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30 Views
台灣數位電視導入策略規劃簡介. 經濟部工業局 數位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2004-5-7. Version 4.3. 消費者的 接受能力. 相關法令 是否完備. 頭端業者的 環境建構時程. 國外做法與 優缺點. 內容製造業者的 環境建構時程. 台灣電視的現況 與收視戶的分佈. 有 / 無線電視台 業者的意見. STB 製造 業者的意見. 家電業者的意見. 導入策略訂定的規劃. 訂定導入策略 時應考量的因素. 軟式導入 時程規劃. 導入策略 的規劃. 硬式導入 時程規劃. 訂定導入時程 時應考量的因素. 終端設備分組
E N D
台灣數位電視導入策略規劃簡介 經濟部工業局 數位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2004-5-7 Version 4.3
消費者的 接受能力 相關法令 是否完備 頭端業者的 環境建構時程 國外做法與 優缺點 內容製造業者的 環境建構時程 台灣電視的現況 與收視戶的分佈 有/無線電視台 業者的意見 STB製造 業者的意見 家電業者的意見 導入策略訂定的規劃 訂定導入策略 時應考量的因素 軟式導入 時程規劃 導入策略 的規劃 硬式導入 時程規劃 訂定導入時程 時應考量的因素 終端設備分組 導入策略規劃
我國數位電視的硬式導入時程 終端設備分組著重在硬式導入策略。 註:包含進口與本國製的新產品,配置的方式可為內建或外掛 Digital Tuner。
我國數位電視的軟式導入時程 配合數位電視頭端設備的建構時程,軟式導入策略由 提供高畫質與優質數位電視內容為切入點。 目標 時程 軟式導入策略 配套措施 2006/1 • 製作高畫質與優質數位電視內容,只供在數位電視頻道播出。 • 培養數位電視節目製作的相關人才。 • 2004年12月前:有線與無線業者建構數位頭端播送設備。 • 2004年12月前:內容製作業者建構數位內容製作設備。 2006/7 • 製作符合Multimedia Home Platform (MHP) 規格,具有互動服務的數位電視節目內容。 • 2004年12月前制定我國MHP 的共定規格 • 2005年12月前:有線與無線業者建構MHP頭端播送設備 • 2005年12月前:內容製作業者建構MHP規格的內容製作設備 “軟式導入” 是指以誘因吸引方式非強制性達成目標。 “硬式導入” 是指以政策強制執行達成目標。
政府相關的配套措施 可能遭遇的問題 相關配套措施 執行機關 數位電視相關業者無適當的法源依據來播放數位互動節目。 相關法規(如廣電三法)應盡速完成立法,並公告實施。 新聞局 頭端業者環境建構與設備未能及時完成,無法播放數位電視訊號 訂定數位電視的頭端與網路基礎建構的時程。 新聞局 消費者無法在數位電視頻道上看到比類比電視更吸引人的內容。 獎勵內容製作業者製作高畫質與優質數位電視內容,只供在數位電視頻道播出。 新聞局 經濟部 業者的數位廣播標準未能統一,無法進行跨區域/跨平台的服務 政府應重申數位廣播標準(無線:DVB-T,有線:DVB-C,衛星:DVB-S)。 交通部 無共同的中介軟體(Middleware)介面使數位內容與機上盒製造商能提供跨平台的服務。 應於2004年12月前制訂我國MHP (Multimedia Home Platform)的共訂規格。 經濟部 交通部 機上盒的內建功能與軟體模組無法自頭端升級 。 應於2005年7月前制訂我國的機上盒標準 Loader介面的共訂規格。 交通部 經濟部
應以軟硬兼施的導入策略,並配合2008年E-Taiwan的國家發展目標來訂定導入政策。應以軟硬兼施的導入策略,並配合2008年E-Taiwan的國家發展目標來訂定導入政策。 軟式導入:由提供高畫質與優質數位電視內容為切入點 製作只在數位電視頻道上播放的內容。 提供給有線與無線電視業者播放,以吸引消費者觀賞為目標。 硬式導入:由制定數位電視終端設備的數位化時程為切入點並訂定導入時程,交數位視訊整合指導小組通過後,由行政院公佈。 相關法案,數位電視播送環境建構與數位電視內容等配套措施均應在導入時程前完成。 視訊整合指導小組根據各分組所提供的我國視訊發展之加速數位轉換及發展的重要策略等資料檢視我國數位電視的相關時程。 結論
