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47 Views
第四章 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说唱又称曲艺,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一种包括文学、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的综合艺术形式。包括了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的说唱音乐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 1 、按艺术风格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2 、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 ① 鼓词类 (流行于北方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 等,南方的温州大鼓、扬州鼓词等) ② 弹词类 (主要流行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E N D
第四章 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 说唱又称曲艺,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一种包括文学、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的综合艺术形式。包括了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的说唱音乐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 • 1、按艺术风格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 2、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 • ① 鼓词类 (流行于北方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 等,南方的温州大鼓、扬州鼓词等) • ② 弹词类 (主要流行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 ③ 道情类 (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 • ④ 牌子曲类(如北京的单弦、福建南音、山东聊城八角鼓、河南大调曲子、青海平弦等) • ⑤ 琴书类 (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贵州琴书等) • ⑥ 时调类 (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湖南丝弦、四川清音等) • ⑦ 走唱类 (河北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安徽凤阳花鼓等) • ⑧ 杂曲类 (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福建锦歌、湖北三棒鼓等)
三、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 唐以前:说唱艺术的萌芽和孕育期 • 唐代:说唱艺术的形成期 • 宋代:说唱艺术的成熟期 • 元明时期:说唱艺术发展期(曲折发展) • 清代:说唱艺术的鼎盛期
四、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 (一)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 • 1、单口唱 • 2、对口唱 • 3、帮唱 • 4、拆唱 • 5、群唱 • 6、走唱
(二)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 • 1、叙事性 • 2、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 3、音乐与语言相结合 • (1)说唱音乐与语言声调的关系 (2)说唱音乐与语言节奏的关系 • (3)说唱音乐与语言音色的关系
(三)说唱音乐的说与唱 • 说唱音乐作为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说与唱的结合。 • 1、说唱音乐的念白 • 说唱音乐的念白有以下几种: • (1)散白:就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散文体的念白。 • 一种,是用作说唱者以第三人称口吻讲述故事情节的表白,如评弹中成为“说表”。 • 另一种,是代言体的说白,即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做第一人称的说白,如京韵大鼓。 • (2)韵白:是一种有韵律的念白,往往用于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念白中,并且有一定的格式。
