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50 Views
全球能源安全情勢. 楊 之 遠 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 副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2008 年全球石油儲量. 單位 : 十億桶 (Thousand million barrels).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2008 年全球石油產量. 單位 : 千桶 / 日.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2008 年全球石油消耗量. 單位 : 千桶 / 日.
E N D
全球能源安全情勢 楊 之 遠 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 副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2008年全球石油儲量 單位:十億桶(Thousand million barrels)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2008年全球石油產量 單位:千桶/日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2008年全球石油消耗量 單位:千桶/日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目前全球石油儲量生產與消費 單位:千桶/日 2008年全球前十大石油生產國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2008年全球天然氣儲量 Source: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9
2008年全球天然氣產量 Source: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2009
2008年全球天然氣消耗量 Source: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2009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石油企業 OPEC的成立 • 為與國際石油公司對抗,1970年9月,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委內瑞拉等五國在維也納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OPEC),其後成員逐漸增加。 • 1973年9-10月,第35屆 OPEC會議,決議減少石油輸出,並達成油價上漲之決議,經濟和股市開始隨著石油起舞,油價的急速上漲導致經濟衰退、停滯、通貨膨脹和股市的下跌,然而油價下跌或是微幅的上升皆有助於經濟繁榮。 • 在19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油價未超過20美元。但從1999年起,當非OPEC國家的石油年產量接近極限,油價便自此維持向上攀升的趨勢。 • 油價持續上漲,對全球未來經濟趨勢將造成負面衝擊。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OPEC的油價調控機制 • 油價體系:1987年OPEC推出所謂“綜合價格”或“一攬子價格”(Basket Price) ;該價格是以下列7種原油現貨價格的算術平均值:(1)阿爾及利亞的44.1度撒哈拉混合油(Saharan Blend)、(2)印尼的33.9度米納斯原油(Minas)、(3)尼日利亞的36.7度博尼輕油(Bonny Light)、(4)沙特的34.2度阿拉伯輕油(Arabian Light)、 (5)阿聯酋的32.5度迪拜原油(Dubai)、(6)委內瑞拉的32.4度提亞瓜納原油(Tia Juana) 、(7)墨西哥的32.8度伊斯瑪斯原油(Isthmus)。前6種原油產自OPEC成員國,最後一種產自非成員國。 • 新價格體系不再規定各種OPEC原油的差價,而是允許成員國依市場情況採取更靈活的營銷和定價方式。 資料來源:全球能源大棋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1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OPEC的油價調控機制 • 在實際交易中,OPEC綜合油價略低於西德克薩斯中質油(WTI)和布倫特原油(Brent)的價格,如2004年4月OPEC綜合油價平均為32.35美元 /桶,而WTI油的現貨價格為36.8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的現貨價格為33.23美元 /桶。 • 產量配額制度:此為OPEC實現目標價格的主要手段,該制度的創建最早可追朔至1960年OPEC成立時。OPEC在<巴格達決議>中指出,產油國有控制其原油價格的權利。1965年OPEC第9次大會通過有關建立產量配額制度的決議,但當時各成員國的石油生產和銷售還掌握在外國石油公司手中,暫不具備 實施這一制度的條件。 資料來源:全球能源大棋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1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OPEC的油價調控機制 • 1982年OPEC第63次大會決定實施產料配額制度,將總產量上限定為1,800萬桶/日,各成員國都分配具體的產量配額,此後OPEC一般每年上、下半年分別召開一次大會,據市場變化重新研議確定下個半年的總產量上限和各成員國產量配額。 • 價格帶機制(Price Band Mechanism):OPEC從1999年9月後開始研究價格帶機制,2000年3月正式實施。該機制主要內容:將22-28美元/桶設為目標油價區,若OPEC綜合油價連續20個交易日高於28美元/桶或連續10個交易日低於22美元/桶,各成 員國就要通過增減產量對價格進行調整。 