全球數位電視的標準與市場趨勢 數位電視導入策略業界調查 12/9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廣電三法修正內容 相關協會對新聞局版廣電三法合併修訂草案之意見 台灣類比電視機製造尺吋分佈圖 歐洲數位電視開播時程 世界各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台灣有線電視業者現況 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白皮書的建議 拾、附件 19-26 27-31 32 33 34-38 39 40-52 53-60 61-65
電視數位化已為全球發展的趨勢,台灣實施電視數位化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但因牽涉到法令規章,內容製作,頭端建構與終端設備等因素,若純靠市場機制推動則過程緩慢。電視數位化已為全球發展的趨勢,台灣實施電視數位化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但因牽涉到法令規章,內容製作,頭端建構與終端設備等因素,若純靠市場機制推動則過程緩慢。 加速數位轉換是各國實施電視數位化之重大挑戰;先進國家如美國與德國,都以政策加速電視數位化。 施次長於九十二年初指示視推小組比照美國FCC做法,研擬策略來加速我國電視數位化的腳步。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暨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於九十二年四月三十日聯合發表「台灣無線數位電視產業白皮書」,針對我國無線電視數位化時程提出建議。 NICI視訊整合指導小組於九十二年五月一日第一次會議要求各分組提供我國視訊發展之加速數位轉換及發展的重要策略等資料。 壹、緣起與背景
誘因: 政府: 推動電視數位化可回收類比頻道,以善用無線頻譜資源。 藉由新興的數位電視產業帶動消費電子、數位內容、資訊服務、顯示器、晶片與關鍵元組件製造等相關產業。 業者: 可製作高畫質與優質的內容,並利用互動服務來吸引消費者觀賞。 數位化後可以與電子商務與增值服務結合,增加業者的營收範圍。 可以透過回傳網路了解消費者的收視習慣,播送消費者有興趣的節目與廣告內容,來提升節目的收視率與廣告的接受度。 消費者: 可以擁有較多的數位電視節目可供選擇。 較類比電視有較佳的節目畫質與聲音品質,移動接收效果亦較好。 可使用多樣化的增值服務,提高收視的樂趣。 伍、台灣電視數位化的誘因與遭遇的問題(1/2)
遭遇的問題: 法令規章:相關法規(如行政院版廣電三法合一)尚未立法通過,業者無適當的法源依據。 內容製作:台灣目前製作互動數位電視節目的經驗與人才較為缺乏。相關頭端設備與應用軟硬體均在架構中。 頭端建構:有線電視業者僅東森、中嘉、台灣寬頻拿到數位電視播送執照,且台灣寬頻並未採用DVB-C的國家標準;而無線電視的全島多頻道播送網路要到2004年底才能完成。 終端設備:頭端設備建構與相關法規尚未完成,市場未能大幅度地擴展。 消費者:一般群眾對電視數位化的概念較陌生,消費者不清楚數位電視所帶來的好處與如何分辨及購買接收數位電視的機上盒或電視機。 伍、台灣電視數位化的誘因與遭遇的問題(2/2)
數位電視(Digital TV)將節目內容數位化後,透過衛星(Satellite) 、有線電視 (CATV) 、 地面無線(Terrestrial)或寬頻網路 (Broadband Network) 傳送,並經由終端設備(註)進行解碼後播放。 由於傳輸訊號的數位化,故可提供較好的節目品質,較多的節目頻道與多樣化的互動服務。 終端設備可以透過回傳網路(Return Channel)與頭端設備或客服中心進行雙向溝通,以進行互動服務或系統升級等。 何謂數位電視 註:“終端設備”係指具有接收數位電視訊號能力的設備,例如 具有內建或外掛Digital Tuner的電視機或顯示器以及機上盒等。
