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70 Views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第 1 课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伊丽梅.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必修 2《 遗传与进化 》 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经历了 “提出问题 —— 构建假说 —— 验证假说 —— 得出结论” 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 “假说 — 演绎” 法。. 二、设计思想. 开展 探究式 教学, 还原 孟德尔的研究场景, 再现 孟德尔的研究过程,让学生 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 , 从而 领悟“假说 —— 演绎” 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 具备一定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基础。
E N D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伊丽梅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第一节 • 孟德尔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二、设计思想 开展探究式教学,还原孟德尔的研究场景,再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从而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 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 具备一定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基础。 • 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 • 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创造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领悟“假说—演绎”法。 • 教学难点:尝试解释分离现象,提出假说; • 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六、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尝试解释人类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 • 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情况: “以性状为研究对象”“相对性状”
尝试解释: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 发现问题: 1、遗传物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存在? 2、亲代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 3、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内相遇,保持独立,还是合二为一? 19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遗传学问题
介绍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环节二: P 高茎 × 矮茎 F1高茎 数学统计 F2 高茎 矮茎 787 277 3 : 1
环节三: 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 讨论1:用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否解释? “融合遗传”: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多重微粒”: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最终子代性状由数量决定,而数量是随机的。
讨论2、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 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 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 3个,4个) 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 孟德尔假说的主要内容 假说是否能成功解释原有的杂交实验呢?
关 键 之 处 P 高茎 × 矮茎 F1高茎 F2 高茎 矮茎 787 277 3 : 1 成功解释原有的实验,但假说是否一定是成立的呢?
环节四: 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且比例为1:1;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1.什么样的植株可以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F1高茎(Dd)) 实验材料: 2.让F1高茎和谁杂交可以让子代性状和比 例反应出配子的比例?(矮茎(dd))
结果预测: 运用假说进行演绎 实验结果:高茎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 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
总结: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环节五: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教学反思 • 学生领悟了“假说—演绎”法,体会到孟德尔的艰难、伟大,感受到孟德尔的魅力!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 • 学生的课堂表现超乎我的想像。只要我们教师有精心且巧妙的设问,充分的相信我们的学生,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孟德尔”! • 给我的启发:做一个有创造力的教师!给学生一个充满灵动、创造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