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第四章 说唱音乐

第四章 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说唱又称曲艺,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一种包括文学、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的综合艺术形式。包括了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的说唱音乐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 1 、按艺术风格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2 、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 ① 鼓词类 (流行于北方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 等,南方的温州大鼓、扬州鼓词等) ② 弹词类 (主要流行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rumo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说唱音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2. 一、定义 • 说唱又称曲艺,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一种包括文学、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的综合艺术形式。包括了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的说唱音乐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二、分类 • 1、按艺术风格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 2、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 • ① 鼓词类 (流行于北方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 等,南方的温州大鼓、扬州鼓词等) • ② 弹词类 (主要流行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 ③ 道情类 (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 • ④ 牌子曲类(如北京的单弦、福建南音、山东聊城八角鼓、河南大调曲子、青海平弦等) • ⑤ 琴书类 (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贵州琴书等) • ⑥ 时调类 (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湖南丝弦、四川清音等) • ⑦ 走唱类 (河北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安徽凤阳花鼓等) • ⑧ 杂曲类 (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福建锦歌、湖北三棒鼓等)

  4. 三、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 唐以前:说唱艺术的萌芽和孕育期 • 唐代:说唱艺术的形成期 • 宋代:说唱艺术的成熟期 • 元明时期:说唱艺术发展期(曲折发展) • 清代:说唱艺术的鼎盛期

  5. 四、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 (一)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 • 1、单口唱 • 2、对口唱 • 3、帮唱 • 4、拆唱 • 5、群唱 • 6、走唱

  6. (二)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 • 1、叙事性 • 2、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 3、音乐与语言相结合 • (1)说唱音乐与语言声调的关系 (2)说唱音乐与语言节奏的关系 • (3)说唱音乐与语言音色的关系

  7. (三)说唱音乐的说与唱 • 说唱音乐作为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说与唱的结合。 • 1、说唱音乐的念白 • 说唱音乐的念白有以下几种: • (1)散白:就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散文体的念白。 • 一种,是用作说唱者以第三人称口吻讲述故事情节的表白,如评弹中成为“说表”。 • 另一种,是代言体的说白,即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做第一人称的说白,如京韵大鼓。 • (2)韵白:是一种有韵律的念白,往往用于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念白中,并且有一定的格式。

  8. (2)说唱音乐的唱腔 • 说唱音乐的主要部分是唱腔,有以下几种情况: • (1)半说半唱和唱中夹说的唱腔 一种是前半句说,后半句唱的形式。 一种是唱中夹说。 • (2)似说似唱的唱腔 • (3)旋律性强的唱腔

  9. 五、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类型 • 其唱腔结构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 • 1、板腔体:是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用节拍变化的手段来组织唱腔结构,同时在腔调上也有变化。板式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形式。代表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 • 2、曲牌体:是由多种不同的唱段组成,根据作品内容、情节需要,选择不同的曲牌连缀起来演唱。代表曲种有:单弦牌子曲、南阳曲子、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聊城八角鼓等。 • 3、单曲体:其唱段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如北京琴书、乐陵大鼓。 • 4、主插体:是在一种或数种主导曲调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腔调。如京韵大鼓中有时加进京剧的西皮、二黄腔。再如山东琴书、弹词、渔鼓道情都属于这种结构。

  10. 六、说唱音乐的伴奏 • 说唱的伴奏音乐有两个部分组成: 过板音乐和唱腔音乐

  11. 1、过板音乐 • 包括前奏、引子和各种大小过门。 • (1)前奏 • 在一场或一个大型曲目演出之前,往往加上比较长的器乐前奏,以活跃演出气氛或给以一定的情绪上的准备。常用《八板》、《三六》独立的的器乐曲,在音乐上和演出的节目不一定有内在的联系。 • (2)引子 • 通常不是可以独立演奏的器乐曲,而是特定曲目的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唱腔有着直接的联系。 • (3)过门 • 曲中的过门有大过门和小过门之分。 • 大过门用于段与段之间;小过门用于句与句之间或句顿之间作垫空。