貳、全球數位電視進展及採用標準 數位電視傳輸標準 地面廣播相關時程 地區 衛星 有線電視 地面廣播 數位電視 開播/試播時間 類比訊號預定 終止時間 北美 DSS DVB-S Open Cable ATSC 1998年11月1日起電視台分批開播 2006年底(85%以上收視滲透率) 歐洲 DVB-S DVB-C DVB-T 1996~2003,各國不同 2006~2015年,各國不同 日本 ISDB-S DVB-C ISDB-T 2003年12月1日開播(註一) 2011年 台灣 DVB-S DVB-C DVB-T 2003年4月18日:台灣全島開播 2006年(85%收視戶,重新評估中請參見註二) 中國 DVB-S 標準未定 (原預定於2003年底 完成,但尚未完成) 標準未定 (預定於2004年底完成) 2002年開始在四川,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試播 2015年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 2003/12 註一:開播城市:東京、大阪與名古屋。 註二:我國類比訊號終止時程正由NICI視訊整合指導小組重新評估中
參、各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整理 2003/12
肆、我國數位電視廣播現況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整理 2003/12 頭 端 業 者 頭端系統 地面電視 有線電視 衛星電視 寬頻網路電視 業者 台視、中視、華視、 民視、公視 東森、中嘉、聯太、 台基網、台灣寬頻 及零星獨立業者 卜樂視(原太平洋 衛視)等 中華電信(MOD) 與年代電通 (iDTV)等 類 比 電 視 收費方式 免費收視 月費500或600元 節目型態 依時段區分 依頻道區分 國家標準 NTSC NTSC 收費方式 試播中 依新聞局與地方政府 核定的費率收費 月費300/600元 (註一) MOD月費300/ iDTV月費500元 (註二) 數 位 電 視 國家標準 採取技術中立 DVB-C DVB-S 業者採用 DVB-T DVB-C、Open Cable DVB-S ADSL 開播/試播 時程(註一) 2002-5-31:西部地區實驗 頻道試播 2003-4-18:全島數位電視開播 2004:北部與南部地區 多頻道開播 2002-8:台灣寬頻試播 2002-10:東森與中嘉試播 2003-2-18: 東森開播 2003-6-1: 中嘉基隆開播 1998-7: 太平洋 衛視試播 1998-11-15: 太平洋衛視開播 2002-8-1:年代 電通iDTV開播 2003-10:中華電信 取得新聞局許可 ,預定2004開播 註一:基本月費600元,成人頻道月費300元,不含衛星硬體接收設備12000元與安裝費。 註二:MOD機上盒免費但不含ADSL電路月租費,iDTV不含衛星硬體接收設備12000元與安裝費。
應以軟硬兼施配合國家發展目標為導入策略之藍圖較適。應以軟硬兼施配合國家發展目標為導入策略之藍圖較適。 軟式導入:由提供高畫質與優質數位電視內容為切入點。 硬式導入:訂定電視頭端與終端設備的數位化時程為切入點。 終端設備分組著重在硬式導入策略,以具有接收電視訊號能力的顯示器與機上盒為切入點,並配合數位電視頭端與內容的軟式導入策略為輔。 導入時程的訂定應同時考慮建構數位頭端播送設備所需的時間與參酌相關業者的意見。 參考台灣電視機銷售呎吋的佔有率,由消費者金字塔頂端為導入的起始點。 參照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做法,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建議與業界調查結果,訂定與無線電視相關的導入策略。 依據家電業者,機上盒(STB)製造商,消費者與有線電視業者的調查結果,訂定與有線電視相關的導入策略。 配合政府相關法規政策與配套措施的訂定時程,規劃我國數位電視的導入策略。 柒、我國數位電視的導入策略的規劃 “軟式導入” 是指以誘因吸引方式非強制性達成目標。 “硬式導入” 是指以政策強制執行達成目標。
二、訂定導入時程時應考量的因素 “硬式導入” 是指以政策強制執行達成目標。
