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 从 1981 年的 《 雨,沙沙沙 》 到 2000 年的新作 《 富萍 》 , 20 年以来,王安忆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 王安忆的小说,从未归属于任何一种小说流派,但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小说思潮中,她都未曾失去自己独有的魅力与光彩。. 王安忆: 1954 年 3 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当代著名上海女作家。. 一、王安忆创作三个阶段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三、“女性文学”与“女性主

rust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王安忆简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王安忆简介 •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 • 从1981年的《雨,沙沙沙》到2000年的新作《富萍》,20年以来,王安忆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 • 王安忆的小说,从未归属于任何一种小说流派,但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小说思潮中,她都未曾失去自己独有的魅力与光彩。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当代著名上海女作家。

  2. 一、王安忆创作三个阶段 •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 三、“女性文学”与“女性主 义文学”“女性写作”等 概念 • 四、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 • 五、长恨歌

  3. 一、王安忆创作三个阶段 和 主题题材变化及作品 第一阶段(1980—1984)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表现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作品有《69届初中生》《本次列车 终点》《流逝》等。后期创作一度中断,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 第二阶段(1985—1989)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小鲍庄》《大刘庄》等。后期以爱情题材为代表,作品有“三恋”。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4.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及作家作品 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主要特点是“人的觉醒”。作家作品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小说,以及《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和《往事》、《寄小读者》等散文;庐隐的《海滨故人》、冯沅君的《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谢冰莹《空谷幽兰》。 第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最具代表的作家作品有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铁凝的《麦秸垛》王安忆的“三恋”,戴厚英的《人啊,人》、谌容的《人到中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抗抗的《夏》、《北极光》、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池莉的《烦恼的人生》、《来来往往》、方方的《黑洞》、《风景》、舒婷的《致橡树》、迟子建的《左边是篱笆,右边是玫瑰》、蒋子丹的《黑颜色》等。

  5. 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个人化写作”。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子弹穿过苹果》、陈染的没《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徐坤的《先锋》、《旅行》、张欣的《决非偶然》、卫慧的《上海宝贝》等。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个人化写作”。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子弹穿过苹果》、陈染的没《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徐坤的《先锋》、《旅行》、张欣的《决非偶然》、卫慧的《上海宝贝》等。

  6. 三、“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性写作”等概念三、“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性写作”等概念 (1)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性 作家创作的主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女性文学”无论是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学 史来说,还是对于文学作者和读者来说,都 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在文学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中,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也不可能有“女性文学”的产生。因此,“女性文学”的提出,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嘲讽。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80年代以前,许多女性作家都不愿意在自己的作家身份前面加上一个“性别”的标记,而研究者们对于是否应该提出“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也一直持怀疑和犹豫的态度。

  7. (2)“女性主义文学”实际上是 “女权主义”的一种变通说法。 “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攻击性, 其作品不仅仅是通过对女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的展示,来引起人们的喜爱和怜惜,而常常 是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展现,来破坏现存的社 会意识,起到惊世骇俗的阅读效果。在西方,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是一回事;但在 中国,“女性文学”则比“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更 广泛的含义,或者说,更多一些文学意义, 更少一些政治意义。因为中国女性很少有人 赞同或参与女权主义运动。

  8. (3)“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原本是对 “女性文学”概念的反叛。 在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基本 上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女性写作” 则是与“女性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不同概念。 在中国,很少人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因 为她是与“女权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而“女性文 学”与“女性写作”则比较接近,其区别仅仅在于前者 常常局限与文学,而后者内容更广泛。