  12. 2、唱腔音乐 • (1)随腔伴奏 • 伴奏的曲调基本上和唱腔保持一致的伴奏方法 • (2)对比和变化的伴奏 • 一种是紧打慢唱的伴奏手法 • 一种是伴奏只用几个简单的音的弱奏来衬托。 • (3)接尾伴奏 • 在一些半说半唱朗诵体的唱腔中,常有这种伴奏方法。

  13. 思考题: • 1、说唱音乐的定义 • 2、说唱音乐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哪几类? • 3、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 4、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5、说唱音乐的唱腔有哪几种类型? • 6、说唱的伴奏音乐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有何伴奏类型? • 7、 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类型

  14. 第三节 汉族说唱音乐的代表曲种 一、单弦牌子曲 (牌子曲类)

  15. (一)定义 • 单弦牌子曲,是流传在北京的牌子曲类曲种之一。因演唱时,可以一人单档,自弹自唱,所以简称“单弦”,又因演唱者以八角鼓击节伴奏,故又称“八角鼓”。

  16. (二)发展概况 • 它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八旗子弟多以此自娱,1880年左右,由随缘乐率先在茶馆演唱,遂形成独立的曲种。

  17. 据考证,八角鼓在发展过程中,有五种演唱形式:据考证,八角鼓在发展过程中,有五种演唱形式: 1、岔曲:为一人独唱的短段,岔曲内因结构、素材之差异,又分为脆岔、平岔、长岔、起字岔、数子岔、别韵等。 2、群曲:有多人演唱,多是子弟票友为亲朋所邀,在宅院中演唱。 3、拆唱:即拆唱八角鼓,由二至五人演出,分包赶角,早期分为正旦、小旦,后来改为以丑角为主要角色,引人发笑。 4、单弦:专指一人自弹自唱,演唱杂牌子曲。 5、双头人:与单弦相比,为二人表演,由唱者自弹八角鼓,另有一人专司三弦伴奏。 • 其中的岔曲,后来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加曲牌,连接在一起,成为单弦牌子曲。岔曲则继续存在。形成岔曲(单曲)、牌子曲(联曲)并存的格局。

  18. (三)结构特点 1、岔曲 岔曲多用来写景或借景抒情,篇幅短小,唱腔优美雅致。常在牌子曲开场之前,先以一首岔曲奉献听众,或用来做翻场小段,有些熟悉的名段,也常作为正式节目在舞台上演唱。

  19. 其基本结构分为两种,即小岔曲与大岔曲 • (1)小岔曲 • 也称脆曲,它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六句一曲的单曲体,具体结构为: • (前奏)——唱句(一)接过门——唱句(二)中间加过门——唱句(三)接大过门——唱句(四)中间加过门——唱句(五)中间加过门、卧牛儿——唱句(六)接小过门收拢全曲。 • 如《春景》、《秋景》 • (2)大岔曲 • 也称长岔,比小岔曲要长一些。主要发展手法是在六句的基本框架内,随意加入数句,因所用数句较多,也称为数板或数子,数板的容量不限,常常超出六个唱句的总和。 • 如《松月绕》

  20. 2、牌子曲 • 牌子曲作为曲艺音乐的一种结构类型,其曲牌连缀的结构特点。 • 无论是小岔曲还是大岔曲,其结构都不能胜任大段故事的演唱。于是就吸收其他曲牌,进行运用。

  21. 单弦牌子曲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1)枣核:牌子曲中的最小结构单位。具体构成为: [曲头](岔曲前半段)+ 单个曲牌 + [曲尾](岔曲后半段) (2)腰截:可以唱小段故事,基本结构为 • [曲头]——[数唱]——若干曲牌——[曲尾] • (3)牌子曲:是单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可以容纳各种不同曲调和曲体的曲牌,将这些曲牌连缀在一起,说唱一个较长的故事。 演唱牌子曲时,演员可适时加入韵白和散白。

  22. (四)曲牌的运用 • 单弦所用曲牌甚多,目前能列出曲牌名的约有100多个。一部分曲牌作为主体曲牌,是必用或常用曲牌,其他则因唱段或演唱者的需要作不同的取舍。