全球數位電視的主要規格主要分為美國主導的ATSC系統,日本主導的ISDB系統及歐洲主導的DVB系統。全球數位電視的主要規格主要分為美國主導的ATSC系統,日本主導的ISDB系統及歐洲主導的DVB系統。 International (Non-US/Japan):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http://www.dvb.org/ US :ATSC 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 http://www.atsc.org/ Japan:ISDB 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 Business http://www.arib.or.jp/ 由於全球大部份(包括台灣)皆採用DVB標準之系統,因此,預估未來全球數位化電視當中,約有80%之用戶是使用DVB系統為主。 全球數位電視的標準
DVB系統中又可細分為 DVB-C(Cable)有線電視傳輸標準—目前除了台灣寬頻外,為其他有線電視業者採用。 DVB-S(Satellite)衛星電視傳輸標準—台灣卜樂視等採用。 DVB-T(Terrestrial)無線電視傳輸標準—台灣五家無線電視台共同採用。 每一個類比頻道(6MHz),經過數位化 (使用64-QAM)之後,可以轉換為約27Mbps的頻寬。 假定每一個視頻的數位頻道使用4Mbps的頻寬(可以提供近似DVD的視音訊品質),則每一個類比頻道可轉換為6個數位頻道。 750MHz的HFC網路在扣除掉禁用頻道之後,若全部數位化 ,將可以有至少600數位頻道。(註) DVB數位電視的標準 註:有些機上盒(STB)可以透過寬頻網路接收在網路上播送的影音節目,若與數位廣播頻道整合後, 可提供更多的數位頻道。
DVB-S DVB-S, DSS, DVB-C DVB-S, DVB-C DVB-S, DVB-C, DVB-T DVB-S, DVB-C, ISDB-T DVB-S, DSS, DVB-C, Open Cable, ATSC DTV Around The World DVB-S = DVB Satellite; DVB-C = DVB Cable; DVB-T = DVB Terrestrial; DSS = Hughes satellite; ATSC = N.American terrestrial; ISDB-T = Japanese terrestrial
數位收視戶成長之動力 • 2003年全球有10%數位視收視戶, 2005年與2010年則分別為16%與38% • 2010年全球前五大數位電視戶國家收視戶將佔全球的三分之二 • (美、中、日、印、德) • Market Driver : • --2002 World Cup • --2003 Iraq War • --2004 Olympic 、HDTV in Europe • Europe Cup • --2008 Olympic 、 • US Presidential Electron 資料來源:Informa Media Group ;Strategy Analytics ;工研院IEK-ITIS計畫整理(2003/11)
全球Digital STB市場發展趨勢 • 2002年受到大環境經濟不景氣,MSO減少對STB資本支出,導致出貨量下滑 • 2003年後庫存消化告一段落,市場開始復甦 資料來源:In-Stat;工研院IEK-ITIS計畫整理(2003/11)
數位Terrestrial STB 數位Cable STB 數位Satellite STB ◆亞視, 緯創, 全陽, 泰山, 欣象, 緯能, 承啟, 兆赫, 廣威網訊, 高昕,百一,隴華... ◆緯創,大同, 全陽, 欣象, 泰山,亞視, 隴華, 承啟,宏傳, 廣威網訊,兆赫,百一… ◆緯創,欣象,承啟, 大同,全陽, 普騰,高昕,東元,兆赫,百一,隴華, 廣威網訊…. 台灣STB廠商發展現況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ITIS計畫(2003/11)
台灣DTV發展趨勢 • 台灣目前DTV尚不具Integrated STB功能,僅具HDTV Ready • 台灣主要廠商:聲寶、東元、大同、明基、普騰、歌林等 資料來源:工研經資中心(2003/07)
有線電視業者參訪結果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2003年9月)
家電業者參訪結果表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2003年9月)
