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59 Views
環境變遷與災害防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scyeh@ntnu.edu.tw. 地球怎麼了?. 氣候變遷的現象. 環境變遷: 以非洲大陸可能裂為二塊為例. 法新社, 2009/11/4. 研究者今天指出,最近在衣索比亞東北方一處地質板塊產生裂痕,使非洲大陸有可能因火山爆發而一分為二。 「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的一份報告指出, 2005 年 9 月兩座火山爆發而使荒無人煙的阿法( Afar )地區產生 60 公里長的裂痕,促使科學家進一步檢測地殼運動。
E N D
環境變遷與災害防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scyeh@ntnu.edu.tw
環境變遷:以非洲大陸可能裂為二塊為例 法新社,2009/11/4 • 研究者今天指出,最近在衣索比亞東北方一處地質板塊產生裂痕,使非洲大陸有可能因火山爆發而一分為二。 • 「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份報告指出,2005年9月兩座火山爆發而使荒無人煙的阿法(Afar)地區產生60公里長的裂痕,促使科學家進一步檢測地殼運動。 • 派駐在衣索比亞、參與這項研究的大學教授阿瑞非(Atalay Arefe)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指出:「這項發現的重要性在於,一如海洋,陸地可以在幾天內就發生巨大磁性變形。」
北極在12萬五千年以來首度成為一個島2008年9月北極在12萬五千年以來首度成為一個島2008年9月 東北 航道 西北 航道
北極暖化速度快 海上覆冰最早恐在2013年消失無蹤 路透社 2009/3/6 • 加拿大魁北克(Quebec)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北方研究中心(Centre for Northern Studies)所長文森(Warwick Vincent)表示,近期覆冰資料顯示,覆冰發展「似乎符合最悲觀的模式」,並預測將在2013年消失殆盡。 • 文森接受路透採訪時指出,最早可能是2013年。不過,說是預測較為合理。然而,我們每年都發生錯估情況,並發現速度比我們預期地還快。
大批北極熊大海漂流 保育組織憂心 中央社 2008/8/23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天說,日前超過九隻北極熊被發現在阿拉斯加外海游泳,最遠的離岸超過一百公里,北極熊的命運在北極海冰融解情形下令人更加憂心。 • WWF北極熊計畫協調人約克說,當北極熊游得這麼遠,恐怕會難以安全登岸,有溺斃的危險。
暖化惹的禍! 北極熊彼此獵殺 今日新聞 2008/11/18 • 在加拿大的哈德森灣,雖然是攝氏零下14度,但由於北極氣溫偏高,海冰難以形成,讓以海冰作為捕獵海豹基地的北極熊無法外出覓食,例如一群北極熊已經4、5個月未進食,體重每天減少將近1公斤,科學家表示,甚至還出現北極熊吃北極熊的慘況。 • 為了研究北極熊的數量,科學家利用紅外線攝影機找出懷孕的母北極熊,並且為牠們量體重,結果發現母北極熊的體重25年以來減少了20%,大大影響牠們的生育能力,科學家因此擔心再過不到50年,北極熊就會完全消失。
南極反常暴雨 數萬企鵝寶寶雨中凍死 聯合新聞網 2008/7/15 • 全球暖化造成南極氣候巨變,雨多、雪少,已嚴重威脅企鵝繁殖,初生的阿德利(Adelie)企鵝因羽翼未長成,絨毛不能防水,數以萬計的企鵝寶寶在寒風中凍死。科學家相信,若暴雨氣候持續,阿德利企鵝數目恐將減少八成,十年內可能絕種。 • 過去五十年來,南極半島氣溫上升攝氏3度,現在的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14.7度,更重要的是,五十年前下雨和下雪的比例是每兩天下雪、才有一天下雨,但過去數年的情形剛好倒過來。 • 初生的阿德利企鵝只有薄薄的絨毛,要到40天大時才長出有防水功能的羽毛。大雨來襲時,企鵝父母會保護企鵝寶寶不要被淋濕,可是成年企鵝得出外覓食、也可能淪為海豹的食物,失去依傍的企鵝寶寶就會全身濕透而死於失溫。
南極冰架崩裂 比2個北市還大 中國時報 2008/3/27 • 科學界廿五日表示,南極大陸西南部的「威爾金冰架」,最近裂解出面積四一五平方公里、足足有七個曼哈頓島大般的一大塊浮冰,比兩個台北市還要大,同時整個冰架也岌岌可危,而崩解的原因是氣候暖化。過去卅年間,南極有好幾個冰架一直在縮小,其中有六個完全崩塌。 • 「英國南極調查所」科學家沃恩教授表示,威爾金冰架是南極岌岌可危的冰架中最大的一個;一九九三年他曾預測:假如全球暖化繼續下去,威爾金冰架的北半部卅年間就會消失。但他表示,沒想到事情發生得這麼快,現在冰架如懸絲累卵。