  9. 四、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 和 王安忆对张爱铃的发展。 王安忆自己并不承认张爱玲对他有多大影 响。但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写上海和写上 海女人这两点上,两人的创作是有共同的契 合点的。张爱玲小说主要写两座城;上海和 香港。而张爱玲笔下的香港,实际上也可以 上海的女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沉香屑 第一炉 香》中的葛微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琐 记》中的长安。而王安忆小说的主要题材,也集中在 乡村小城镇和上海这两大环境中,前者可以“三恋”和 《岗上的世纪》为代表,后者则可以《本次列车终 点》、《流逝》、《长恨歌》等为代表。特别是《长 恨歌》发表后,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张 爱玲之后中断了数十年有“海派小说”的空白,甚至直 接把忘安忆看作了张爱玲之后的传人,这不是没有道 理的。

  10.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追求着一种古典 式情愫、一种舒缓的叙事语调。作品在风趣而 典雅的叙述语言之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王安忆 作为知识女性所特有的古典情愫和写作姿态。 这种情愫主要 得益于张爱玲的影响,但不是摹仿张 的风格也不是学张的神韵,是从大处着手,把握住了 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贡献,即偏离“五四”以来 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视角,而从个人的立场上升掘出 都市民间的世界。 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即使是题材完全相同, 其创作也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也就是发展。 这主要体现为王安忆小说描写城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 运时叙事空间开放性的特点。

  11.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除了时代背 景不同,人物命运不同,社会内容也不同 之外,还在于张爱玲从来都是把自己看作 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王安忆则始终把 自己看成是一个外来人。如果说王安忆有什么比 张爱玲高明,比她更了解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一 方面,可以说王安忆更客观,而张爱玲则陷入了 自己的上海情结之中。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王 安忆更注重“叙事”的艺术,注重小说的文体的变 化, “王安忆以叙述的方式建构起自我与客观世 界的新关系”

  12. 恨 歌 白居易

  13.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雲棧縈紆登劍閣 5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迴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14.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子弟白髮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一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裡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15. 故事简介 • 16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淑媛”,之后又当选1946年“上海小姐”第三名。当红的王琦瑶被军政要员李主任看中,成了他的“外室”。不料,1949年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身亡。 •   王琦瑶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与邻居蹉跎度日。在她为远房亲戚康明逊怀上孩子之后,康却消失了,一直暗恋王琦瑶的程先生则扮作孩子“父亲”。1966年“文革”开始,程先生病死。 •   转眼间女儿薇薇到了豆寇年华,王琦瑶跟着年轻人重回社交圈。她的经历博得了一位叫“老克腊”的小伙子的同情,两人发生了关系。但她的朋友中不乏在上海混世界的“小白相”,他盯上了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使王琦瑶死于非命

  16. “上海小姐”这顶桂冠是一片浮云,它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烟云,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它迷住了你的眼,可等你睁开眼睛,却什么都没有,光荣作云是倾盆的大雨,作风是十二级的,到头来只是一张透明的黑白颠倒的胶片纸,要多虚无有多虚无,这就叫作虚荣!“上海小姐”这顶桂冠是一片浮云,它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烟云,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它迷住了你的眼,可等你睁开眼睛,却什么都没有,光荣作云是倾盆的大雨,作风是十二级的,到头来只是一张透明的黑白颠倒的胶片纸,要多虚无有多虚无,这就叫作虚荣!

  17. 我不是上海的代言人 -淺談長恨歌 以王琦瑤為主角,寫出了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滄桑起伏,在這或繁華或破敗的歲月中,敘述一個上海女子曲折的一生 上海的璀璨光華中,烘托出王琦瑤的四十年滄桑情史,在分與合之間掙扎,那原是近乎冷酷的歷程,是至高的華麗下,世間兒女卻身不由己的蒼涼。王琦瑤的一生都像風中的柳絮,隨風飄散,她把自己交給命運,並怨喈命運對她的不公,但綜觀之下,王琦瑤為自己努力過什麼嗎﹖性格決定命運,王琦瑤為這句話下了最好的註腳。

  18. 王家有女初長成 • 王琦瑤不是特別的,她是普通的一個上海弄堂裡的小家碧玉,她就是上海弄堂裡的那股小女兒情態,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平易近人,可親可愛的。愛鬧點小脾氣,愛用點小心機 。她愛什麼也不慣直說,總要拐彎抹角的和人打啞謎,而她的美就正美在這股子情態上,一種貼近世俗,如同日常生活的情態。