題目 內容 S C T 電視機應否搭配 DTV接收模組 Terrestrial Only Cable Only T/C共存 No 數位電視機搭配DTV 接收模組的電視機 尺寸機種優先順序 30寸以上 1 1 27寸以上 1 20寸以上 2 其他 政府參照FCC制定導入 政策是否對產業有助益 是 否 是否已具有 DTV相關產品 產品 DVB-T/C/S DVB-T/C/S DVB-T/C/S 月產值 US$1.67M NT$18M 月產量 25k 10k 12k 投資額 NT$260M NT$300M NT$170M 投入DTV產業 所遭遇的問題 技術 人才 資金 政策 機上盒製造業參訪結果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2003年9月)
數位電視導入策略業界調查結論 • 絕大多數業者都贊成數位電視導入策略,並認為對整體DTV產業有所助益。 • 絕大多數業者都贊成導入政策應由金字塔頂端的30吋以上的機型導入。 • 業者贊同優先導入僅具地面無線數位電視接收功能的終端設備。 • 業者普遍認為政府對於DTV政策不明確為現階段所遭遇的最大問題。
三.12/9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廣電三法修正內容 • 12/9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廣電法修正內容如下: • 12/9通過之版本為羅文嘉、洪秀柱、李慶安、龐建國、郭政亮、彭添富、…等多名委員聯署於上會期提案通過一讀之版本。 • 該版本為修正現行廣播電視法等三法之部分條文;與新聞局於5/30送交立法院,交付教文與科資委員會聯席審查之「廣電三法合併修訂草案」無關。 • 該版本之主要內容: • 現行廣播電視法等三法新增條文 (現行法並無相關條文): • 政府、政黨等投資(黨政軍退出媒體) • 個人投資(黨政軍退出媒體) • 相關人員擔任職務(黨政軍退出媒體) • 政府出資或製作以候選人為題材之廣告 • 外資介入廣播電視媒體 • 修正現行廣播電視法第三條,廣播、電視事業之主管機關由行政院新聞局改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其組織在廣電法修正後一年內以法律定之。 資料來源:數位視訊推動小組 2003/12/10
四.相關協會對新聞局版廣電三法合併修訂草案之意見四.相關協會對新聞局版廣電三法合併修訂草案之意見 產業 廣播 無線電視 有線電視 協會 廣播產業自救 行動委員會 電視學會 台灣有線視訊寬頻 網路發展協進會 日期 92年6月10日 92年5月 92年9月1日 92年4月9日 名稱 • 廣電三法修法座談會 • 針對廣電法修法建議案 • 四家無線電視台針對『廣 • 電法修正草案』建議案 • 我們對廣電三法合併 • 修法的觀點與立場 議題 • 用詞定義(2) • 提撥廣電發展基金(9) • 執照年限(12) • 籌設許可申請(15) • 聯播行為(24) • 換照期間(29) • 重建計畫展期(33) • 主管機關實施檢查(34) • 廣告時間(43) • 司法審判限制報導與評論(47) • 調整電波頻率(53) • 籌設許可補正及展期(56) • 公營電台之廣告播送(61) • 違反法規之罰責(104) • 非法地下電台之罰責(110) • 提撥廣電發展基金(9) • 播出資訊型單元節目(43) • 重新分配電波頻率(53) • 服務區內收視障礙問題(62) • 有線平台轉載無線頻道(77) • 市場佔有過三分之一(8) • 執照年限(12) • 付費頻道的費率應由市場決定(2) • 對MSO經營規模的再限制將扼殺 • 生機(8) • 不應限制跨業經營的營業額(8) • 支持費率審議權回歸中央(81) • 應一體規範MOD的業務經營(113) • 經營區調整應有配套措施(68) • 基本頻道分組收費應俟機上盒普 • 及後再議(80) 資料來源:數位視訊推動小組 2003/12
台灣類比電視機製造呎吋分佈圖(1/4) 其它 20,21吋(台規) 30,34吋及以上 30吋(含)以上用戶: 7% 21吋以上用戶: 57% 27,29吋 資料來源:台灣松下電器(2003年9月)
台灣類比電視機製造呎吋分佈圖(2/4) 20,21吋(台規) 30,34吋及以上 30吋(含)以上用戶: 10% 21吋以上用戶: 70% 27,29吋 資料來源:聲寶(2003年9月)
