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第 1 课时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第 1 课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伊丽梅.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必修 2《 遗传与进化 》 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经历了 “提出问题 —— 构建假说 —— 验证假说 —— 得出结论” 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 “假说 — 演绎” 法。. 二、设计思想. 开展 探究式 教学, 还原 孟德尔的研究场景, 再现 孟德尔的研究过程,让学生 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 , 从而 领悟“假说 —— 演绎” 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 具备一定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基础。

sade-jord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第 1 课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伊丽梅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第一节 • 孟德尔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3. 二、设计思想 开展探究式教学,还原孟德尔的研究场景,再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从而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

  4. 三、学情分析 • 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 具备一定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基础。 • 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 • 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创造性。

  5.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 五、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尝试提出假说,验证假说,领悟“假说—演绎”法。 • 教学难点:尝试解释分离现象,提出假说; • 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7. 六、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尝试解释人类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 • 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情况: “以性状为研究对象”“相对性状”

  8. 尝试解释: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 发现问题: 1、遗传物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存在? 2、亲代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 3、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内相遇,保持独立,还是合二为一? 19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遗传学问题

  9. 介绍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环节二: P 高茎 × 矮茎 F1高茎 数学统计 F2 高茎 矮茎 787 277 3 : 1

  10. 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

  11. 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

  12. 环节三: 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 讨论1:用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否解释? “融合遗传”: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多重微粒”: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最终子代性状由数量决定,而数量是随机的。

  13. 教学片断:“尝试提出假说”

  14. 讨论2、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 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 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 3个,4个) 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 孟德尔假说的主要内容 假说是否能成功解释原有的杂交实验呢?

  15. 键 之 处 P 高茎 × 矮茎 F1高茎 F2 高茎 矮茎 787 277 3 : 1 成功解释原有的实验,但假说是否一定是成立的呢?

  16. 环节四: 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且比例为1:1;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1.什么样的植株可以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F1高茎(Dd)) 实验材料: 2.让F1高茎和谁杂交可以让子代性状和比 例反应出配子的比例?(矮茎(dd))

  17. 结果预测: 运用假说进行演绎 实验结果:高茎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 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

  18. 总结: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环节五: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9. 七、教学反思 • 学生领悟了“假说—演绎”法,体会到孟德尔的艰难、伟大,感受到孟德尔的魅力!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 • 学生的课堂表现超乎我的想像。只要我们教师有精心且巧妙的设问,充分的相信我们的学生,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孟德尔”! • 给我的启发:做一个有创造力的教师!给学生一个充满灵动、创造性的课堂!

  20. 谢 谢 !

  21. 教学片断:“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4个?”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