  19. 這樣的王琦瑤要去做閃閃發亮的電影明星是太過勉強了,所以片廠的試鏡是可預期的。這件事在王琦瑤心裡,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尤其是對她這型滿肚子心思的少女來說,是很失面子的一件事,她骨子裡的感傷主義性格,更在此時得到了徹底發揮的機會,她便自怨自艾的認為自己滄桑了起來 。 • 儘管有一個如此不快的開頭,王琦瑤的美並沒有因此被埋沒,她那份細水長流的美麗被刊在畫報上或擺在照相館裡都足以讓人眼睛一亮,「滬上淑媛」的名號不逕而走

  20. 天生麗質難自棄 • 但世事有時總和人的希望逆著走,你盼望希冀的,總盼不到,無心強求的往往偏偏就是你的。旁人的一頭熱簇擁下,王琦瑤參加上海小姐的選美大賽,但若讓王琦瑤自己拿主意,她是萬不會動這個念頭的,即使有,也是浮光一瞥,過後她立時會笑自己昏了頭了。但王琦瑤天生是一個讓人讓時勢推著走的人,她不堅持什麼,事情走到那就這麼走下去也行。

  21. 旁人想對她好,想藉著上海小姐把自己對王琦瑤的一腔熱情給做足,王琦瑤自己也想藉著參加選美來報答大家,對她來說,順著大家的期望就是一種報答他們的方式,最終,王琦瑤拿到了第三名,就像她這個人,不是出頭挑的,但是也讓人忘不掉。

  22. 一朝選在君王側 • 正是由於她的這份性格,王琦瑤住進了愛麗絲公寓,開始她短暫的情婦生涯。在我看來,王琦瑤走上這條路,倒不是一般的貪慕金錢權勢等因素,而一開始更談不上情愛,純粹是她隨波逐流的個性使然。事情來了,她沒有勇氣說不,也沒什麼意志說不,就這麼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發展下去

  23. 十九歲的王琦瑤,在面臨老成的李主任時,基本上都是聽憑李主任拿主意,而剛巧李主任一直是智珠在握,想定了一步步要怎麼做的人。十九歲的王琦瑤,在面臨老成的李主任時,基本上都是聽憑李主任拿主意,而剛巧李主任一直是智珠在握,想定了一步步要怎麼做的人。 • 這件事就理所當然的走下去了。在聚少離多的生活中,他們也逐漸培養出了夫妻般的感情,兩人都是可憐人,此時的命運都不是操縱在自己手上,只能加倍的對身邊的人盡心,想在漫無天際的不確定中抓住一些可以掌握的

  24. 芙蓉如面柳如眉 • 回到外婆娘家鄔橋的王琦瑤,結識了像從舊照片中走出的豆腐少年阿二,阿二對王琦瑤的愛戀,夾雜著少年的崇拜和對外頭世界的無窮幻想,王琦瑤像是他的水中倒影 。他在種種有關王琦瑤流傳的傳說中,更加添上了數筆他自己的幻想,王琦瑤不是為誘惑他而來的 ,而是為了滿足他對鄔橋以外世界的想望而來 • 王琦瑤促成了阿二的離去,阿二的離去也促成了王琦瑤的回到上海 。

  25. 歸來池苑皆依舊 • 定居平安里的王琦瑤有了新朋友─嚴師母,兩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互相較勁又互相瞧得起的友誼,這時王琦瑤已非吳下阿蒙,不再是當年那怯怯懦懦的小家子氣少女,而是經過了歲月成長的少婦,本已無心再裝點自己的她,由於嚴師母的鼓勵亦或刺激,重燃起了梳妝打扮的力量,同時也是再世為人的希望,王琦瑤再度翻出舊時衣,便意味著她的心尚未死。兩個女人間的競賽,日日在衣飾髮型間上演,而在王琦瑤首次造訪嚴師母家時,勾起了所有愛麗絲的回憶,但景物依舊,那個不解世事的王琦瑤卻是再回不來了。

