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憂鬱症與自殺防治

憂鬱症與自殺防治. 李克翰. 憂鬱的概念. 情緒的表現 悲傷 愁苦 煩悶 激躁. 憂鬱的概念. 生理 的反應 睡眠障礙 食慾差 動作慢 說話少 身體化症狀. 憂鬱的概念. 認知的 狀態 無能 無望 無助 自責 自殺意念 罪惡妄想 缺乏興趣 缺乏性趣. 憂鬱及憂鬱症. 相同與相異點 憂鬱症患者會憂鬱,但憂鬱不等於憂鬱症。. 憂鬱症的指標. 情緒 不好 (2 週以上 ) 生活乏味 / 無興趣 胃口 突然變壞

saburo
Download Presentation

憂鬱症與自殺防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憂鬱症與自殺防治 李克翰

  2. 憂鬱的概念 情緒的表現 悲傷 愁苦 煩悶 激躁

  3. 憂鬱的概念 生理的反應 睡眠障礙 食慾差 動作慢 說話少 身體化症狀

  4. 憂鬱的概念 認知的狀態 無能 無望 無助 自責 自殺意念 罪惡妄想 缺乏興趣 缺乏性趣

  5. 憂鬱及憂鬱症 相同與相異點 憂鬱症患者會憂鬱,但憂鬱不等於憂鬱症。

  6. 憂鬱症的指標 • 情緒不好(2週以上) • 生活乏味/無興趣 • 胃口突然變壞 • 睡眠障礙(嗜睡、失眠) • 容易發脾氣 • 疲勞 • 有罪惡感 • 失去生活動力 • 有自殺念頭 • (有5種以上即可能患了憂鬱症)

  7. 憂鬱症的成因-生理 • 生物因素: • 腦功能- •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 神經傳導介質(neurotransmitter): 血清素(serotonin) 正腎上腺皮質素(norepinephrin) 多巴胺(dopamine) • 賀爾蒙與內分泌系統-

  8. 憂鬱症的成因-遺傳 • 基因: • 雙親中有一位是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其子女得重鬱症的機率是25% 。 • 若兩個均是患者,子女得病的機率升至50-75%。 • 若雙親或手足有一位得重鬱症,則你有1.5-3倍得重鬱症的機會。

  9. 憂鬱症的成因-認知 • 非理性信念 一定、絕對、必需 自動化思考 • 憂鬱三角形(貝克) 負向自我歸因 負向對外連結 負向未來詮釋

  10. 憂鬱症的成因-社會心理 • 社會心理因素: • 工作壓力、親人失落、創傷事件等 • kindling-sensitization hypothesis. –初次的憂鬱發作,改變邊緣系統與腦內生化,讓接續的憂鬱症更容易發生。 • learned helplessness學習無助 • 童年不愉快:性、身體虐待,跟父母分開、父母親生病等。11歲以前的分離或死別。

  11. 憂鬱症的現況 社會文化的影響 環境壓力與疾病 文化對憂鬱症狀表現之影響 文化對憂鬱症治療之影響

  12. 憂鬱症的現況 憂鬱症在臺灣的治療狀況 就醫人口少 第一線醫師辨識能力不夠 治療藥物及劑量療程不足 病人及大眾對憂鬱症的過分關切或忽略

  13. 憂鬱症與相關精神疾病 單極型情感性精神病 雙極型情感性精神病 其他精神疾病合併憂鬱症狀 身體疾病所致之憂鬱症 物質(藥物)所致之憂鬱症

  14. 障礙者的心理需求 • 愛與尊重,而不是同情或憐憫 • 同理的了解,而不是誤解或偏見 • 給予平等和工作的機會,而不是歧視和限制 • 全面看待和評價,而不是只看到缺陷的一面 • 接納成為社群的一員,而不是把我們隔離 • 也有成功和歡樂的需求,而不是只要活著就好

  15. 身心障礙者的心理需求 身障者對一般人的誤解(一體兩面) • 以為一般人可對他們隨時提供幫助 • 以為一般人對其「障礙」感到厭惡 • 以為一般人對他人的「障礙」麻木不仁 • 以為一般人把障礙者的生活目標特殊化 • 以為一般人希望障礙者應該和障礙者在 • 一起

  16. 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誤解 • 刻板印象(Stereotype):認為所有身心障礙者都有些固定的特質,例如能力差、依賴心重 • 擴散作用(Effect of Spread):認為外在缺陷一定會影響心智能力或其他心裡特質 • 污名化(Stigmatization):認為身心的缺陷是不名譽的事 • 必然的哀傷(Requirement of mourning):一般人認為身障者因為本身的缺陷,並定會產生沮喪、怨天尤人等情緒反應,一般人也會給予身障者較多的同情