(2)说唱音乐的唱腔 • 说唱音乐的主要部分是唱腔,有以下几种情况: • (1)半说半唱和唱中夹说的唱腔 一种是前半句说,后半句唱的形式。 一种是唱中夹说。 • (2)似说似唱的唱腔 • (3)旋律性强的唱腔
五、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类型 • 其唱腔结构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 • 1、板腔体:是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用节拍变化的手段来组织唱腔结构,同时在腔调上也有变化。板式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形式。代表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 • 2、曲牌体:是由多种不同的唱段组成,根据作品内容、情节需要,选择不同的曲牌连缀起来演唱。代表曲种有:单弦牌子曲、南阳曲子、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聊城八角鼓等。 • 3、单曲体:其唱段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如北京琴书、乐陵大鼓。 • 4、主插体:是在一种或数种主导曲调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腔调。如京韵大鼓中有时加进京剧的西皮、二黄腔。再如山东琴书、弹词、渔鼓道情都属于这种结构。
六、说唱音乐的伴奏 • 说唱的伴奏音乐有两个部分组成: 过板音乐和唱腔音乐
1、过板音乐 • 包括前奏、引子和各种大小过门。 • (1)前奏 • 在一场或一个大型曲目演出之前,往往加上比较长的器乐前奏,以活跃演出气氛或给以一定的情绪上的准备。常用《八板》、《三六》独立的的器乐曲,在音乐上和演出的节目不一定有内在的联系。 • (2)引子 • 通常不是可以独立演奏的器乐曲,而是特定曲目的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唱腔有着直接的联系。 • (3)过门 • 曲中的过门有大过门和小过门之分。 • 大过门用于段与段之间;小过门用于句与句之间或句顿之间作垫空。
2、唱腔音乐 • (1)随腔伴奏 • 伴奏的曲调基本上和唱腔保持一致的伴奏方法 • (2)对比和变化的伴奏 • 一种是紧打慢唱的伴奏手法 • 一种是伴奏只用几个简单的音的弱奏来衬托。 • (3)接尾伴奏 • 在一些半说半唱朗诵体的唱腔中,常有这种伴奏方法。
思考题: • 1、说唱音乐的定义 • 2、说唱音乐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哪几类? • 3、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 4、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5、说唱音乐的唱腔有哪几种类型? • 6、说唱的伴奏音乐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有何伴奏类型? • 7、 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类型
第三节 汉族说唱音乐的代表曲种 一、单弦牌子曲 (牌子曲类)
(一)定义 • 单弦牌子曲,是流传在北京的牌子曲类曲种之一。因演唱时,可以一人单档,自弹自唱,所以简称“单弦”,又因演唱者以八角鼓击节伴奏,故又称“八角鼓”。
(二)发展概况 • 它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八旗子弟多以此自娱,1880年左右,由随缘乐率先在茶馆演唱,遂形成独立的曲种。
据考证,八角鼓在发展过程中,有五种演唱形式:据考证,八角鼓在发展过程中,有五种演唱形式: 1、岔曲:为一人独唱的短段,岔曲内因结构、素材之差异,又分为脆岔、平岔、长岔、起字岔、数子岔、别韵等。 2、群曲:有多人演唱,多是子弟票友为亲朋所邀,在宅院中演唱。 3、拆唱:即拆唱八角鼓,由二至五人演出,分包赶角,早期分为正旦、小旦,后来改为以丑角为主要角色,引人发笑。 4、单弦:专指一人自弹自唱,演唱杂牌子曲。 5、双头人:与单弦相比,为二人表演,由唱者自弹八角鼓,另有一人专司三弦伴奏。 • 其中的岔曲,后来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加曲牌,连接在一起,成为单弦牌子曲。岔曲则继续存在。形成岔曲(单曲)、牌子曲(联曲)并存的格局。
(三)结构特点 1、岔曲 岔曲多用来写景或借景抒情,篇幅短小,唱腔优美雅致。常在牌子曲开场之前,先以一首岔曲奉献听众,或用来做翻场小段,有些熟悉的名段,也常作为正式节目在舞台上演唱。