  23. (1)曲牌的来源 • (1)来源于明清俗曲,占较大比重。 • 如[罗江怨]、[叠断桥]、[寄生草]、[柳青娘]、[剪靛花]、[太平年]等 • (2)来源于其他曲艺。大多具说唱特点 • 如:[曲头]、[曲尾]、[南城调]、[云苏调]、[流水板]等 • (3)来源于南北曲及地方戏曲 • 如:[满江红]、[山坡羊]、[耍孩儿]、[点绛唇]、[南锣]、[朝天子]等。

  24. 2、曲牌的表现功能 当曲牌被用来表现某个唱段和故事时,就具有了适于表现某种特定内容的功能,通常把曲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便于叙事:[南城调]、[靠山调]、[云苏调]、[流水板]等 • (2)便于抒情:[四板腔]、[湖广腔]、[叠断桥]等 • (3)多种用途:此类曲牌可塑性强,快、慢、悲、喜皆能表现。如[太平年]、[罗江怨]、[鲜花调]、[剪靛花]等。

  25. 欣赏:北京单弦专题片

  26. 思考题 • 1、单弦牌子曲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 2、岔曲的结构特点 • 3、八角鼓在发展过程中的五种演唱形式是什么? • 4、单弦牌子曲的定义。

  27. 二、四川清音(牌子曲类)

  28. (一)概况 • 四川清音由明、清两代的时调小曲和四川各地的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流行于四川各地,深受观众喜爱,早期称作“唱小曲”、“唱小调”、“唱月琴”、“唱琵琶”等,1930年重庆艺人成立“清音歌曲改进会”之后,随以“清音”命名。 • 四川清音,属牌子曲类曲种之一,它和明清小曲一脉相承,但也大量吸收了流入四川的外地小调与民歌。清音唱词以长短句为主。

  29. (二)清音的唱腔 • 清音的唱腔有三种类型: 小调、曲牌、大调。

  30. 1、小调 • 小调是可以单独演唱的曲调,来自民歌,常用来演唱抒情的生活片断和叙述小段故事,结构简单,近似分节歌,即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每次反复中根据唱词的变化,曲调作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 这类曲调有:[鲜花调]、[长城调]、[剪简化]、[小桃红]、[四季调]等。

  31. 2、曲牌 • 曲牌的体式与小调相仿,但不单独演唱,常夹在大调中使用。 • 如:[半边月]、[平板]、[叠断桥]、[银纽丝]、[罗江怨]等。

  32. 3、大调 • 是大型体裁,一般用来演唱历史戏剧和民间传说故事。共有八大调,即勾调、码头调、寄生草、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其中,反西皮调为板腔体,其余均为曲牌体。他们都有曲头、曲尾之分,在中间加入若干曲牌。

  33. (三)结构特点 • 四川清音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34. 1、单曲体 • 小调在结构形态、曲调来源、音乐色彩上有着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 (1)多种体式并存 • (2)一曲多唱

  35. 2、曲牌体 • 这些被称为基本曲牌的唱腔,一般都有[曲头]和[曲尾],因此可以构成多种套式,而其联套原则又各不相同,它们可以使再现原则、循环原则、省相邻原则、起平落原则、起承转合原则等

  36. 3、板腔体 • 在清音中有一些属于板腔体的唱腔,但并不是曲牌板腔化而来的,其主要是直接从戏曲吸收而来,如汉调、反西皮调等,它们又自成体系。 • 如汉调唱腔有[散板帽子]、[散板尾煞]、[一字](4/4)、[二流](2/4)、[快二流]、[慢二流]等。反西皮唱腔有[一字]、[二流]等。这类唱腔更多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

  37. 欣赏:四川清音专题片

  38. 思考题: • 1、四川清音的结构有哪几种形式? • 2、四川清音的唱腔类型有哪些?