南極一冰架已完全融化 中廣 2009/4/4 • 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南極一個冰架已經消失,另一個正在快速變小,冰河融化的速度加快,這一切都是氣候暖化惹的禍。 • 英國的南極研究團隊說,從1960年代就開始分解的沃迪冰架,已經完全溶化,拉森冰架的北部,也已經消失,根據測量,從1986年至今,拉森冰架的面積減少了8300平方公里。這再一次透露氣候暖化的狀況,比之前認知,嚴重得多。 • 地球上的冰河,有90%以上,集中在南極,那裏的冰層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也特別深遠。
阿爾卑斯山冰河化 義大利和瑞士須重勘邊界 中廣 2009/3/26 • 阿爾卑斯山冰河融化,義大利和瑞士可能必須重新戡定疆界。 • 義大利反對黨國會議員準備提案,要求重勘義大利和瑞士的邊界線,義大利和瑞士主管當局也都認為有此必要。 • 義大利和瑞士的疆界,是在1861年義大利建國的時候劃定,之後經過好幾次修正,上一次修正是在1970年代一條邊界跨國公路通車的時候。至於兩國接壤的阿爾卑斯山區冰河地帶,是在1941年劃定分界點,不過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阿爾卑斯山冰河不斷後退,原先被冰雪覆蓋的疆界,現在已經岩石外露,需要重新勘定,義大利和法國及奧地利之間,也有相同的問題。
暖化災難 世界地圖重劃 自由時報 2007/9/4 • 全球暖化影響迫使地圖權威英國「泰晤士世界地圖全集」的製圖師必須重新繪製陸地海岸線,與對土地型態重新歸類。地圖全集總編艾胥沃斯表示︰「可以說環境災難就攤在我們眼前,我們真的憂心不久的將來一些著名地景地貌將永遠消失。」 • 中亞的鹹海自1967年以來,已縮減75%。 • 非洲的查德湖自1963年以來,已縮減95%。 • 以色列的死海比50年前下降了25公尺。 • 被伊拉克前獨裁者海珊抽乾的美索不達米亞沼澤地,再度恢復溼地景致。
鹹海(Aral Sea)的悲劇 全球暖化+人為貪婪+錯誤政策
極端氣候:中國大陸雪災、洪水、酷熱 • 2008年1月到2月,中國大陸冬季雪災波及一億多人,威力下掃到兩廣與海南島,經濟損失達到75億美元。 • 2008年6月,華南暴雨成災,受災地區超過12個省分,災民超過2千萬人,直接的經濟損失超過450億新台幣。 • 2008年8月,新疆吐魯蕃創下今年新高溫47.8度的紀錄,而且超過攝氏40度的酷熱日數也接近歷史紀錄。
蓋婭理論家:氣候變遷不可擋 世紀末剩10億人 路透社2009/2/26 • 英國著名氣候科學家表示,氣候變遷將在本世紀末前奪走地球上大半性命,人類現在想避免浩劫,卻恐怕為時已晚。 • 2040年前,歐洲城市的夏季均溫將上升到攝氏43度,就像2003年歐洲部分地區與巴格達出現的熱浪一樣。 • 拉夫洛克說:「陸地終將逐漸回復到灌木叢生與乾燥荒蕪的型態,你可以把這種情況,看成撒哈拉沙漠逐步延伸至歐洲,不只是歐洲,全球也將以這種方式出現改變。」 • 他也表示,嘗試減少二氧化碳等暖化地球的氣體排放量,以期降低上述危機的努力,可能注定要功虧一簣。
Copenhagen 2009, COP 15 Source: http://jeffreyhill.typepad.com/english/2009/03/cartoon-turning-up-the-heat.html
氣候協定 大國拍版 小國不認 聯合報2009/12/20 • 哥本哈根會議一如預期,沒有達成類似「京都議定書」的具體結果。 • 在最後關頭,峰會主席祭出罕見的會議程序強渡關山,讓大會通過不具法律約束力,且被小國斥為遭到出賣的「哥本哈根協定」。 •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架構下,所有協定必須要194個公約國全票通過才能算通過。由於吐瓦魯等幾個國家抵制,最後大會主席採取「注意到」(take note of)哥本哈根協定的方式,裁定形式上通過,但仍非聯合國之正式條文。
哥本哈根協議主要內容 • 長期目標:地球增溫小於攝氏2度。 • 資助窮國:已開發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助開發中國家,直到2020年。日本、歐盟、美國將於2010~2012年間,分別先提供110億美元、106億美元與36億美元。 • 監督減排:要求監督開發中經濟體每二年向聯合國報告,並在尊重主權前提下接受查核。 • 保護森林:提供開發中國家正面獎勵。 • 碳權交易:利用碳權市場提高減碳的成本有效性。
