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第二节 职业性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第二节 职业性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于德娥 公共卫生学院. 物理因素包括: 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 噪声 ; 振动 ;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物理因素的特点: 1. 自然界中存在 ( 除激光外 ) 。 2. 来源明确。 3. 有些物理因素在适宜范围内,是人体所必须的外界 条件。 4. 针对物理因素的预防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 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 1 )气温( temperature) : 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

ross-wagn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节 职业性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职业性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于德娥 公共卫生学院

  2. 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3. 物理因素的特点: 1.自然界中存在(除激光外) 。 2.来源明确。 3.有些物理因素在适宜范围内,是人体所必须的外界 条件。 4.针对物理因素的预防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1)气温(temperature):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 (2)气湿(humidity):相对湿度>80%,<30%。

  5. (3)气流:室内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也 越强。 (4)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部分可见光的辐射。正辐射,负辐射。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受很多因素影响,卫生学评价时要综合考虑。

  6. 一、高 温

  7. 一、高温 (一) 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及以上的作业。

  8.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 • 我国部分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地点温度℃ ) 哈尔滨28 天津31 海口33 济南32 南宁33 杭州34 昆明25 上海32 重庆35 北京30 沈阳29 南京33 大连27 武汉34 福州34

  9. 高温作业的类型和职业接触 三种基本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作业):如冶金、铸造、锻造、陶瓷等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作业): 如印染、缫丝、造纸等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劳动、建筑。

  10. 干热作业 冶炼车间 锻造车间 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11. 湿热作业 印染车间 剿丝车间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

  12. 夏季露天作业 特点:高温与热辐射联合作用环境(受太阳直接辐射以及来自地面和物体二次热辐射)

  13. 生理功能的适应性调节 热适应 中暑 (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4. 体温调节 • 产热+获热=散热 • 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以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代偿范围≤38℃)。

  15. 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气湿 风速 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血流量增加 汗液分泌增加 汗液蒸发 二次 热源 热辐射 低温 物体 中心血液温度 深部组织 热辐射 皮肤温度升高 热对流 体表 热对流 高气温 气温 热传导 热传导 代谢产热 高温物体 低温物体 高温作业时机体体温调节机制

  16. 水盐代谢 出汗量: 反映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 一个工作日生理最高限度的出汗量为6L 尿盐量: 判断体内是否缺盐的指标 尿盐<5g/24h(缺盐可能) 高温作业 汗液蒸发 水、电解质紊乱 热痉挛

  17. 循环系统 1)血液供求矛盾造成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大  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加  出汗导致血浓缩,血粘,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 工作肌群需要足够血液灌注 2)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大 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性适应表现

  18. 消化系统  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胃液酸度降低  胃肠蠕动差,吸收、排空速度降低  唾液分泌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  消化道血流量少,影响营养吸收 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加重消化道负担 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 胃肠道疾患增多 消化功能降低

  19. 神经系统 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 运动中枢兴奋性降低 高温 肢体运动准确性↓ 协调性↓ 反应速度↓ 肌肉活动减弱 产热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 工伤事故

  20. 泌尿系统 尿中出现蛋白和管型 汗液排出增加 肾脏尿液减少、浓缩 抗利尿激素增加 肾负荷增加 肾功能不全

  21. 2.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 生适应的现象。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22. 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停止接触一周左右,热适应可消退,即脱适应。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停止接触一周左右,热适应可消退,即脱适应。

  23. 中 暑

  24. 中暑(heat strock): 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25. 致病因素: • (1)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 • (2) 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诱发因素: • (1) 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 • (2) 尚未产生热适应。

  26. 1.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类: 热射病(heat stroke,含日射病sun stroke)、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 (heat exhaustion)

  27. (1)热射病: 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的疾病。 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 ℃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很高。

  28. 高温作业工人突然发生热射病高热昏迷

  29. (2)热痉挛: •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 主要表现: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30. (3)热衰竭: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迅速。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31. 中暑的诊断与治疗 1.中暑的诊断原则 (1)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 (2)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32. 2.中暑的分型及诊断 (1)中暑先兆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33. (2)轻度中暑: 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流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达到38.5℃。

  34. (3)重度中暑: 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表现之一。

  35. 3.中暑的治疗原则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仁丹、解暑片、霍香正气水。 (2)对热痉挛者,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 (3)对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

  36. 4. 预防: (1)卫生标准:ISO标准,我国标准。 考虑劳动强度;综合考虑气象条件。

  37. 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38. 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容许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 2-2002)

  39. (2)防暑降温措施: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 保健措施:清凉饮料,补充营养,个人防护,医疗 预防(就业前体检)。 组织措施:加强领导,严格执行标准,调整高温作 业劳动和休息制度。

  40. 隔热面罩 隔热披肩面罩 个人防护用品 隔热手套 隔热服

  41. 二、噪声

  42. (一)基本概念 1. 声音(sound)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声波(sound wave):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

  43. 2. 噪声(noise) 卫生学概念: 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物理学概念: 频率和强度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声音。

  44. 3.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 ):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45. 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1.按照来源分为: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变压器发发出的声音。

  46. (二)声音的物理特性及评价 (1)声波能量强度单位 ①声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 单位面积内声波的能量(W/m2) ②声压: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产生的压 力(1 Pa=1N/m2) (2)声压级(LP)

  47. (3) 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4)响度级 由于能量强度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在人耳产生的音响感觉存在差异,为使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的音响感觉能相互比较,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为响度级 单位:phon

  48. (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特异作用---听觉系统损害 非特异作用—其他系统的损害

  49. 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50. (1)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More Related