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15 Views
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答疑. 主讲人 : 李慧玲. 一、 课程性质 : 开放教育本科、必修课 二、 复习资料 : 《 课程与教学论 》 指定教材 《 课程与教学论 》 期末复习指导 形成性考核册. 三、 考核方式 : 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课程考核总分为 100 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分 30% ,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分 70% 。 期末考试卷面为 100 分。. 四、 考试题型及比例 : 填空题: 10% 单项选择题: 10% 简答题: 20% 论述题: 30% 实例分析题: 30%.
E N D
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答疑 主讲人:李慧玲
一、 课程性质: • 开放教育本科、必修课 • 二、 复习资料: • 《课程与教学论》指定教材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 • 形成性考核册
三、考核方式: • 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 课程考核总分为100分 •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分3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分70%。 • 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
四、考试题型及比例: • 填空题:10% • 单项选择题:10% • 简答题:20% • 论述题:30% • 实例分析题:30%
试题分层次,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每种类型的考试题应有难、中、易的分布。试题分层次,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每种类型的考试题应有难、中、易的分布。 • 考试形式:闭卷 • 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复习建议 (一)精读文字教材 1、每章前面的学习提示 2、基本论点论据及实践教学中体现 3、课后小结复习,形成性考核册的练习 4、重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课程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等等;基本概念: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课程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等等; • 基本原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艺术技巧、课程评价模式等等。
(二)教学实践与新课程实施 • 切入点: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2、我国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征 3、校本课程的影响因素 4、结合教学谈谈教学艺术 5、……
课程内容构架: •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教材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 1、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研究方法;
2、第二、四、五和十章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三个问题的整合,课程与教学两大方面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从整合角度对此加以论述。2、第二、四、五和十章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三个问题的整合,课程与教学两大方面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从整合角度对此加以论述。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评价。
3、第三、六、七和八章 课程问题。 从课程研究的角度来阐述,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 4、第九至十三章教学理论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六、试题举例 •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略 • 论述题: •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基本理论: •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增加的一个纬度,需要真正渗透到各学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际学科教学中,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在教学中的表现,如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对待学生的态度,持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具体展开论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际学科教学中,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在教学中的表现,如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对待学生的态度,持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具体展开论述。
实例分析题 • 试联系实际,评析案例材料中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某些问题? • 要点: • 1、定义:校本课程 • 2、影响因素: 其一,开发参与者因素; • 教师、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学生、课程专家。 其二,环境因素。 • 物质环境、软环境(制度、政策、领导、学校文化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 政策、教育体制、人员(教师、学校领导、家长、课程专家)、社会、经费等。 • 4、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 5、结合具体实例,提取个人的相关应验,组织有个性的答案。
形成性考核册 • 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 一、填空题、 略 • 二、选择题 ADADB BBBDA • 三、简答题: • 1、P12, • 第二段,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1)联系(2)区别
2、P28—45, • (1)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2)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与社会学基础 • (3)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 3、P29 三点 • 4、P32 • (1)理论的渊源,创始人,主要观点 • (2)评价:优点与不足
5、P52 四点 • 6、P60—61 • 7、P78 • 8、P76—77:功能 • P82—84:设计步骤 • 9、P94—96
四、论述题 • 1、P17—24 说明研究方法含义及特点。 • 2、P39 (1)宏观(2)微观 • 3、P67—70 • 4、P53—57 • 5、P94—96 • 6、P78—81
第二次作业 参考答案 • 一、填空题、 略 • 二、选择题 CBBAC ABAD • 三、简答题 • 1、P105—108 • 2、P108—109 • 3、P128—129 • 4、P137
5、P127 • 6、P146—148 • 7、P162—164 • 8、P189—191 • 9、P186—188 • 四、论述题 • 1、P113—116 • 2、P148—152 • 3、P176、177 • 4、P191—192需要展开论述
第三次作业 参考答案 • 一、填空题 略 • 二、选择题 BAAAC AA • 三、简答题 • 1、P205 • 2、P220 • 3、P208—209 、 P211 • 4、P236
5、P241—242 6、P259 • 7、P261—264 • 8、P276—277
四、论述题 • 1、P221 • 2、P249 • 3、P269 • 4、P273—274 • 5、P223 教学原则 P221 教学规律 • 6、P245—248
第四次作业 参考答案 • 一、填空题 略 • 二、选择题 CBDBD BCBC • 三、简答题 • 1、P286 • 2、P292 • 3、P297—300 • 4、P308—311
5、P313—314 • 6、P318 • 7、P355 • 8、P349形成性评价 • 9、P352—358 • 四、论述题 • P291—292 • P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