二氧化碳濃度代表溫度上昇 • 大氣中的CO2濃度: • 280 ppm in 1900 • 370 ppm in 2000 • 388 ppm in 2009 • 過去65萬年以來,從未超過300 ppm • 每年增加4%,21世紀末有可能將為目前的2倍 Source: http://www.cotf.edu/ete/modules/ climate/GCremote3.html
Little ice age 小冰期 北半球過去一千年平均溫度變化,零值代表1961-1990平均值。紅色代表資料來自溫度計,藍色代表溫度來自樹輪,珊瑚,冰岩芯,或是歷史紀錄。科學家普遍認為二十世紀的增暖主要來自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製造過多二氧化碳之故。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大氣系周仲島教授
全球與台灣的平均溫度變化 • 台灣百年來的平均溫度上升幅度是全球的2倍! 圖片來源:科學發展2008 年4 月, 424 期
台灣觀測到的趨勢(I) 破記錄的高溫正不斷於近期出現,未來仍可能出現新的記錄! 圖片來源: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台灣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脆弱度評估與調適措施之現況認知報告,2009。
台灣觀測到的趨勢(II) 自1980 年代以後,破紀錄的豪大雨呈現極顯著地上升! 圖片來源: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台灣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脆弱度評估與調適措施之現況認知報告,2009。
IPCC預測溫度上升時生態變遷狀況 圖片來源: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
IPCC預估氣候變遷的衝擊(I) • 衝擊正在發生,而且持續進行中
IPCC預估氣候變遷的衝擊(II) • 氣候變暖的趨勢正在加快,表現的形式包括極端氣候的增多、一些地區乾旱加重、冰川、冰帽、極地冰蓋的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等,其所造成的衝擊包括生態系統、糧食、海岸線、工業、人類居住的環境和社會、健康、水資源等各方面。 • 如果全球平均增溫幅度超過1.5℃-2.5℃,約有20%-30%的動植物物種可能面臨絕種的風險,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物種間的相互作用、物種分布的地理範圍等方面將會出現重大變化,對於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產品和服務(如水和糧食供應)亦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IPCC預估氣候變遷的衝擊(III) • 在較高緯度地區和某些潮濕的熱帶地區,包括人口密集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預估到本世紀中葉逕流量將會增加10%-40%。 • 而在某些中緯度和乾燥的熱帶地區,由於降水減少而蒸發率上升,逕流量將會減少10%-30%。預估受乾旱影響的地區將會增加,並有可能對許多行業(如農業、供水、能源生產和衛生)產生不利影響。 • 從區域層面來看,氣候變遷將導致灌溉用水需求量出現大幅度的增加。
IPCC預估氣候變遷的衝擊(IV) • 現有的研究顯示,未來許多區域的豪雨事件頻率將明顯增多,甚至包括那些預估平均降雨量會下降的地區,由此而增加的洪水風險將給社會、基礎設施和水質帶來莫大的挑戰。 • 到21世紀80年代,可能多達20%的世界人口將生活在江河洪水可能增多的地區。溫度升高將進一步影響淡水湖泊和河流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並對許多淡水物種、群落組成和水質主要產生不利影響。 • 在海岸帶地區,由於地下水鹽鹼化加重,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水資源的緊缺。
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I) • 氣候變遷造成的連鎖效應包括水資源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糧食匱乏、海平面上升等,勢必嚴重威脅你我生存的空間。 • 2008年6月16日美國愛荷華州發生五百年來罕見暴雨,導致1/3的愛荷華州被淹沒,洪水使得河床水位高於堤防,數以千計的家庭被迫撤離。 • 世界各地也陸續發生豪雨成災的景象,地球暖化使得氣候變化越來越不可預期。
