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53 Views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 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 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 , 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E N D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 所指向的对象。 低俗! 漂亮!
2、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认识与被认识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客体 主体 基本的 首要的 实践关系 有用性 效益性 价值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类与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的客观矛盾,不断促使人类自身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与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不断地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通过实践,使得客体的属性及其本质得以充分暴露。 • 通过实践,才能使主体直接与客体相接触,实现认识的发生与升华。 • 从本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 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 东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两个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严重缺陷的克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反映具有摹写性;二是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 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 方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一)从实践到认识
Can we believe our perception? How do we judge our perception?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相互依赖、相互联结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某些特征
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 舍罕国王:当然可以……?! 来自感性认识 需上升为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