台灣類比電視機製造呎吋分佈圖(3/4) 20,21吋(台規) 30,34吋及以上 30吋(含)以上用戶: 10% 21吋以上用戶: 55% 27,29吋 資料來源:歌林(2003年9月)
台灣類比電視機製造呎吋分佈圖(4/4) 20,21吋(台規) 30,34吋及以上 30吋(含)以上用戶: 10% 21吋以上用戶: 50% 27,29吋 資料來源:東元(2003年9月)
六. 歐洲數位電視開播時程 Source: 歐盟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2003/5
美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美國FCC的做法 美國有線電視與消費產品廠商合作協議 德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日本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日本地面廣播數位電視現況 中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中國廣播影視科技“十五”計劃摘要 中國廣播影視科技“十五”計劃重點項目 中國有線數位電視試點城市 英國概況與做法 新加坡概況與做法 七. 世界各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美國FCC於2002年8月8日公佈電視機置入數位接收設備時程美國FCC於2002年8月8日公佈電視機置入數位接收設備時程 自2004年7月開始, 36吋以上具有接收電視訊號能力的顯示器, 50%以上的產品具有數位接收能力,至2005年7月,所有36吋以上的該類產品均具有數位電視接收功能。(詳細時程請參閱附件) 由消費金字塔頂端(36吋以上)開始,依呎吋分階段訂定具有數位接收功能的時程,到2007年7月開始,所有具有接收電視訊號能力的產品,均須具備數位電視接收功能。 2002年12月19日,美國七個主要的有線電視業者(代表75%有線電視訂戶)與十四家消費電子產品公司達成協議並簽訂備忘錄,承諾對有線電視數位化 據美國消費者電器公會(CEA)統計,2003年度至2003年5月止,全美數位電視銷受量已突破100萬台,比2002年同期增加59% ,預計2003年全年銷售量可突破400萬台。 2003年9月,FCC訂定電視機具備有“Digital Cable Ready”的“Plug and Play”單向廣播功能的標準。 美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36吋以上電視接收機 2004年7月起,每個業者(*) 50%之該類產品必須具備數位接收能力 2005年7月起,所有該類產品必須具備數位接收能力 25吋到35吋電視接收機 2005年7月起,每個業者(*) 50%之該類產品必須具備數位接收能力 2006年7月起,所有該類產品必須具備數位接收能力 13吋到24吋電視接收機 2007年7月起,所有該類產品必須具備數位接收能力 錄影機和數位影音光碟機 2007年7月起,所有該類產品,若能接收電視廣播,則都須具備數位電視接收能力 (*註: 本頁中之業者係泛指製造廠商及進口業者) 美國FCC的做法 美國FCC於2002.8.8公佈DTV導入計畫以加速接收機之數位化,其時程如下:
2002.12.19美國十四家消費電子產品公司與「國家有線電視及電信協會」(NCTA)所屬之七個主要MSO(代表75%有線電視訂戶)達成協議並簽訂備忘錄,其內容包括2002.12.19美國十四家消費電子產品公司與「國家有線電視及電信協會」(NCTA)所屬之七個主要MSO(代表75%有線電視訂戶)達成協議並簽訂備忘錄,其內容包括 提出對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具體承諾 提出對FCC之建議 有線相容(cable-compatible)數位電視產品技術規格及實施時程 數位接收機及解碼器相關之安全介面規範架構 用於家庭網路中之內容保護機制之技術授權 用戶家中錄影之相關版權問題之規範 並指出這個協議將有助於促進數位轉換,確立產品開發及服務發展之方向 美國有線電視與消費產品廠商合作協議 有線電視與消費產品廠商達成合作協議
