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95 Views
分子生物学实验. 实验目录. 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 2. 感受态细胞制备 3. 质粒转化 4.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 实验一. 碱变性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 一、实验目的. 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分离质粒 DNA 方法. 碱变性法 煮沸法 SDS 法 羟基磷灰石层析法等 各方法分离是依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及结构等特点加以选择的,其中碱变性法既经济且收得率较高 , 提取的质粒 DNA 可用于酶切 , 连接与转化. 碱变性法基本原理.
E N D
实验目录 • 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 2.感受态细胞制备 • 3.质粒转化 • 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实验一 碱变性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一、实验目的 • 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
分离质粒DNA方法 • 碱变性法 • 煮沸法 • SDS法 • 羟基磷灰石层析法等 • 各方法分离是依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及结构等特点加以选择的,其中碱变性法既经济且收得率较高,提取的质粒DNA可用于酶切,连接与转化
碱变性法基本原理 • 在pH 12.0-12.6碱性环境中,线性的大分子量细菌染色体DNA变性,而共价闭环质粒DNA仍为自然状态 • 将PH调至中性并有高盐浓度存在的条件下,染色体DNA之间交联形成不溶性网状结构,大部分DNA和蛋白质在去污剂SDS的作用下形成沉淀,而质粒DNA仍为可溶状态,通过离心可除去大部分细胞碎片、染色体DNA、RNA及蛋白质,质粒DNA尚在上清中,再用酚氯仿抽提进一步纯化质粒DNA
实验试剂 • LB培养基: 胰化蛋白胨 10g 酵母提取物 5g 定容 1000ml pH7.5 NaCl 10g • STE: 0.1M NaCl 10mM Tris HCl(pH8.0) 1mM EDTA • AmP 50mg/ml • 溶菌酶 10mg/ml (用10mM Tris·HCl pH8.0新鲜配制)
溶液Ⅰ: 50mM 葡萄糖 25mM Tris·HCl(pH8.0) 10mM EDTA 溶液Ⅱ:(新鲜配制) 0.2N NaOH 1% SDS 溶液Ⅲ: 5M KAC 10ml 冰醋酸 11.5ml 水 28.5ml 酚,氯仿,乙醇 RNase 琼脂糖 TE: 10mM Tris-HCl(pH8.0) 1mM EDTA
四、实验方法 • 1.挑取琼脂培养板上的单菌落至5ml LB培养液中(含AmP 50μg/ml), 37℃强烈摇荡过度 • 2.取1.5ml培养液至Eppendorf管中,12000g离心30秒,弃上清,用1ml STE悬浮菌体,再离心回收菌体,并重复一次,弃上清,取沉淀 • 3.将细菌沉淀悬浮于100μl预冷溶液Ⅰ中,振荡混匀,冰上放置5分钟
四、实验方法 • 4.加入200μl溶液Ⅱ,盖严管盖轻柔颠倒以混匀内容物,冰上放置5分钟 • 5.加入150μl溶液Ⅲ,温和振荡数次,冰上放置5分钟 • 6.12000g 4 ℃离心5分钟,取上清移到1个新的Eppendorf管中 • 7.加入等体积酚/氯仿(1:1),振荡混匀,12000g 4 ℃离心2分钟。取上清移至另1个Eppendorf管中
8.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振荡混匀,于室温静置2分钟。8.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振荡混匀,于室温静置2分钟。 • 9.12000g ,4 ℃离心5分钟。 • 10.弃上清,加入1ml 70%乙醇漂洗沉淀,盖严管盖颠倒数次,12000g 4 ℃离心2分钟。 • 11.弃上清,抽干乙醇,室温干燥(5-15分钟)。 • 12.加入50μl TE(含20μg/mlRNA 酶,不含DNA酶)溶解DNA。
13.取10μl DNA溶解液用TE稀释至1000ul测定OD260和OD280,计算OD260/OD2 80之比 14.同时以以下公式计算得率 质粒DNA得率: 稀释倍数×OD260×0.05×50/1.5ml 15.取10μl DNA溶解液加2μl Loading buffer于1%琼脂糖,电泳3小时,电压40伏。 16.电泳凝胶在透射式紫外检测仪上观察,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分析 • 1.根据质粒DNA OD260,OD280值,计算质粒DNA得率和DNA纯度 • 2.记录电泳结果并说明结果内容
六、思考题 • 1.简要叙述溶液Ⅰ、溶液Ⅱ和溶液Ⅲ的作用,以及实验中 分别加入上述溶液后,反应体系出现的现象及其成因 • 2.简要叙述酚氯仿抽提DNA体系后出现的现象及其成因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实验二