資料來源:全球能源大棋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1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國際能源機構(IEA) • 1973-1974年,由於中東油國採取禁運,西方主要石油進口國發生石油供應危機,對各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迫使各國尋求解決之道。 • 1974年2月石油消費國召開會議,各國決定成立能源協調小組以指導與會國的能源供應工作。 • 1974年11月15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各國決定在巴黎成立國際能源機構(IEA) ;並建立緊急反應機制。 • 應急反應機制是國際能源機構為應對石油危機而制定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內容是規定各成員國建立一定數量的石油儲備,大致相當於前一年90天的淨石油進口量,並合併使用。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及1990海灣戰爭期間,該機制在穩定國際石油價格、保證正常石油消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全球能源大棋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1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IEA應急反應機制 • 1974年11月18日,經合組之24國中的16國舉行首次工作會議,簽署<國際能源計畫協議>,主要條款包括維持至少相當於90天淨石油進口量的石油儲備。 • 應急反應體系:國際能源計畫的實施及國際能源機構的成立,標誌著IEA應急反應體系也初步形成。為保證該體系有效運行,IEA制定一系列措施,包含: • (1)建立緊急石油儲備,並在緊急情況下投入使用。為與國際能源計畫相呼應,IEA淨石油進口國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石油儲備,大致相當前一年90天的淨石油進口量; • (2)限制需求量:發生石油危機期間,可採用減少短期 石油消費的措施,措施的實施有三種級別:勸告和 公開訊息,行政和強制性措施,分配和配給計畫。 資料來源:全球能源大棋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1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IEA應急反應機制 • (3)改用非油類燃料:根據可持續發展觀制定,目的在短期內實現從石油像可替代燃料轉變,該措施主要在交通和工業領域實行,減少在雙燃料和多燃料裝置中的石油消費量; • (4)增加本國石油產量:根據此項措施,IEA的石油生產國(主要指加拿大、挪威和英國)在危機時期可增加本國石油產量。 資料來源:全球能源大棋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1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1973成立國際能源署(IEA) 能源安全之發展 • 「國際能源總署」係OECD國家,因應以阿戰爭於1973-74間因發之石油危機設立,以協調解決石油供應緊急事件,目前有26個會員國。 • 1974年11月15日成立,主要功能為敦促成員國建立石油戰略,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石油供應與調配。 • 戰備石油儲量:企業、政府及相關組織之儲備量須達410萬桶,戰略石油儲量至少90天。 • 石油供應危機之標準:觸發機制為成員國正常石油供給減少達7%,隨著國際石油安全形勢變化,又加入潛在經濟損失標準。 • 緊急反應政策:以緊急儲備、需求限制、燃料轉換、增加產量原則,依據市場變化作調整。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IEA執行項目 • 啟動石油供應緊急事件因應小組4次 • 波斯灣戰爭,當供油一度降至每日430萬桶時; • 1999年進入2000年顧慮電腦系統可能因仟禧蟲失效; • 2002年委內瑞拉罷工事件; • 2005年凱翠娜風災造成墨西哥灣石油供應中斷。 • 迄今僅2度釋出儲備用油: • 1990-1991之波司灣危機; • 2005年凱翠娜風災之後。
石油價格決定者- OPEC.IEA.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全球七大石油公司 舊石油七姐妹: • 在上個世紀初期,世界能源市場基本被七大石油公司所壟斷,即所謂“石油七姐妹” 。這七家石油公司控制全球石油生產和石油定價。分別是(1)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2)雪佛龍石油公司ChevronCorporation ) (3)德士古石油公司(Texaco) (4)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5)阿莫科(Amoco) (6)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7)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和海灣石油公司(Gulf oil Co.)。 新石油七姐妹: • 2007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評選出新的石油業“七姐妹”,包括(1)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2)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4)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ational Iranian Oil company)(5)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etroleos de Venezuela)(PDVSA)(6)巴西石油公司(Petr6leo Brasileiro S.A.)