  17. 身心障礙者如何看待自己的障礙(Vash, 1980) • 障礙之孤離: 將自己的障礙視為悲劇,不願承認事實,對生命感到絕望 • 障礙之認知: 開始體認障礙的事實,學習重新適應生活,但仍感到不便 • 障礙之整合: 將視力缺陷視為自己眾多特質之一,從心理調適的經驗中成長

  18. 身心障礙者的憂鬱傾向 • 肢障者出現憂鬱傾向的機率:一般人的四倍(Turner & Mclean,1989) • 憂鬱傾向容易在心裡調適歷程中出現 • 憂鬱的情緒反應:焦慮、思考缺乏組織、社會關係孤立

  19. 治療憂鬱症的方法 • 藥物:抗憂鬱劑 • 選擇性血清素抑制回收劑(SSRI) • MAOI • 三環抗鬱劑 •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 人際理論治療

  20. 認知重整的模式(一) ◎A(觸發事件)→C(結果:非理性的情緒、 生理或行為反應) ◎A(觸發事件)→B(信念/認知/自動想法) →C(結果--非理性的情緒、生理或行為反應)

  21. 認知重整的模式(二) ◎ A→B→C→ D1(駁斥/檢覈),D2(正向內言) →E(結果--理性的想法、情緒、生理或行為反應) ★先駁斥、檢覈,然後用正向的內言代替。※問自己三個問題: (1)有什麼證據支持原來的想法(想法的合理性與真實 性)? (2)有沒有其他不同的想法(正向思考)? (3)就算原來的想法合理與真實,那又如何(結果因應)?

  22. 運動是治療憂鬱的天然良藥 維吉尼亞大學心理治療教授布朗博士 • 研究了一百零一位憂鬱的學生,將他們分爲運動組和不運動組。 • 布朗博士說:「二星期慢跑五天,十星期就能明顯地降低沮喪積分。而一星期跑三天的人,亦有同樣的成績,但在這期間不運動的人,卻沒有任何改變。」

  23. 激烈運動之後腦啡增加5倍 舒爽愉快!

  24. 靜坐減壓身心舒暢 • 超過150名紐約電話公司的員工學習放鬆技巧。五個月後,他們的焦慮、失眠能減少,高血壓也降低。同時也發現較容易戒煙、減重。他們感覺較有自信及快樂。 • 許多研究都肯定靜坐能降低血壓、膽固醇,有益心臟健康。

  25. 現代人如何預防憂鬱症? • 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凡事往好處想,不執著,能捨能得。 • 有適當的休閒活動:多與大自然接觸,與人群接觸,減輕工作壓力。 • 學習因應壓力的適當模式:平時做減壓的工作,不累積壓力,不讓自己崩潰。 • 學習放鬆技巧:肌肉放鬆術、靜坐、冥想等。 • 閱覽心理、哲學叢書、信仰宗教等。

  26. 一個可長可久的解決之道 • 有充足的睡眠 • 多運動 • 每天持之以恆

  27. 自殺防治

  28. 這樣的故事是否在你生活週遭出現過? • 李伯伯:65歲,喪偶5年,子女各自成家立業,目前獨居。退休後生活缺乏重心,經常不想出門。另身體病痛多,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想要早點解脫,不想造成子女負擔。 • 阿華:40歲,外遇而生下一女已經十歲了,孩子的父親每個月給三萬元的生活費用,阿華一直想要女兒認祖歸宗,但是男方元配不允許,阿華衝動之下,帶小孩燒炭自殺未遂。目前面臨了感情問題和教養問題,認為自己和女兒沒有生存的價值。

  29. 你也可以成為防止悲劇的關鍵者 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我們週遭的家人、鄰居、朋友,有些異樣? 您是否知道 如何察覺異樣呢? 您知道如何適時伸出援手嗎?

  30. 看完之後….

  31. 自殺防治新口訣『BHC-5L』Being happiness catchers-5L Looking: 看 Listening:聽 Learning:轉 Loving:牽 Living: 走

  32. BHC-5L:Looking 看 觀察,察覺自殺危險性。 Q:社區裡自殺防治應注意的警訊有哪些?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壓力容忍度變低 失魂落魄、漫無目的、不理會他人 家中凌亂無秩序我照顧能力變差 購買幫助自殺的物品(安眠藥、農藥、木炭、繩索等) 過度的抽菸、飲酒、或藥物不當使用 導致警力介入的暴力或意外事件 Q:社區裡自殺防治應注意的高危險群有哪些? • 童年經歷嚴重創傷者 • 曾經嘗試自殺者 • 家族有自殺史,酒癮史或精神病史 • 慢性疾病患者 • 離婚、鰥寡或單身 • 失業或退休 • 獨居/社交孤立