其基本结构分为两种,即小岔曲与大岔曲 • (1)小岔曲 • 也称脆曲,它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六句一曲的单曲体,具体结构为: • (前奏)——唱句(一)接过门——唱句(二)中间加过门——唱句(三)接大过门——唱句(四)中间加过门——唱句(五)中间加过门、卧牛儿——唱句(六)接小过门收拢全曲。 • 如《春景》、《秋景》 • (2)大岔曲 • 也称长岔,比小岔曲要长一些。主要发展手法是在六句的基本框架内,随意加入数句,因所用数句较多,也称为数板或数子,数板的容量不限,常常超出六个唱句的总和。 • 如《松月绕》
2、牌子曲 • 牌子曲作为曲艺音乐的一种结构类型,其曲牌连缀的结构特点。 • 无论是小岔曲还是大岔曲,其结构都不能胜任大段故事的演唱。于是就吸收其他曲牌,进行运用。
单弦牌子曲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1)枣核:牌子曲中的最小结构单位。具体构成为: [曲头](岔曲前半段)+ 单个曲牌 + [曲尾](岔曲后半段) (2)腰截:可以唱小段故事,基本结构为 • [曲头]——[数唱]——若干曲牌——[曲尾] • (3)牌子曲:是单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可以容纳各种不同曲调和曲体的曲牌,将这些曲牌连缀在一起,说唱一个较长的故事。 演唱牌子曲时,演员可适时加入韵白和散白。
(四)曲牌的运用 • 单弦所用曲牌甚多,目前能列出曲牌名的约有100多个。一部分曲牌作为主体曲牌,是必用或常用曲牌,其他则因唱段或演唱者的需要作不同的取舍。
(1)曲牌的来源 • (1)来源于明清俗曲,占较大比重。 • 如[罗江怨]、[叠断桥]、[寄生草]、[柳青娘]、[剪靛花]、[太平年]等 • (2)来源于其他曲艺。大多具说唱特点 • 如:[曲头]、[曲尾]、[南城调]、[云苏调]、[流水板]等 • (3)来源于南北曲及地方戏曲 • 如:[满江红]、[山坡羊]、[耍孩儿]、[点绛唇]、[南锣]、[朝天子]等。
2、曲牌的表现功能 当曲牌被用来表现某个唱段和故事时,就具有了适于表现某种特定内容的功能,通常把曲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便于叙事:[南城调]、[靠山调]、[云苏调]、[流水板]等 • (2)便于抒情:[四板腔]、[湖广腔]、[叠断桥]等 • (3)多种用途:此类曲牌可塑性强,快、慢、悲、喜皆能表现。如[太平年]、[罗江怨]、[鲜花调]、[剪靛花]等。
思考题 • 1、单弦牌子曲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 2、岔曲的结构特点 • 3、八角鼓在发展过程中的五种演唱形式是什么? • 4、单弦牌子曲的定义。
(一)概况 • 四川清音由明、清两代的时调小曲和四川各地的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流行于四川各地,深受观众喜爱,早期称作“唱小曲”、“唱小调”、“唱月琴”、“唱琵琶”等,1930年重庆艺人成立“清音歌曲改进会”之后,随以“清音”命名。 • 四川清音,属牌子曲类曲种之一,它和明清小曲一脉相承,但也大量吸收了流入四川的外地小调与民歌。清音唱词以长短句为主。
(二)清音的唱腔 • 清音的唱腔有三种类型: 小调、曲牌、大调。
1、小调 • 小调是可以单独演唱的曲调,来自民歌,常用来演唱抒情的生活片断和叙述小段故事,结构简单,近似分节歌,即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每次反复中根据唱词的变化,曲调作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 这类曲调有:[鲜花调]、[长城调]、[剪简化]、[小桃红]、[四季调]等。
2、曲牌 • 曲牌的体式与小调相仿,但不单独演唱,常夹在大调中使用。 • 如:[半边月]、[平板]、[叠断桥]、[银纽丝]、[罗江怨]等。
3、大调 • 是大型体裁,一般用来演唱历史戏剧和民间传说故事。共有八大调,即勾调、码头调、寄生草、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其中,反西皮调为板腔体,其余均为曲牌体。他们都有曲头、曲尾之分,在中间加入若干曲牌。
(三)结构特点 • 四川清音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1、单曲体 • 小调在结构形态、曲调来源、音乐色彩上有着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 (1)多种体式并存 • (2)一曲多唱
2、曲牌体 • 这些被称为基本曲牌的唱腔,一般都有[曲头]和[曲尾],因此可以构成多种套式,而其联套原则又各不相同,它们可以使再现原则、循环原则、省相邻原则、起平落原则、起承转合原则等
3、板腔体 • 在清音中有一些属于板腔体的唱腔,但并不是曲牌板腔化而来的,其主要是直接从戏曲吸收而来,如汉调、反西皮调等,它们又自成体系。 • 如汉调唱腔有[散板帽子]、[散板尾煞]、[一字](4/4)、[二流](2/4)、[快二流]、[慢二流]等。反西皮唱腔有[一字]、[二流]等。这类唱腔更多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
思考题: • 1、四川清音的结构有哪几种形式? • 2、四川清音的唱腔类型有哪些?