(Petrobras)(7)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油氣產量的1/3,油氣總儲量的1/3。相比之下,老“七姐妹”只佔世界油氣產量的10%,儲量的3%。石油新“七姐妹”的出現意味著世界石油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石油交易市場 • 目前全球主要的石油期貨市場有三個: (1)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Y):主要以美國西德州中質原油(WestTexasIntermediate)(WTI)交易為主,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貨,亦是全球石油市場最重要的定價基准之一。 (2)英國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主要係以買賣北海布倫特原油(Brentcrude)為主,是歐洲唯一的石油期貨交易所,亦是國際市場基準油價之一。 (3)杜拜商品交易所:係相當年輕的交易所,主要從事杜拜原油交易。
OPEC & 獨立石油輸出國集團 石油價格之決定 賣油國 紐約商品交易所 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 布蘭登原油 西德州原油 杜拜原油 市場攏斷、投機 買油國 IEA 國際主要石油企業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定義 • 就基本層面:能源安全是確保取得能源能力,以及供應這些資源的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 就專業而言:係指提供可負擔、可靠、多元化、能充分供應石油及天然氣,對於不同形式之能源,在可負擔價格下,具備充足數量之能源餘裕。 • 傳統之能源安全,以中東地區石油供應中斷為主要考量,其要素包括供應來源、需求中心、地緣政治、市場結構等。 • 1970年代,能源安全重點為供應來源及地緣政治,並透過設立「國際能源總署」,因應石油供應中斷引發之危機。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傘 • 能源安全如同一把傘,遮蓋與能源、經濟成長、政權等相關的議題,其著眼點因各國於石油供需市場之角色而異。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10大原則 • 能源來源多樣化。 • 單一能源市場。 • 能源餘裕。 • 彈性市場機制,避免進行微管理,以加速調整,並將長期損害降至最低。 • 了解企業與政府相互依賴之重要性。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10大原則(續) • 基於相互依賴之認知,培養供需間之關係。 • 建立包含供需雙方之積極能源安全架構。 • 於能源問題發生前、發生時及發生後,提供大眾充分資訊。 • 定期投資能源更新技術。 • 致力長期能源平衡及轉移相關研發。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之發展(續) • 「國際能源總署」規定之戰略石油儲備主要用於對應石油供應中斷造成之短期危機,平日不能隨意動用,具有穩定人心與市場作用。 • 1980年代以後,各國紛紛依據國情建立獨立石油儲備,尤其以已開發國家為最,石油儲備制度可分為: • 公司儲備(民間儲備):私人公司需負責公司營運所需商業儲備,在包括根據國家法律要求之義務儲備。 • 政府儲備:政府建立專責部門或政府與民間共同負責建立,如美國戰略石油儲備(SPR) • 機構儲備:組織(多為工業部門)專門的公共或私人部門承擔戰略石油儲備義務,費用由該機構會員分擔。 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日臻完善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之發展(續) 發達國家戰略石油儲體系遙遙領先 •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最為成熟: • 1974年後,由政府主導建立龐大戰略石油體系,加上美國石油企業的儲備,可以對應最多158天的緊急狀況。 • 美政府直接授權能源部管理,下設3個石化能源辦公室,負責石油儲備購買、調配儲備品及測試性銷售,確保非常時期能迅速將儲備投放市場。 • 石油儲備數量充足且多樣化: • 油品種類以原油為主:隨時製成各類油品。 • 石油資源地如阿拉斯加北波重要油區長期存封。 • 嚴格限定動用石油儲備方法: • 符合『能源政策及保護』法案規定之條件 • 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要求美國履行職責 • 由總統親自簽署命令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之發展(續) • 法國為最早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約有1世紀的歷史 • 1992年加入國際能源機構 • 建立石油儲備之考量:突然中斷的風險、國際油價暴漲的風險、地緣政治風險。 • 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為公司儲備及機構儲備並行: • 1992年92-1443號法律中提到:法國所有經營石油的企業都要為建立和保存戰略石油儲備做貢獻,需承擔40%或26%的石油儲備義務。 • 成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委員會(CPSSP)』:承擔54%或80%的儲備任務,其執行業務委託『安全儲備管理有限公司(SAGESS)』完成。 