  33. 自殺徵兆--言語/文字 留下自殺的筆記或警告、暗示,表現出想死的念頭。 可能直接說出或在網誌或唱歌等表現如:「以後不要再給你們添麻煩了」、「我什麼都做不好,沒有用」、「只要我消失,問題都會解決」、「已經沒有關係了」、 「沒有人關心我的死活」 …等。

  34. 自殺徵兆--行為/外觀 表情平淡、說話慢、眉頭深鎖、垂頭喪氣、憂鬱、悲傷。 顯得疲憊、身體常有不明原因不適,如頭痛、頭暈、胃痛…等 減少社交活動,變得疏離、淡漠。 越來越不想和朋友家人交談或接觸,退縮,不想動。 清理自己所有的東西,並將心愛的東西分贈他人。 經過一段沮喪期後,突然無緣無故開朗起來,可能是已找到“解脫“的方法。 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跟平常不一樣。如睡眠、飲食習慣改變。 突然間酗酒或不當用藥。

  35. 自殺徵兆--環境/疾病 生活遽變,情緒極不穩定,想以死解決問題或逃避現實。 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至親死亡、失戀等。 面對生活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被裁員、懷孕、流產、搬家。 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罹患絕症或長期慢性病。 精神疾病呈現精神錯亂現象。 憂鬱症。

  36. BHC-5L:Listening 聽 仔細聆聽,做個關懷的傾聽者。 • 當周圍有人談及自殺念頭時,那是求救信號,請傾聽他的心聲與感受。 • 當一個好聽眾,耐心聽他的心情,並接受他的感受,小心不要顯露出責備或怪罪。 • 不要與他爭辯,也不要否定、忽略,或是說”你在開玩笑吧!”。 • 鼓勵他表達感覺,鼓勵支持適度表達憤怒,讓他知道不必獨自承受。 • 告訴他你的關心,也表達想協助的意願。 • 你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支持的力量」對他來說是很大的鼓勵,或可阻斷其自殺的念頭。

  37. 路不是到底了,而是該轉彎了!! BHC-5L:Learning 轉 • 路不轉人轉,學習心方法

  38. BHC-5L:Learning 轉 當我們傾聽完許多的苦水之後,我們可以提供新的想法與正向思考技巧,讓自殺者知道「不是路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 想要自殺的人,通常心理是矛盾的,他們希望有方式可以解決問題,可是又過於負向思考,認為自己的問題已經到了盡頭,沒有轉圜的餘地。 • 事情本身沒有好壞,關鍵在於個人對事情的態度與解讀。

  39. 看一看, 轉 轉 轉

  40. BHC-5L:Loving 牽 • 拉起愛的小手,牽出幸福捕手安全網 團結力量大。 當你發現身邊的同事、朋友有自殺的危險時,除了關心傾聽與支持外,請記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結合其他人際、社會網絡資源,才能牽起安全網,積極保護自殺者,避免其採取行動。 在需要的時候,別忘了還可以尋求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

  41. BHC-5L:Loving 牽 • 拉起愛的小手,牽出幸福捕手安全網 • 針對一般民眾: • 主動關心社區居民 • 多傾聽 • 少傳誦 • 多觀察社區的安全,特別是在深夜或清晨容易被忽略的時刻,適時提供協助 • 針對需要特別關懷的社區民眾: • 協助建立人際網絡 • 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 • 協同社區熱心人士經常性的拜訪關懷,提供情緒支持

  42. Loving-牽

  43. BHC-5L:Living 走 人生還有很多新選擇-快樂生活向前走 • 轉移注意力的—陪同報名各項社團活動:電腦課、元極舞、土風舞,或當志工。 • 抒發情緒性的—吃東西、唱KTV、逛街、看電影、聽音樂、大哭一場、到空曠的地方大叫。 • 支持性的--找人傾吐,和朋友喝下午茶。 • 給自己沉思沉澱的機會—放空、沉思、到郊外走走,重新思考下一步,有哪些事情沒有做的。 • 尋找人生價值的—諮商、成長課程、算命。 • 社會資源及醫療資源—尋求醫療門診。

  44. BHC-5L:Living 走 減壓祕訣- 每天持續適度地運動 靜坐冥想 充分的營養 充足的睡眠 聆聽美妙的音樂 換個想法,換個世界

  45. 結 語 • 當身邊有心情低落的人,我們可以 成為一個伸手拉他一把的人,一句話、 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都可能可以讓他 改變心情。 • 心情低落的人,不一定聽得下你的勸告,但是你的支持與陪伴常是更有效的方法。 • 心情低落的人,常執著在某一個負向情緒中,更需要我們陪伴他尋找人生新選擇。

  46. 人不是被事情困住,而是被對那件事情的看法困住!人不是被事情困住,而是被對那件事情的看法困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