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佛语化愁——自心如海,无须抱怨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在如今这个时代,抱怨、指责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流行病。在家里,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争气、不孝顺,孩子抱怨家长喋喋不休,对自己管束太严,简直就像一个“老古董”;丈夫抱怨妻子不贤慧、不听话、不会做家务,妻子抱怨丈夫不体贴、不勤快、不会挣钱。在单位,上级抱怨下级不勤奋、不尽职、一切朝“钱”看,下级抱怨上级不公正不公平、视野里总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同事之间也相互抱怨,指责别人偷懒、耍滑、溜须拍马。更为可怕的是,“抱怨”就像一个驱之不散的厉鬼,占领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使这些人的心灵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在如今这个时代,抱怨、指责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流行病。在家里,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争气、不孝顺,孩子抱怨家长喋喋不休,对自己管束太严,简直就像一个“老古董”;丈夫抱怨妻子不贤慧、不听话、不会做家务,妻子抱怨丈夫不体贴、不勤快、不会挣钱。在单位,上级抱怨下级不勤奋、不尽职、一切朝“钱”看,下级抱怨上级不公正不公平、视野里总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同事之间也相互抱怨,指责别人偷懒、耍滑、溜须拍马。更为可怕的是,“抱怨”就像一个驱之不散的厉鬼,占领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使这些人的心灵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之中。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抱怨呢?心理学家曾经研究,人们抱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误以为通过抱怨可以改变身边的人和事,于是就抱怨; 二、希望通过抱怨获得他人的同情与帮助; 三、希望通过抱怨表现自己的优秀与出众; 四、出于一种习惯,下意识地抱怨——例如抱怨天气不好、抱怨堵车、抱怨社会风气、抱怨电视广告太多等等。
其实,抱怨并不会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可以改变身边的人和事,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有些抱怨,虽然能获得他人的少许同情与帮助,却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极其珍贵的素质,这些珍贵素质的缺失与所得到的同情与帮助相比,就像是用黄金换回了稻草一般;想通过抱怨表现自己的出众也是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大多数时候会弄巧成拙;此外,下意识的抱怨会毁坏我们愉悦的心情,吸引更多需要抱怨的事情。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位从日本战俘营里死里逃生的人,去拜访另一个当时关在一起的难友。他问这位难友:“你已经原谅那群残暴没人性的家伙了吗?”“是的,我已经原谅他们了。”“可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们!我恨透他们了,这些混蛋害得我家破人亡,至今想起仍让我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他的朋友听后,淡淡地说:“如果是这样,你至今仍然被他们监禁着,没有得到释放。”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位从日本战俘营里死里逃生的人,去拜访另一个当时关在一起的难友。他问这位难友:“你已经原谅那群残暴没人性的家伙了吗?”“是的,我已经原谅他们了。”“可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们!我恨透他们了,这些混蛋害得我家破人亡,至今想起仍让我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他的朋友听后,淡淡地说:“如果是这样,你至今仍然被他们监禁着,没有得到释放。”
结语—— 当我们心中怀着对他人的怨恨时,内心肯定 是痛苦的。有一分怨恨,就有一分痛苦;有两分 怨恨,就有两分痛苦;只有将怨恨从内心释放 掉,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