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 七 章 审美教育

第 七 章 审美教育.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概念的诞生和美育理论体系的成熟较晚,但美育思想的孕育和阐释却是相当古老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荀子等就曾对美育有过精辟的见解;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对美育作过影响深远的理论表述。.

rox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七 章 审美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七章 审美教育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概念的诞生和美育理论体系的成熟较晚,但美育思想的孕育和阐释却是相当古老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荀子等就曾对美育有过精辟的见解;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对美育作过影响深远的理论表述。

  2.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所谓仁,一是“克己复礼”,要人克制自己,排除杂念,自觉地服从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二是“仁者爱人”,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要亲和,而“乐”就是“和”地媒介。孔子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与使人亲和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列,可见他对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夫乐者,乐也,人情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给人带来快乐,满足人的天然的情感需要,是必不可少的。但荀子同时认为人的情感、欲望又是不能任其自然发展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人的“性”“情”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才能变得美好。移人性情的最好媒介就是艺术,“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艺术对人的美育作用是通过“入”和“化”来实现的。

  3. 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美育作过理论探讨的人。从培养“理想国”公民的角度出发,他为古希腊教育设计了蓝图。他清晰地描述过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他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他认为在各种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柏拉图上述对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的特点及艺术在美育中的特殊功能的分析都有过很大的影响。

  4.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几个功能,“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他特别论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要适当地满足人的快感,而人的本能,人的情感欲望是人性所固有的,美育满足人的这些自然要求,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几个功能,“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他特别论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要适当地满足人的快感,而人的本能,人的情感欲望是人性所固有的,美育满足人的这些自然要求,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5. 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他还以具体作品为例,认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照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艺术的美悦功能和教育功能统一起来,在美育史上影响也很深远。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他还以具体作品为例,认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照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艺术的美悦功能和教育功能统一起来,在美育史上影响也很深远。

  6. 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信,共27封。这些信建构了一个独立的美育理论体系。席勒认为完美的人格是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完整的人”,是和谐、自由发展的人。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信,共27封。这些信建构了一个独立的美育理论体系。席勒认为完美的人格是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完整的人”,是和谐、自由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自由给予自由,通过艺术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达到自由境界,席勒还认为解决社会矛盾,解决政治问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这种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把属精神领域的审美教育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根本途径的设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席勒肯定审美教育对塑造完美人格的意义,肯定审美教育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作用,是有深刻意义的。

  7. 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认为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艺术的美感教育作用,他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他还指出,审美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他曾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认为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艺术的美感教育作用,他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他还指出,审美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他曾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 二、美育当代意义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经济高度增长,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工业方兴为艾,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享受丰富多彩的娱乐,获得各种层次的愉悦。 其实,这只是现实的一个方面。繁华背后,当今的人类社会存在着许多隐忧,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令许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的问题之一。

  8. 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 当今人文精神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大众文化勃兴。 当代人文精神缺失的再一个表现是在全球化的声浪中,人们在享受异质文化新奇的快慰时,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谈出。 上述三种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集中起来,就是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对待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关怀人怎样才生活得完美,生活得像“人”理想的人生,应当是美的人生。美是自由的形象显现。自由是对必然的把握,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由既指实践的自由,也指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需摆脱外物的奴役,摆脱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性,审美地对待现实。

  9. 第二节 美育性质和特点 一、美育的性质 关于美育的性质,自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发表以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 1、美育是人格教育,是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的教育。 2、美育是情感教育。 3、美育是艺术教育。 4、美育是审美心理建构的教育。

  10. 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教育人审美地对待现实、对待人生。美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教育人审美地对待现实、对待人生。美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 二、美育的这种人文性质决定了美育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 其次,美育是自由自觉的。 再次,美育是潜移默化的。

  11. 第三节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都是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的。弄清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的使命,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美育的性质和特点。 1、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美育“寓教于乐”,本身渗透着德育因素。美育作用于人的方式是首先诉诸人的情感,进行涵养人的德行。美育与德育的联系还表现为它们互为手段,辅助对方,强化对方的效果。

