善了氨基酸的比例,从而使 混合蛋白质的生物价提高,这种现象称蛋白 质的互补作用。
面粉、大米所含的赖氨酸低于需要模式,而豆类含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不足,因此,谷类与豆类同时食用可以互补,以提高营养价值 。
(四)蛋白质的供给量与来源 1、蛋白质的供给量 蛋白质在体内贮存量极微,营养充分时约 可贮存少量(约1%)。过多的蛋白质迸人体内 后,经肝脏分解为尿素等排出。 蛋白质的需要量与机体的活动强度、肌肉数 量的多少、年龄及不同的生理状况等条件有关。
2、蛋白质的来源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 肉类、鱼类,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30%; 奶类为.3%~3.8%; 蛋类为11%~14%; 豆类为20%~49.8%; 硬果类为15%~26%; 谷类为6%~10%; 薯类约占2%~3%。
(五)蛋白质与运动能力 蛋白质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如肌 肉收缩、氧的运输与贮存、各种生理机能的调 节等。此外,氨基酸可为运动时肌肉耗能提供 5%~15%的能量。 体育运动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发生变化,不 同性质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亦有所差异。
二、脂肪与运动 (一)组成: 脂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脂肪包 括中性脂肪和类脂质,狭义脂肪仅指中性脂 肪。脂肪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中性脂 肪是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构成的酯, 又称甘油三酪。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 两类。在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是体内 不能合成的,必须由每日食物供给,称为“必 需脂肪酸”。含有必需脂肪酸油脂,营养价值 较高。植物油一般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因而 营养价值较高。
(二)营养功能 1、供给热能: 脂肪是发热量最高的热源物质,每克脂 肪在 体内可以产生37.655kj热能,是蛋白质 和糖的两倍多。脂肪和糖供给充足时,可以 避免人在饥饿时蛋白质的消耗。
2、构成身体组织: 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 成分。中性脂肪在体内构成贮存脂肪,大部分 存在于皮下,因脂肪导热性低,能防止热量散 失,可调节体温。 内脏器官的脂肪,对固定器官、避免机械 摩擦、移位和撞击有一定作用。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脂溶性维生 素A、D、E、K往往与脂肪并存,人体在摄入脂 肪的 同时,便可获得这类维生素。另外,脂 肪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这是 因为:
第一,摄入体内的脂溶性维生素, 只有溶于脂 肪后才能正常运输和代谢; 第二,脂肪酸可刺激胆 汁分泌,胆汁中的胆汁 酸盐能协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用。 • 4、供给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具有多种功能 • 促进发育,维持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健康。缺乏 • 时会出现发育水平低下、皮肤水肿和湿疹等;
(2)促进脂肪运输和代谢,对预防 脂肪在体内 堆积和冠心病有积极作用; (3)与精子形成、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5、增加食物的美味和饱腹感: 过油的饭菜色香味美,能增加食欲;含 脂肪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饱腹感强。
(三)营养价值评定: 食用脂肪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脂肪消 化率、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及维生素的含量。 1、消化吸收率: 脂肪的消化率与其溶点有关,含不饱和脂 肪酸的油脂溶点低,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溶点 高。凡溶点高于人体温的就较难乳化和消化吸 收,反之则容易消化吸收。如牛羊脂的溶点都
在40C以上,其消化率约为81~88%;而植物 油和 炼过的猪油和鸡油,其消化率约为97一 99%。黄油、奶油是乳 融性脂肪,容易消化吸收。 2、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 植物油是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动物油含 饱和脂肪酸较多,它与胆固醇结合形成酯,容易 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粥样硬化,从这种意义上 讲,植物油的营养价值优于动物脂肪。
(四)供给量及来源: 1、供给量: 脂肪供给量受饮食习惯、季节和气候的影 响,故变动范围较大。另外,就脂肪在体内供 能而言,亦可由糖 来供给。至于为了供给必需 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以及促进其吸收所需要 的脂肪并不太多,一般每日有50克脂肪即能满 足需要。
(1)过多的危害:动物性脂肪过多,易得高 血压、心脏病等;运动员脂肪过多,耗氧增 多,影响运动 ;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不利胃 肠吸收。 (2)过少的危害:正常人脂肪占人体重男为 12%;女为20%;运动员男为3~4%;女为 10~12%。脂肪过少人削瘦,易疲劳,怕寒 冷,皮肤粗糙。
2、脂肪的来源: 脂肪酸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中,动物性脂肪 来自肉类、鱼肝油、骨髓和蛋黄等。 植物性脂肪来自菜籽、芝麻、豆类、花生 和硬果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