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k likes | 1.32k Views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 如果存在,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有何区别 ?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E N D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阐述。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阐述。
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始终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提出来。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始终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的。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是作了一般性的概括。他当时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是作了一般性的概括。他当时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看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看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 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就是证明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2.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2.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 “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握两点:
把注意力放到 : 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
坚持 “三个有利于 标准 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凡是合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2、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最早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 • 四川省广汉市(原广汉县)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到突破计划经济模式,构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广汉的农村改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在金鱼乡推行“包产到组”; 第一个组建县级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第一个实行财政包干为主体的县级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个实行粮改,取消粮票。 在向阳摘掉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换之以“向阳乡人民政府”,因此博得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美称。
收获季节光明日报记者余长安采访向阳镇,几公里外便见满地金黄的田野上,别墅式的农家小楼星罗棋布。镇上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滨江大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工厂企业红红火火,不愧是率先迈进小康、跨入“全国乡镇百颗星”行列的川西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镇党委书记邓跃成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他们改革开放的成绩,农民人均收入:1978年205元,1998年2730元,增长13.3倍;乡镇企业产值:1978年502万元,1998年10.4亿元,增长200倍;实现税利:1998年比1978年增长350倍。
社会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证。 • 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延缓了摆脱贫困的进程。1978年,全国农村约有1/3的人没有解决温饱。谈起当年向阳人敢为天下先的情景,邓跃成说,18年前,即使是地处“天府之国”的广汉县的农民们也“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芭芭门”,年收入只有几十元。
1977年春的一天,当时任县委书记的常光南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下乡了解大春生产情况。他看到,一马平川、受都江堰自流灌溉之益的麦田里,到处都杂草丛生、麦苗稀稀,而地里的社员们则是懒洋洋的。这使他感到十分难过。当他来到西高公社一个生产队的田里时,不由眼前一亮。这里麦苗墨绿茁壮,地里、田埂上都整修得干干净净,社员们干活的积极性很高。1977年春的一天,当时任县委书记的常光南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下乡了解大春生产情况。他看到,一马平川、受都江堰自流灌溉之益的麦田里,到处都杂草丛生、麦苗稀稀,而地里的社员们则是懒洋洋的。这使他感到十分难过。当他来到西高公社一个生产队的田里时,不由眼前一亮。这里麦苗墨绿茁壮,地里、田埂上都整修得干干净净,社员们干活的积极性很高。 一了解,这个队偷偷把土地按动力划成几个作业组,定了产量任务,超产奖励多分口粮,减产则少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看长势,他们的亩产量至少比别的地方高100多斤。
第二天,常光南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向20几个公社书记讲了他头天的见闻和感想,立刻炸了锅。多数人说,要是可以搞定产,我们保证大面积每亩增产100斤以上!也有人害怕:定产的实质是“包”,那可是禁区,是触动人民公社体制的大事呀!第二天,常光南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向20几个公社书记讲了他头天的见闻和感想,立刻炸了锅。多数人说,要是可以搞定产,我们保证大面积每亩增产100斤以上!也有人害怕:定产的实质是“包”,那可是禁区,是触动人民公社体制的大事呀!
借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1979年广汉县又改社队企业由公社、大队统管成立“工业公司”自主经营,同时成立“农业公司”负责农技推广等与农业有关的经营活动,成立“商业公司”负责农副产品的流通。三个公司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前提下组成“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负责协调、管理全公社的经济工作。这样改革以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复存在,联产计酬责任制又取消了“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人民公社实际上已成了一个空牌子。借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1979年广汉县又改社队企业由公社、大队统管成立“工业公司”自主经营,同时成立“农业公司”负责农技推广等与农业有关的经营活动,成立“商业公司”负责农副产品的流通。三个公司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前提下组成“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负责协调、管理全公社的经济工作。这样改革以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复存在,联产计酬责任制又取消了“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人民公社实际上已成了一个空牌子。
1980年4月15日,一个“秘密会议”在向阳公社旅社二楼举行。县委书记常光南、副书记夏更坤及全体党委成员经过一天的艰苦讨论,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议:撤销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向阳乡人民政府;乡党委管党务,政府管行政,农工商总公司管经济。1980年4月15日,一个“秘密会议”在向阳公社旅社二楼举行。县委书记常光南、副书记夏更坤及全体党委成员经过一天的艰苦讨论,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议:撤销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向阳乡人民政府;乡党委管党务,政府管行政,农工商总公司管经济。 6月18日,向阳公社举行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乡政府组成人员。当天中午,向阳公社的牌子摘下来,乡政府的牌子挂上去。
这是自人民公社、大跃进以来中国挂出的第一块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虽然“秘密”会议有“不声张、偷偷干”的约定,此举仍然迅速震动了巴蜀,震动了全国。 •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结束了存在22年之久的人民公社体制,并被载入宪法。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 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配合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成就 (10)最激动的时刻 (4)最壮观的截流 (2)最激情的瞬间 (6)最重大的决策 (8)最艰苦的谈判 (1)最严峻的挑战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政府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署双边协议。 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中国政府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9)最遥远的航行 1997年夏,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7)最盛大的庆典 (3)最重要的会议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实验成功。 (5)最英雄的壮举 1999年10月1日 ,首都各界庆祝建国5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中旬在北京举行。 1998年6月中旬至9月上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九五”,大事要览
现在都市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购汽车、住大房、 买电脑、上宽带、 穿名牌、下饭店、 坐卧车、去旅游。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 • 江泽民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 的关 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