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II) •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登陸台灣,挾帶驚人的雨量,肆虐中南部造成洪害,南部地區降下大量暴雨,一天降雨等於一年,刷新全台單日降雨量最多紀錄,許多從不淹水的地方淹水了,土石流、山崩、斷橋奪去寶貴性命,八八風災餘悸猶存。 圖片來源:http://blog.udn.com/community/img/PSN_ARTICLE/hiromasa/f_3242153_1.jpg
IPCC:氣候變遷沒救了!只能努力適應 聯合新聞網 2007/11/18 •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表示,氣候變遷已「急遽且不可逆轉」,各國要努力適應,學習與氣候變遷共存。這是IPCC對全球暖化威脅所做的最嚴厲最直接警告。 • 聯合國IPCC於2007年發佈數份氣候報告,包括原理與現象的說明、緩解與適應的手段、未來必須進行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等。 • 2007年11月,IPCC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公布名為「綜合報告」的氣候變遷對策草案。為當年12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跨政府會議建立論述的基礎。
我國新類型災害減災計畫 • 我國新類型災害減災計畫包括了「氣候與環境變遷之防災調適研究」,我國對於氣候變遷調適為研擬方案階段。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環境變遷下的災害防救概念 • 基本體認: • 世界已經與過去不同 • 環境愈來愈脆弱 • 極端氣候事件與大規模環境變遷風險日漸升高 • 工程技術無法應對極端氣候與極端環境災害 • 防災與減災重在事先規劃與預防 • 自然災害永遠存在,勇於面對才能降低大規模生命財產損失的機率
氣候變遷vs.災害防救 脆弱度 vulnerability 災害 Hazard 災難 disaster 社會 經濟 人為 自然 公共設施 超級風暴 超級降雨 水災 旱災 熱浪 其他環境災害
台灣的現況(I) • 脆弱度居高不下: • 防救災相關法令內容、執法與配套均不足 • 學校與社會對於防災救災的觀念仍被動消極 • 西部幹線過度依賴高鐵 • 政府相關部門未認真宣導與執法
台灣的現況(II) • 災害客觀條件的劣化: • 極端氣候持續發生 • 台灣過去百年來溫度上昇幅度是世界平均值的二倍 • 921大地震造成山區地層鬆軟、崩積土石耗費經年方能輸送出山區 • 88水災造成南部廣泛性大規模傷害,日後對暴雨抵抗力更低
應有的作法 • 降低脆弱度(降低災害風險): • 提昇恢復度(resilience),以對抗過去慣常發生的災害 • 創造或提昇國家、區域或地方的抗災能力 • 改善國際、國家或地方相關立法 • 氣候變遷調適作法: • 提昇預報劇烈氣候的能力 • 創造或提昇國家、區域或地方的抗災能力 • 改善國際、國家或地方相關立法
綜合作法 • 以HyogoFramework for Action 2005-2015為例(Building the resilience of nations and communities to disasters): • 治理 • 風險界定 • 提昇知識與綜合素養 • 降低已知風險(譬如氣候變遷的環境風險) • 加強應變災害的準備工作
教育單位可以做些什麼?(I) • 提昇學校中每一個成員的防災素養 • 突破學校經營框架,改善學校治理機制 • 教育部與中央跨部會 • 縣市教育局處承上啟下的作法 • 學校本身面對環境變遷與災害防救的態度改變 • 防災教育向下紮根,培養對災害的敏感度 • 因地制宜,加強區域性防災知識 • 整合防災教育資源,培養防災與救災能力
教育單位可以做些什麼?(II) • 新災害時代中學校扮演的角色: • 每一個學校都是防災應變中心與收容所 • 學校是提供防災教育,提昇防救災能力的核心 • 學校是聯繫家庭與社區,降低災害風險的重要資訊與實物交換中心 • 學校應該加強的地方: • 所有教師與行政人員的防災知識與觀念 • 學校防救災計畫的周延性 • 定期操作防災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