發達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遙遙領先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之發展(續) • 英國戰備石油儲備體系完全由公司承擔,政府無儲備 • 英國政府認為石油企業長期累機熟練掌握油品儲備的專門知識,為達到最有效、最經濟的油品運用,規定所有大規模的石油產品生產商及零售商(約30家)都需建立和維持戰略石油儲備義務,儲備費用由公司本身承擔。 • 英國為石油生產大國及淨出口國,國際能源機構未規定其石油儲備義務,歐盟則規定需保持90天緊急石油儲備。 • 目前儲量約有83天消費量,57%為原油,剩餘43%為石油成品。 發達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遙遙領先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新考量 • 能源供需情勢轉變,使各國重新考量能源安全新方向: • 新發現之石油及天然氣產地; • 歐盟擴張、蘇聯解體、亞太地區經濟起飛等,導致石油供需區域位移; • 小規模恐怖活動,以造成石油供應中斷取代油源控制為考量; • 天然氣成為火力電廠燃料選項; • 全球化及網路普及,增加石油供應鏈之互動,使效率提高,但亦增加造成供應中斷之敏感度。
能源安全與運輸通道 • 隨著世界能源貿易的大幅增長,國際油氣運輸量逐漸增加、供應鍊變長,確保運輸通道的暢通是能源安全重視議題之一。 • 跨國運送石油仰賴海上運輸:海運石油成本低廉、運量大,全國石油跨國運輸量超過3/5的石油通過海上運輸。
能源安全與運輸通道 • 天然氣國際貿易以管道運輸為主導:管線運輸具有量大、 安全、方便、運費低廉等優點,為天然氣於陸地及近海輸送最佳方式,約3/4由管道運輸,1/4透過液化(LNG)由海上運輸。
能源安全與運輸通道 • 國際上油氣運輸通道面臨主要風險如下: 戰爭及地區衝突:戰爭中油氣運輸通道往往成為軍事打擊目標。 • 根據美軍方統計,八年戰爭期間伊拉克共對海灣航行商船發起132次攻擊,其中40艘被嚴重破壞。 恐怖主義威脅:911事件後,各國對恐怖主義襲擊更加重視。沙國及多數產油國之輸出設備易受成為恐怖組織攻擊目標,2002-2003年全球發生20多起針對能源管道及設施的恐怖主義事件。 非法武裝及組織犯罪:局勢不穩定地區海盜活動猖獗,嚴重威脅過往商船安全。 • 國際海事局(IMB)統計2002年海盜襲擊商船事件共370起,全球每年直接損失250億美元。 油氣運輸事故:指海洋地形、濃霧、風浪、等自然及航道擁擠等人為因素帶來的航運問題。
海盜最愛甲板寬 離水面低 油輪易遇劫 亞丁灣 圖左為盤查的法國海軍 圖右為亞丁灣的海盜船 大型郵輪經過海盜出沒區 資料來源:98.02.25聯合報C4版新聞中的科學第159期 圖片來源: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05/xin_.. . http://p0.p.pixnet.net/albums/userpics/0/6/443006/49244700dd91a.jpg 去年11月,330公尺長的超級油輪「天狼星號」,在亞丁灣遭到索馬利亞海盜劫持,震驚航運界與保險業。 長榮海事館館長林廷祥分析指出,船的結構、寬度、速度都足以影響該船會不會成為海盜眼中的肥羊,另外船上載貨的「藏寶度」不同,也會是海盜群判別要不要下手的關鍵。 正因為油輪跑得慢、離水位很近,尤其是油價高的時候,一整船的油價值驚人,海盜更是不想放過。
新興能源安全議題 • 全球經濟體及能源供應系統聯繫管道改變 • 氣候變遷、創新能源技術 • 相關團體壓力升高
全球經濟體及能源供應系統系統之改變 新興能源安全議題 • 能源供應聯繫管道之重要性 • 於2005年美洲風災(卡翠娜、麗塔颶風)充分顯露。 • 石油及天然氣,因加壓系統電力中斷,無法供應。 • 電力中斷導致通訊中斷,亦造成能源緊急事件發生時聯繫困難。 • 天然氣逐漸成為全球化能源商品跨國管線將天然氣自北非及俄羅斯運送至歐洲、自加拿大運送至美國、玻利維亞至巴西,以及俄羅斯至亞洲。 • 桶裝液化天然氣持續成長 • 新興之能源運輸管道,於能源危機時提供新的合作機會,但亦增加高度仰賴能源經濟體之風險。
能源供需結盟結構之變化 新興能源安全議題 全球經濟體及能源供應系統系統之改變 • 區域結盟持續隨能源供需中心轉移,成為能源安全對話必須納入之考量。 • 傳統之東西及南北供需結構,隨多國貿易協定及WTO之興起,日益複雜。 • 俄羅斯、裏海地區及東歐開放,導致新的政經結盟。
氣候變遷 新興能源安全議題 • 氣候變遷使能源供應多樣化政策決策時,不僅須考能源安全及可靠度之外,尚須符合環境需求。 • 天然氣、風能、光電、核能,均為石油替代選項。過去5年,光電年成長率超過43%,2004年總輸出量達1,195百萬瓦。 • 化石燃料仍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能源來源輔以「碳捕捉及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可穩定大氣溫室氣體濃度。
結 語 • 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能源需求量大,而中東阿拉伯產油國之反美意識型態,中東政治局勢並不穩定;俄羅斯以油氣儲量大而崛起成為能源大國,對中亞地區及歐洲能源供應產生重大影響力,中亞地緣政治情勢複雜,對石油供應安全產生威脅。 • 非洲石油儲量豐富,原油含硫量低,品質好,運輸便利開採本低,導致中國、印度、日本、歐美各國競相爭取,我國亦應擬訂爭取非洲之石油資源之策略。 • 儘管由於次貸風暴,2009年油價跌落至去年高峰值之1/3,但全球傾力振興經濟,未來十年內石化燃料仍為能源主流,在石油價格調控及監督機制未建立或改善前,石油價格仍有可能再度飆漲。 • 我國能源98%以上均依賴進口,石油比率亦達50%,能源進口佔GDP百比率接近10%;加以我國特殊之國際政治地位,展望國際未來能源情勢發展,「能源安全」勢必成為我國能源戰略之核心,總統府國安單位應以國家安全戰略之高度,未雨綢謀,邀集能源、戰略專家、業者、相單行政單位研訂我國以能源安全為核心之能源戰略,「以上向下」方式推動。 • 以國家安全整體架構下,強化能源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