实验目的 • 学习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实验原理 • 感受态:细菌能够吸收外源DNA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 细菌经低渗氯化钙处理后,细胞膨胀、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DNA分子通过细胞的状态 • 本实验以 E.coli DH5α 菌株为受体细胞,用 CaCl2 处理受体菌使其处于为感受态
实验试剂 • 大肠杆菌DH5α • LB培养基, • 0.1mol/LCaCl2溶液(预冷)
实验步骤 • 菌株活化 • 感受态细胞制备
实验步骤 菌株活化 1.用接种环直接取冻存的大肠杆菌DH5α,在LB培养基平板表面划线,于37℃培养16小时 2.挑取一个单菌落,转到3-5mlLB培养基中,于37℃培养3-5小时 3.将培养液全部转到100mlLB培养基中培养2-3小时,到OD600=0.3-0.4
感受态细胞制备 4.将培养液转入1.5ml离心管中,在冰上放置15-30min 5.6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 6.加入0.3ml预冷的0.1mol/l CaCl2,悬浮沉淀,冰上预冷10min 7.4000rpm离心5 min,弃上清 8.加入0.2ml预冷含有甘油的0.1mol/l CaCl2,悬浮沉淀,即为感受态细胞,可-70℃长期保存
思考题 1.常用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大肠杆菌有哪些 2. 第8步中氯化钙溶液中甘油的作用是什么
氯化钙诱导质粒转化 实验三
实验目的 • 1.了解转化的概念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 2.学习将外源质粒 DNA 转入受体菌细胞并筛选转化体的方法
转化 • 将外源 DNA 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它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的基本实验技术
常用转化方法 • 电击法 • CaCl2、RuCl等化学试剂法
实验原理 • 本实验以 E.coli DH5α 菌株为受体细胞,用 CaCl2 处理受体菌使其处于为感受态,加入 pUC18质粒,在钙离子的作用下,质粒与钙离子形成复合物吸附在细菌细胞表面,经42℃短暂热刺激,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可吸收吸附的质粒DNA,即实现转化
实验原理 • pUC18质粒携带有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接受该质粒的受体菌具有抗氨苄青霉的特性。将转化后的受体细胞于含氨苄青霉素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只有转化体才能存活,而未受转化的受体细胞则因无抵抗氨苄青霉素的能力而死亡
抗Amp 宿主细菌 含Amp培养基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 细胞生长状态和密度 • 转化的质粒DNA质量、浓度 • 试剂的质量 • 防止杂菌和其它外源DNA污染
恒温培养箱 培养皿
实验试剂 • 感受态细胞大肠杆菌DH5α • LB培养基, • 0.1mol/LCaCl2溶液(预冷) • 氨苄青霉素 • pUC18质粒
实验步骤 1. 取目的DNA加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于冰上放置30min 2. 于42℃水浴90S 3. 冰上放置2min 4. 加入1ml LB液体培养基于37℃培养1小时
实验步骤 5. 3000rpm离心2min 6. 吸出上清液0.8ml,将剩余液体轻轻吸打、混合均匀 7. 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含Amp+的培养基平板上 8. 将平板放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14个小时,然后观察结果
对照组 • 对照组1: 以同体积的无菌双蒸水代替DNA溶液,其它操作与上面相同。此组正常情况下在含抗生素的LB平板上应没有菌落出现 • 对照组2: 以同体积的无菌双蒸水代替DNA溶液,但涂板时只取5μl 菌液涂布于不含抗生素的LB平板上,此组正常情况下应产生大量菌落
转化率 转化后在含抗生素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即为转化子,根据皿中的菌落数可计算出转化子总数和转化频率,公式如下: 转化子总数=菌落数×稀释倍数×转化反应原液总体积/涂板菌液体积 转化频率(转化子数/每mg质粒DNA)=转化子总数/质粒DNA加入量(mg)
感受态细胞总数=对照组2菌落数×稀释倍数×菌液总体积/涂板菌液体积 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转化子总数/感受态细胞总数
思考题 • 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载体有哪些 • 实验步骤第4步加入1ml LB液体培养基于37℃培养1小时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