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45 Views
品德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周建忠. 因为碰撞,才显现思想的生命力. 是实践中的一种感悟和思辨,不是金科玉律 是一次分享和交流,需要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澄清 版权所有,允许盗版,注意防止产生病毒. 引子:一个故事. 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 斯普朗格.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1 、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 品德课程目标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力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的心理结构参与过程,达到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统一发展。
E N D
品德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周建忠
因为碰撞,才显现思想的生命力 • 是实践中的一种感悟和思辨,不是金科玉律 • 是一次分享和交流,需要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澄清 • 版权所有,允许盗版,注意防止产生病毒
引子:一个故事 • 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斯普朗格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1、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 • 品德课程目标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力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的心理结构参与过程,达到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统一发展。 • 三维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 • “方法与过程”的两个目标因子——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2、三维目标是和谐的整体,不可分割。 • 三维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 • 案例《生活中的你我他》(《有多少人为了我》) • 案例“养金鱼”《动物、植物和我们》
3、儿童的生活经验。 目标的预设要以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而非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的方法研究社会(针对性)。 案例:《我能行》——孩子眼中的挑战和教师眼中的挑战 案例《我长大了》:三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教后的比较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5、结合生活实际和地域文化 • 《上超市》 • 《家乡的交通》 • 《家乡的行业》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 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清,教学随意性大,有些活动设计为活动而活动。 2、目标落实不到位,没有找准落脚点。 3、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 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案例:《不一样的你我他》 • 猜猜他是谁? • 我们一起来作画。 • 走进“七彩花”栏目(过生日、买礼物、春节旅游)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把握 如何加强目标意识 • 了解课标,建立课标理念。 • 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弄清单元目标的落脚点。 • 备课的时候,可根据课标和单元目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教学目标。 • 教学活动要围绕目标来设定,活动实施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 • 教学中可能会生成新问题,教师要及时根据目标灵活处理。
活动方案的设计 1、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 体验性活动 • 探究性活动 • 对话性活动 • 参与性活动
对话式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素材、留白(空间),以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学生与文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对话式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素材、留白(空间),以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学生与文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 案例:《我家的故事》 家庭树下说家谱。 家庭树下讲故事。 我的两支胎发笔 妈妈的玉佩 爱运动的家 不会洗衣服的爸爸 音乐之家 亲情树下写句话。 活动方案的设计
体验式教学: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心反应或内在感受。” 主要包含四个基本的环节,即:动机激发环节、活动体验环节、自主建构环节、反馈外显环节。 案例:《父母的疼爱》 反思回味式。 心理换位式 实践活动式 活动方案的设计
参与式教学:教材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的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过程。参与式教学:教材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的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过程。 案例《春姑娘的脚步》 找春天:小草说什么、小鸟唱什么、小花笑什么 问一问:春天为什么容易生病?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试一试:饲养小动物或植物,并做好记录。 玩一玩:春天的活动和游戏(放风筝、赏花、做风车、郊游)。 赞春天: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 活动方案的设计
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统计、调查、访问、实验等活动进行学习。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统计、调查、访问、实验等活动进行学习。 案例《价格的秘密》 案例《家庭开支知多少》 案例《秋天的保健》 案例《学习天地多宽广》:请你研究一下,你的学习兴趣是否和你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存在明显关联 活动方案的设计
活动方案的设计 2、设计活动基本原则 • 活动性 • 开放性 • 实效性 • 可行性
活动方案的设计 • 活动性 • 课程呈现形态为主体参与性活动——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模拟表演、参观访问、展示交流、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欣赏、训练、讲故事、教学游戏、实地服务、课堂讲授:探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交往性活动、操作性活动、实践性活动、评价性活动…… • 课程目标通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 教师的作用突出指导儿童活动; • 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
活动方案的设计 • 开放性 • 整体视野的开放:“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 课程内容的开放: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性统一,普遍性与针对性统一; • 授课空间的拓宽; • 授课时间的弹性延展; • 评价关注点和评价方式的开放。
实效性(针对性):实效性是品德课程的生命所在。“效”指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和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的性 趣味性 全面性 自主性 互动性 可行性 活动方案的设计
活动方案的设计 3、有效活动、无效活动和低效活动的比较分析 • 案例《我长大了》 • 案例《有多少人为了我》 • 案例《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 案例《你帮我,我帮你》
课程的实施 1、生成与预设 • 课程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表现 • 《走进市场》:我发现、价格的新发现、体验园 • 生成性的表现:(问题的生成)、过程的展开、感受各异、结论的个性化 • 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案例《中秋节》:“我的妈妈出差了” 案例《我愿和你交朋友》:你怎么找不到朋友? 案例《校园的环境》—:“童装一条街” 这样对待问题的生成: 正确的教育理念; 加以选择: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善于转换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关注;对于个性的问题,加以个别化处理;没有价值的问题,淡化处理。 带着问题结束。 课程的实施
学习方式的转变 行为目标:追求课程目标的结果、显性、规定性取向; 生成性目标:追求过程、隐性、唤起性取向; 表现性目标:追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首创性反应,而不是预定的结果 价值取向决定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五大少数民族》 没有最理想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终极的课程目标取向;教育情境决定课程目标取向。 关于调查 调查表的设计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调查问题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因素。 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 • 指导与深化 • 教师的角色定位:合作者、指导者、分享者、组织者 •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提炼有价值的主题; • 组织开展活动,把握活动的进程; • 开展师生对话,引导价值选择
课程的评价 •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 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相适应,注重质性评价。 • 突出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 设计合适的评价工具,以适当的周期反映出学生的变化和进步。
课程资源的开发 • 课程资源的新定位:增强了课程的生命力。 •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原则 • 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课程资源; • 最优化原则。根据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开发和优化课程资源。 • 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自身特点、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 • 教材重组:按教学活动的需要重组学习内容。 • 活动整合:注重和各种活动结合开展教学。 • 空间拓展:开放教育时空,增强课程的现实性。 • 人力协调: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库 。 • 网络平台: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 • 问题生成:抓住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结束语 •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景点的启示(1971,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最佳设计奖) • 美丽,源于自然 • 道德,源于人性的提炼。
保持联系 • 电子邮件:tea666@sina.com • 工作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 邮编:311100 • 学校网页:www.lpy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