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74 Views
现代文阅读. 大阅读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小说类 5 题主观题( 20 分) 余杭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周海平. 一 、今年高考大阅读文体的选择 二 、二模情况分析 三 、我们的做法. 一、今年高考大阅读文体的选择. 小说>散文. 理由: 1 、浙江省的风格 —— 稳中求变 2 、选修课 —— 《 外国小说欣赏 》. 结论:要十分重视小说阅读复习指导. 二、二模情况分析. 理科班. 文科班. 结论: 1 、两个班的得分相差近 3 分,说明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 、 13 和 15 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其他几题,说明要做好 “ 教出来的 ” 这篇文章。.
E N D
现代文阅读 大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类 5题主观题(20分) 余杭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周海平
一、今年高考大阅读文体的选择 二、二模情况分析 三、我们的做法
一、今年高考大阅读文体的选择 小说>散文 理由:1、浙江省的风格——稳中求变 2、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 结论:要十分重视小说阅读复习指导
二、二模情况分析 理科班 文科班 结论:1、两个班的得分相差近3分,说明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13和15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其他几题,说明要做好“教出来的”这篇文章。
二、二模情况分析 读得懂小说的 读不懂小说的 结论:要做好“教出来的”这篇文章。
二、二模情况分析 12、①象征着那些偷来的又经过改装的家具。②象征着波普是个作恶多端梁上君子。 16、他的人生从加工偷来的东西到真正地帮别人做家具,从犯罪变成了改过自信。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喜的,因为虽然波普以前暗地里做坏事,作恶多端,最为能重新做人,是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结论:读不懂小说的 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他提高。
二、二模情况分析 15、“我”作为一个讲述者,给人一种亲切感,体现了真实性。从“我”的角度对波普进行描绘,表现了一个在“我”眼中不断变化的木匠的故事,“我”作为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将故事不断呈现在读者面前。(1分) 15、①“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推动小说的发展。②“我”是第一人称,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显得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以“我”的善良来烘托出波普的作恶多端。(3分) 结论:不知如何作答和回答不全 教师一定要作答题指导,帮助其尽可能多得分。
三、我们的做法 现代文阅读 大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类 困难:①不知如何作答;②回答不全。 措施:区分是“读出来的”还是“教出来的” 基本做法:“读出来的”学生多读多思,“教出来的” 教师多讲解。
●区分是“读出来的”还是“教出来的” 08年: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20: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区分是“读出来的”还是“教出来的” 二模卷: 12、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同,指出题目“没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3分) 14、“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同?(4分) 16、波普从做没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的,还是可悲的?请写出理由。(5分) 13、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3分) 15、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增强析语意识、对象意识、角度意识。 “教出来的”(作用)——强化角度意识 角度:对人物、对情节、对环境、对主题、对读者。 ①人物: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等。 ②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为XX作铺垫;照应上文XX情节;总结上文等。 ③环境:渲染XX气氛;交代XX背景(社会环境)等。 ④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暗示人物命运等。 ⑤读者:增强真实感;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留下想象的空间等。 注意:考虑赋分,分点作答,超出几点。
13、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3分)13、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3分)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析语意识、对象意识、角度意识) 突出波普工作的诗意,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析语意识、对象意识、角度意识) ①从侯银匠看,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侯菊看,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08年:文中反复写她(乌米)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08年:文中反复写她(乌米)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悲伤而激动的呼号,……柔肠百转的怨诉。这 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什么时候都 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 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 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析语意识、角度意识) 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宁波一模) (析语意识、对象意识、角度意识) ①交代当时社会背景;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5、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杭州二模卷) (角度意识) “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感情态度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波普的情感态度突出波普的形象。
●增强析语意识、对象意识、角度意识。 “教出来的”(作用)——强化角度意识 角度:对人物、对情节、对环境、对主题、对读者。 ①人物: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等。 ②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为XX作铺垫;照应上文XX情节;总结上文等。 ③环境:渲染XX气氛;交代XX背景(社会环境)等。 ④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暗示人物命运等。 ⑤读者:增强真实感;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留下想象的空间等。 注意:考虑赋分,分点作答,超出几点。
“读出来的”——引导学生多读多思 培养学生多思深思的习惯 12、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 同,指出题目“没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要用象征——可能是不便说,或不易说 ①象征着那些偷来的又经过改装的家具。②象征着波普是个作恶多端梁上君子。(0分)
“读出来的”——引导学生多读多思 培养学生多思深思的习惯 14、“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圆形人物” “我”眼中的波普是一个有追求、健谈的人,而且像个诗人。波普在众人眼中并不被喜欢,人们认为他傲气,从不挣钱。(1分)
“读出来的”——引导学生多读多思 培养学生多思深思的习惯 16、波普从做没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的,还是可悲的?请写出理由。 后面的“注”——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 他的人生从加工偷来的东西到真正地帮别人做家具,从犯罪变成了改过自信。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喜的,因为虽然波普以前暗地里做坏事,作恶多端,最为能重新做人,是个令人满意的结局。(0分)
三、我们的做法 措施:区分是“读出来的”还是“教出来的” 基本做法:“读出来的”学生多读多思,“教出来的” 教师多讲解。 很抱歉,浪费大家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