  39. 三、 京韵大鼓

  40. 定义 •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成就较高的曲种。

  41. (一)发展概况

  42. 1、前身——木板大鼓 • 木板大鼓是流行于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一种农民的说唱音乐形式。 • (1)、伴奏没有弦乐,只有鼓、板,并因此得名。 • (2)、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内容多为英雄好汉的故事,如《杨家将》 • (3)、音乐很简单,五声音阶,节拍为一板一眼 • (4)、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上下句式,唱腔为板腔体。 • (5)、由半职业的农民艺人演唱,当时人称木板大鼓的表演者为“说大鼓书的”。

  43. 2、形成 • (1)1870年前后,木板大鼓艺人进入京津地区,起初多为摆地摊演唱。 • 长篇曲目改为短篇,增加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时称“怯大鼓”。 • 当时著名艺人有胡十、宋五、霍明亮 • (2)后又出现了改“怯”味的三位演唱名家:刘保权、张小轩、白云鹏,及著名弦师韩永禄、白凤岩等,使“怯大鼓”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京韵大鼓。 • (3)以后京韵大鼓传人多宗流派,20世纪30年代后女艺人渐兴,出现了骆玉笙、孙书筠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44. (二)刘宝全的艺术成就 • 1、1900年到北京演唱后,将河间府的口音改为北京话,使“怯大鼓”成为“京韵大鼓” • 2、吸收借鉴戏曲及其它说唱形式的声韵、唱法,使其声腔甜润清亮,音域宽广,搞的运用自如。 • 3、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形成一套适合于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使打鼓的表演改变了呆板、拘谨的形式。 • 4、对板式进行改革,将木板大鼓以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言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 • 5、由于创新,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逐渐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既是唱,唱即使说”的说唱风格。 • 6、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大西厢》、《闹江州》 • 刘宝泉在艺术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表演上注重“寓情于声”和“手眼身步”的准确运用,加上嗓音清脆圆亮,腔调丰富多变,善用高腔烘托气氛,吐字有力清楚。与当时京剧演员谭鑫培、评书艺人双厚坪被合称为“艺坛三绝”,在京韵大鼓界具有极大影响。

  45. 骆玉笙 •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9岁学唱京剧,14岁登台,17岁改唱京韵大鼓。骆派发突出特点是重字尾的润腔,善于运用不同的颤音,同时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字上用长短不同的下滑音,充满感情色彩。骆玉笙的代表作是《红梅阁》、《子期听琴》、《剑阁闻铃》、《击鼓骂曹》、《卧薪尝胆》等。

  46. (三)唱词 • 1、押韵 • 2、平仄 • 3、基本句式及变化形式

  47. 3、基本句式及变化形式 • (1)基本句式 • 京韵大鼓的唱词为上下句形式,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一般分为“二二三”三个词逗。 • 此外,还有六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其他形式的句子。 • (2)变化形式 • 有衬字和嵌字、垛句等形式。 • 衬字和嵌字的使用或去掉一般不改变句意,但加进去可以使唱词更活泼、更口语化。 • 嵌字是在句子基本格式外增加的词组,常有的有“嵌三字头”、“嵌五字尾”及句子中的“三字嵌”、“四字嵌”等形式。 • 垛句是京韵大鼓中单独的一种句子格式,在情绪紧张或需要加强描写的地方使用,一般由若干组成双的叠句组成,三字句、四字句最多。

  48. (四)唱腔 • 1、音乐结构——板腔体 • 2、基本板式: • (1)慢板,一板三眼 4/4拍 • (2)紧板,有板无眼 1/4拍 • (3)垛板,一板一眼 2/4拍 • 3、腔调 • (1)慢板的主要腔调 • (2)垛板的主要腔调 • (3)紧板的主要腔调

  49. (1)慢板的主要腔调 慢板有多种腔调,旋律最为丰富,是京韵大鼓中最主要、占据篇幅最多的板式。

  50. 1、平腔 ——是京韵大鼓唱腔的基础,其他腔调均由此发展而来。 2、挑腔——在平腔基础上加以句幅和音域的扩展而成,并主要体现在乐句的尾部拖腔上。 3、落腔——属于下句唱腔,曲调低沉下行,也是在平腔基础上形成,只是音调进行向低音区发展 4、甩腔——是一个段落或整个唱段结束时使用的唱腔,也属于下句腔调。 5、预备腔——又名“拉腔”,是甩腔前的上句专用腔。 6、长腔——又叫“大腔”,也属于上句腔调。它与平腔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三乐逗,特别是在句尾又较长的大拖腔,音域较低,曲调抒情优美,歌唱性较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