三、 京韵大鼓
定义 •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成就较高的曲种。
1、前身——木板大鼓 • 木板大鼓是流行于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一种农民的说唱音乐形式。 • (1)、伴奏没有弦乐,只有鼓、板,并因此得名。 • (2)、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内容多为英雄好汉的故事,如《杨家将》 • (3)、音乐很简单,五声音阶,节拍为一板一眼 • (4)、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上下句式,唱腔为板腔体。 • (5)、由半职业的农民艺人演唱,当时人称木板大鼓的表演者为“说大鼓书的”。
2、形成 • (1)1870年前后,木板大鼓艺人进入京津地区,起初多为摆地摊演唱。 • 长篇曲目改为短篇,增加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时称“怯大鼓”。 • 当时著名艺人有胡十、宋五、霍明亮 • (2)后又出现了改“怯”味的三位演唱名家:刘保权、张小轩、白云鹏,及著名弦师韩永禄、白凤岩等,使“怯大鼓”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京韵大鼓。 • (3)以后京韵大鼓传人多宗流派,20世纪30年代后女艺人渐兴,出现了骆玉笙、孙书筠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二)刘宝全的艺术成就 • 1、1900年到北京演唱后,将河间府的口音改为北京话,使“怯大鼓”成为“京韵大鼓” • 2、吸收借鉴戏曲及其它说唱形式的声韵、唱法,使其声腔甜润清亮,音域宽广,搞的运用自如。 • 3、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形成一套适合于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使打鼓的表演改变了呆板、拘谨的形式。 • 4、对板式进行改革,将木板大鼓以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言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 • 5、由于创新,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逐渐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既是唱,唱即使说”的说唱风格。 • 6、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大西厢》、《闹江州》 • 刘宝泉在艺术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表演上注重“寓情于声”和“手眼身步”的准确运用,加上嗓音清脆圆亮,腔调丰富多变,善用高腔烘托气氛,吐字有力清楚。与当时京剧演员谭鑫培、评书艺人双厚坪被合称为“艺坛三绝”,在京韵大鼓界具有极大影响。
骆玉笙 •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9岁学唱京剧,14岁登台,17岁改唱京韵大鼓。骆派发突出特点是重字尾的润腔,善于运用不同的颤音,同时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字上用长短不同的下滑音,充满感情色彩。骆玉笙的代表作是《红梅阁》、《子期听琴》、《剑阁闻铃》、《击鼓骂曹》、《卧薪尝胆》等。
(三)唱词 • 1、押韵 • 2、平仄 • 3、基本句式及变化形式
3、基本句式及变化形式 • (1)基本句式 • 京韵大鼓的唱词为上下句形式,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一般分为“二二三”三个词逗。 • 此外,还有六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其他形式的句子。 • (2)变化形式 • 有衬字和嵌字、垛句等形式。 • 衬字和嵌字的使用或去掉一般不改变句意,但加进去可以使唱词更活泼、更口语化。 • 嵌字是在句子基本格式外增加的词组,常有的有“嵌三字头”、“嵌五字尾”及句子中的“三字嵌”、“四字嵌”等形式。 • 垛句是京韵大鼓中单独的一种句子格式,在情绪紧张或需要加强描写的地方使用,一般由若干组成双的叠句组成,三字句、四字句最多。
(四)唱腔 • 1、音乐结构——板腔体 • 2、基本板式: • (1)慢板,一板三眼 4/4拍 • (2)紧板,有板无眼 1/4拍 • (3)垛板,一板一眼 2/4拍 • 3、腔调 • (1)慢板的主要腔调 • (2)垛板的主要腔调 • (3)紧板的主要腔调
(1)慢板的主要腔调 慢板有多种腔调,旋律最为丰富,是京韵大鼓中最主要、占据篇幅最多的板式。
1、平腔 ——是京韵大鼓唱腔的基础,其他腔调均由此发展而来。 2、挑腔——在平腔基础上加以句幅和音域的扩展而成,并主要体现在乐句的尾部拖腔上。 3、落腔——属于下句唱腔,曲调低沉下行,也是在平腔基础上形成,只是音调进行向低音区发展 4、甩腔——是一个段落或整个唱段结束时使用的唱腔,也属于下句腔调。 5、预备腔——又名“拉腔”,是甩腔前的上句专用腔。 6、长腔——又叫“大腔”,也属于上句腔调。它与平腔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三乐逗,特别是在句尾又较长的大拖腔,音域较低,曲调抒情优美,歌唱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