  26. 遲遲鐘鼓初長夜 • 二男二女的牌局,時時都在彼此猜測互相試探,康明遜和王琦瑤的微妙關係,在明眼人看來顯而易見,嚴師母的反對,除了身為康明遜表姐的責任之外,還參雜了許多身為女人的忌妒,女人間外表的競技,評審往往要從男人身上來作定奪,這兩個女人的戰爭,嚴師母怎麼努力追趕也趕不上的年齡差距,終於在此時全盤皆輸了,康明遜對王琦瑤的動心,證明了王琦瑤的魅力未減,何況這個男人,甚至還是她自己帶來的,嚴師母嫉恨失悔交集,最後只能做了棒打鴛鴦的惡人。

  27. 王琦瑤的生活不可諱言是寂寞的,白日偶有的聚會,使得夜晚更加顯得淒清 ;相對的,康明遜的體貼便顯得格外讓人動心 。兩個註定走不到一塊兒的男女,硬是在不斷的言語試探下,探出了彼此的真心,搭在了一起,但這對男女,同樣的沒有對命運迎戰的勇氣,一樣的逆來順受,就像他們所做的擂沙圓子,被命運搓成一定的形狀。 • 直到孩子的問題浮現,王琦瑤決心不拖康明遜淌這淌混水,了結了這段關係,反而找上薩沙作替死鬼。這於王琦瑤來說,是她愛康明遜的表現,但康明遜對王琦瑤的愛呢﹖康明遜就這樣坦然接受了王琦瑤最後的愛的餽贈,走出了她和王琦瑤一同構築的小小安樂世界,繼續過他的生活,留下王琦瑤獨自承擔這份重擔。

  28. 悠悠生死別經年 • 王琦瑤和多年前的故人都十分偶然的重逢了。程先生,王琦瑤是程先生的初戀 ,份初戀也造成了程先生對愛情的畏懼 。十二年如流水般地流過,若不是白髮,若不是隆起的肚子,他們怎樣也不能感到那些記憶都已經過去了這麼久,再見面,程先生仍然對王琦瑤有著愛戀,但他是一個活在夢幻世界裡的人,他無法接受王琦瑤報答式的委身 。他性格的執著讓他選擇了再度和王琦瑤分別,將王琦瑤母女托付給了他這一生深深虧欠的蔣麗莉,並也同樣由於他追求完美的個性,最後自殺以終。

  29. 蔣麗莉,彷彿是為了化開這個一生的心結,也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和王琦瑤程先生重遇,她對王琦瑤或程先生的付出都得不到對方真心的回報,王琦瑤對蔣麗莉是責任和報答,程先生亦然。兩人都沒有把蔣麗莉當作真正知心解意的朋友,原因在於根本他們就非同路人,王琦瑤要的朋友是淡如水的那種,不會貼的太近讓她感到壓迫的,程先生要的情人也是不逼人的,解人意的,但蔣麗莉是一個固執又一頭熱的典型,她一廂情願的想對人好,卻總適得其反,讓她愛的人畏懼的縮了回去。

  30. 此恨綿綿無絕期 • 王琦瑤的女兒薇薇長大了,卻和媽媽不親,王琦瑤自己此時已經被歲月歷練透了一圈,少女時的小心眼都被時間孕育成了深深的心思 • 薇薇妒忌母親,但她的朋友或是男友都一再的偏向了母親那一邊。張永紅成了王琦瑤的忘年之交,她們的共同興趣就是對時尚的追求,美人越近遲暮越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就正因自知自己已經年華不再了,才對這類事情分外上心 。 • 賣去自己青春換來的金子,卻再換不來青春,甚至因此死於非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