2002年11月起,德國以“Island-by-Island”的方式,逐區回收類比電視頻寬。預計於2010年將類比電視頻道全部收回。2002年11月起,德國以“Island-by-Island”的方式,逐區回收類比電視頻寬。預計於2010年將類比電視頻道全部收回。 2003年8月,柏林地區首先回收所有的類比電視頻道,並轉換為(switch-over)數位電視訊號播送。地面廣播節目由switch-over 前的11個增加為27個數位電視節目。下一個switch-over的Island將為波昂--科隆地區(預定於2004年4月switch-over)。 德國柏林由類比轉換為數位電視成功的主要原因:(註) 政府花了一百二十萬歐元舉辦各種宣傳造勢活動,並於2003年2月寫信給柏林地區的每一個家庭,解釋電視數位化的必要性。 對於低收入戶者,政府補助每月8.5歐元的機上盒租金津貼。 政府由民眾所交的收視費中,提供電視數位化補助給公共電視台(ARD:每年1840萬歐元,ZDF:每年920萬歐元) ,與商業電視台(每個頻道補助6~7萬歐元) ,做為鼓勵電視台數位化的措施。 2003年9月時,柏林地區的數位電視機上盒已自2003年2月的200歐元降到99歐元以內。 德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註:進行Switch-Over的主因為無線電視的用戶由1992年的60%降到2002年的7%,政府每年 須花費二億五千萬歐元來經營無線電視台,成本過高。
衛星直播電視 10年前即開始MUSE類比高畫質電視衛星直播 2000年12月開始採用ISDB-S標準作整合式數位服務直播,內容包括標準畫質數位電視節目、高畫質數位電視節目、數位音訊、資料廣播等。 到2003年9月已有超過440萬用戶。 有線電視 採用DVB-C標準,市場規模只佔大約10~15%。 無線電視 採用ISDB-T標準,內容有標準畫質及高畫質節目、數位音訊、資料廣播等。 預定於2003年12月1日開始在東京、大阪、名古屋地區進行數位整合服務廣播,2006年將開始全國數位整合服務廣播。 預定於2011年停止類比電視廣播。 日本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NHK在2003年12月1日關東地方(東京市)、中京地方(名古屋)及近畿地方(大阪市)等三大都會區開播地面數位電視廣播。其主要的功能包含:NHK在2003年12月1日關東地方(東京市)、中京地方(名古屋)及近畿地方(大阪市)等三大都會區開播地面數位電視廣播。其主要的功能包含: HDTV高畫質視訊及CD同品質之音訊。 多樣的數位資料發送(全國性及地區性的資訊)。 線上參加益智問答節目或是針對戲劇及節目的意見等的互動功能。 SDTV的播放。 汽車或是大眾運輸功具之行動收視及行動電話之動畫服務。 日本地面廣播數位電視現況 資料來源:工研院電通所(2003年12月)
以政策宣誓「廣播影視”十五“計畫」,選擇重點城市或地區,開始數位電視的試播。(詳參附件)以政策宣誓「廣播影視”十五“計畫」,選擇重點城市或地區,開始數位電視的試播。(詳參附件) 國家信息中心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宣佈2008年的北京奧運與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將以數位電視的方式向世界播放。 無線電視 無線電視的全國標準尚未訂定,預定於2004年訂定國家標準。 目前主要有北京清華的DMB-T方案與上海交大的ADTB-T方案,但均於2003年10月深圳高交會上行動接收試播失敗。 上海以DVB-T方案推動無線移動數位電視接收,已於上海9字頭的2000輛公交車上安裝了無線數位電視接收裝置。至2003年6月止,第二季的廣告收入已比第一季多出了一倍。 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 有線電視的全國標準目前尚未訂定,預定於2003年底訂定國家標準。衛星電視則採用DVB-S。 有線與衛星電視的全國家用電視滲透率達94%,共有98個數位衛星頻道與1300個有線電視台。 2003年9月 1日起,北京有線電視試播數位電視節目。 中國推動電視數位化的做法與現況