  12. 育与德育又有着确定的区别。道德教育是规范性教育,它的目的是要使人辨善恶,理解道德规范,培养人的意志力,使人自觉地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志追求。美育是美化人的教育,它丰富人的审美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审美地对待生活,对待世界。德育的施教方式是以理服人,带有某种强制性和约束性。美育的施教方式是通过美的对象,唤起人的直觉,体验、理解,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带有自由性和自觉性。 2、美育与智育 美育以美启真,美育中渗透着智育。美育与智育也可以互为手段,推动和帮助对方的实施。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促使人们去探索和掌握真理。智育可以推动美育。美育是以情感为中心的综合心理塑造,离不开认识因素。鲁讯讲过,文学鉴赏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底蕴。毛泽东认为,理解了东西才能更好的感觉它。

  13. 美育与智育有明显的区别。智育是开发智力的教育,它要求的是系统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启示人们去探索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带有强加性,缺乏自发性。带有强加性,缺乏自发性。没有强制性,是心甘情愿的。 3、美育与体育 美育与体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手段,改善和提高个体身体素质的教育。体育虽然偏重于塑造人的形体。但体育运动与人的意志品质和形式美感紧密相连。所以体育不仅是感性的、生理的,也有精神的,心理的特征。 古代希腊教育规定,公民7岁至18岁的教育要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两者互补互渗。 体育和美育虽然一个以健身为目的,一个以养心为主旨,但两者都是使人身心和谐,协调发展,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14. 第四节 美育的职能 美育的具体职能包括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全和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一、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人们向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审美理想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往往觉得现有美的东西不够完美,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出完美的理想的境界。 审美理想是审美的最高范型,它渗透于审美感受中,使主体按照它的样子去选择对象、感受对象和评价对象。

  15. 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2、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倾向和爱好,它受审美理想的制约,既有社会群体的一致性,又有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审美情趣有广博和偏狭之分,高雅与庸俗之别。 健康的审美趣味也不是审美主体生而具有的,它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理论上的疏导固然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审美活动的耳濡目染。 朱光潜说:“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16. 朱光潜先生指出,审美趣味要纯正健康,但不可偏狭。他说:“纯正的趣味必须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二、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审美时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功能结构。审美心理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通感和理解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指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活跃的审美情感及领悟式的审美理解及其和谐运动。 1、敏锐的审美感知是审美感受的前提和基础。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操千曲而后晓声,欢千剑而后识器,离开美的欣赏是无法有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的。

  17. 2、审美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枢纽,是审美心理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培养审美想象一要引发受教者丰富的情感,二是要引导受教者多积累形象记忆。 3、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道德的赞许,它是主体对从对象上体验的情感的回味和对容纳内容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美的回味。美育对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促使人超感性情感的塑造。 4、审美理解 。 审美理解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理论和生活经验的准备,其次还要根据理解的不同层次采取特殊的训练方法。

  18. 三、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顾名思义,指审美主体发现、感受、欣赏、评价美的能力。广义的审美活动包括审美创造,因此审美能力包括主体创造美的能力。 1、培养审美态度。 首先要给受教者提供富有魅力的适宜的审美对象,其次,还应有意识地提高受教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 。 2、审美能力包括鉴赏力和创造力。 A 鉴赏力指审美主体对事物的审美特征分析鉴别和欣赏的能力。 在培养人的审美鉴赏力时,一方面要强调发展审美个性、尊重个人的审美选择和审美爱好,另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者,培养受教者具有符合时代、民族、社会要求的审美意识。

  19. B 审美创造力,指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在掌握外在对象或物质材料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技巧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美育对象的创造欲和想象力 。 其次,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还要使创造者具有从事美的创造的必需的各种规律性的知识,要有对对象内在规律的知识性把握。

  20. 第五节 美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一、美育实施的途径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就全面地阐述过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至今仍很有参考价值。他认为美育的途径包括胎教在内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1、家庭是人生活的港湾,是社会的细胞,人一生美育的航船在这里起锚,又在这里停泊。家庭美育是美育至关重要的途径。 2、学校可以说是实施美育的“主战场”。 3、社会美育是美育的最广阔的途径 。

  21. 二、美育实施方式 美育以审美的方式教育人,美的存在领域或美的形态有多么广阔、多么丰富,美育的方式和媒介就有多么广阔、多么丰富。大体上说,美育的方式有自然美美育,社会美美育和艺术美美育 1、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美 。 2、社会美是美的十分广阔的领域。 3、艺术美是最重要的美育媒介。 艺术美对人的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两条渠道来进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