強化廣播影視科技發展的戰略研究,建立和完善技術政策、法規、標準體系。 全面實施數位廣播電視計劃,加快數位化進程。 採用數位技術、網路技術,提高廣播影視節目的制播能力。 建立廣播影視節目平臺,開展互動式業務 。 採用各種技術手段,擴大廣播電視節目的有效覆蓋。 加速無線廣播電視發射、傳輸設施的更新改造。 積極開展衛星廣播影視業務。 發展、優化、整合全國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充分發揮系統優勢和規模優勢。 建立健全現代化的廣播電視監測體系、網路安全保障和質量監督體系。 拓展廣播電視業務和市場空間,為國民經濟資訊化作出貢獻。 有計劃地推進音視頻廣播上網工程。 繼續貫徹“不間斷、高質量,既經濟、又安全”的維護總方針,提高廣播電視技術維護管理和安全運行水準。 加大對西部地區的科技投入和開發力度,努力縮小東西部廣播影視事業發展的差距。 大力提升電影產業的高科技含量和基礎設施建設水準。 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實現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 建立一支適應廣播影視高新技術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 中國廣播影視科技“十五”計劃摘要
西部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的實施。 數位電視研究、試驗與推廣。 數位廣播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廣播影視節目平臺建設。 直播衛星系統的建立。 有線電視幹線網路的完善及綜合業務開發。 廣播電視網路運營管理系統軟體的研究。 有線電視分配網的改造。 數位用戶終端體系的建立和推廣。 音視頻廣播上網工程。 建立廣播效果遠程遙控監測系統。 電影數位製作技術的應用與產業化。 電影數位傳輸體制和發行放映體制的建立。 廣播影視中心網路技術方案的研究。 廣播影視節目大容量存儲技術的研究 廣播影視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體系的建立 廣播電視綜合覆蓋政策研究 中國廣播影視科技“十五”計劃重點項目
第一批 (2003-5通過): 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省會城市:南京、杭州、瀋陽、濟南、南寧、廣州、成都、貴陽、銀川、烏魯木奇 計劃單列市:青島、大連、寧波、深圳 地级市: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溫州、紹興、嘉興、湖州、淄博、梧州、佛山 省:福建、江西、陜西 第二批 (2003-9通過): 城市:武漢市、太原市、蘭州市、合肥市、石家庄市、長沙市、衡陽市、綿陽市。 中國有線數位電視試點城市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3-10
1998年10月開始無線電視數位化 英國文化部提出類比頻譜回收時程 2006~2010開始,須滿足三個條件 訂戶出得起、95%信號涵蓋、70%訂戶滲透率 衛星、有線、與無線電視在2002年8月的訂戶數分別為570萬、180萬、及150萬 為加速無線電視數位化,付費營運業者ITV Digital補貼機上盒,2002年5月因虧損而停止營業,英國檢討無線數位電視失敗原因,認為: ITV Digital沿用與原來就已在市場上的有線及衛星電視業者的收費經營模式,與之競爭,又無節目上的特色,因此不具勝算 英國無線數位電視因開始較早,採用了當時僅有的2K mode 64QAM調變參數,電波覆蓋不足 ITV Digital停止營業後,頻寬被轉賣出去從事免費無線數位電視營運 「獨立電視委員會」(ITC) 於2002年7月宣布改採2K mode的16QAM調變參數,雖然信號負載容量因而減少1/4,但覆蓋範圍卻增大 2002年8月BBC推出免費數位電視服務Freeview以來,市場上至今年二月底已賣出50萬台STB ,預計今年底將達100萬台,加上原來ITV Digital未收回之80萬台STB ,總數近200萬台 英國概況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